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世界最早的樂器是中國河南省舞陽縣舞渡鎮賈湖村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據專家測試,這些骨笛有些已具有準確的七聲音階,仍然可以吹奏現代樂曲。
研究人員在出土的這些骨笛上發現了確定開孔位置的標線,還有作音高調整的小孔,說明這些音孔絕對不是隨便挖出來的,而是經過了準確計算才開孔的,所以具有準確的音高,甚至可以演奏現代音樂。那麼問題來了,在那個還沒有文字和數字的時代,古人們是怎麼確定樂器的音高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古人用於確定音高的方法。
最初人們只是用牛角、竹管等物品吹出一兩個音來發送信號或驅趕野獸,在使用過程中發現不同長度的管子發出的聲音不一樣,有些聲音在一起聽起來很美妙,於是一些專門製作「樂器」的人開始了各種嘗試。
最開始應該出現了各種長短不一的樂器,類似於現在的排簫吧。那時人們還不能進行複雜的運算和測量,只能對樂器長度進行一些簡單的等分:用一些粗細均勻的管子,以某一支為基礎,將之分成二等份、三等份、四等份,分別去掉一份得到另一支管子的長度。按現代的數學表示,就是得到1/2、2/3、3/4長度的樂器,這樣得到的樂器吹出的音高對就我們現代的音就是:如果以全長為1,那麼1/2長度吹出的音就是1上方的純八度高音i,2/3長度吹出的音就是1上方的純五度音5,3/4長度吹出的音就是1上方的純四度音4。
這樣等分出來的音都與主音1是純音程的關係,所以聽起來非常協和悅耳,然而繼續分成五等份、六等份、七等份時得到的音就不那麼協和了,所以要找其它方法再得到一些新的聲音。聰明的古人運用已知的2/3和3/4的比率關係,進行連續的等分,得出了更多好聽的音高。從發1音的長度開始,將其分成三等分去掉一份,也就是留下2/3得到上方純五度5;再將發5音的長度等分加上一份,也就是發5音長度的4/3得到它下方的純四度2;將發2音的長度再三等分去掉一份得到它上方的純五度6;將發6音的長三等分加上一份得到它下方的純四度3。這樣就產生了民族五聲調式的1、2、3、5、6,繼續以這樣的方式分下去,由發3音的長度三等分去掉一份得到它上方的純五度7,以發7音的長度三等分加上一份可以得到它下方的純四度#4……這樣就出現了七聲調式,甚至是早期的十二律。後人將這種確定音高的方法總結為「三分損益律」,與後來西方發明的「五度相生律」不謀而合。
畢竟這樣一組樂器攜帶和演奏都不是太方便,後來便有人嘗試在一支樂器上開孔來達到演奏不同音高的目的,而開孔的位置也大致遵循了這個比率的規律,然後對音孔的大小進行調試,笛子就出現了。其實最先出現的應該還有木製或者竹製的笛子,只是由於這些質地的樂器不好保存而沒有見到了,目前出土最早的樂器就是用鳥的腿骨製造的骨笛。
我們常說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看來還是說少了,賈湖遺址8000年前的骨笛絕不是偶然出現的,說明那時候的音樂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的藝術水準,一定還有更多更早的文明歷史在靜靜地等待著我們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