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究竟有沒有謀反,為什麼康熙晚年的時候又為他平反了

2021-01-16 文化領域

康熙皇帝八歲繼位,因為其年幼,所以孝莊文皇太后在背後教導,朝堂上又由四位輔政大臣輔助執政。可是當時身為輔臣之一的鰲拜卻獨斷專權,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他網羅同黨,擅殺輔臣,藐視皇權。所以康熙帝親政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到鰲拜,將其治罪。可是將鰲拜擒拿之後,並沒有殺了他,而是將他囚禁起來,並且康熙在晚年的時候又為他平反並且恢復了官職,這麼做又是為什麼呢?

鰲拜是滿清貴族出身,年輕時就跟著皇太極四處徵戰,由於他勇猛過人又善於騎射,所以在打仗的時候屢立戰功,被稱為滿清第一勇士。後來皇太極死後,他誓死捍衛皇太極的兒子們繼承皇位,並且為了阻止多爾袞不惜兵戎相見。後來順治繼位,多爾袞當攝政王期間,多次打壓當時和自己作對的鰲拜,但是鰲拜卻對皇太極十分忠心,就算三次差點被處死,也沒有屈服於多爾袞。

鰲拜的重心得到了順治皇帝的認可,在多爾袞死後,他將鰲拜視為心腹大臣,鰲拜也是盡心盡力輔佐順治。順治死了以後,只有八歲的玄燁繼承皇位,這個時候朝中就需要找人來輔助小皇帝執政。孝莊文皇太后為了避免出現第二個多爾袞,於是決定選擇四位異姓大臣作為輔臣,主要為了避免同姓族親權力過大,也是為了讓四個輔臣能夠相互鉗制。

當時四位輔臣表面是鰲拜排在最末,實際上只有他的實權最大。因為首位輔臣索尼年紀太大了,很多事不願意參與,排在第二的蘇克薩哈曾經是多爾袞陣營的,後來歸順與順治的,所以在四位輔臣中經常被孤立。第三個遏必隆直接依附於鰲拜就更不必多說了。所以說鰲拜當時在朝中幾乎說一不二,大多數的官員都討好他,只要有與他不和的人都會被他找藉口殺掉或者被貶官。

多爾袞掌權的時候把自己的正白旗安排在了一個最好的地理位置,後來鰲拜非要讓自己的鑲黃旗和正白旗換地,遭到了戶部尚書、直隸總督和巡撫三位重臣的反對。鰲拜便找藉口要將他們殺了,康熙帝雖然年幼,但是知道這三個大臣沒什麼錯,於是讓鰲拜不要殺他們,誰知鰲拜根本不理會,不但處死了三位大臣,而且強行換了地。

索尼死後康熙已經十四歲,並且宣布親政,此時的蘇克薩哈為了迫使鰲拜放權,便以皇上已經親政為由辭職,並且建議撤除輔政大臣的職位。這個請求直接觸及到了鰲拜的痛處,無視已經親政的康熙帝下的命令,擅自將同為輔臣的蘇克薩哈處死。這一舉動讓康熙皇帝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如今皇權被鰲拜獨攬,但是明顯他不想交出來。

後來鰲拜更加肆無忌憚,對於皇帝連一些禮數都省了,這讓羽翼漸漸豐滿的康熙帝極為惱怒,於是他開始了搬到鰲拜的計劃。先是在族親中挑選了一批年輕子弟,每天日夜與他們練習摔跤。鰲拜看到之後,以為年輕的皇帝貪玩,於是放鬆了對皇帝的警惕。接著康熙又一點一點的調開鰲拜在宮中的守衛,全部換成自己的親信。

直到時機成熟以後,召見鰲拜入宮,這時鰲拜已經被權力所麻痺了,根本想不到小皇帝敢對付他,就這樣被康熙引入了全套,在宮殿之上被擒住。接著康熙迅速下令捉拿鰲拜同黨,關的關殺的殺,以迅雷之勢搬到了鰲拜這棵大樹,從而震懾住了滿朝文武

由於鰲拜乃是三朝元老,一生追隨皇室打天下立下無數戰功,皇太極和順治都極為寵信他,所以將功抵過免了他的死罪,但是將他囚禁起來,直到他死在獄中。康熙帝明白,鰲拜並不是奸臣而且也沒有謀反的心思,他是個權臣,對權力的渴望導致了他所犯下的那些罪過,對於皇室來說,他還是忠心的,所以在康熙晚年的時候又恢復了鰲拜的職位,幫他平反

相關焦點

  • 康熙後悔擒鰲拜,還親自為其平反,為什麼說鰲拜是忠臣?
    說到康熙擒鰲拜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對於這件事,很多人都覺得康熙是個少年英雄,年紀輕輕就敢扳倒一個三朝元老,政治手腕也是槓槓的。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在擒鰲拜之後,康熙卻是有多後悔,到了晚年的時候,他甚至還親自為鰲拜平反,說鰲拜是忠臣,並授予了世襲的官職。
  • 康熙誅殺鰲拜究竟是對是錯?
    一提到鰲拜,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即便對於他的歷史不甚了解,但對於他的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或許鰲拜本人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在過世三百多年後如此的出名,成為整個大清朝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當然了,他得感謝一系列的影視和文學作品將他的知名度空前提升,將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不過,他同時也得痛恨這些影視和文學作品,將他塑造成了一個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甚至意圖謀反的佞臣形象。
  • 康熙大帝|鰲拜沒有謀反,為何康熙要置他於死地
    康熙小時候,不懂得朝權政治,輔政大臣幫忙匡扶皇室無可厚非,可待到康熙成年親政,鰲拜不僅不歸隱山林,將政權還之於康熙,反而殺死蘇克薩哈等人,將皇宮大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權力過度膨脹的鰲拜表現的更加飛揚跋扈,侍著自己三朝老臣的身份,不僅在殿堂之上對康熙高聲喝令,而且培植死黨,幾視康熙為無物。有時候上朝的時候竟然也「黃袍加身」,跟康熙的龍袍只有帽子不同。
  • 鰲拜權傾朝野手握40萬大軍,為什麼康熙擒鰲拜後沒有對他處斬?
    還是說這是對他進行了醜化呢?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康熙將鰲拜的一乾親信全部調離京城後宣召鰲拜進宮見駕,等到鰲拜入宮後,康熙事先布置好的布庫少年們趁鰲拜不注意,一擁而上將鰲拜擒拿住。就這樣一代權臣鰲拜隕落,隨後康熙命大臣們審理鰲拜,最後落實的罪名達30多項,論罪當誅。然而康熙並沒有下令直接處死鰲拜,而是將他幽禁,不久之後鰲拜便在禁所死去。
  •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是清朝一大忠臣,又為何被康熙除掉?相權之爭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確實是對大清王朝忠心耿耿,也沒有任何他謀反的證據。後來,康熙晚年的時候已經間接給他平反。乾隆時期又恢復了他所有的名譽。法律上的一個原則,就是"無罪推斷"。沒有發現犯罪的證據,就只能先判斷他無罪。既然沒有發現鰲拜有謀反的確鑿證據,就不能說鰲拜有罪。
  •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是奸臣還是忠臣?讓康熙又愛又恨
    近年來,各種關於清代題材的歷史劇層出不窮,鰲拜在劇中大多數都是那種驕傲跋扈、貪婪不足的奸臣形象,鰲拜這個人物被大眾所熟知,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對象。在歷史上,鰲拜確實有其人,而且他在清朝初年還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鰲拜,他的面目究竟是怎樣的呢?
  • 鰲拜結黨營私,真是為了謀反篡位?康熙知道答案!
    由於玄燁年紀尚幼,因此順治又安排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雖然說這四位輔政大臣曾在順治的靈前盟誓,表示要同心同德,全心全意地輔佐小皇帝玄燁,但事實證明,這四人的心並沒有在一起。在這四位輔政大臣中,首輔是四朝元老索尼,但由於索尼年事已高,為了安享晚年,索尼對很多事聽之任之,自成一派。而蘇克薩哈本是多爾袞的心腹,但在多爾袞去世後,蘇克薩哈因為告發多爾袞而受到重用。
  • 鰲拜謀權篡位,心懷不軌,康熙在捕獲鰲拜後卻免其死罪!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是清初著名的權臣,可以說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為大清國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鰲拜卻在晚年操握兵權並結黨營私,嚴重影響了康熙的統治。經過不斷一系列的抓捕,最後的鰲拜被康熙捕獲。然而按常理來說,對於這麼一個結黨營私,並且對自己的地位有些深深影響的人,康熙應該除之而後快,然而康熙在抓捕到鰲拜之後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囚禁起來,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認為康熙沒有殺鰲拜的原因是因為鰲拜在青年時期為大清朝立下了汗汗戰功。可以說,鰲拜為清初國家的統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康熙為什麼沒有殺鰲拜?鰲拜的自身實力,讓康熙放棄殺他
    提起康熙的名字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是非常熟悉的,在歷史當中他最為厲害的舉動就是戰勝了自己的勁敵鰲拜。畢竟當時康熙皇帝的年齡還是非常小的,能夠除掉鰲拜也有運氣的因素。不過康熙最終卻沒有殺死他,而是把他關進了一個牢房裡,等他自己老去。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康熙活捉鰲拜後,為什麼不殺了他?沒有鰲拜,康熙根本當不了皇帝
    ——米·左琴科(蘇)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107字,閱讀約3分鐘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輔政大臣鰲拜接到皇帝要召見他的旨意,於是照例去南書房拜見皇帝。參觀結束後,康熙皇帝下令給內侍們讓座、喝茶。令他吃驚的是,張伯倫們一擁而上,讓鰲拜猝不及防。接著,康熙帝又命康親王解書等人試鰲拜。不久,解書上書皇帝,說鰲拜有三十條罪狀。
  • 康熙剷除鰲拜,其子雍正卻加封鰲拜為一等公爵,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以及後來的同名影視作品中,有一段很是精彩的戲份,那就是權臣鰲拜囂張跋扈,14歲的康熙皇帝決心將他剷除,用一批練摔跤的太監將其制服,最後徹底幹掉鰲拜。因此,在現代人看來鰲拜是典型的奸臣,還要謀反。歷史上的鰲拜真的是如此麼?
  • 被康熙恨透了的鰲拜,為什麼沒被康熙殺死?
    壞了多爾袞的好事,鰲拜的日子也不會好過。當上了攝政王的多爾袞變著法兒的報復鰲拜,鰲拜也因為這次的事件屢屢被貶,整的他很難受。但有利有弊,這次的事件為他立下了大功,成了後來康熙沒有殺死他的原因之一。
  • 鰲拜是誰?幼年康熙為何要殺他?
    說起鰲拜,可能對這個人的了解更多是在影視劇裡,《少年康熙》中的鰲拜也是極其囂張跋扈,畢竟影視劇裡的情節無法考證。有人會問:鰲拜乃三朝元老,為大清的建設和鞏固立下了漢馬功勞,年幼的康熙為何又要殺了他呢?帶著下面的問題仔細了解一下鰲拜就知道為何了。鰲拜是誰?
  • 康熙殺鰲拜!歷史的真相竟如此令人乍舌……
    瓜爾佳·鰲拜,滿洲鑲黃旗人,出生武將之家的鰲拜,一個驍勇善戰而戰功赫赫的肌肉男,曾被努爾哈赤譽為「萬人敵」而位列五大臣之一。他出身名門,英勇善戰,跟隨皇太極東徵西戰,戰功赫赫。鰲拜所立戰功的主要有:皮島之戰,皇太極封鰲拜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後又擢升鰲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松錦會戰,大敗軍大敗而潰。
  • 他是康熙除掉鰲拜的最大功臣,卻背叛康熙,被康熙稱為第1罪人
    順治帝在將鰲拜選定為輔政大臣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他會成為大清未來的毒瘤,在鰲拜的強勢下,當時年幼的康熙雖然坐上了象徵著皇帝的龍椅,卻壓根沒有權力控制真正的朝堂。對康熙來說,如果想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主,除掉鰲拜勢在必行。
  • 鰲拜有沒有反心?康熙對鰲拜為何只擒不殺?當時鰲拜根本沒有反抗
    「智擒鰲拜」是少年天子康熙一項重要的功績,也是從這裡開始,康熙才算是正式掌權。即便當時康熙只有14歲,輔政大臣死的死,關的關,但是僅憑「智擒鰲拜」一事,足以讓朝野上下信服。當時康熙歷數鰲拜的三十大罪狀,條條都是罪大惡極,罪不容誅。但是最後,為什麼康熙只是將鰲拜關了起來,並沒有將他處死呢?縱觀鰲拜這幾十年,歷經三朝,到康熙這一代,究竟有沒有反心?
  • 深挖歷史,還原真實的鰲拜,康熙整他究竟有沒有錯?
    滿洲第一勇士這期間有一個插曲,就是皇太極和他父親一樣也沒有提前欽定繼承人,這個問題導致了豪格和多爾袞之間對皇位的暗流洶湧的爭奪,在這場爭奪上,鰲拜詩中是站在豪格一邊的,同時也為順治帝的登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也奠定了順治帝親政以後對他信任的基礎
  • 鰲拜被擒後,康熙僅將鰲拜拘禁,但為何卻治此人重罪?是他謀反?
    康熙六年七月初七,年僅十四歲的康熙正式親政,當時康熙在太和殿受賀,同時大赦天下。然而就在康熙親政僅十天後,鰲拜就給了康熙一個下馬威,他不顧康熙的不滿,擅殺同為輔政大臣,同時與鰲拜不在一個黨派之中的蘇克薩哈,而在數天後,鰲拜就與遏必隆一同進位一等公。
  • 康熙殺鰲拜的真正原因是啥?並非怕他造反,理由讓人難以啟齒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臣其實有很多,如果把眼光只放在康熙王朝時期,大家會更容易記住鰲拜這位大臣。但如果仔細去看鰲拜的歷史事件,大家會發現鰲拜好像沒有謀反,那麼為什麼鰲拜就一定要被康熙皇帝除去呢?
  • 康熙設計活捉鰲拜,本該處以凌遲,聽鰲拜一席話後,還是後悔了
    在清朝背景的歷史劇裡,康熙總是少不了的一個人物,被人稱千古一帝(雖然有這個名號的皇帝太多了,什麼漢武帝秦始皇乾隆成吉思汗,統統都有這個名號)。尚且不管康熙的名號,有康熙的地方,就總少不了這樣一件故事:康熙活捉鰲拜。看似是一個皇帝捉拿大臣的普通橋段,為什麼經過這麼多年還在被人津津樂道?鰲拜是何許人也,捉住鰲拜有什麼意義?鰲拜被活捉背後,有怎樣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