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囉囉,哆囉囉,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從小學課本上認識的寒號鳥,是一隻懶惰、得過且過的鳥類,它就在清涼勝境的五臺山上,有一種似鳥非鳥、似蟲非蟲的小動物,叫寒號鳥,也叫寒號蟲。寒號蟲在五臺山棲居生息,有著悠久的歷史。關於寒號蟲得過且過的傳說,同樣也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元朝陶宗儀所著《輟耕錄》卷十五就有明確的記載:「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至深冬嚴寒之際,至今,在清水河一帶的高山峻岭之上,在滹沱河兩岸的峭壁懸崖之中,仍有寒號蟲繁衍生息,依然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但其形狀並非如小雞,卻似松鼠,又象蝙蝠。
據動物學專著介紹,寒號蟲屬哺乳類、翼手類、大蝙蝠科,又稱復齒鼯鼠,世人誤傳為鳥,稱寒號鳥,又名鷃鵾。一般身長尺餘,尾長而粗,四足,前短後長,有鉤爪。口吻突出,耳小隱於毛中。一般棲居在長有柏樹的山上,以懸崖峭壁上的石洞和巖縫為巢穴。
常在晨昏之時或夜間活動,善爬行,爬山爬樹如跳如竄,向下可滑翔飛行。喜食苦食,以柏樹樹枝嫩葉為主,也吃臭荊芥等。其特點是千裡吃食一處屙。其屎稱靈米,其尿稱尿溜靈塊,合稱五靈脂,可活血止痛,是一種常用藥。至今,五臺民間仍有人腰繫繩束,懸吊峭壁,以採集五靈脂為生。
民間傳說,每當盛暑,寒號蟲毛羽華麗,頭部耳前側有桔黃色斑點,背毛基部呈淡灰黑色上部淡黃色,腹毛灰白色,有淡橙色毛塵,尾毛黑色。每當夏日,燦爛的陽光照耀在寒號蟲身上,華麗的毛羽閃爍耀眼,寒號蟲看著自己光彩絢麗的毛色,便洋洋自得,把頭抬得高高的,任憑松鼠在面前跳躍,小鳥在枝頭歌唱,她都不理不睬,卻大著嗓門高叫:「我的毛羽有五色,鳳凰不如我。」儘管各種鳥兒並不崇拜她、讚美她,但她並不灰心喪氣,依然唱著「鳳凰不如我」!
眼看秋去冬來,西北風呼呼地刮著,枯黃的樹葉紛紛落下,寒號蟲華麗的毛羽不斷脫落,上赤條條的,像一條難看的肉爬蟲。由於沒有毛羽保暖,凍得渾身上下直打哆嗦,整整一夜不能睡覺。於是便情不自禁地下決心唱道:「絲離離,絲離離,快要凍死我,明天可要壘個窩。」
從天黑一直唱到天明,可是到了第二天,太陽剛剛出來,她便趕緊趴在暖和處曬起太陽來,身上暖和了,舒服了又忘記了夜間的難受和痛苦,便又高興地唱道:「得過且過,陽婆灣灣裡曬暖和。」於是,不再考慮壘窩的事了。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直延續至今。寒號蟲得過且過的故事,也在五臺山人民中間,世世代代流傳下來。
相關連結
陶宗儀(1329年~約1412年),字九成,號南村,台州黃巖人。 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自幼刻苦攻讀,廣覽群書,學識淵博,工詩文,善書畫。
元末兵起,陶宗儀避亂松江華亭,耕作之餘,隨手札記。元至正末,由其門生整理,得精萃五百八十餘條,彙編成《輟耕錄》,或稱《南村輟耕錄》30卷,其中記述了元代掌故、典章制度,東南地區農民起義狀況。作品還有《南村詩集》(4卷)《國風尊經》(1卷)《滄浪棹歌》(1卷)《書史會要》(9卷)《四書備遺》(2卷)《印章考》(1卷)《淳化帖考》(1卷)《蘭亭帖目》(1卷)《說郛》(100卷)。
陶宗儀著有《書史會要》九卷,輯錄從上古三皇至元末書家小傳及書論,是我國第一部權威性的書史著作。
《南村輟耕錄》簡稱《輟耕錄》,是元代文學家陶宗儀創作的一部有關元朝史事的筆記,共三十卷,五百八十五條,二十餘萬字。 《南村輟耕錄》的性質屬於歷史瑣聞筆記,以元代為主,宋代為次,有的是陶宗儀所見所聞,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證辨偽,所以《輟耕錄》保存了豐富的史料。特別是宋元兩朝的典章制度、史事雜錄、文物科技、民俗掌故等等,還有小說、書畫、戲劇和有關詩詞本事等方面的記載。 此書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都很高,是研究元史的重要史料。
成語「積葉成書」講述陶宗儀的故事。宋元時期,有個叫陶宗儀的人,他從小就堅持刻苦讀書。即使在田地幹活的間隙,他也不忘看書。田裡沒有紙,每當想起什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他就立即摘取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後儲存在一種口小腹大的瓦罐裡,等存滿了就埋在樹下。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年中竟積攢下十幾罐樹葉。有人問陶宗儀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學習就應該持之以恆。」 後來,他把瓦罐一個個打開,取出來時積累起來的樹葉,重新進行整理、修改,最後寫成長達30卷的《輟耕錄》。《輟耕錄》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風貌,成為後人研究宋元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在寓言《寒號蟲》中,作者在記述完故事之後,有一段話點明寓意說:「唉!世人當中那些沒有什麼操守的人,通常不甘心埋沒在家鄉,一定要出人頭地,炫耀一番。他得到了一點小小的名聲,使親戚朋友感到驚訝,便心滿意足,進進出出都趾高氣揚,認為世界上再沒有超過自己的了;等到稍微遇點挫折,就馬上好像喪家狗一樣,俯首帖耳,搖尾乞憐,只怕人家不憐憫自己。這種人跟寒號蟲又有什麼區別呢?這也實在可悲啊!」可見故事是諷刺眼光短淺、器小易盈、意志薄弱的庸人。「得過且過」語義雙關,既是模擬鳥的鳴叫聲,又賦予了跟故事主旨相一致的含義。這個巧妙的用詞,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一句成語。現在,人們使用成語「得過且過」時,其主要含義側重在胸無大志、敷衍了事。
知識連結
復齒鼯鼠(學名:Trogopterus xanthipes)也叫橙足鼯鼠、黃足鼯鼠、寒號鳥、寒號蟲、寒耷拉蟲,是嚙齒類動物。棲息於海拔1200米左右的針闊混交林。在高大喬木樹上或陡峭巖壁裂隙石穴築巢,為森林動物。
中國特有種,主要分布在中國河北、吉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和青海等地。
體型中等,略比紅腹松鼠大,體重300~400克,體長300~340毫米,尾稍扁,與身體等長,後足長40~48毫米,耳長30~35毫米。頭圓眼大,吻部短,耳彀發達圓寬。復齒鼯鼠耳基部有長而軟的顯著毛叢,背毛基部淡灰黑色,上部淡黃色,尖端呈黑色。頸背部黃色比背部明顯,腹部毛呈灰白色,具淡橙色毛尖,飛膜色與腹面同,唯邊緣為灰白色,可清楚地看出背腹的分界。
尾背面色與體背部相近,但較淺,尾端黑色,尾腹面除尾基的毛稍為淺黃外,其餘毛梢皆呈黑色,形成一縱紋直至尾端。眼眶四周成黑圈。吻短,鼻骨前覓後窄。眼眶中央、額骨前部凹陷,後部略隆起。眶上突發達呈銳角。眼眶中央、額骨前部凹陷,後部略隆起。眶上突發達呈銳角。
顴弓發達位低,幾乎與牙齒為同一平面。眶上突後顳嵴至頂骨後端左右接近癒合。顎孔細長,位於上頜骨與前頜骨交接縫之前。聽泡圓而明顯。上頜骨顴突前圍繞神經孔有一突起。門齒較弱,呈淡黃色。兩個上前臼齒,第1個很小,隱於大的第2個上前臼齒內側,3個上臼齒幾乎相等,但均小於第2個上前臼齒。除第1上前臼齒外,第2上前臼齒和3個上臼齒的齒冠面具複雜琺瑯質凹褶及橫脊。
復齒鼯鼠多棲息於山地柏樹林區,常在陡峭的石洞、石縫、樹洞等處營造巢穴,巢較少,由雜草、樹枝、樹皮、羽毛等構成。所居石洞或石隙一般較狹小,深1米左右,高約15~60釐米。洞穴或直或曲,凸凹不平,鼯鼠多在穴內高處臥身,並以乾草鋪墊。冬季穴口經常以柴草封閉,擋風寒。整個穴洞中乾燥、清潔,常年溫度適中。穴內夏季最高溫度在攝氏25~27℃,冬季最低溫度在攝氏10℃左右,空氣相對溼度多在60%以下。
復齒鼯鼠系晝伏夜出動物,性情孤僻,喜安靜。一般一洞一鼠獨居,除哺乳期外很少有2~3隻在一起。鼯鼠活動起來動作靈敏,夜間活動,晚上有時可以聽到「哩——嘟羅——嘟羅」的叫聲。月夜特別活躍,拂曉前返回洞巢。活動時攀爬與滑翔交替,以清晨和黃昏時活動頻繁。白天隱匿巢內睡覺,傍晚出巢,從洞口滑翔至樹上覓食。滑翔最遠可達200m。頭部向外,尾負於背,遮向頭部,或將尾墊於腹下,呈蜷臥姿式。
鼯鼠素有「千裡覓食一處屙」的習性,即不管到多遠的地方覓食,大小便總是回來排洩在一個不居住的固定洞穴內。復齒鼯鼠是植食性動物,以側柏、油松的樹葉、皮、籽仁及山桃、杏的核仁為主要食物,也採食其他植物的葉、皮和果。吃食時用前足抱食物,後足站立不動。
飛貓是天坑溶洞群的特有動物,學名叫鼯鼠,又叫「六不像」,臉面似狐,雙眼如貓,尖嘴類鼠,耳朵像兔,腳爪若鴨,尾同松鼠。它靠前後腿之間寬大的翼蹼能在絕壁和大樹之間滑翔飛行,最大的頭尾長度能達到1米、體重7斤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寒號鳥好吃懶做,得過且過,但其實寒號鳥很會享受生活,並且有潔癖,很愛乾淨。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這種動物很怕羞,晝伏夜出,加上日益稀少,要親眼看到活生生的飛貓並不容易。糞可入藥(俗名五靈脂)。糞呈粒狀的叫靈脂米,呈不規則塊狀的叫靈脂塊,能止痛、活血。
中藥「十九畏」曰:「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而通過研究,現在是人參不怕五靈脂了。但臨床發現,人參與五靈脂相配,一補一通,益氣活血,啟脾進食,化瘀定痛,化積消癥,功效顯著。現代臨床證實,人參配伍五靈脂,善治虛中夾瘀之證。如上海姜春華教授善用二藥相伍治療肝脾腫大,凡見瘀血日久,正氣已虛者,二者合用,收效甚捷。山西李可老中醫善用二藥相伍治療胃腸潰瘍,等份研末吞服,當日止痛,半月可痊癒;氣虛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發作,二藥加麝香0.3克,覆杯即效;結核性腹膜炎,腸結核等,辨證加減,收效亦佳。(文圖 /胡立成)
作者介紹:胡立成,筆名虹雨,山西五臺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胡潤先賢文化傳播人,百家號鄉村文化創辦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中國新聞傳媒集團山西新聞主編等。曾榮獲2019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獎全球100位優秀詩人獎,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文化主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