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是這個金秋十月的慶禮色彩,也是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的主色調。今天上午,一年一度的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該展覽匯聚來自全球34個國家及地區的2300餘家企業,橫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13大展館和兩大室外展區。國內各大樂器產業基地也攜新品和精品集中亮相。
圖說:「中國紅」是此次樂器展的主色調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展廳內,多臺亮眼的「中國紅」樂器吸引大批參觀者駐足。珠江愷撒堡「中國紅」系列鋼琴琴身上的五角星迎光閃耀,和譜架上的「70」概念圖樣一同將70年的風雨化為一個待用音樂講述的故事。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合作推出「崢嶸歲月」古箏,用漆畫工藝表現出「憶崢嶸歲月,展愛國情懷」主題。
來自新加坡的「敦煌」古箏經銷商王文才專程來滬。這次他尤為關注的是民樂一廠特別推出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限量樂器。他說:「手錶有限量,包包有限量,民族樂器為什麼不能限量?」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民樂一廠推出了60把限量款二胡,王文才一個人就買了10把。他由衷地說:「西洋樂歷史只有幾百年,民樂已有幾千年。中國的文化自信當之無愧!」
圖說:民樂一廠展區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民樂一廠此番與書法家朱忠民合作,將工筆畫荷花圖通過雕刻工藝呈現,與青花瓷巧妙結合,共制70臺樂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展臺裡展示的這一系列樂器,融合了不同領域藝術家及設計師的靈感與理念,將中華文明的代表性元素——長城、牡丹、祥雲等,由青花、擦漆描金、漆畫、雕刻等不同工藝進行創作、表現。
著名月琴演奏家馮少先也來到現場,使用與民樂一廠合作新推出的「馮少先80壽誕限量版月琴」與阮演奏家馮滿天上演了一場父子音樂會。琴頭在上世紀70年代初研製的「雪梅」月琴造型上進行再創;梅花花形與雪花選用黃楊木進行雕刻,並將「馮少先」三字以篆刻的形式呈現其中;琴框上用金粉描繪著馮少先1967年創作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曲譜手稿,以梅花紋點綴,限量80把。
圖說:樂器展現場的月琴演奏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國慶主題同樣貫穿於今年的「藝術沙龍」,上海樂展將目光聚焦於中國交響樂發展的70年徵程,與上海音樂出版社聯合打造「中國交響70年」高峰論壇,特邀建國以來中國交響樂各個發展階段的代表性藝術家,如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著名作曲家何佔豪、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作曲家賈達群、音樂學家楊燕迪等名家,為大家解讀與新中國一同成長的中國交響樂這70年來走過的歷程與取得的輝煌。(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