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提到: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棉。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臣其實有很多,如果把眼光只放在康熙王朝時期,大家會更容易記住鰲拜這位大臣。但如果仔細去看鰲拜的歷史事件,大家會發現鰲拜好像沒有謀反,那麼為什麼鰲拜就一定要被康熙皇帝除去呢?
其實一個大臣的去留,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在於這位大臣的政治意願,是否和當局統治者的政治意願一樣。這個道理其實非常好解釋,就比如說嶽飛。嶽飛出生於1103年,如果按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的話,嶽飛絕對是一個可歌可頌的民族英雄。
但是嶽飛出生錯了年代,嶽飛真的是生錯了年代嗎?仔細去看嶽飛的故事,大家會發現嶽飛和趙構,也就是南宋的執權者,兩人的政治意願根本就不在一條道上。一個是主張議和,一個是主張戰爭。
最後兩人在政治觀點上出現了差錯,最後,嶽飛被趙構以謀反罪,於公元1142年斬殺。嶽飛的故事驗證了這個道理,鰲拜也同樣也是這個道理。鰲拜出生於公元1610年,是鑲黃旗人。
鑲黃旗在滿清歷史中有一個最大的標籤,那就是保皇派。基本上出自於鑲黃旗的人,很少有謀反意思的。所以說,鰲拜如果被當時的史官扣上了一個謀反的罪名,基本上不太容易被人相信。
而且鰲拜也有很多政治功績,比如說。康熙在最開始登基的時候,年紀還很小。孝莊皇太后雖然在背後扶持著康熙慢慢掌握朝政,但這一個過程略顯困難。鰲拜作為輔政大臣,自然幫助了孝莊和康熙皇帝穩定朝綱。這對於後面清朝能夠進入繁榮盛世,埋下了基礎。
但是錯就錯在鰲拜的功勳實在是太大了,等到康熙皇帝年紀慢慢變大之後,手中要擁有更強大的權力,這樣才能夠穩住朝綱。這時候鰲拜這面大旗如果依然不倒的話,那麼在國人心中的地位,鰲拜可能就會超過康熙皇帝的地位。
兩人在政治方面但凡有所出入,很容易就會影響到康熙皇帝的決定,甚至會影響到政策頒發之後的效果。那麼,這時候康熙皇帝在孝莊皇太后的建議下,自然就會把注意力放在了鰲拜的身上。
所以從這一點當中大家就可以推算出,鰲拜其實並不一定就真的史官所描寫的那樣,犯了謀反罪,相反,關於鰲拜的死因,對於當時的康熙帝來說,的確有些難以啟齒,那就是「功高蓋主」。
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大臣們身上如果出現了功高蓋主這4個字,那麼這樣的人下場絕對是不好的。鰲拜在公元1713年時,又被康熙皇帝追封為了一等阿斯哈尼哈番,這就相當於是給了一個封號,這也是康熙皇帝對鰲拜的一種補償。
然後康熙皇帝退出了歷史舞臺,兒子雍正皇帝登基之後,又恢復了鰲拜一等公的爵位,並且還加了封號叫做超武。也就是對鰲拜之前的貢獻,有一種肯定的態度。而且這個稱號還可以世代沿襲下去,意思也就是說對鰲拜整個家族還有一種補償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