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樂器——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的特色我國打擊樂器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對襯託音樂內容、戲劇情節和加強音樂的表現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碰鈴
色彩性和節奏性的樂器
碰鈴,古代稱星、鈴鈸。滿、蒙古、藏、納西、漢等族互擊體鳴樂器。藏語稱丁夏。因流傳地區的不同,在民間又有碰鐘、雙星、撞鈴、雙磬、聲聲、水水等名稱,陝西則稱甩子,也有簡稱為鈴的。流行於全國各地。
板鼓
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
板鼓,打擊樂器。又名單皮、班鼓。唐代清樂中使用的「節鼓」可能是其前身。在民間流傳歷史久遠。《清朝續文獻通考》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是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
堂鼓
中心發音較低而深厚,越向邊緣聲音則越高而堅實
堂鼓,又叫做同鼓、戰鼓,清代則叫它杖鼓。 鼓框是木頭作的,兩面蒙上皮革。 現代堂鼓一般有三種規格,鼓面直徑分別為22、25、32公分,鼓高都是33公分,前兩種小堂鼓發音高亮,後一種堂鼓音色寬厚。 演奏時,將鼓放在木架上,用木頭作的雙槌敲擊。
缸鼓
形似花盆,因此又稱花盆鼓
缸鼓又稱民族定音鼓,是在缸鼓的基礎上,吸取西洋定音鼓音高的特點改制而成的。鼓框木製。定音缸鼓分大、中、小三種,可調節音高。用低音譜表記譜。鼓皮的質量和天氣的變化都對鼓音高有影響,在使用時要注意調準音。
銅鼓
一種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
銅鼓在古代常用於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於宴會、樂舞中,是一種流行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少數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徵,它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之珍藏。銅鼓在越南、寮國、緬甸和泰國甚至印度尼西亞諸島也有流傳。
朝鮮族長鼓
常用於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
朝鮮族長鼓,又稱杖鼓、兩杖鼓。朝鮮族混合擊膜鳴樂器。朝鮮語稱卜。演奏時將鼓橫掛胸前,或放在木架上,左手拍鼓,右手執竹片敲擊。朝鮮長鼓歷史悠久、構造獨特、音色柔和,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常用來表現輕快、歡樂的情緒。長鼓多用在舞蹈中,由舞者邊舞邊擊,亦可在合奏中或伴奏中作為節奏樂器使用,深受朝鮮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
雲鑼
音色清澈、圓潤、悅耳、餘音持久
雲鑼,出現於唐代,元代開始大為流行,是漢、藏、蒙古、滿、納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古名雲轍,又名雲璈,民間又稱九音鑼。藏族稱丁冬、丁當。是鑼類樂器中能奏出曲調的樂器。常用於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流行於內蒙古、雲南、西藏和漢族廣大地區。
排鼓
尤擅於表現熱烈歡騰的情緒
排鼓是鼓類樂器的新品種。出現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中央廣播民族樂團蔡惠泉、楊競明等根據民間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製作而成。排鼓由五個大小不同、發音有別的鼓組成一套。鼓身高29至33.3釐米,上口面直徑16.7至37釐米,下口面直徑11.7至37釐米。每個鼓的兩面鼓框外徑相同而內徑不一,可發出音高不同的兩個音來,故五個鼓有十個音。
達卜
維吾爾音樂的靈魂
達卜,維吾爾音樂的靈魂,在大部分的舞曲和民間歌曲中達卜是必不可少的。達卜音色清脆響亮,聲音力度變化幅度較大,演奏技巧靈活多變,可以起到烘託各種不同樂曲情節氣氛的作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南北。
作者:一個樂觀的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