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直被鰲拜欺負,為何其皇祖母孝莊太皇太后也沒出來擺平鰲拜

2021-01-09 騰訊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公元1644年,即順治元年,在多爾袞等人的決議下,恭迎順治皇帝入京紫禁城,大清王朝正式遷都北京,而順治皇帝成為大清王朝入住中原的第一位君主。

當然,此時順治皇帝年僅6歲,根本沒有執政的能力和權力,大清王朝的實際當家人是順治皇帝的十四叔睿親王多爾袞。直到順治七年,多爾袞病逝,順治皇帝才得以親政。可惜順治皇帝僅親政十年出頭,順治十八年,年僅24歲的皇帝因病駕崩。繼承皇位的皇三子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此時也只有8歲,為了防止類似多爾袞宗這種室親王攥權事件的再次發生,順治皇帝選擇了四位異姓託孤大臣,依次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史稱「四大輔政大臣」。

話說輔政之初,四位大臣之間互有制衡,政治局面相對穩定,但是隨著首輔索尼年邁,逐漸淡出政壇,四大臣相對平衡的政治局面開始失衡,尤其是二輔蘇克薩哈與四輔鰲拜之間矛盾激化,兩位可謂是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依照排位蘇克薩哈在鰲拜之前,雙方不和最終倒黴的應該是鰲拜,但實際結果是蘇克薩哈不但被鰲拜扳倒,而且落得家破人亡之下場。關於蘇克薩哈之死,後文再詳述,此處暫且不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鰲拜絕對是飛揚跋扈、目無君上而硬行為之,絕非康熙皇帝本意。

鰲拜後續種種藐視少年康熙皇帝之劣跡不勝枚舉,本文就不做一一詳述,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幾個問題:他鰲拜究竟何德何能,有何背景,為何除了蘇克薩哈,滿朝王公文武無人再敢挑戰鰲拜權威?一直充當康熙皇帝「保護傘」,也就是後人都習慣稱她為「孝莊」的皇祖母,為何沒有出面阻止鰲拜?難不成連孝莊皇太后也懼怕鰲拜不成?我們帶著上述問題,請大家跟隨本文,探究一下這其中之究竟。

被皇太極關注,成為皇太極之嫡系

我們先來看看鰲拜的背景,鰲拜乃瓜爾佳氏,後金開國元勳費英東正是鰲拜的伯父,這就是鰲拜所謂的家族背景,沒覺得有多了不起。鰲拜之所以能夠發跡全賴自己作戰英勇,鰲拜曾經主動請纓,身先士卒而奮勇當先,一舉拔掉大明王朝插在大清王朝後背的「釘子」——皮島。從此,鰲拜被皇太極青睞。之後鰲拜更是屢立戰功,加官進爵自然不在話下,最主要的是他成為了皇太極的忠臣和重臣,這對以後鰲拜的人生軌跡起到極大影響。

與多爾袞對立,贏得順治皇帝信任

鰲拜隸屬鑲黃旗,在皇太極駕崩之後,積極擁立皇長子豪格為帝,甚至一度與多爾袞等兄弟拔刀相向。正是因為鰲拜等人的「攪局」,才迫使多爾袞放棄稱帝,改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也就是順治皇帝,鰲拜因此也深深得罪了多爾袞。多爾袞把持朝政之時,多次對鰲拜打壓,甚至欲除之而後快,但是奇怪的是,每當鰲拜被處置死罪之時,背後總有一個無形的力量在幫助他,鰲拜才得以在多爾袞的屠刀下保全性命。關於這無形的力量來自何處,在下才疏,沒在史料上找到一二痕跡,但是從後續事情發展之方方面面來看,這股力量極有可能來自皇太后,也就是孝莊。正是因為鰲拜的堅持和忠貞,順治皇帝對他大加讚賞。順治皇帝親政之後,鰲拜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重臣。

至此,我們可以大致搞明白了鰲拜的背景,他的背景主要並不來自他那開國元勳的伯父,而是皇太極和順治兩代帝王的青睞與信任。

託孤輔政,從忠心耿耿到攥權犯上

關於輔政之背景,前文已經介紹,不再贅述。此處重點想和大家探討一下為何蘇克薩哈出頭和鰲拜對立和蘇克薩哈之死。

蘇克薩哈隸屬正白旗,沒錯就是多爾袞領導的正白旗,蘇克薩哈之所以能博得順治皇帝的信任,原因就是在多爾袞死後兩個月,蘇克薩哈積極投身於清算多爾袞的政治運動之中,蘇克薩哈以正白旗老臣,多爾袞信任核心之臣的身份,揭穿各種內幕,積極檢舉多爾袞各類企圖篡位之行徑。應該說,蘇克薩哈是順治皇帝能夠順利清算多爾袞極其「走狗」的重要人物,所以蘇克薩哈可謂是功不可沒,順治皇帝自然對他格外照顧。但是,自此之後,蘇克薩哈就深深地烙上了「賣主求榮」的烙印。無論是誰,背上了這樣的罵名,恐怕都不會好受,為了給自己正名,為了表明自己從前所為都是為了忠於大清皇帝,所以蘇克薩哈義決心無反顧的和鰲拜對抗到底。

當然,以蘇克薩哈的多年政治鬥爭之經歷以及他為人處世之性格,蘇克薩哈絕對是精明的,蘇克薩哈絕不會僅僅為了給自己正名和表忠心就情願搭上官爵甚至性命的主兒。要知道,此時的首輔索尼都以年老力衰為由退居二線,避開鰲拜鋒芒了,那麼蘇克薩哈哪來的勇往直前的勇氣呢?其實,蘇克薩哈的勇氣來自小皇帝康熙,蘇克薩哈的帳是這麼算的,即便我鬥不過鰲拜,但是只要有皇帝的支持,量他鰲拜也不會把自己怎樣,最多就是被罷官,等過幾年皇帝親政之時,必是自己復出之日,到時自是名利雙收。誰成想,鰲拜竟然毫不顧忌小皇帝,硬生生逼著皇帝批准蘇克薩哈處死令。這蘇克薩哈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啊。

蘇克薩哈身為輔政大臣,而且背後還有皇帝擔保,這樣都阻止不了鰲拜之囂張氣焰,事到如今,誰還敢挺身反對鰲拜?大多數揣著這種想法,其中也包括「打醬油」的三輔遏必隆。

飛揚跋扈背後之隱情

鰲拜近乎瘋狂的行為究竟是哪來的熊心豹子膽?鰲拜既然敢對皇帝不敬,自然是有更強的人挺他,這個人就是太皇太后——孝莊。那麼孝莊為什麼要挺鰲拜呢?

一方面如前文所述,鰲拜乃兩代皇帝嫡系,那麼自然也是孝莊的嫡系了。鰲拜確實對孝莊極其忠誠,對抗多爾袞就是明顯的例子。所以,鰲拜只需要隨便翻一翻蘇克薩哈與多爾袞早先所為之舊帳,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博得孝莊的支持而除掉蘇克薩哈。

另一方面,鰲拜的政見與孝莊太后完全一致,那就是重滿(蒙)抑漢。順治皇帝親政之後,開始大量啟用漢臣,孝莊很不滿意,所以在順治皇帝駕崩之後,才會出現一個順治皇帝的「罪己詔」,罪己詔的主要內容就是順治皇帝反省「重漢」的錯誤。而如今康熙皇帝身邊又有很多漢臣,這讓孝莊她老人家很不安,於是,鰲拜充當排頭兵前去「糾正」小皇帝的錯誤,打擊漢臣和支持啟用漢臣的人,如此鰲拜便可以有恃無恐而借題發揮,排除異己自然不在話下。

這也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康熙皇帝都要被鰲拜欺負哭了,他的皇祖母也沒有替孫子出頭擺平鰲拜了。只是,這鰲拜也犯了致命的錯誤,那就是過分小瞧了這位未來的盛世明君,最後成為階下之囚而鬱鬱而終。既然鰲拜已經成為反動派被打倒,那麼,孝莊支持鰲拜這段「黑」歷史自然不能為人所知了。

我們不得不感慨好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讓我們領略了宮廷爭鬥之殘忍,套路之詭譎。只是,當臣子的怎麼也「玩」不過當主子的,看來在封建社會奴才就是奴才,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是生存的王道。

相關焦點

  • 康熙之所以能除掉鰲拜,是孝莊太后用了一計,但鰲拜卻沒看出來
    到時候以此為由處理他,既可以鍛鍊康熙帝的能力,又不用擔心鰲拜黨的報復。所以,孝莊的這個計劃,一舉兩得。 除了鰲拜外,順治帝還任命了索尼、蘇克薩哈和遏必隆。為顧命大臣,輔佐小皇帝。由於各種原因,最終只剩下了鰲拜和蘇克薩哈爭權奪利,恰好兩人又是死對頭。蘇克薩哈曾是索爾滾的心腹,負責保護他的安全。而鰲拜曾經和多爾袞爭鋒相對,甚至是拔刀相向,這個仇兩人一直記在心裡。
  • 鰲拜為何非死不可?不怪孝莊太后,只怪自己在「順治去世」就變了
    鰲拜為何非死不可?不怪孝莊太后,只怪自己在「順治去世」就變了中國的歷史浩浩湯湯幾千年,經歷過許多的朝代,但是有一個非常相同的地方每一個朝代的皇帝對此都非常的慎重,那就是如何挑選下一任繼承人。而康熙皇帝作為在年幼時就被挑選出來的繼承人。他的天分有目共睹,順治皇帝就是看上了他。
  • 鰲拜是誰?幼年康熙為何要殺他?
    說起鰲拜,可能對這個人的了解更多是在影視劇裡,《少年康熙》中的鰲拜也是極其囂張跋扈,畢竟影視劇裡的情節無法考證。有人會問:鰲拜乃三朝元老,為大清的建設和鞏固立下了漢馬功勞,年幼的康熙為何又要殺了他呢?帶著下面的問題仔細了解一下鰲拜就知道為何了。鰲拜是誰?
  • 索尼不想得罪鰲拜,孝莊問:你孫女幾歲?索尼:臣與鰲拜勢不兩立
    然而,人生來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只不過表現出來的方式不同罷了。所以這句話要是真的用現代話來翻譯,真的非常符合當今社會現實。02在康熙稱帝的時候,他僅僅只有8歲,不過順治卻給他留下了四大心腹,每一個都為順治命是從,其中包括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
  • 鰲拜想剷除魏承謨,孝莊一個計謀,不敢動反給他升官
    佟妃幸災樂禍,在鄂妃棺材邊裝哭,孝莊嫌棄得要命,「你怎麼哭的比唱的還好聽,沒眼淚就甭哭」,接著孝莊提醒她,「你不是想當皇后嗎?,打今兒起你就是孝康皇后了,要有點尊嚴」,佟妃想到順治要去五臺山出家,自己要守寡立馬哭了出來,孝莊惡狠狠強調,只要身為皇后,沒有丈夫有什麼要緊的,順治出發去五臺山當和尚,玄燁捨不得親爹走,趕來送他一程,順治鼓勵玄燁將來要當個最了不起的皇上。
  • 鰲拜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康熙捉拿鰲拜時,孝莊皇后會暗中支持嗎?
    大家都知道康熙和鰲拜之間的明爭暗鬥,但卻總是忽視了孝莊太后在這場鬥爭背後最重要的幫助者。這個太后可不是個單純的人,清王朝的兩位皇帝都受過她的教育,為人低調,聰明。雍正之所以下定決心要滅鰲拜,可不僅僅是他自己年輕,孝莊太后的全力支持才是關鍵因素。
  • 歷史上的鰲拜是個什麼樣的人,康熙擒拿鰲拜是否得到孝莊的支持?
    孝莊太后畢竟是輔佐過兩任皇帝的人,非常聰明,在謀略、心機上皆非常人可比。如果說她沒有萬全之策,那肯定不會讓康熙皇帝對鰲拜動手的。我覺的鰲拜的作用可能也只是孝莊太后給康熙的一塊磨刀石,鍛鍊康熙的能力而已。
  • 班布爾善是跟從鰲拜,康熙囚禁鰲拜,但為何一定要殺班布爾善?
    整個劇情完全寫照於孝莊這個女人用心良苦,心機極細,她突出女性的雙重真正本事!康熙王朝的穩定接班孝莊功勞最大!換成一般人根本就沒有這個本事,歷史也就必須重寫!在皇族如此卑微,想造反奪位,斷不可行。實際鰲拜亦沒造反之心及行為,只因功高震主,必亡。而班布爾善緊跟鰲拜,又屬皇族庶出,康熙必拿他開刀,殺一儆百,達成效果。
  • 軍功顯赫的鰲拜到底有沒有反心?
    正是因為鰲拜和那些皇太極的忠實臣子的堅持和支持,多爾袞不得不放棄自己當皇帝的打算,改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多爾袞之所以這樣做,除了鰲拜等人的堅持外,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福臨的生母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皇太后,多爾袞因為這層關係,最後放棄自己做皇帝,而是當了攝政王,有野史傳說孝莊皇太后為了兒子的皇權和安危,不得已下嫁多爾袞。
  • 孝莊不愧是大清第一功勳,為了扳倒鰲拜,直接安排康熙與索尼聯姻
    上期我們說到,朝堂之上遏必隆臨陣脫逃,老索尼裝聾作啞,蘇克沙哈又成事不足,現如今整個朝堂都成了鰲拜的天下,年少的康熙最終還是無力控制局面,只好下令逮捕蘇克沙哈,下場之後康熙心有怒火,執意要將鰲拜捉拿歸案,但此時孝莊太后也正好回宮,詢問康熙今日同朝議政的結果如何。
  • 甘願為順治守陵卻躲不過鰲拜的陷害,蘇克薩哈的死讓康熙順利親政
    導語:我在前文《靠多爾袞起家,卻得罪孝莊皇太后,真實的蘇克薩哈輸在情商太低》中提到,多爾袞死後,在歷史轉折關頭,蘇克薩哈率先向皇上告密多爾袞想謀朝篡位,卻順帶將孝莊皇太后與多爾袞之間的曖昧關係公之於眾。這次密告,使他突然崛起於大清王朝的政治舞臺,成就了他的輝煌,但也使他置身於微妙嚴酷的皇權鬥爭夾縫之中,埋下萬劫不復的罪孽禍根。
  • 孝莊去世,76歲老臣赴京哭喪,康熙:快快請起,你不用一直跪拜
    公元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北京城內漫天雪花,康熙帝卻沒有心情欣賞雪景,因為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孝莊(諡號)病重,康熙日夜侍奉湯藥,但孝莊年事已高,還是在臘月二十五日這天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旅程,享年75歲。
  • 特稿|如何把鰲拜的案子辦成鐵案?
    傑書等審畢,奏請將鰲拜「革職、立斬,其親子、兄弟亦應斬,妻並孫為奴,家產籍沒」。康熙帝「復召鰲拜等面加鞫問,情罪俱實」11。 4.五月二十三日,康熙帝未接到傑書等關於審訊情況的奏報前,手書滿文票籤一張(下文稱 「滿文手書票籤」)12。內稱:「鰲拜理應處死。惟念累朝效力年久,雖然結黨行惡,朕已寬免,不忍加誅。著籍沒家產,仍行拘禁。」
  • 康熙殺鰲拜的真正原因是啥?並非怕他造反,理由讓人難以啟齒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臣其實有很多,如果把眼光只放在康熙王朝時期,大家會更容易記住鰲拜這位大臣。但如果仔細去看鰲拜的歷史事件,大家會發現鰲拜好像沒有謀反,那麼為什麼鰲拜就一定要被康熙皇帝除去呢?
  • 康熙王朝:康熙與鰲拜第一次正面交鋒,估計是尿褲子了
    康熙王朝:康熙與鰲拜第一次交鋒,沒被嚇住?估計是尿褲子了彈,彈,彈交鋒中。伍次友的考卷那個收集鰲拜圈佔田地證據的舒克沙哈,最後忍耐不住站出來,例數鰲拜在地方上利用擴軍建營的機會圈佔農民良田和八處皇莊田地。不僅呈上證據,而且還將一位學子的科考策論試卷《論圈地禍國》供了出來。
  • 鰲拜死後,康熙是如何對待其族人及子孫後代的?
    鰲拜可能是孝莊太后送給康熙的成人禮其實康熙除鰲拜的時候大家都把一位老佛爺給忘了,那就是孝莊太后,鰲拜當時實力和權力確實很強盛,但是他並沒有完全脫離孝莊太后掌控,康熙當時是年幼,但是康熙政治智商成熟的非常早,鰲拜其實是孝莊太后送給康熙親政的磨刀石而已。如果康熙連鰲拜都鬥不倒,還何談治理天下。
  • 康熙設計活捉鰲拜,本該處以凌遲,聽鰲拜一席話後,還是後悔了
    孝莊太后我們長話短說,她可是一屆女強人,摸爬滾打上來的,什麼陣仗沒見過?既然康熙想除掉鰲拜,那這個當太后的自然得出手。這第一步,先是靠聯姻聚攏了當時朝廷裡其他的輔政大臣。在孝莊太后的旨意下,康熙指定索尼的孫女赫舍裡氏為皇后,指定遏必隆的女兒為皇妃,這一招直接把康熙和索尼、遏必隆變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二步,就是加強康熙周圍的護衛力量。
  • 鰲拜有沒有反心?康熙對鰲拜為何只擒不殺?當時鰲拜根本沒有反抗
    「智擒鰲拜」是少年天子康熙一項重要的功績,也是從這裡開始,康熙才算是正式掌權。即便當時康熙只有14歲,輔政大臣死的死,關的關,但是僅憑「智擒鰲拜」一事,足以讓朝野上下信服。當時康熙歷數鰲拜的三十大罪狀,條條都是罪大惡極,罪不容誅。但是最後,為什麼康熙只是將鰲拜關了起來,並沒有將他處死呢?縱觀鰲拜這幾十年,歷經三朝,到康熙這一代,究竟有沒有反心?
  • 鰲拜究竟有沒有謀反,為什麼康熙晚年的時候又為他平反了
    康熙皇帝八歲繼位,因為其年幼,所以孝莊文皇太后在背後教導,朝堂上又由四位輔政大臣輔助執政。可是當時身為輔臣之一的鰲拜卻獨斷專權,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他網羅同黨,擅殺輔臣,藐視皇權。所以康熙帝親政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到鰲拜,將其治罪。
  • 康熙抓到鰲拜後下令斬殺,不料鰲拜脫下衣服後,康熙嘆著氣說:免死
    在清軍入關之前,鰲拜一直在與明軍作戰。明朝在末代皇帝崇禎的領導下,頑強抵抗清朝的進攻,數次打敗清軍。天啟年間,遼東被後金佔領,但明朝沒有放棄抵抗,明朝大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抵擋大金的進攻步伐。皮島對於皇太極來說,如鯁在喉,他做夢都想拔掉這顆釘子,以除後患。然而毛文龍打仗很厲害,皇太極數次派兵攻打皮島都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