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背上長刺的泥鰍就不是泥鰍了,因為泥鰍的全身被溼滑的黏液包裹著,表皮沒有任何的刺,那麼,背上長刺的「泥鰍」究竟是什麼魚呢?它有什麼價值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泥鰍是我們最常見的魚類之一,記得小時候,一場大雨過後,田野裡一些大的坑窪處就會有泥鰍,而奇怪的是在大雨之前,這裡一點水都沒有。小時候還好奇地問家長,家長總是說:水能生魚。直到後來才知道,這些泥鰍要麼是被雨水從其他地方衝過來的,要麼是這個低洼處本身有水也有泥鰍,但是乾涸之後,泥鰍躲到下層的泥層中休眠了。說實話,泥鰍對於我來說是最怕的魚類之一,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對這種細長的生物感到本能的恐懼,就連小時候去抓泥鰍,也是我拿著桶,弟弟去抓的。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泥鰍與背上長刺的「泥鰍」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是泥鰍
泥鰍是鯉形目鰍科泥鰍屬下的魚類,它們體型呈圓柱形,體長平均在10公分左右,身體呈灰黑色,頭部比較的細長,口眼非常的小,比較有個性的是,它的口部有10個觸鬚,這是泥鰍的觸覺和味覺器官。野生環境下,泥鰍僅分布在亞洲,在我國泥鰍的分布很廣,幾乎除了西藏等高原地區,其他地區的淡水流域中均有分布。
泥鰍的生命力非常的強,在2-30℃的水溫下它都能存活,而且一旦水溫低於2℃或者高於30℃,泥鰍就會進入泥土中進行冬眠和夏眠。一般情況下,魚類都是靠鰓呼吸的,但是泥鰍不同,泥鰍的呼吸方式有三種:鰓呼吸、口呼吸和體表呼吸。當水中由於溫度升高變得缺氧時,泥鰍能夠直接用口呼吸空氣,而當泥鰍脫離水後,它甚至能用體表呼吸,而且泥鰍全身被溼滑的黏液包裹,這樣的好處就是既能夠減少體內水分的流失,又能讓它躲避天敵的捕獵。這就是為什麼泥鰍放在一個乾燥的地方還能活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天的原因。
除了生存能力,泥鰍的繁殖能力也很強,雖然它們體型不大,但是它們非常的能生。首先,泥鰍的繁殖期很長,幾乎從春天到秋天都是它們的繁殖期,而且一條長10公分的泥鰍一年就能通過多次排卵的方式排出10000多顆卵,可見其繁殖能力之強。
其次是帶刺的「泥鰍」
帶刺的「泥鰍」並不是真正的泥鰍,而是刺鰍。刺鰍是鱸形目刺鰍科下所有魚類的總稱,而泥鰍是鯉形目,它們兩個連目都不同,除了同時硬骨魚外,沒有任何的關係,這就好比貓和牛的區別一樣,雖然都是哺乳綱動物,但是一個是食肉目,一個是偶蹄目。
在刺鰍科下有5個不同的屬,超過70種不同的刺鰍,其中大部分的成員分布在非洲,因為大多數的刺鰍喜歡熱帶的水域。在我國,僅有一種刺鰍,它就是刺鰍科刺鰍屬下唯一的物種中華刺鰍。
中華刺鰍又名刀鰍魚,在我國許多地方帶魚又稱刀魚,而刀鰍魚和刀魚僅一字之差,這是因為刀鰍魚與帶魚一樣身體扁平而細長,不同的是帶魚的體表是銀色的鱗片,而刀鰍魚的體表則呈黃褐色,沒有明顯的鱗片。
因此,帶刺的「泥鰍」不是真正的泥鰍,它們只是名字裡帶鰍,它們無論從外觀還是分類上都與泥鰍有著明顯的區別。
中華刺鰍
中華刺鰍是一種不太常見的魚類,它們在野生環境下主要分布在我國偏南方的水域中,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背鰭的前方有一排堅硬的棘刺,從背鰭一直延伸到頭部,而且身體兩側有類似於黑魚一樣的斑紋。
在原生水域中中華刺鰍屬於底層活動的魚類,它們通常棲息在河底的巖石之中,主要以小型的魚蝦和水生植物為食,對水溫有一定的要求,水溫在24-28℃之間,因此,在我國北方水域中,它們比較少見。
看到魚,許多小夥伴的第一反應就是能不能吃?當然作為一種淡水魚,中華刺鰍也是相當的美味,其肉中胺基酸、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應有盡有。但是,中華刺鰍的生長極其緩慢,通常我們能夠見到的中華刺鰍很少有超過1斤的,所以,它的經濟利用價值不是很高。
而且現在野生的中華刺鰍在許多地方已經滅絕,原因很簡單,它們對水的要求很高。中華刺鰍除了對水溫要求苛刻之外,對水質的要求也很高,一旦水體被汙染,它們毫無抵抗力,因此,中華刺鰍又被稱為「水質監測魚」。
正是因為生長緩慢且對水的要求較高,所以即使中華刺鰍很美味,也很少有人專門養殖。
總結
背上長刺的「泥鰍」其實是中華刺鰍,它是一種比較稀有的魚類,這是因為它的生存條件比較的苛刻。但是由於它們體型較小,並不是一種經濟型魚類,不過,由於它是刺鰍屬下唯一的物種,所以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