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樂器

2021-01-14 滿瑞興琵琶

中國民族樂器發展史

總說

         周代曾以製作方法為據,分民樂為八類,稱「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此種分類自周末至清初,沿用三千多年。其中石、木兩類已極為罕見,石類較著名的有磬,木類有木鼓,還有不再流傳的敔、柷等。

        其後,又有另一種分類方法,現下較為常見。以演奏方法為據,分為四類,吹奏類、彈撥類、拉弦類、打擊類。其中吹奏類又分空氣振動、哨片振動、簧片振動;彈撥類又分橫式、豎式;拉弦類分類依據多樣;打擊類根據材質可分響銅、響木、皮革,根據音高又可分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兩類。

        最早的,且有實物證明、年代可考的樂器為河南舞陽縣出土的賈湖骨笛,距今已有近八千年。古韻悠悠,先秦遺響,我便從先秦說起。

        因多數樂器皆始於先秦時代,內容浩繁,便拆分兩章,夏商(及以前)與兩周。

 

夏商·樂以息和



        早先樂器,多由勞動工具或生活用具發展而來。原始社會時期主要樂器有兩類,敲擊樂器和吹管樂器。陶鍾、石磬、骨哨、骨笛、陶壎等均已出現,因陶鍾等樂器我手裡無相關演奏資料,便介紹骨笛、骨哨和陶壎。

        骨笛作為笛子的一種,發現於一九八六年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至今仍流傳於藏族牧區。現行曲有《春播》等。因無演奏資料,便也不再多作評價。

        骨哨截取鳥禽類中段肢骨加工而成,有些可調聲調。音質脆、尖,類似口哨,但音亮。《中國古典音樂歷朝黃金年鑑》中有曲《原始狩獵圖》,覺尖銳、悽厲,多為仿聲。由此可見,骨哨並非作為單一樂器,大抵作狩獵之用。

        我於《樂德》一文中介紹,「壎具治後之德,聖人貴淹。於是,錯凡銀、借福勃。壎音古樸醇厚,八音之中,壎獨佔土音。『正五聲,調六律,剛柔必中,輕奪迷失,將金石以同恭,啟笙竿於而啟批極』,在古樂史上,壎之地位,與鍾、磬等同。」陶壎與壎又有不同,陶壎器形多樣,河姆渡遺址的陶壎,橢圓形,僅有吹孔,無音孔;仰韶文化遺址陶壎,略如橄欖,亦是僅有吹孔。陶壎作為壎的雛形,對於壎的發展可謂意義重大。

        及至夏商時期,笙、古琴和笛子這幾種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樂器出現。早時並無笙,只作笙中簧,許是以竹、木片所制,只可發出高低不同的音。到夏商諸代,發展以數根的竹簧之管參差插入葫蘆之幹殼內製成(今雲貴邊疆葫蘆笙)。目前出土最早的笙為曾侯乙墓的匏笙,兩周時期,笙已非常流行,與竽並存。另,據《史記》載,古琴出現的時間不會晚於堯舜時期,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超過四千年。但商周時期並非古琴的發展盛行期,此時便也不談。同是《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笛,當稱笛子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兩周·古樂遺響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澠池之會」一節有「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缻」,此處「缻」即缶,《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這裡的缶便作為一種生活用具,蒙獸皮而成鼓。

        樂器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早先的缶、石磬,作為實用性和表現性兼顧的樂器,或許還不甚明顯,時至後來,編磬、編鐘,以及各種絲竹類樂器的出現,無一不得益於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

        兩周時期,多見青銅樂器,如編鐘、編鐃等。出現於兩周時期的非青銅類樂器主要有古箏、臥箜篌。

古箏的起源,爭議甚多。箏於古詩文中多稱「秦箏」,如曹植《箜篌引》雲,「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李斯公元前二百三十七年作《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因此,箏在秦國的流行當是在此之前,箏的起源更應早於此時。條件所限,無法仔細考證,便也姑且算作兩周。尤要註明,箏為蒙恬所造,純屬以訛傳訛,並無此事。古代箜篌大致分臥箜篌、豎箜篌和鳳首箜篌。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與琴瑟相似的臥箜篌。

        此時,古琴、壎等,已經有了較大發展。《列子·湯問》載,古琴曲《高山流水》,便是出現在此時。提及古琴曲,還有《幽蘭》,相傳為孔子所作,但真實度有待商榷。

        此時的壎已有六孔,有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哀郢》、《楚歌》為壎曲代表作。若論蒼涼,簫音過悲,若於高樓之上,望斷天涯路;笛音過硬,似是取之節中,挺拔剛勁。壎音,如於風沙之中,戰場之上,獨吟一曲蕭索。

        兩周時期戰亂頻繁,小國朝不保夕,同時各國思想發展迅速,士大夫階層得以壯大,琴壎之發展,也在情理之中。

 

秦漢魏晉·且數錚然



        秦漢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分裂至一統,又由一統至分裂。此段時間,阮、琵琶、豎箜篌、鳳首箜篌出現,箏、笛得以發展。

        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出現於秦朝。「推手為枇,引手為杷」,所以名為「枇杷」(琵琶)。在當時,「琵琶」所指的並非現代意義上的「琵琶」,當是琉特屬彈撥樂器總稱,例如阮、柳琴、月琴等。「琵琶」此名,得於魏晉,真正意義上的琵琶,於南北朝時由龜茲傳入內地。此時琵琶還屬雛形,橫抱演奏,曲目記載甚少,不談。

        阮起源於中亞,同樣由龜茲傳入內地,漢時稱「秦琵琶」。晉代「竹林七賢」的阮鹹擅彈此器,因為他,阮也曾風靡一時,但後因動亂,阮曾一度失傳。比之琵琶,阮音低沉,音色暗淡,琵琶音脆,大珠小珠落玉盤。

        豎箜篌於東漢之時由伊朗傳入,為角形箜篌,為區別於中土臥箜篌,名豎箜篌。鳳首箜篌東晉時由印度傳入,晉曹毗《箜篌賦》言 「龍身鳳形,連翻窈窕,纓以金彩,絡以翠藻」,故知其名源自鳳首為飾。

        此時,古箏向淡雅古樸發展,「慷慨」之音,已不復見。相傳,箏為裂瑟而成,雖為無稽之談,但齊瑟柔和,秦箏起先鏗鏘,後轉為平和優雅,由此看來,倒也有些關係。

        《梅花三弄》,笛存古曲,僅此一首,便是現於此時。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記有「桓伊下馬踞胡床取笛三弄」之事,明朱權《神奇秘譜》中輯有《梅花三弄》琴曲,曲前小序云:「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梅花三弄》,三弄為曲,起序悠揚,泛音

高昂,極之動聽。

        至於古琴,嵇康彈奏的《廣陵散》,阮籍《酒狂》皆於此時成曲。《廣陵散》為古琴曲中唯一殺伐之音,一般與《聶政刺韓王》歸為同曲。公元二百六十二年,嵇康被小人陷害,司馬昭下令將其處死,三千太學生向朝廷請願,祈求釋放嵇康並要求拜他為師。想當然,如此「無理取鬧」的要求朝廷自是不會接受。於是,刑場之上,嵇康琴曲一首,自此,《廣陵止息》為絕響。此曲清時失傳,後由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打譜整理,也是萬幸。

 

 

 

隋唐·盛世天舞

 



        作為中國封建制的鼎盛期,各種樂器都在隋唐成為定製,並得以完善。此時出現的主要樂器有二胡,簫也從笛中分派而出,豎吹篪為簫,橫吹則為笛,同時,唐朝呂才制「尺八」傳入日本。笙、阮、琵琶、箜篌、古琴、笛等,都迎來了發展的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在宮廷演奏中,古箏卻漸漸為箜篌所取代。箏聲此時已完全不復「慷慨」,與現在已經大體相似,對於隋唐盛世,顯然已不適合。而箜篌華麗優雅,聲調繁複,於是便漸漸成為宮廷演奏的重中之重。同時,因竽一般用於雅樂,九、十部樂中已經廢棄,便也逐漸失去重要作用。

        二胡發源於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為「奚琴」,宋陳蜴在《樂書》載「奚琴本胡樂也」。二胡可謂是出現晚、發展快的典範,但「二胡」此名,卻是出現於近代。笛簫同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簫」名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洞簫。在秦漢至唐,簫是指編管的排簫。《尚書·益稷》, 「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當因韶樂伴奏樂器以簫(當時為排簫)為主而有此稱。

        此時期樂曲多為合奏,《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曲》便為其中翹楚。

 

 

宋元·囿形於跡




        宋元時期可以說是將各種樂器規範化的一個時期,但同時,也有樂器在此時失傳。程朱理學,影響了方方面面,在我看來,它必然影響了樂器的發展,在宋元時期消失或失傳的主要樂器有竽、臥箜篌等。北宋景德三年,即公元一零零六年,宮廷樂工單仲辛製作十九簧笙,但十九簧笙亦在此後失傳,現多為十四、十七簧笙。

        宋代設局制琴,稱之「官琴」,製法發生變化,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唐琴。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京師、兩浙、江西等古琴流派出現。之前,漢朝南方有蜀山琴派,司馬相如、楊雄、諸葛亮、姜維等人為其代表,晉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為嵇康。唐朝起,琴學流派已見於著錄,此時,琴派分支已然漸多,《瀟湘水雲》便由浙派琴家郭沔作成。

        發展至此,古箏捨棄鹿骨爪,開始使用義甲彈奏,這賦予了箏更大的表現力和發展空間。相反,箜篌因其製作複雜,演奏困難,困於深宮,「在外不曾輒教人,內裡聲聲不遣出」,後又遭儒教誣之「靡靡之音」,已是奄奄一息。臥箜篌已然失傳,箜篌古曲,竟不再現。

        琵琶經過隋唐發展,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左右手共四個指法系統完善,琵琶發展已近成熟。現今所知最早的琵琶曲《海青拿天鵝》,據史料所載,也是出現於元朝。

        宋時,二胡名為「嵇琴」,大抵為宋末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認為「嵇琴」乃嵇康所制之故。此外,《補筆談·樂律》 「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一弦成曲,應當技藝高絕。

 

明清·徒嘆嗟然




        說是嗟然,其實不盡然。

        一種很重要的樂器出現於此時——揚琴。揚琴明末由波斯傳入,原型薩泰裡琴,是現代中國民族樂隊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揚琴與鋼琴同宗,音色宏大,剛柔相濟,卻無甚特色,便也適合作為配樂。明清時期,明太祖之子朱權編纂《神奇秘譜》,將諸多絕響流傳於世;簫形制完善;古琴琴派多樣;笛子細化,曲梆分流;琵琶文武曲相繼出現;二胡傳遍大江南北……

        但,箜篌消失。

        豎箜篌只於敦煌壁畫可見一二,臥箜篌宋後失傳,鳳首箜篌,在明代後,也消失了蹤跡。曾經盛極一時,清時已是仙跡渺然。

        至此,清及以前幾種主要樂器的發展已大概介紹完畢。

 

民族吹奏樂器

我國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有嗩吶、海笛、管子、雙管和喉管等。 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有笙、抱笙、排笙、巴烏等。


嗩吶

嗩吶又名喇叭,小嗩吶又稱海笛。

嗩吶,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民族樂器分為四類:體鳴樂器;膜鳴樂器;氣鳴樂器;還有弦鳴樂器。

一、體鳴樂器:

(1)敲擊體鳴樂器:叮咚、木棍琴、韻板、基諾竹筒、竹筒琴、鑼、鐺鐺、單打、鋩、銅鼓,等等。

(2)互擊體鳴樂器:棒棒、銅鏡、竹梆、竹槓、鈸、布哉、乳鈸、頭鈸、二鈸、小鈸、鐃、大鐃、司涅、鑔、小鑔、碰盅、碰鈴、腰鈴、闊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擊體鳴樂器:樂杵、竹搗筒、竹筒、瑤族竹筒、阿嘎、,等等。

(4)搖擊體鳴樂器:連廂棍、薩巴依、熱巴鈴、盤鈴、金剛鈴、瑤鈴、薩滿鈴、晃鈴、串鈴、

銅鈴、八寶銅鈴、師刀,等等。

(5)綜合奏體鳴樂器:竹簧、蹈到、鐵簧、錫伯族鐵簧,等等。

二、膜鳴樂器:

(1)棰擊膜鳴樂器:大鼓、壯族的種勞、瑤族大鼓、水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鬥、光攏、贈疆、瑤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豬嘴鼓、姜鼓、戰鼓、扁鼓、八音鼓、書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環鼓、抬鼓、達瑪、納格拉、達瑪如、建鼓、神鼓、那額、達布爾、竹鼓,等等。

(2)拍擊膜鳴樂器:夏爾巴鼓、八角鼓、鈴鼓、達卜、黃泥鼓、長鼓、光亞、光吞,等等。

(3)混合擊膜鳴樂器:手鼓、圓鼓、邊鼓、雙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三、氣鳴樂器:

(1)唇振氣鳴樂器:牛角、銅角、剛洞、海螺、鹿笛、長號、筒欽、鋩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氣鳴樂器:合歡簫,等等。

(3)邊稜氣鳴樂器:胡笳、壯笛、乃依、橫笛、橫笛、短簫、筒簫、鼻簫、斯布斯額、鷹笛、

骨笛、吐任、直通簫、布利亞、巴葛丟冬、列都、笛朽篥、庫洛、雙管鼻笛、扎令、阿烏、笛老挪、泥哇嗚、狍哨,等等。

(4)吹口氣鳴樂器:夜簫、侗笛、塞簫、獎、瓦格洛、雄林、蘇奈依、嘟嚕、低音嘟嚕、太平簫、嘎嗦、五月簫、篳簫、篳筍、勒絨、姊妹簫、雙管侗笛、波曉呼、決篥傑,等等。

(5)單簧氣鳴樂器:巴烏、篳、篳相、苗笛、芒筒、竹葉笛、馬布、篳魯、寸笛、咚咚虧、筆管、大嘀瓏、篳多喝、波蘆、篳建、利列、利羅、笛列、篳爾、篳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雙管巴烏、雙管篳朗叨、篳總、決列、雙管竹葉笛、雙管馬布、菲察克、篳達、葫蘆笙、蘆笙、排笙、木葉,等等。

(6)雙簧氣鳴樂器:巴拉曼、波伯、細篳篥、小悶笛、蘇爾奈、長嗩吶、嘉令、波列、苗族嗩吶、白族嗩吶、彝族嗩吶、拜、勒尤·勒浪、洞巴、闊詩乃依、雙篳篥、長積、雙管悶笛、咪咪、雙勒浪,等等。

四、弦鳴樂器:

(1)打擊弦鳴樂器:竹筒琴、竹琴、鏘,等等。

(2)彈撥弦鳴樂器:玄琴、伽倻琴、雅託噶、五弦琴、獨弦琴、五弦琵琶、納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茲、蘇古篤、扎木年、彈布爾、賽依吐爾、碧約牛腿琴、獨它爾、喀什熱瓦普、多朗熱瓦普、熱瓦普、巴朗孜庫木、庫木日依、阿肯東布拉、樂隊東布拉、月琴、貴州鹹寧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龍頭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僳僳三弦、賽玎、壯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豎箜篌、鳳首箜篌、雙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轉調箜篌、卡龍、弓琴、達比亞、傣玎、託甫秀爾、東布爾、菲特克吶、三線琴,等等。

(3)弓拉弦鳴樂器:琤尼、牙箏、塔吉克艾捷克、胡琴、薩它爾、胡西它爾、椰胡、葫蘆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獨弦胡琴、適爭、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鐵琴、藏京胡、馬骨胡、竹筒胡、納西胡琴、二簧、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胡、四弦胡、彝族四胡、布依四胡、馬頭琴、克亞克、呃吱、牛腿琴、庫布孜、朝爾,等等。



相關焦點

  • 中國民族樂器——打擊樂器
    中國民族樂器——打擊樂器打擊樂器的特色我國打擊樂器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對襯託音樂內容、戲劇情節和加強音樂的表現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碰鈴色彩性和節奏性的樂器碰鈴,古代稱星、鈴鈸。
  • 中國民族樂器——笛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民族樂器更是具有獨特魅力,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中國民族樂器笛子一:笛子的歷史1,遠古時期遠古時期,先輩們利用飛禽的骨骼鑽孔發出聲音,用其聲音誘捕獵物傳遞信號,這也就誕生了我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這也是笛子最早的形態骨笛
  • 中國民族樂器——敲擊體鳴樂器
    中國民族樂器——敲擊體鳴樂器體鳴樂器現代樂器分類法中的一大類樂器。這類樂器以一定形狀的發聲物質為聲源體,在自由狀態下受激發聲,無其他媒介振動體。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國民族樂器裡面的敲擊體鳴樂器吧!叮咚簡便易學,人人能打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擊體鳴樂器,以樂器的發聲命名。在黎族群眾中,不論男女老少都愛打叮咚,並把它看作自己心愛的樂器,還編了許多叮咚民 歌,每逢過年過節或集會慶祝,就一邊演奏、一邊歌唱。每根木槓能發出五度關係的兩個音,上一根為c1、g1,下一根為a、e1,上下兩根為小三度的諧和音程。
  • 中國民族樂器-琵琶基礎知識
    中國民族樂器中,琵琶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樂器,也是音樂表現的一個重要形式。以下這些內容都是較為實用的基礎入門知識,請您知悉。一、琵琶-知識概述琵琶,是指多種彈撥樂器,柳琴、月琴等,都可以稱之為琵琶類樂器。琵琶的歷史非常悠久,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琵琶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而魏晉時期左右,才有了正式的名稱「琵琶」。
  • 聽音識「器」賞敦煌:上海民族樂器製造推陳出新
    新華社上海11月2日電(記者許曉青、吳宇)以「敦煌」品牌蜚聲海內外的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在日前舉辦的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上展出了100餘款新品及經典樂器,其中敦煌主題樂器備受矚目。  此次展出的敦煌系列,是圍繞敦煌文化中飛天、樂舞、藻井等打造的「大盛敦煌」系列新品。
  • 新疆民族樂器再續深圳緣
    阿布力米提·艾薩樂器行就坐落在喀什老城手工藝品街上,自產自銷維吾爾族熱瓦甫、都塔爾、彈撥爾、胡西塔爾琴、嗩吶、奴古拉、達甫等十數種民族樂器。 阿布力米提·艾薩因為其精良的製作技藝,2008年被評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如今阿布力米提·艾薩面臨退休,他的兒子庫爾班江完全傳承了他的手藝。 經過十幾年的學習,庫爾班江已熟練掌握維吾爾族各種樂器的製作方法。
  •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在古時候,聲音是一種讓人絕美的享受,對於製造美妙的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也是因為這樣有了中國樂器文化,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走吧,讓我們進入古時候的樂器時代吧!鼓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
  • 日本的樂器,竟然是中國樂器改造的?
    樂器,無非可大致分為分為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和彈奏樂器三類,日本的民族樂器也是如此,可以從這些樂器的形態及演奏中看出日本傳統音樂注重音色的微妙差異。日本的傳統音樂被稱為「邦樂」,用於演奏「邦樂」的日本傳統樂器又被稱為「邦樂器」或「和樂器 」。
  • 盤點:中國的古代民族樂器,這些樂器你都見過嗎?
    夏爾巴鼓,藏族支系夏爾巴人拍擊膜鳴樂器。流行於西藏日喀則地區聶拉木縣。鼓框木製,形狀與腰鼓近似,但較之細長,兩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不用鼓釘固定,而是皮面四周穿有若干小孔,用牛皮條往返穿系其中,將兩端鼓皮繃緊。形制大小有別,較大的鼓,鼓身長100釐米,中部腰徑35釐米,兩端鼓面直徑大小稍有差異,稍大者一端鼓面直徑28釐米,略小者一端鼓面直徑26釐米(圖)。
  • 古典大識堂|來自日本的民族搖滾——和樂器樂團
    8世紀初,中國唐代十三弦箏傳入日本,先後演變為樂箏(樂箏即中國唐箏 把它叫做日本箏顯然是謬誤)、築箏、俗箏等日本傳統樂器。三者構造基本相同:桐木製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13根,每根弦用 1柱支撐。弦名從遠至近分別稱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鬥、為、巾。琴身筆直。自古將箏比作「龍」,並依此為各部件命名。
  • 中國十大樂器,你知道嗎?
    門道提示:農曆四月二十九在中國古代,聲音是一種絕美的享受,而製造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而隨著樂器的出現,也造就了中國獨有的一種音樂—古典音樂。那麼今天門道君就給大家說說在樂器中最有名的十種。
  • 樂器傳遞70年家國情懷,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上午開幕
    紅色是這個金秋十月的慶禮色彩,也是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的主色調。今天上午,一年一度的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該展覽匯聚來自全球34個國家及地區的2300餘家企業,橫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13大展館和兩大室外展區。國內各大樂器產業基地也攜新品和精品集中亮相。
  • 中國樂器協會理事長王世成調研柏斯音樂集團
    為調研國產鋼琴中高端轉型發展階段性成果,借第三屆全國鋼琴調律職業技能競賽總決賽舉辦契機,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中國樂器協會理事長王世成,中國財貿輕紡菸草工會輕工菸草工作部部長呂傑,中國樂器協會專職副理事長孫瑞勇一行,對柏斯音樂集團旗下長江三角鋼琴生產基地和立式鋼琴生產基地進行集中考察調研
  • 民族樂器亮相合唱節舞臺 兩岸歌友以「鼓山」結緣
    20多支合唱隊伍各顯神通,有的用民族樂器伴奏,有的用生活用具當道具。  鑼鼓二胡助歌聲飛揚  在16日上午的展演中,臺灣高雄市美濃混聲合唱團和臺灣高雄鼓山婦女合唱團不約而同地使用了中國的民族樂器。臺灣高雄市美濃混聲合唱團一出場就巧妙地利用鼓、鑼,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 古代打擊樂器也叫敲擊樂器流行於漢代,也是古代樂器的最早指揮手
    打擊樂器也叫敲擊樂器,它能帶領整個樂隊的走向和節拍相當於副指揮。中國古代漢朝樂器共分為打擊樂器、管樂器和弦樂器。打擊樂器多以編鐘、編磬、建鼓等樂器組成,雖然在宮廷雅樂中還不可或缺,傳承由來已久歷史綿遠先秦至漢代的國樂器材主要由敲擊與吹奏樂器組成形制豐富式樣遷變蔚為大觀。
  • 中國民樂十大改革家陳澤教授在蓉病逝 他讓樂器「唱」得更響亮
    當民樂演奏家用復共鳴二胡、民族低音樂器拉忽雷演奏《樓臺會》時,二胡唱得更響亮,低音更綿長,音色、音質都與整個樂隊完美融合,餘音繞梁。這項技術的發明者,就是四川音樂學院科研處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陳澤,他因此獲得了「中國民樂十大改革家」的稱號。4月14日,陳澤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逝世,終年78歲。
  • 中國十大樂器之一的琵琶種類有哪些?
    中國十大樂器之一的琵琶種類有哪些?「『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卻日把,象其鼓時,引以為名也」。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五弦琵琶漢魏之交,由西域樂人經「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中國。
  • 日本代表性樂器三味線從中國傳入 絲綢之路帶來的音樂傳遞
    不同民族與不同國家的樂器和音樂,在唐代的大規模音樂交流中,都分別在異國他鄉遇到了它們的知音,隨即由它們的知音在當地傳播開來。生活在公元八世紀前後的玄宗皇帝與楊貴妃是一對奇妙的夫婦,他們兩人的愛情故事,至今在中國仍然是家喻戶曉。
  • 國際非遺節舉行 柳琴被評為「我最喜愛的樂器」
    其中,中國民族樂器傳統技藝競技活動,邀請來自全國40個民族的89項民族樂器演奏者競技。我市參賽的民族樂器柳琴在第七屆中國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民族樂器技藝競技」線上投票活動中,被評為「我最喜愛的樂器」,高振保獲得了太陽神鳥傳承匠心獎,徐勤科獲得了太陽神鳥演技之星獎。
  • 阿吉太組合:中國最具實力民族流行演唱組合
    阿吉太組合  民族:蒙古族、藏族、彝族  中國內地流行樂演唱組合  由薩琪拉、格桑西曼、吉子古且組成  專長:馬頭琴、吉他  中國最具實力民族流行演唱組合  中國環保音樂原生態音樂倡導者  中國一帶一路藝人典範  2013年,2013年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