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宣布在中國絕跡的——彩䴉

2020-10-03 I深旅徒

彩䴉,由於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沼澤的不斷消失,使它們在中國的數量日益減少,同時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終於,人們突然發現再也找不到彩䴉那美麗的身姿。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不得不宣布彩䴉在中國絕跡。

彩䴉在中國已消失70多年,照國際學界標準,如物種野外50年沒觀察到,就被視為野外滅絕,有專家依此提出彩䴉在中國絕跡。2003年起,中國彩䴉重新出現,2020年,彩䴉驚現和順,共11隻!

彩䴉(英文名:Glossy Ibis,學名:Plegadis falcinellus),是鵜形目䴉科彩䴉屬的鳥類。分布於歐洲南部、亞洲、非洲、美洲中部,包括中國大陸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河北、四川、雲南等地。在中國較為罕見,是否在中國有繁殖尚不肯定。偶見於長江下遊及東南部、廣東、香港及海南島等地的湖泊周圍。主要生活於棲息在湖沼間。彩䴉以小魚,軟體動物,甲殼動物,蠕蟲以及甲蟲為食物。覓食時,它們用細長而微微向下彎曲的喙伸進泥水裡探尋食物。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奧地利、義大利。

外形描述

體型略小(60釐米)的深慄色帶閃光的䴉。看似大型的深色杓鷸,上體具綠色及紫色光澤。

虹膜:褐色;

嘴:近黑;

腳:綠褐。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全世界。

分布狀況:是否在中國有繁殖尚不肯定。偶見於長江下遊及東南部、廣東、香港及海南島等地的湖泊周圍。

生活習性

彩䴉結小群棲居沼澤、稻田及漫水草地。夜晚成直線排列或編隊飛回共棲處。與白鷺及蒼鷺混群營巢。彩䴉棲息於淺水湖泊、沼澤、河流、水塘、水淹平原、溼草地、水田、水渠等淡水水域,有時也到海邊水泡、沼澤、河流入海口和其他海域生境。

白天活動和覓食,晚上飛到離覓食水域較遠地方的樹上棲息,飛行時頭頸向前伸直,腳伸出到尾羽的後面。

飛行時主要靠兩翼鼓動,但其間也進行滑翔,飛行時呈密集的小群或呈拖長的「V」字隊型飛翔。兩翅煽動較快,滑翔技巧亦很好,善飛行,通常飛行距離較遠。有時飛得很高,然後又頭朝下的急劇落下。

主要以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推動物為食。有時也吃蛙、蝌蚪、小魚、蜘蛛和小蛇等小型脊推動物,通常單獨或成小群覓食。

覓食時一邊在水邊慢步行走,一邊將長而彎曲的嘴插入泥地或淺水中探覓食物,或者捕食所看見的表層食物。有時為了探覓水底食物甚至將整個頭部完全浸入了水中。有時也跑動追捕食物。白天覓食、晚上回到棲息地樹上棲息。

生長繁殖

彩䴉繁殖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通常在春季成群營巢,也常與其他鷺類和鸛類一起營巢。群的大小從幾隻、數十隻到成百隻都有,通常營巢在厚密的蘆葦叢中幹地上或灌叢上,也常營巢於低矮的樹上,巢主要由枯枝或幹蘆葦莖和葉構成,巢內放少許草莖和草葉。

彩䴉每窩產卵2~5枚。雛鳥出殼後,由親鳥用半消化的食物反芻餵養。彩䴉以小魚、軟體動物、甲殼動物、蠕蟲以及甲蟲為食物。覓食時,它們用細長而微微向下彎曲的喙伸進泥水裡探尋食物。

巢的大小為直徑30—40釐米,高4—27釐米。營巢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通常雄鳥運送巢材,雌鳥留在巢上築巢和看守巢,以防別的鳥類偷走巢材。每窩產卵3—5枚,通常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6枚的。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藍色。在同一群體中營巢產卵的時間並不同步,繁殖期可以持續到5周以上或者更長,也時常發現有重新營巢的。

通常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雄鳥主要在白天孵卵,晚上則由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1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餵養。親鳥通常回到巢中後將食物吐出,或由雛鳥將嘴伸到親鳥的喉囊中啄食,有時甚至將整個頭都伸到親鳥的喉囊之中。雛鳥大約在25—28日齡時可以離巢飛翔。

叫聲

帶鼻音的咕噥聲,於巢區發出咩咩及咕咕的叫聲。

鳥種資料

中文目名

原文來源於美篇

相關焦點

  • 珍稀鳥類彩䴉再次現身雲南盈江 曾在國內絕跡
    中新網德宏1月17日電 (尹以祜 吳澤昭)近日,攝影師在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城郊的一片溼地拍攝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彩䴉,這也是近年來彩䴉在盈江第二次被記錄。圖為此次拍攝到的彩䴉。 彩䴉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裡,一度被斷言「已在中國國內絕跡」。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曾經「絕跡」的彩䴉逐漸在中國重現身影。圖為此次拍攝到的彩䴉。 尹以祜 攝本次拍攝的彩䴉為一隻成鳥,它不停在水中覓食,時而梳理羽毛,時而飛翔。其修長的體型,慄紫色的羽毛,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綠色的金屬光澤,光澤隨著彩䴉的移動變化多彩,看起來非常健康。
  • 今年多地發現保護動物彩䴉,這個物種數量比朱䴉還要少
    彩䴉:脊椎動物,鳥綱,鵜形目,䴉科彩䴉屬的鳥類。體長48-66釐米,翼展80-95釐米,體重485-580克。彩䴉主要棲息在河湖沼澤地帶,主要以淡水昆蟲魚蝦以及甲殼類為食。彩䴉呈現深慄色帶綠色及紫色光澤。
  • 朱䴉近親彩䴉現身鹽城大豐黃海溼地公園,曾在我國絕跡多年
    1,彩䴉 1 彩䴉在分類學上屬於鸛形目䴉科,主要分布於非洲、歐洲南部等地,在中國的分布範圍十分狹窄、零散,且數量稀少。
  • 《人民日報》海外版聚焦滇池南岸瀕危珍稀野鳥
    12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文章《瀕危珍稀野鳥相聚滇池南岸》,聚焦昆明滇池南岸的瀕危珍稀鳥類,一起來看。人民日報海外版 12月21日12版截圖瀕危珍惜野鳥相聚滇池南岸報導全文如下翠羽丹霞,萬頃晴沙。
  • 神奇動物在哪裡?就在雲南各個角落裡!
    神奇動物在哪裡?在雲南!  雲南多樣性的氣候類型,複雜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樣的生物種類,茂密的森林及植物種類的繁多,又為各種動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良好生態環境。被國家列為一、二級的保護動物和瀕危物種,雲南佔一半以上,其中2科13屬和66種在國內僅分布於雲南。
  • 已經滅絕的十大野生動物—中國篇
    一:白臀葉猴(1893年,中國)白臀葉猴又叫黃面葉猴、海南葉猴、毛臀葉猴等。在中國僅分布於海南島,已經絕跡。國外分布於寮國、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二:新疆虎(1916年,中國)是我國虎種的五個亞種之一。根據記載最初是從博斯騰湖附近獲得它的標本。
  • 5種極可能滅絕的動物,第3種為中國獨有,瀕臨絕跡
    蒙古野驢,外形似騾的珍貴大型有蹄類動物,生活於荒漠或半荒漠地區,分布於中亞及西亞各國,中國分布於內蒙古、甘肅和新疆,原本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動物,經過加強保護,現今數量已有所回升。長江江豚,中國特有的江豚屬動物,也是江豚的指名亞種,通常棲於鹹淡水交界的海域,長江江豚面臨的威脅主要都來自於人類活動的影響,現今數量下降明顯,有絕跡危險。
  • 細數5種已滅絕動物,有兩種在中國境內被重新發現
    古巴鼩,有著長達七千多萬年生存歷史的古老動物,它們的門牙具有毒液,是少數能夠運用毒液捕獵的哺乳動物,曾經大量生存在西印度群島中,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曾在野外銷聲匿跡,被視為已滅絕動物,直到2003年才被人於古巴重新發現。
  • 世界瀕危鳥類黑臉琵鷺在海南島絕跡20年後又現海南島
    新華網海口2月8日電(記者周正平)世界高度瀕危鳥類黑臉琵鷺在海南島絕跡20多年後,再次被人們發現。  今年1月,中國林業科學院博士後張國鋼等人在海南省進行黑臉琵鷺越冬棲息地考察時,兩次觀察到了黑臉琵鷺。
  • 它與白琵鷺有著相同的大嘴,但它卻是全球瀕危珍稀鳥類
    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又名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臺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長像與白琵鷺極為相似
  • 浙江近三分之一野生動物遭威脅 瀕危物種搶救性保護
    浙江近三分之一野生動物遭威脅 瀕危物種搶救性保護   中新網杭州12月24日電 (見習記者 謝盼盼 實習生 黃晨珺)「浙江陸生野生動物中有近200種野生動物遭受較大威脅,多種動物面臨絕跡,保護迫在眉睫。」
  • 瀕危鳥類紅䴉落戶紅山動物園
    原標題:瀕危鳥類紅䴉落戶紅山動物園 紅䴉是世界瀕危鳥類。  顧婧範曉林攝  中國江蘇網6月7日訊 日前紅山動物園來了一批新客人——12隻紅䴉(huán),別看它們個頭小,卻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鳥類之一。
  • 7種極度瀕危的動物,第5種只存在中國,可能已滅絕
    務川臭蛙,中國特有的兩棲動物,已知唯一分布地區在貴州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喀斯特洞穴中,常棲息洞穴中,鮮有人知,對環境要求高,數量非常少,臨近滅絕。鹿瞪羚,生活於非洲撒哈拉沙漠內的一種羚羊亞科,屬季節性遷移動物,是生命力很頑強的一種哺乳動物,野處總數不超過100頭,是一種近乎滅絕的動物。
  • 中國珍稀動物大盤點
    中國珍稀動物大盤點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中國的珍稀動物都有哪些吧!麋鹿中國特有的溼地鹿類「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溼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最後僅剩18頭,被養在英國烏邦寺,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
  • 中國獨有的10大瀕危動物,你都知道哪些?
    中國獨有的10大瀕危動物,你都知道哪些?說到中國的瀕危動物大家都會想到大熊貓,做為國寶的大熊貓在經過良好的保護後,現在的生存環境和種群數量都有了很大的改觀。那麼中國瀕危動物有哪些呢?快來一起來看看吧!大熊貓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
  • 20多年前曾被宣告野外滅絕 揭秘你不知道的瀕危種群
    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專家在大鵬灣流域發現了曾被宣告野外滅絕的唐魚和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異鱲,引起了市民關注。唐魚、異鱲這些聽起來頗為陌生的魚類是什麼樣的種群?它的出現有什麼意義?應該如何保護?4 月 26 日,深晚記者採訪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以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專家向讀者揭秘。
  • 中國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名錄
    中國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名錄   中國一類保護動物:  脊索動物門->哺乳綱  熊猴 臺灣猴 豚尾猴 大熊貓 紫貂 貂熊 蜂猴所有種  雪豹軟體動物門->瓣鰓綱  庫氏硨磲  軟體動物門->頭足綱  鸚鵡螺  節肢動物門->昆蟲綱  中華蛩蠊 金斑喙鳳蝶  腔腸動物門->珊瑚綱  紅珊瑚  中國二類保護動物
  • 對䴉科你了解多少?䴉科知識大全
    䴉科,拉丁文學名是Threskiorothidae,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鸛形目、䴉亞科和琵鷺亞科的一種動物。它包括䴉和琵鷺,頭和頸裸出,嘴很長,䴉的嘴向下彎曲,琵鷺的嘴扁平。澳洲的大琵鷺外表與黑臉琵鷺有些相似,數量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