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為政敵,為何多爾袞殺了豪格,卻放過了鰲拜和索尼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想接替他做皇帝,但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也想做皇帝,兩人隨即因為皇位展開了爭奪。同時,滿洲八旗中的兩黃旗,害怕丟失它們上三旗的地位,也反對多爾袞做皇帝,最終在豪格,以及鰲拜、索尼等兩黃旗大臣的反對下,多爾袞沒有做成皇帝,但是他因為扶持之功,做了福臨的攝政王。
-
《康熙王朝》索尼為什麼壓制自己兒子,相比之下鰲拜太傻了
索額圖曾經向索尼提議自己走向臺前,但是一直都被蘇尼拒絕壓制,直到33歲之後才受到重用一路高升。索尼為什麼要壓制自己的兒子呢?索尼告誡索額圖兩個字「糊塗」,太皇太后不想得罪鰲拜,索家也就不得罪鰲拜,平時老老實實上朝規規矩矩聽政,不該你管的千萬不要管,該你管的也就管個三四分,寧肯讓人瞧不起也別出人頭地。年輕的索尼一時很難理解這番話的深層意思,總感覺自己該趁這個時機做點什麼但是招來的就是索尼的一頓訓斥。索尼在等什麼?
-
鰲拜為何怕索尼?清朝歷史上鰲拜為什麼動不了索尼?
順治帝在臨死之前,為年幼的康熙留了四個輔佐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e)必隆和鰲拜。
-
索尼是輔政大臣的首輔,他死前做了什麼決定,幫助康熙除掉了鰲拜
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侵襲北京城時,被袁崇煥大軍圍困,索尼率部殺入重圍救出豪格,此後又多次立下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等人在三官廟商議繼承人問題,召見索尼詢問他的意見,索尼只咬定一條:「立皇子!」第二天,兩黃旗將領率兵包圍崇政殿,要求立皇長子豪格為新皇。但是,大殿裡面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多爾袞即帝位,多爾袞猶豫不決沒有答應。
-
清朝權臣鰲拜被擒之後,為何沒有被殺?康熙到底在懼怕什麼?
多爾袞在當攝政王時期,大量的排除不服從自己的人,其中也包括鰲拜,鰲拜在多爾袞攝政時期,境遇可謂是十分窘迫。直到1650年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親政, 鰲拜的窘迫境遇才得以緩解。順治皇帝親政後,對鰲拜和索尼等人極為重用,鰲拜經常隨侍在順治皇帝身邊,參與處理國家各類的大小事宜。一直到這裡,鰲拜其實都是以正面角色出場的。
-
索尼不想得罪鰲拜,孝莊問:你孫女幾歲?索尼:臣與鰲拜勢不兩立
這4位大臣每個人都有自己心裡的小九九,其中城府最深的則是年齡最大的索尼,而最有能力的則是驍勇善戰,他們用自己的長處在順治帝面前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才會被臨危受命。不過,優秀的人總是不願意臣服於他人胯下,鰲拜也是如此。
-
金戈鐵馬的索尼是輔政四大臣的首輔,什麼決定讓康熙帝除了鰲拜?
索尼作為康熙首輔大臣,四朝元老,一生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就是死了也要幫康熙最後一把。在順治帝駕崩前,安排四位顧命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其中索尼位排第一,鰲拜當時勢力不大排最末。這四人剛開始還能好好控制權力幫助康熙管理朝政,可時間一長就變了,索尼因為年齡大了,所以就長期抱病在家。
-
鰲拜是誰?幼年康熙為何要殺他?
鰲拜主動要求自己率領這支精銳部隊攻打皮島。戰爭開始後,戰事並不預想的那樣,皮島上的明軍經歷了那麼多次戰爭,怎麼會不知道你們的戰略,明軍在正面戰場上派出的也是老弱病殘,真正的實力放在了後面。鰲拜率領的部隊在海上跟靶子一樣,被明軍的炮火連番轟炸。此時的鰲拜跳下船去,衝到明軍陣地,赤膊上陣。將士們隨即跟隨,一舉攻下皮島。
-
歷史上的鰲拜是怎樣一個人?身犯30條大罪為什麼還能免死?
鰲拜真正嶄露頭角是在崇德二年(1637年)的「皮島之戰」。皮島位於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樞紐處,位置極其重要。當時皮島被明軍佔據,由於該島孤懸海外,而清軍又不擅水戰。因此明軍屢次利用皮島作為跳板對清國大後方發動突襲。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極決定務必要拔掉皮島這顆釘子,於是派英親王阿濟格率軍出徵。清軍曾多次攻打皮島,但都以失敗告終。
-
孝莊不愧是大清第一功勳,為了扳倒鰲拜,直接安排康熙與索尼聯姻
上期我們說到,朝堂之上遏必隆臨陣脫逃,老索尼裝聾作啞,蘇克沙哈又成事不足,現如今整個朝堂都成了鰲拜的天下,年少的康熙最終還是無力控制局面,只好下令逮捕蘇克沙哈,下場之後康熙心有怒火,執意要將鰲拜捉拿歸案,但此時孝莊太后也正好回宮,詢問康熙今日同朝議政的結果如何。
-
鰲拜有沒有反心?康熙對鰲拜為何只擒不殺?當時鰲拜根本沒有反抗
即便當時康熙只有14歲,輔政大臣死的死,關的關,但是僅憑「智擒鰲拜」一事,足以讓朝野上下信服。當時康熙歷數鰲拜的三十大罪狀,條條都是罪大惡極,罪不容誅。但是最後,為什麼康熙只是將鰲拜關了起來,並沒有將他處死呢?縱觀鰲拜這幾十年,歷經三朝,到康熙這一代,究竟有沒有反心?康熙智擒鰲拜的全過程先不論前因,只說康熙智擒鰲拜的過程。
-
班布爾善是跟從鰲拜,康熙囚禁鰲拜,但為何一定要殺班布爾善?
整個劇情完全寫照於孝莊這個女人用心良苦,心機極細,她突出女性的雙重真正本事!康熙王朝的穩定接班孝莊功勞最大!換成一般人根本就沒有這個本事,歷史也就必須重寫!在皇族如此卑微,想造反奪位,斷不可行。實際鰲拜亦沒造反之心及行為,只因功高震主,必亡。而班布爾善緊跟鰲拜,又屬皇族庶出,康熙必拿他開刀,殺一儆百,達成效果。
-
鰲拜真面目
康熙帝與鰲拜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順治帝去世後康熙年幼繼位,四位輔政大臣掌握實權,鰲拜是其中一位。這一久經戰場的滿洲大臣左右了康熙朝政的前八個年頭。直到少年皇帝設計擒鰲拜、讓其革職下獄,才結束了輔政大臣執政的局面。 真正歷史上的鰲拜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你要說他是大奸臣,可能不能完全解釋得通,你說他是忠臣,康熙為何要擒拿他?
-
鰲拜手握軍隊40餘萬,為什麼不早點反叛,還等著康熙抓了他!
我們都知道順治皇帝死的比較早,康熙在8歲時候就登基了。說到他的登基是很有意思的,順治之所以挑選他並不是因為多喜歡他,而是因為他得過天花都沒死。不管什麼原因,我們的未來康熙大帝就這樣登上了歷史舞臺。 就算再聰明,8歲小孩也什麼都不懂。所以順治在死前指定了四位輔政大臣來幫助自己兒子,他們分別是鰲拜,蘇克薩哈,索尼,遏必隆。本來順治是希望這四個人齊心協力幫助新帝的,可是在權利面前他們哪裡能無動於衷,都想爭個高下。
-
少年侍衛助康熙擒鰲拜在真實歷史存在嗎?他們結局如何?
——《清史稿》從《清史稿》中可以看出擒拿鰲拜的少年侍衛具體人數和姓名都沒有,只要用一句話記載了鰲拜被這些少年侍衛所擒,因為擒鰲拜的原因,所以康熙在後來組建了皇帝身邊的近衛團也就是善撲營,之後就是公布了鰲拜罪狀,以及鰲拜黨羽都被處分的事情,可見史書中對擒鰲拜記載甚少。真正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對康熙擒鰲拜立有大功的大臣只有索額圖一人而已。
-
鰲拜和多爾袞誰厲害?鰲拜到底是怎麼死的?
鰲拜以後又屢建大功,崇德六年,松錦會戰中,他「以步戰敗明軍步軍營,功最」明總督洪承疇率大軍十三萬來援,皇太極亦親率大軍應戰,鰲拜「輒先陷陣,五戰皆捷」,明軍敗遁。皇太極命鰲拜追殺,又獲全勝,「擒斬過半」。八年,隨阿巴泰徵明,入長城,圍北京,攻掠至山東、兗州、臨清而返。順治元年,清兵入關後,多爾袞考核群臣功績。
-
鰲拜想剷除魏承謨,孝莊一個計謀,不敢動反給他升官
順治帝寧死也不肯再當皇上,堅持要出家,還寫下了罪己詔,孝莊見大勢不妙,立馬召集內閣大臣,將順治的罪己詔再加了三條明示天下,並宣布順治已經龍御歸天,董鄂妃因為得了天花過世,孝莊痛恨董鄂妃,讓順治萌生了出家的念頭,死了也不讓她好過,把她陪葬的衣服全扔到地上。
-
排斥「漢化」的鰲拜與「鰲拜之死」的種種傳說
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伊等皆勳舊重臣,朕以腹心寄託,其勉矢忠藎,保翊衝主,佐理政務。」這份遺詔最早被清史學家孟森指出可能有偽造成分。在遺詔的真偽問題上,安熙龍認為,這份遺詔雖然不能說全部為贗,但有大量內容是四位輔政大臣和太皇太后共同偽造的,他們將順治帝塑造成為一個「對拒絕滿洲傳統、忤逆母親以及沉迷於漢人風物感到後悔」的統治者形象。
-
歷史上沒有韋小寶,鰲拜還是會死得很慘
其他幾人,索尼年老體衰,較少幹預政事;遏必隆性格懦弱,遇事附和鰲拜;唯有蘇克薩哈論事時敢于堅持己見,常常與鰲拜發生衝突。鰲拜畫像。姚念慈在《康熙初年四大輔臣芻議》(收入《定鼎中原之路:從皇太極入關到玄燁親政》一書)中給出的解釋是,康熙本有能力通過明詔,免去鰲拜、遏必隆的輔政權力,只是因為讓他們繼續輔政「一二年」的旨意來自孝莊,而孝莊遲遲不提罷去輔臣之事,康熙既不能公然違拗有恩於自己的孝莊,只得採取政變式的非常手段。康熙口諭定鰲拜十二條罪狀,後來康親王傑書主持審理,罪名增至三十條。
-
鰲拜結黨營私,真是為了謀反篡位?康熙知道答案!
公元1661年正月初八,順治因為思念董鄂妃而憂鬱成疾,最終去世。臨終前,順治立下遺詔,指定由年僅八歲的玄燁繼位。由於玄燁年紀尚幼,因此順治又安排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在這四位輔政大臣中,首輔是四朝元老索尼,但由於索尼年事已高,為了安享晚年,索尼對很多事聽之任之,自成一派。而蘇克薩哈本是多爾袞的心腹,但在多爾袞去世後,蘇克薩哈因為告發多爾袞而受到重用。不過索尼等人本來與多爾袞不睦,又瞧不起蘇克薩哈的做派,因此蘇克薩哈自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