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民族樂器更是具有獨特魅力,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中國民族樂器笛子
一:笛子的歷史
1,遠古時期
遠古時期,先輩們利用飛禽的骨骼鑽孔發出聲音,用其聲音誘捕獵物傳遞信號,這也就誕生了我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這也是笛子最早的形態骨笛
2,黃帝時期
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
3,漢代,北朝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4,唐,宋,元時期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戲曲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裡,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5,現代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從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們驚奇地發現二者之間竟有如此的相似.而這個相似卻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歷程.笛子在這七千多年曆程中的沿革和發展不由令世界驚嘆:中國竹笛藝術是如此地魂麗多姿.歷代文人曾為它寫下了無數美妙的詩篇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促杜工部潸然腸斷,使喻成龍鬢髮成霜。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
二,現代笛子的種類與代表曲目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曲笛:南派笛子稱為曲笛,是一種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的樂器,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多為C調和D調笛
代表曲目:《姑蘇行》《歡樂歌》《行街》
代表名家:趙松庭 陸春齡
梆笛:北派笛子稱為邦笛,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 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代表曲目:《喜相逢》《五梆子》《揚鞭催馬運糧忙》
代表名家:馮子存 王鐵錘 劉管樂
三:新型笛子——順笛
由聶藝林研發的順笛,發聲部位在材質上進行了改進,採用食品級的環保材質,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改變,完全模仿人的口風進行設計改進順笛,音準音色都得到了統一。
順笛的優點
1、發音靈敏:無需任何基礎,對準吹嘴即可發聲;
2、音域寬廣:以G調為例,低音為小字組g,高音至小字三組的c共18度,比很多樂器的音域都要寬廣;
3、音準好:每根順笛的音孔均有國內知名調音師進行調音,每根順笛音孔均有科學數據,音孔數據精確到0.01毫米;
4、穩定性好:吹嘴代替口風,不會因為嘴唇無力,風道發生改變,影響音色和音準;
5、表現力豐富:寬廣的音域覆蓋了人聲所能演唱的音高;
6、技巧豐富:笛子中的,顫音、疊音、贈音、打音、吐音、滑音、剁音、花舌、飛指、循環換氣、氣震音、歷音、等技巧均可演奏。
7、攜帶方便:順笛小巧,可隨身攜帶。
8、易上手:解決發聲問題,學生只需解決按孔,一般在兩節課中即可學會一首小樂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