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31來源:中國環境報作者:李濤 張博播報
陝西洋縣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朱䴉生態園 圖片來源:中國環境報
七月,秦嶺南麓的陝西漢中洋縣繁花似錦、美不勝收。雨後的清晨,廣袤的田野風輕雲淡,大片的稻田顯得格外翠綠,幾隻朱䴉愜意地在田間覓食嬉戲,一幅青山綠水的優美畫卷展現眼前。
近年來,洋縣堅持「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立足資源稟賦,大力實施生態工程,秀美䴉鄉、生態洋縣,煥發出勃勃生機。
「愛護自己的兒女也不過如此」
洋縣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朱䴉生態園,位于洋縣縣城北3公裡處,背靠樹木蔥鬱的山坡,生態園在青山綠水間十分醒目。
和往常一樣,飼養員任文明與同事早早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檢查網籠,準備給朱䴉投食。今年49歲的任文明,1991年轉業回洋縣後便擔任起了朱䴉尋護員、飼養員和孵化員工作,這一幹就是28年。
「守護了它們28年,當然與鳥兒們有了感情,每天不看看它們,心裡就覺得空落落的。」任文明說,在生態園每位工作人員的心裡,這些美麗的精靈比什麼都重要,愛護自己的兒女也不過如此。
他介紹說,生態園裡目前有大小網籠26個,飼養著160多隻朱䴉,今年更是孵化出雛鳥51隻。
多年來,隨著朱䴉人工飼養繁殖技術日臻完善,克服了孵化、雛鳥成活率等一個個技術難題,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朱䴉人工種群在自然狀態下的繁育研究。僅洋縣朱䴉生態園就先後人工孵化朱䴉雛鳥500多隻,分別被送往異地保護或野外放飛。
朱䴉人工孵化的成功,填補了國內外人工飼養繁育朱䴉的空白,使其種群數量不斷增加,朱䴉的瀕危局面得到有效緩解。
如今,朱䴉已從洋縣飛出陝西,在浙江、四川等地均有它們的靚影。朱䴉還作為國禮送給日本、韓國,並成功建立人工種群,兩國朱䴉數量已達800餘只。
「保護朱䴉、保護生態,已成為共識」
為了保護朱䴉這一珍稀物種,幾十年來,陝西省洋縣林業部門和保護區工作人員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每年3月~6月是朱䴉的繁殖期,保護區工作人員堅持在朱䴉野外繁殖區巢下搭建觀察棚、監護棚,24小時不離人,認真觀察朱䴉的產卵、孵化、育雛全過程,並記錄下每一個活動行為,分析它們的繁殖動態。同時,在樹幹上掛上傘形防蛇罩,精心開展人工投食。
到了7月,朱䴉進入遊蕩期,它們陸續從高海拔向低海拔活動,保護監測任務更艱巨。要跟蹤監護,隨時掌握朱䴉活動數量及動態,嚴查違法狩獵、投毒獵殺水禽等行為,最大限度地保障朱䴉的安全生存。
在開展監護的同時,保護區多年來一直把公眾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利用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宣教活動,向朱䴉活動區的廣大群眾、特別是中小學生普及保護朱䴉的知識。
同時,全縣實施禁獵,不準在朱䴉覓食區使用化肥農藥,並建立野外巡護員隊伍,從而有效杜絕人為傷害朱䴉事件的發生。
如今,愛鳥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從很遠的地方來,就是想親眼目睹朱䴉的美麗身影。「在洋縣,保護朱䴉、愛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已經成為所有人的共識。」任文明說。
朱䴉保護與經濟發展齊步走
為給朱䴉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就在今年5月,由阿拉善SEE西北項目中心、陝西省外事辦、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聯合開展的「䴉田一分」項目,在朱䴉保護區文同村啟動。
項目以朱䴉主要覓食地——稻田為切入點,旨在通過種植有機水稻和稻田邊緣「留白」(一畝地留出一分田)等措施,提高農田中泥鰍等水生物多樣性,從而增加朱䴉種群數量;再通過商業運作打通消費市場,售賣有機稻米產品,其銷售收入又返還到項目中以擴大實施面積,形成良性循環。
這種嘗試,力圖尋求朱䴉保護與水田權益人最大收益之間的平衡點,也形成了以產業集群帶動農民脫貧及棲息地環境改善的保護新模式。
目前,與文同村同步開展「䴉田一分」項目的洋縣華陽鎮華陽街村,已完成100畝有機種植稻田插秧。通過2018年項目實施,本地出生朱䴉幼鳥 28隻,給務工農戶支付勞務費用13.67萬元,其中9個貧困戶年均收入達到4222元,順利實現脫貧。
如何實現朱䴉保護與經濟發展齊步走?洋縣政府把「朱䴉」與「有機」緊密結合,創建全國朱䴉生態保護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區,通過栽培高附加值的新特優品種,建設朱䴉生態農業觀光園,鞏固提高「朱䴉牌」有機食品市場知名度,大大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
朱䴉保護帶給洋縣「綠水青山」,也使洋縣擁有了「金山銀山」。2018年,洋縣七類產品獲得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成為西北地區生態特色產品保護最多的縣;洋縣紅米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朱䴉牌」稻米商標被授予中國馳名商標;有機食品種類及其加工企業也日益增多,深受市場認可。
如今,「洋縣朱䴉生態有機品牌」成功躋身中國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洋縣朱䴉生態有機產品區域品牌價值上升至70.57億元,位居全省區域品牌價值榜第四位。
翩翩飛舞的朱䴉,已成為洋縣、漢中乃至陝西的一張綠色名片。(作者系中國環境報記者、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