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學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民族個性與民族審美習慣。在揚州近日召開的「新文科視野下的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俗文學學會2020年年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俗文學文獻整理與考辨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填補中國文學研究空白
俗文學包括人民口頭創作的民間文學和文人利用民間文學形式創作的通俗文學。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段寶林表示,俗文學是文學的根基。從文學質量來看,俗文學有大量粗糙的作品,也有許多經過長期集體流傳加工、質量上乘的佳作。
俗文學反映的是廣大民眾普遍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是了解民族、國家、民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重要研究對象。據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廖可斌介紹,現在提到的俗文學,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俗文學。廣義的俗文學包括古代小說、戲曲、說唱、民間歌謠、民間故事等,狹義的俗文學主要指說唱文學。
說唱文學中的評話、道情、寶卷、彈詞、鼓詞等多種文體,深植市井民間,融入民眾生活,凝聚了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念、民族心理、生活情態。揚州大學俗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定勇提出,通過俗文學本體研究,可以糾正學界對通俗文學的輕視,構建中國文學的完整框架。通過俗文學流變的研究,可以了解大眾文化的生成機制、變化軌跡、發展動因。深入闡發俗文學與民眾信仰、教化、娛樂的內在聯繫,可以深刻了解民族心理的構成及變遷,對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鑑。挖掘俗文學的民族性和當代性,可以進一步闡明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內在機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促進社會和諧和穩定。
當前學界對經典文學研究較為充分,而俗文學研究還有很多需要開拓的空間。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陳泳超看來,俗文學作品是受眾面最廣的文學樣式,與當時當地的民眾關聯度很高,能夠更真實地反映民眾的聲音。因此,俗文學不僅是一種文學,還是一種社會資料,可以從跨學科視角開展多維度研究。
加強文獻保護工作
俗文學研究歷史悠久,但其真正進入現代學術殿堂是在五四運動以後。據廖可斌介紹,五四運動後,出現了王國維的《宋元戲曲考》、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胡適的《中國章回小說考證》、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等俗文學研究代表作。20世紀80年代開始,俗文學研究迎來新高潮。小說、戲曲成為古代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唱文學、民間歌謠等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就研究方法而言,陳寅恪的《論再生緣》堪稱俗文學研究典範。發展至今,在小說、戲曲領域,已有大規模或專題性的文獻整理彙編;在說唱領域,彈詞、寶卷、子弟書、木魚書等受到較多關注。學界設立了眾多科研項目,做了大量的資料整理工作。
俗文學各部類作品的存續情況也不盡相同。王定勇說,早期的說唱文學如變文、諸宮調、陶真等已消亡絕跡;宋元時形成的說書、道情、寶卷,以及明清時出現的彈詞、鼓詞至今尚存。俗文學不同文體的研究現狀參差不齊,小說、戲曲已成為獨立學科,研究者眾多;說唱文學研究則冷清許多,它們多依附在「古代文學」與「近代文學」學科中。其中,說書伎藝與通俗小說,特別是章回體小說有天然的血緣關係,往往被小說研究者重視;其他文體研究還屬冷門,主要是因為文獻資料匱乏。俗文學研究的當務之急是摸清俗文學的文獻家底,建立基礎文獻資料庫。相關學者應拓寬視野,基於當代跨學科研究潮流,重新認識和豐富文獻的形態。
將文本研究與田野研究相結合
近年來,俗文學研究出現新變化。例如,部分學者開始借鑑海外研究理論與方法,抓住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意象和情節進行分析研究。部分學者摒棄傳統文學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的做法,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典型意象的文化內涵。然而,從地方性知識或個案中挖掘規律性現象的討論,或通過具體作品貫通總結規律性現象的論著還是偏少。廖可斌表示,俗文學研究不僅涉及作品分析,還涉及語言、民俗、宗教、教育等領域的問題,缺乏較成熟的研究方法,因此對學者的理論修養和研究水平要求更高。這也要求相關學者在注重資料搜集的同時,要加強理論修養,有更廣闊的學術視野,通過廣泛的閱讀和更充分地佔有資料,抓住重要問題,進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朱萬曙建議,俗文學研究有必要嘗試一些貫通研究。首先應貫通不同民族的俗文學作品,通過同一題材不同民族文本之間的比較研究獲得一些新發現。其次應貫通俗文學和雅文學。雅文學和俗文學是相對的,在文學史發展和每個作家的創作實踐中,雅俗都不能截然分開。因此,在研究中要注意雅俗交融、雅俗相互影響的現象,並從中總結規律。最後要注重文體之間的貫通,在新文科的視野下,打破文體壁壘,才能具有更廣闊的視野,獲得更多研究資料,達到一個新境界。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李舜華認為,某一俗文學在產生之初都是當時的新興文學,其興起與其所處的時代環境密切相關。要在雅俗嬗變、古今貫通中思考俗文學的興變,更深刻地理解俗文學產生的背景及時代對文學嬗變的需求,從而更好地發揮文學的文化導向作用。
說唱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戲曲、小說的母體,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目前除了子弟書、寶卷受到重視外,其他說唱文學研究還亟待加強。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鮑震培建議,將俗文學研究對象的時間向前提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並提出俗文學研究者應主動把與家鄉方言相關、仍在活態傳承的非遺項目,與俗文學進行貫通研究。
段寶林提出,研究文學史的根本目的是創新,這就要掌握傳情律、審美律、典型化規律、雅俗結合律、傳承創新律等藝術規律,運用這些藝術規律來進行新的創造。陳泳超提出,在俗文學研究中,不僅要做文獻研究,還要關注文本背後的文學生態,將文本研究與田野研究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作品的創編方法、現實價值、分類原則及使用過程等。
俗文學的價值首要的是社會功能和認識功能。王定勇認為,相關學者研究俗文學,在方法上要適應研究對象本身的特性與形態。俗文學是活態的文學,而非書面的純文學。除了文本分析、鑑賞評論之外,更要運用藝術分析、文化人類學的方法。
會議由中國俗文學學會主辦,揚州大學文學院、揚州大學俗文學研究中心承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