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八歲繼位,因為其年幼,所以孝莊文皇太后在背後教導,朝堂上又由四位輔政大臣輔助執政。可是當時身為輔臣之一的鰲拜卻獨斷專權,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他網羅同黨,擅殺輔臣,藐視皇權。所以康熙帝親政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到鰲拜,將其治罪。可是將鰲拜擒拿之後,並沒有殺了他,而是將他囚禁起來,並且康熙在晚年的時候又為他平反並且恢復了官職,這麼做又是為什麼呢?
鰲拜是滿清貴族出身,年輕時就跟著皇太極四處徵戰,由於他勇猛過人又善於騎射,所以在打仗的時候屢立戰功,被稱為滿清第一勇士。後來皇太極死後,他誓死捍衛皇太極的兒子們繼承皇位,並且為了阻止多爾袞不惜兵戎相見。後來順治繼位,多爾袞當攝政王期間,多次打壓當時和自己作對的鰲拜,但是鰲拜卻對皇太極十分忠心,就算三次差點被處死,也沒有屈服於多爾袞。
鰲拜的重心得到了順治皇帝的認可,在多爾袞死後,他將鰲拜視為心腹大臣,鰲拜也是盡心盡力輔佐順治。順治死了以後,只有八歲的玄燁繼承皇位,這個時候朝中就需要找人來輔助小皇帝執政。孝莊文皇太后為了避免出現第二個多爾袞,於是決定選擇四位異姓大臣作為輔臣,主要為了避免同姓族親權力過大,也是為了讓四個輔臣能夠相互鉗制。
當時四位輔臣表面是鰲拜排在最末,實際上只有他的實權最大。因為首位輔臣索尼年紀太大了,很多事不願意參與,排在第二的蘇克薩哈曾經是多爾袞陣營的,後來歸順與順治的,所以在四位輔臣中經常被孤立。第三個遏必隆直接依附於鰲拜就更不必多說了。所以說鰲拜當時在朝中幾乎說一不二,大多數的官員都討好他,只要有與他不和的人都會被他找藉口殺掉或者被貶官。
多爾袞掌權的時候把自己的正白旗安排在了一個最好的地理位置,後來鰲拜非要讓自己的鑲黃旗和正白旗換地,遭到了戶部尚書、直隸總督和巡撫三位重臣的反對。鰲拜便找藉口要將他們殺了,康熙帝雖然年幼,但是知道這三個大臣沒什麼錯,於是讓鰲拜不要殺他們,誰知鰲拜根本不理會,不但處死了三位大臣,而且強行換了地。
索尼死後康熙已經十四歲,並且宣布親政,此時的蘇克薩哈為了迫使鰲拜放權,便以皇上已經親政為由辭職,並且建議撤除輔政大臣的職位。這個請求直接觸及到了鰲拜的痛處,無視已經親政的康熙帝下的命令,擅自將同為輔臣的蘇克薩哈處死。這一舉動讓康熙皇帝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如今皇權被鰲拜獨攬,但是明顯他不想交出來。
後來鰲拜更加肆無忌憚,對於皇帝連一些禮數都省了,這讓羽翼漸漸豐滿的康熙帝極為惱怒,於是他開始了搬到鰲拜的計劃。先是在族親中挑選了一批年輕子弟,每天日夜與他們練習摔跤。鰲拜看到之後,以為年輕的皇帝貪玩,於是放鬆了對皇帝的警惕。接著康熙又一點一點的調開鰲拜在宮中的守衛,全部換成自己的親信。
直到時機成熟以後,召見鰲拜入宮,這時鰲拜已經被權力所麻痺了,根本想不到小皇帝敢對付他,就這樣被康熙引入了全套,在宮殿之上被擒住。接著康熙迅速下令捉拿鰲拜同黨,關的關殺的殺,以迅雷之勢搬到了鰲拜這棵大樹,從而震懾住了滿朝文武
由於鰲拜乃是三朝元老,一生追隨皇室打天下立下無數戰功,皇太極和順治都極為寵信他,所以將功抵過免了他的死罪,但是將他囚禁起來,直到他死在獄中。康熙帝明白,鰲拜並不是奸臣而且也沒有謀反的心思,他是個權臣,對權力的渴望導致了他所犯下的那些罪過,對於皇室來說,他還是忠心的,所以在康熙晚年的時候又恢復了鰲拜的職位,幫他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