清朝權臣鰲拜被擒之後,為何沒有被殺?康熙到底在懼怕什麼?

2021-01-09 妖火歷史觀

清朝作為封建王朝中的最後一個,因年代其距離現代比較近,歷史考究方面較為容易。所以被文學作者或是影視劇編劇作為題材,寫出很多的作品,搬上熒幕,雖然多數都以戲說為主,有些情節設計的較為誇張。但是這些歷史劇裡面的人物,很多也確實在歷史上真實存在。

比如很多清朝電視劇裡面出現的權臣鰲拜,這個人就是真實存在的。

鰲拜這個名字,在康熙時期,往往跟獨攬大權聯繫在一起。這個鰲拜到底是如何成為康熙時期獨攬朝政大權的大臣?在鰲拜死後,鰲拜後代子孫和族人是什麼樣的結局,康熙對他們是什麼態度呢?

鰲拜,滿族鑲黃旗人,姓瓜爾佳氏,是滿族的八大姓氏之一。

鑲黃旗和正黃旗與其他各旗相比較為特殊,其他各旗是由各旗主或是親貴王爺統領。而鑲黃旗與正黃旗是由皇帝親自進行統領,屬於皇帝的親兵部隊。其中侍衛皇室的人,也是從滿族親貴成員中挑選。

我們接著說回鰲拜,鰲拜出身於將門,騎射十分出色,其叔父是開國元勳費英東。鰲拜在清太宗皇太極時期,跟隨著皇太極徵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是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被皇太極賜號巴圖魯。

後來,由於皇太極匆匆離世,生前並沒有遺詔寫明繼承人,清朝內部,對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矛盾。鑲黃旗和正黃旗兩旗擁立皇太極長子豪格,而正白和鑲白兩旗則擁立睿親王多爾袞,雙方互不相讓。

鰲拜和效忠皇太極的將領,則用武力逼迫多爾袞做出讓步,多爾袞見議事的崇政殿周圍,多數是由正黃旗鑲黃兩旗的精銳把守。在此情形下,多爾袞只好做出讓步,提出改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承皇位,由自己和濟爾哈朗輔政,這個方案得以被雙方接受。

於是年僅六歲的福臨,登上皇位,年號順治,因其年幼,大權便牢牢掌握在了攝政王多爾袞的手中。

多爾袞在當攝政王時期,大量的排除不服從自己的人,其中也包括鰲拜,鰲拜在多爾袞攝政時期,境遇可謂是十分窘迫。直到1650年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親政, 鰲拜的窘迫境遇才得以緩解。

順治皇帝親政後,對鰲拜和索尼等人極為重用,鰲拜經常隨侍在順治皇帝身邊,參與處理國家各類的大小事宜。

一直到這裡,鰲拜其實都是以正面角色出場的。

可惜的是,順治皇帝僅在位十八年便病逝了,也有說順治皇帝是出家了。總之,順治皇帝離開前,留下遺詔指定自己的第三個兒子玄燁繼承皇位,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年僅8歲登基,較為年幼,以索尼為首,鰲拜,遏必隆,蘇克薩哈四人就成為了康熙皇帝的輔政大臣。

輔政大臣為首的索尼由於歲數較大,身體漸漸也不太好,多數的事情懶得過問。位居第二和第三的蘇克薩哈和遏必隆,相比較排在末位的鰲拜,軍功較低。所以鰲拜以其軍功高,都是在氣勢上奪人,並逐步走上了專權的道路。

因其專權,康熙皇帝到了14歲開始親政,雖然康熙皇帝親政,但是大權依然還是在鰲拜的手中。

在此期間,蘇克薩哈請求卸任輔政大臣,其用意也是針對鰲拜和遏必隆。索尼死後,此時為首的蘇克薩哈已經卸任輔政大臣,那麼剩下的鰲拜和遏必隆也理應卸任。

鰲拜當然知道其用意,他不可能放下這麼高的權力,便給蘇克薩哈安上了罪名,向康熙皇帝提出誅殺蘇克薩哈。

康熙皇帝知道蘇克薩哈並不該殺,但是無力阻止,最終蘇克薩哈被誅殺,鰲拜與康熙皇帝的矛盾更加深重。

由此,康熙皇帝下定決心剷除鰲拜的集團。但是此時的鰲拜集團黨羽,已經遍布朝野上下,康熙皇帝覺得自己行事必須謹慎,不然稍有不慎,自己的計劃就全部泡湯。

於是康熙皇帝想到一個辦法:他在親貴當中選了一些會摔跤的少年,康熙皇帝把他們召入宮中,與他們經常練習摔跤,以此讓鰲拜放鬆警惕。

鰲拜見此情況後,只是認為皇帝年輕愛玩,對其並沒有在意。後來,康熙皇帝趁鰲拜不備,宣鰲拜進宮。而這些摔跤的少年,則是將毫無防備的鰲拜摔倒,鰲拜由此被擒。

接著康熙命人審訊鰲拜,審訊的鰲拜的人查實,鰲拜共有30項罪名,理應革職當斬。但是康熙念其戰功卓著,只是專權跋扈,並沒有篡弒之行為。將鰲拜寬大處理,只是將鰲拜監禁,鰲拜的黨羽則全部被處決。

不久後,鰲拜死在監禁的地方,康熙鰲拜死後,追封鰲拜一等男爵。除了鰲拜之子納穆福因為鰲拜之事受牽連被禁錮之外,鰲拜的後人和族人並沒有受到牽連。而且在鰲拜去世後,納穆福還被放了出來,至於後來他的情況,史料記載中並未提及,但其他的族人和子女均未受其影響,鰲拜的爵位還依舊被繼承著。

鰲拜雖然是專權跋扈,但是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奸臣,鰲拜只是一個權臣,又受限於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以才像是一個反派角色。但實際上,鰲拜對清朝而言,其實是有著很大貢獻的。

當然,康熙皇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恨鰲拜的,畢竟鰲拜阻礙了他成年後真正掌權。但是康熙皇帝出於種種原因,最後還是選擇將鰲拜從輕發落,使其只是被監禁,後人和族人也因此得以善終。

相關焦點

  • 鰲拜有沒有反心?康熙對鰲拜為何只擒不殺?當時鰲拜根本沒有反抗
    康熙智擒鰲拜的全過程先不論前因,只說康熙智擒鰲拜的過程。那一日就像平時無數個普通日子一樣,康熙召鰲拜入宮,要商談朝廷事宜。等鰲拜進宮面見康熙之後,便坐到一旁的椅子上,這是他作為輔政大臣的特權,能夠坐著與皇帝回話。很快一個侍從端著茶託上茶,鰲拜拿到手裡,只覺得茶杯觸手滾燙,不由得摔了茶杯,自己也失了平衡。
  • 鰲拜是誰?幼年康熙為何要殺他?
    說起鰲拜,可能對這個人的了解更多是在影視劇裡,《少年康熙》中的鰲拜也是極其囂張跋扈,畢竟影視劇裡的情節無法考證。有人會問:鰲拜乃三朝元老,為大清的建設和鞏固立下了漢馬功勞,年幼的康熙為何又要殺了他呢?帶著下面的問題仔細了解一下鰲拜就知道為何了。鰲拜是誰?
  • 康熙為什麼沒有殺鰲拜?鰲拜的自身實力,讓康熙放棄殺他
    提起康熙的名字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是非常熟悉的,在歷史當中他最為厲害的舉動就是戰勝了自己的勁敵鰲拜。畢竟當時康熙皇帝的年齡還是非常小的,能夠除掉鰲拜也有運氣的因素。不過康熙最終卻沒有殺死他,而是把他關進了一個牢房裡,等他自己老去。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康熙活捉鰲拜後,為什麼不殺了他?沒有鰲拜,康熙根本當不了皇帝
    ——米·左琴科(蘇)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107字,閱讀約3分鐘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輔政大臣鰲拜接到皇帝要召見他的旨意,於是照例去南書房拜見皇帝。參觀結束後,康熙皇帝下令給內侍們讓座、喝茶。令他吃驚的是,張伯倫們一擁而上,讓鰲拜猝不及防。接著,康熙帝又命康親王解書等人試鰲拜。不久,解書上書皇帝,說鰲拜有三十條罪狀。
  • 鰲拜被擒後,康熙僅將鰲拜拘禁,但為何卻治此人重罪?是他謀反?
    康熙六年七月初七,年僅十四歲的康熙正式親政,當時康熙在太和殿受賀,同時大赦天下。然而就在康熙親政僅十天後,鰲拜就給了康熙一個下馬威,他不顧康熙的不滿,擅殺同為輔政大臣,同時與鰲拜不在一個黨派之中的蘇克薩哈,而在數天後,鰲拜就與遏必隆一同進位一等公。
  • 康熙一直被鰲拜欺負,為何其皇祖母孝莊太皇太后也沒出來擺平鰲拜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鰲拜絕對是飛揚跋扈、目無君上而硬行為之,絕非康熙皇帝本意。 鰲拜後續種種藐視少年康熙皇帝之劣跡不勝枚舉,本文就不做一一詳述,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幾個問題:他鰲拜究竟何德何能,有何背景,為何除了蘇克薩哈,滿朝王公文武無人再敢挑戰鰲拜權威?一直充當康熙皇帝「保護傘」,也就是後人都習慣稱她為「孝莊」的皇祖母,為何沒有出面阻止鰲拜?
  • 康熙剷除鰲拜,其子雍正卻加封鰲拜為一等公爵,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以及後來的同名影視作品中,有一段很是精彩的戲份,那就是權臣鰲拜囂張跋扈,14歲的康熙皇帝決心將他剷除,用一批練摔跤的太監將其制服,最後徹底幹掉鰲拜。因此,在現代人看來鰲拜是典型的奸臣,還要謀反。歷史上的鰲拜真的是如此麼?
  • 班布爾善是跟從鰲拜,康熙囚禁鰲拜,但為何一定要殺班布爾善?
    康熙王朝的穩定接班孝莊功勞最大!換成一般人根本就沒有這個本事,歷史也就必須重寫!在皇族如此卑微,想造反奪位,斷不可行。實際鰲拜亦沒造反之心及行為,只因功高震主,必亡。而班布爾善緊跟鰲拜,又屬皇族庶出,康熙必拿他開刀,殺一儆百,達成效果。
  • 康熙大帝|鰲拜沒有謀反,為何康熙要置他於死地
    兵荒馬亂之間,臣子為保主公,拋頭灑血,君臣相見恨晚,義比金蘭;江山社稷穩健,或者是君主彌留之間託孤獻子,待到君主撒手人寰,不甘委身服侍幼主,原形畢露;抑或是君主功成名就之後兔死狗烹——以上的一切都不免會導致君臣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能夠合理的解決這些衝突才是睿智的君王,而能夠江山穩健之後全身而退,也才算是明智的臣子。
  • 康熙殺鰲拜!歷史的真相竟如此令人乍舌……
    事情發生之後,當時的大學士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堅決反對,上書朝廷請求停止圈地行為。鰲拜見三人不肯支持自己,竟然私下矯旨將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處死。鰲拜連殺三位朝廷重臣,竟然不向康熙皇帝上報,康熙知道後龍顏大怒,要求鰲拜親自進宮解釋此事。可是鰲拜卻藉口得病,不肯入宮。
  •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寧死也不推翻康熙?你看康熙背後是誰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康熙召集少年侍衛在宮中玩「布庫」遊戲,就在鰲拜進見的時候,將鰲拜逮捕。當時鰲拜是顧命大臣之一,又是鑲黃旗重要將領,手握40萬大軍,為何鰲拜寧死不推翻康熙呢?首先,鰲拜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崇德二年(1637年),當時皇太極讓碩託、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攻打皮島,毛文龍鎮守的皮島很堅固,清軍久攻不下。
  • 康熙後悔擒鰲拜,還親自為其平反,為什麼說鰲拜是忠臣?
    說到康熙擒鰲拜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對於這件事,很多人都覺得康熙是個少年英雄,年紀輕輕就敢扳倒一個三朝元老,政治手腕也是槓槓的。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在擒鰲拜之後,康熙卻是有多後悔,到了晚年的時候,他甚至還親自為鰲拜平反,說鰲拜是忠臣,並授予了世襲的官職。
  • 16歲的康熙皇帝扳倒60歲的鰲拜,為何沒有將他殺掉?
    1667年,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鑑於康熙皇帝已經親政,便主動給康熙皇帝打了一份報告,請求解除輔政大臣的職務。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行為。在皇帝親政之後,輔政大臣已經完成了任務,辭掉職務是理所當然。可蘇克薩哈的舉動,引起了鰲拜的不滿。這意味著他也必須要辭掉輔政大臣的職務。
  • 鰲拜謀權篡位,心懷不軌,康熙在捕獲鰲拜後卻免其死罪!
    然而按常理來說,對於這麼一個結黨營私,並且對自己的地位有些深深影響的人,康熙應該除之而後快,然而康熙在抓捕到鰲拜之後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囚禁起來,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認為康熙沒有殺鰲拜的原因是因為鰲拜在青年時期為大清朝立下了汗汗戰功。可以說,鰲拜為清初國家的統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軍功顯赫的鰲拜到底有沒有反心?
    軍功顯赫的鰲拜到底有沒有反心?文\蕭夢鰲拜,算是一個大起大落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用大喜大悲來形容。原本軍功顯赫的鰲拜,因為當輔政大臣把持朝政最終被康熙帝除掉,那麼鰲拜到底有沒有反心呢?特別是誣陷並殺死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讓鰲拜與康熙之間徹底失去了虛偽的遮掩,他們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也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因為此刻的鰲拜不僅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還肆意踐踏皇權,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大肆的圈地,激起民憤,更重要的是也惹來孝莊太皇太后的不滿,康熙與孝莊太皇太后此刻已經對鰲拜有了殺心。那麼鰲拜到底有沒有反心呢?
  • 鰲拜是主謀,班布爾善是從犯,為何康熙卻處死後者
    康熙在擒住鰲拜之後,隨即命議政大臣對其進行審訊。大臣們經過審訊,列出鰲拜30條罪狀,建議判處死刑。可康熙最後念及鰲拜的軍功,決定寬大處理,於是赦免了他的死罪,改為囚禁。最終,鰲拜就在禁錮中去世。 在對待鰲拜一事上,康熙無疑是仁慈的。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康熙赦免了鰲拜的死罪,卻處死了班布爾善。
  • 鰲拜明知康熙對付他,手裡握有40萬重兵,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康熙帝雖然很早就登基了,但是手中並沒有什麼權力,一直受到鰲拜的幹涉。所以,康熙帝一直都在找機會除掉他。其實,鰲拜心裡也清楚,隨著康熙皇帝的不斷成長,以後定會想辦法對付他。最後的結局,想必大家都知道,鰲拜被康熙帝擒拿。那麼鰲拜手握重兵,為什麼不選擇在紫禁城造反呢?首先,造反有風險。鰲拜手中到底有沒有40萬重兵呢?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有待考察。
  • 鰲拜權傾朝野手握40萬大軍,為什麼康熙擒鰲拜後沒有對他處斬?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康熙將鰲拜的一乾親信全部調離京城後宣召鰲拜進宮見駕,等到鰲拜入宮後,康熙事先布置好的布庫少年們趁鰲拜不注意,一擁而上將鰲拜擒拿住。就這樣一代權臣鰲拜隕落,隨後康熙命大臣們審理鰲拜,最後落實的罪名達30多項,論罪當誅。然而康熙並沒有下令直接處死鰲拜,而是將他幽禁,不久之後鰲拜便在禁所死去。
  • 被康熙恨透了的鰲拜,為什麼沒被康熙殺死?
    小時候啥也不懂,卻喜歡在放學後打開電視看《康熙王朝》,這部劇也確實成了諸多小夥伴們青春的回憶。其中讓小編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康熙皇帝與鰲拜之間的鬥爭,也在小編的心中留下了一個作惡多端,非常討厭的鰲拜的形象。但其實歷史上的鰲拜更多扮演的卻是國之功臣和護駕忠臣的形象,與我們在影視劇中認識到的鰲拜相去甚遠。
  • 鰲拜究竟有沒有謀反,為什麼康熙晚年的時候又為他平反了
    可是將鰲拜擒拿之後,並沒有殺了他,而是將他囚禁起來,並且康熙在晚年的時候又為他平反並且恢復了官職,這麼做又是為什麼呢?鰲拜是滿清貴族出身,年輕時就跟著皇太極四處徵戰,由於他勇猛過人又善於騎射,所以在打仗的時候屢立戰功,被稱為滿清第一勇士。後來皇太極死後,他誓死捍衛皇太極的兒子們繼承皇位,並且為了阻止多爾袞不惜兵戎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