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俗文學研究的時代價值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俗文學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民族個性與民族審美習慣。在揚州近日召開的「新文科視野下的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俗文學學會2020年年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俗文學文獻整理與考辨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填補中國文學研究空白

俗文學包括人民口頭創作的民間文學和文人利用民間文學形式創作的通俗文學。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段寶林表示,俗文學是文學的根基。從文學質量來看,俗文學有大量粗糙的作品,也有許多經過長期集體流傳加工、質量上乘的佳作。

俗文學反映的是廣大民眾普遍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是了解民族、國家、民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重要研究對象。據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廖可斌介紹,現在提到的俗文學,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俗文學。廣義的俗文學包括古代小說、戲曲、說唱、民間歌謠、民間故事等,狹義的俗文學主要指說唱文學。

說唱文學中的評話、道情、寶卷、彈詞、鼓詞等多種文體,深植市井民間,融入民眾生活,凝聚了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念、民族心理、生活情態。揚州大學俗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定勇提出,通過俗文學本體研究,可以糾正學界對通俗文學的輕視,構建中國文學的完整框架。通過俗文學流變的研究,可以了解大眾文化的生成機制、變化軌跡、發展動因。深入闡發俗文學與民眾信仰、教化、娛樂的內在聯繫,可以深刻了解民族心理的構成及變遷,對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鑑。挖掘俗文學的民族性和當代性,可以進一步闡明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內在機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促進社會和諧和穩定。

當前學界對經典文學研究較為充分,而俗文學研究還有很多需要開拓的空間。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陳泳超看來,俗文學作品是受眾面最廣的文學樣式,與當時當地的民眾關聯度很高,能夠更真實地反映民眾的聲音。因此,俗文學不僅是一種文學,還是一種社會資料,可以從跨學科視角開展多維度研究。

加強文獻保護工作

俗文學研究歷史悠久,但其真正進入現代學術殿堂是在五四運動以後。據廖可斌介紹,五四運動後,出現了王國維的《宋元戲曲考》、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胡適的《中國章回小說考證》、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等俗文學研究代表作。20世紀80年代開始,俗文學研究迎來新高潮。小說、戲曲成為古代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唱文學、民間歌謠等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就研究方法而言,陳寅恪的《論再生緣》堪稱俗文學研究典範。發展至今,在小說、戲曲領域,已有大規模或專題性的文獻整理彙編;在說唱領域,彈詞、寶卷、子弟書、木魚書等受到較多關注。學界設立了眾多科研項目,做了大量的資料整理工作。

俗文學各部類作品的存續情況也不盡相同。王定勇說,早期的說唱文學如變文、諸宮調、陶真等已消亡絕跡;宋元時形成的說書、道情、寶卷,以及明清時出現的彈詞、鼓詞至今尚存。俗文學不同文體的研究現狀參差不齊,小說、戲曲已成為獨立學科,研究者眾多;說唱文學研究則冷清許多,它們多依附在「古代文學」與「近代文學」學科中。其中,說書伎藝與通俗小說,特別是章回體小說有天然的血緣關係,往往被小說研究者重視;其他文體研究還屬冷門,主要是因為文獻資料匱乏。俗文學研究的當務之急是摸清俗文學的文獻家底,建立基礎文獻資料庫。相關學者應拓寬視野,基於當代跨學科研究潮流,重新認識和豐富文獻的形態。

 將文本研究與田野研究相結合

近年來,俗文學研究出現新變化。例如,部分學者開始借鑑海外研究理論與方法,抓住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意象和情節進行分析研究。部分學者摒棄傳統文學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的做法,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典型意象的文化內涵。然而,從地方性知識或個案中挖掘規律性現象的討論,或通過具體作品貫通總結規律性現象的論著還是偏少。廖可斌表示,俗文學研究不僅涉及作品分析,還涉及語言、民俗、宗教、教育等領域的問題,缺乏較成熟的研究方法,因此對學者的理論修養和研究水平要求更高。這也要求相關學者在注重資料搜集的同時,要加強理論修養,有更廣闊的學術視野,通過廣泛的閱讀和更充分地佔有資料,抓住重要問題,進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朱萬曙建議,俗文學研究有必要嘗試一些貫通研究。首先應貫通不同民族的俗文學作品,通過同一題材不同民族文本之間的比較研究獲得一些新發現。其次應貫通俗文學和雅文學。雅文學和俗文學是相對的,在文學史發展和每個作家的創作實踐中,雅俗都不能截然分開。因此,在研究中要注意雅俗交融、雅俗相互影響的現象,並從中總結規律。最後要注重文體之間的貫通,在新文科的視野下,打破文體壁壘,才能具有更廣闊的視野,獲得更多研究資料,達到一個新境界。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李舜華認為,某一俗文學在產生之初都是當時的新興文學,其興起與其所處的時代環境密切相關。要在雅俗嬗變、古今貫通中思考俗文學的興變,更深刻地理解俗文學產生的背景及時代對文學嬗變的需求,從而更好地發揮文學的文化導向作用。

說唱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戲曲、小說的母體,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目前除了子弟書、寶卷受到重視外,其他說唱文學研究還亟待加強。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鮑震培建議,將俗文學研究對象的時間向前提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並提出俗文學研究者應主動把與家鄉方言相關、仍在活態傳承的非遺項目,與俗文學進行貫通研究。

段寶林提出,研究文學史的根本目的是創新,這就要掌握傳情律、審美律、典型化規律、雅俗結合律、傳承創新律等藝術規律,運用這些藝術規律來進行新的創造。陳泳超提出,在俗文學研究中,不僅要做文獻研究,還要關注文本背後的文學生態,將文本研究與田野研究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作品的創編方法、現實價值、分類原則及使用過程等。

俗文學的價值首要的是社會功能和認識功能。王定勇認為,相關學者研究俗文學,在方法上要適應研究對象本身的特性與形態。俗文學是活態的文學,而非書面的純文學。除了文本分析、鑑賞評論之外,更要運用藝術分析、文化人類學的方法。

會議由中國俗文學學會主辦,揚州大學文學院、揚州大學俗文學研究中心承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宋代文學「雅」俗共賞,究其原因,是何種變化形成這種文化差異?
    三、宋代文學的"雅"俗變化在宋代文學發展的過程當中,雖然是以"雅"為宗,但是後來還是出現了"雅"俗結合的變化趨勢,更多的形成原因其實主要在於"雅"俗文化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並不能將其中一個完全風格分離開,"雅"的文化更多的是從俗的文化當中進行的升華和演變。因此才會出現了後來"雅"俗結合的形式。
  • 微信時代的文學命運
    ◎文學以及文學期刊正在變成「公號體」  ◎以前我戴著潛水呼吸器在文字海洋中緩緩前進,現在我像一個摩託快艇手,貼著水面呼嘯而過  ◎「勁爆」一詞是否是我們在微信時代開闢嚴肅文學新疆域的有效「武器」呢  如果讓我給我們這個時代命名的話,我稱它為微信時代。
  • 網絡文學登堂入室,留存時代記憶
    圖書館是儲存人類文明的殿堂,將網絡文學納入國家文獻信息資源保存體系,表明中國傳統閱讀文化和當代網絡流行文化的深度交融——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記錄著時代表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活力也正在被進一步激活。
  •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課題開題論證會舉辦
    本報北京6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寶光)今天,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在中央團校召開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課題開題論證會。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徐曉出席會議並講話。
  • 清華城「大五環時代」:城市原點,探尋價值的傳奇
    大五環初具雛形,三環內地段價值沖天,更應了那句「地段論」:地段,地段,還是地段! 在鄭州主城區內有這樣一個地方,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發展的核心力量,點亮一座城市的未來。它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原點,認識這座騰飛的城市,首選從這裡開始。它,是烙在人們骨血裡的城市精神圖騰。
  • 新時代高校文學社團:做青年作家的「孵化器」和時代記憶的「儲存器」
    BEST WISHES思想引領時代,文學點亮未來。2月5日,由南邊文化藝術館、北方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首屆新時代高校文學工作三十人論壇」成功舉辦,來自全國60餘所高校文學組織負責人圍繞「新時代高校文學社團發展與文學生態」以及三大主題進行線上研討。這是一次疫情中的特別論壇,也是一次見證智慧碰撞,共享社團發展經驗的文學盛宴。
  • 聚焦強基|南大老師研究「冷門絕學」,探尋前科學時代的失落古書
    12月18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官網發布《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立項名單公示》,共有66個項目上榜,南京兩所高校老師入選「個人項目立項名單」。「『數術』是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但因為古人認知的局限,這種知識又與今人看作『迷信』的佔卜、巫術等內容交織在一起,是一門複雜的學問。早期科學與巫術混沌不分的時代,一般被稱為『前科學時代』。
  • 探尋設計價值,住小幫app為設計助力
    來源標題:探尋設計價值,住小幫app為設計助力 住小幫用戶產品運營總監範筱   範筱透露,目前住小幫app為入駐設計師提供免費認證、身份標誌專屬主頁、多渠道曝光、精準引流等特別權益,還針對設計師群體開創一系列金牌欄目
  • 生態書寫,文學內外的價值
    曾有那麼一陣子,我們煞有介事地討論起「文學是否會走向死亡」的話題,甚至有人開始為純文學的未來敲響喪鐘。然而,有「人」怎麼能沒有文學呢?文學本來就是生活「釀」出來的美酒,例如《詩經》,例如《羅摩衍那》,例如《荷馬史詩》……所以,儘管思想界、批評界在那裡「憂天」,創作界的文學主題早已開拓創新,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追問和書寫悄然興起,使得「我們是否還需要純文學」的質疑不攻自破。
  • 光明日報:給網絡文學尋找一把"尺子"
    如今的網絡文學不僅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存在,還不斷地為眾多影視、動漫等藝術形式提供著創作素材。近年來熱播的影視劇,如《甄嬛傳》《羋月傳》等,都改編自網絡文學作品。   儘管網絡文學創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然而學界對網絡文學的研究卻並未「水漲船高」。一些網絡作家及其作品雖然在市場和讀者群中頗具影響,但實際上仍未進入到批評家研究的視野,網絡文學理論匱乏、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缺失的窘況日益顯著。
  • 胡潤研究院與貓片聯合發布《2018貓片·胡潤原創文學IP價值榜》
    金色傳媒總裁、貓片創始人王裕仁表示:「很榮幸能與全球最權威的中國高淨值人群研究機構胡潤研究院合作發布《2018貓片·胡潤原創文學IP價值榜》,希望能夠通過榜單的發布,聚焦當今中國IP市場,深入了解中國原創文學IP的可持續發展與行業前景,探討如何發掘與培養優質的原創文學IP資源,並更好地進行價值轉化。」
  • 文學已死?豆瓣均分8.7經典集結,看過10本的不多
    在娛樂方式千奇百態的今天,我們偶爾會困惑「還有人在讀文學嗎?」「文學究竟還有什麼價值?」作家賈平凹認為「文學的力量是改變人心靈的東西。」時代發展越是迅疾,日常生活越是碎片化,我們愈發需要文學的精神補給。
  • 小談「嬉皮士」王小波,登堂入室的痞子文學
    如果皮囊無法揭露答案,那我們就去探尋,探尋王小波的文學思想。對於王小波的評價,一直以來都有兩種不同的極端。一部分人對他推崇備至,而另一部分人覺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學,有點兒嬉皮士的意思,被一向自命正統的人們所不喜歡。但也正是這種嬉皮,使得他的文,總是在不經意間敲開某些人的心,使得傷痕文學感染下的文人,又尋到了明亮的光。
  • 廖文:文學要自信講述中國故事
    原標題:文學要自信講述中國故事(文論天地) 癥結之二,自信力的疲弱使文學的精神高度失去支撐,價值建構變得頗為艱難 對精神高度的追求,是文學的內在力量。自我矮化的價值消解和精神潰散,必然使文學喪失這種內在力量。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2020年文學創作成就一瞥
    資料圖片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增添精神力量發揮著獨特作用。
  • 用文學的方式恭送時代的偉大歌者! - 寶雞網 - 本地新聞門戶網站
    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歌手之一,我們的文學導師陳忠實先生不幸逝世,西北文學的天空繼柳青、路遙之後,又少了一根擎天巨柱,中國文壇再痛失一位先驅!     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國家領導人,還沒有哪位藝術家逝世後能夠這樣被人懷念,可謂舉國垂淚,山河同悲。許多人自發地奔向省作協和陳老師家中,寄託哀思。
  • 由《裝臺》帶來的陝西文學思考:精神未斷,何以突圍?
    新中國成立之初,陝西文學有柳青、杜鵬程等知名作家,寫下了《創業史》《保衛延安》等經典的紅色文學。在「十七年文學」(1949年—1966年)的歷史脈絡中,這一批陝西文學作家是以強烈的革命敘事與想像而留名的,尤其是《創業史》這樣的經典作品,不僅是文學史上的大作,也是後世了解那個時代的精神徵候的重要文本。
  • 網絡文學應有主流文學的擔當
    倡議書中還提到,網絡文學目前正處於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時刻,應提升文學素養,遵循創作規律,提倡「降速、減量、提質」,強化創新精神,拒絕跟風寫作,克服功利心態,反對同質化、抄襲風、粗製濫造,為讀者奉獻更多的精品力作。廣東省作協副主席、著名網絡文學作家阿菩出席了相關活動會議並在會上發言。本期文藝評論特邀阿菩圍繞網絡文學如何勇挑時代重擔、提升創作質量、加強行業自律進行了評析。
  • 《將夜》登頂胡潤2018原創文學IP價值榜榜首
    鳳凰網財經訊(彭彬實習生李軍媚)12月20日,胡潤研究院攜手貓片,聯合發布《2018貓片·胡潤原創文學IP價值榜》,共有100個中國原創文學IP上榜。同時還發布了《2018貓片·胡潤原創文學IP潛力價值榜》和《2018 貓片·胡潤原創動漫IP價值榜》。這是胡潤研究院與貓片連續第二年發布原創文學IP價值榜和潛力價值榜,以及首度推出動漫IP價值榜。榜首《將夜》,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一部玄幻小說,作者貓膩(本名曉峰,湖北宜昌人)。故事講述的是一段草根崛起史,一個歷經世間苦難的少年,在師長的感召下,守護人類,再造新世界的故事。
  • 「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文學現實題材主題徵文大賽揭曉
    書寫時代風華,描摹人世煙火22部獲獎作品體現出作者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深入生活,紮根現實的創作精神,他們用網絡文學作品觸摸時代脈搏、抒寫時代風貌、記錄人民生活、彰顯不同凡響的中國精神、中國風採、中國力量。他們或描摹新時代中國的偉大成就,或聚焦中華民族文化根脈,或講述基層生活謳歌平凡英雄,既有磅礴的時代風華,也有溫馨的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