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䴉,由於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沼澤的不斷消失,使它們在中國的數量日益減少,同時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終於,人們突然發現再也找不到彩䴉那美麗的身姿。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不得不宣布彩䴉在中國絕跡。
彩䴉在中國已消失70多年,照國際學界標準,如物種野外50年沒觀察到,就被視為野外滅絕,有專家依此提出彩䴉在中國絕跡。2003年起,中國彩䴉重新出現,2020年,彩䴉驚現和順,共11隻!
彩䴉(英文名:Glossy Ibis,學名:Plegadis falcinellus),是鵜形目䴉科彩䴉屬的鳥類。分布於歐洲南部、亞洲、非洲、美洲中部,包括中國大陸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河北、四川、雲南等地。在中國較為罕見,是否在中國有繁殖尚不肯定。偶見於長江下遊及東南部、廣東、香港及海南島等地的湖泊周圍。主要生活於棲息在湖沼間。彩䴉以小魚,軟體動物,甲殼動物,蠕蟲以及甲蟲為食物。覓食時,它們用細長而微微向下彎曲的喙伸進泥水裡探尋食物。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奧地利、義大利。
外形描述
體型略小(60釐米)的深慄色帶閃光的䴉。看似大型的深色杓鷸,上體具綠色及紫色光澤。
虹膜:褐色;
嘴:近黑;
腳:綠褐。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全世界。
分布狀況:是否在中國有繁殖尚不肯定。偶見於長江下遊及東南部、廣東、香港及海南島等地的湖泊周圍。
生活習性
彩䴉結小群棲居沼澤、稻田及漫水草地。夜晚成直線排列或編隊飛回共棲處。與白鷺及蒼鷺混群營巢。彩䴉棲息於淺水湖泊、沼澤、河流、水塘、水淹平原、溼草地、水田、水渠等淡水水域,有時也到海邊水泡、沼澤、河流入海口和其他海域生境。
白天活動和覓食,晚上飛到離覓食水域較遠地方的樹上棲息,飛行時頭頸向前伸直,腳伸出到尾羽的後面。
飛行時主要靠兩翼鼓動,但其間也進行滑翔,飛行時呈密集的小群或呈拖長的「V」字隊型飛翔。兩翅煽動較快,滑翔技巧亦很好,善飛行,通常飛行距離較遠。有時飛得很高,然後又頭朝下的急劇落下。
主要以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推動物為食。有時也吃蛙、蝌蚪、小魚、蜘蛛和小蛇等小型脊推動物,通常單獨或成小群覓食。
覓食時一邊在水邊慢步行走,一邊將長而彎曲的嘴插入泥地或淺水中探覓食物,或者捕食所看見的表層食物。有時為了探覓水底食物甚至將整個頭部完全浸入了水中。有時也跑動追捕食物。白天覓食、晚上回到棲息地樹上棲息。
生長繁殖
彩䴉繁殖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通常在春季成群營巢,也常與其他鷺類和鸛類一起營巢。群的大小從幾隻、數十隻到成百隻都有,通常營巢在厚密的蘆葦叢中幹地上或灌叢上,也常營巢於低矮的樹上,巢主要由枯枝或幹蘆葦莖和葉構成,巢內放少許草莖和草葉。
彩䴉每窩產卵2~5枚。雛鳥出殼後,由親鳥用半消化的食物反芻餵養。彩䴉以小魚、軟體動物、甲殼動物、蠕蟲以及甲蟲為食物。覓食時,它們用細長而微微向下彎曲的喙伸進泥水裡探尋食物。
巢的大小為直徑30—40釐米,高4—27釐米。營巢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通常雄鳥運送巢材,雌鳥留在巢上築巢和看守巢,以防別的鳥類偷走巢材。每窩產卵3—5枚,通常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6枚的。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藍色。在同一群體中營巢產卵的時間並不同步,繁殖期可以持續到5周以上或者更長,也時常發現有重新營巢的。
通常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雄鳥主要在白天孵卵,晚上則由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1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餵養。親鳥通常回到巢中後將食物吐出,或由雛鳥將嘴伸到親鳥的喉囊中啄食,有時甚至將整個頭都伸到親鳥的喉囊之中。雛鳥大約在25—28日齡時可以離巢飛翔。
叫聲
帶鼻音的咕噥聲,於巢區發出咩咩及咕咕的叫聲。
鳥種資料
中文目名
原文來源於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