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磊落組合簡介
磊落是一個紮根於深圳的跨界音樂藝術流行組合,由中國資深音樂人王磊與建築設計師、鍵盤手樂樂二人組成。
王磊,1973年出生,山東淄博博山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從事音樂工作,曾任「蒼蠅」樂隊、「紅桃5」樂隊、「鮑家街43號」樂隊貝斯手。是國內公認的優秀貝斯手及音樂製作人之一。
樂樂,出生於上海,自幼師從上海音樂學院前教授胡天儔,大學畢業於雪梨大學建築設計系。多年來系統接觸各類音樂類型;在製作中善於綜合對世界音樂、流行音樂、藝術搖滾和迷幻電子的理解。
2013年,王磊與樂樂成立「磊落」聲音藝術工作室,一直持續創作,先後推出《大地上的美好》、《頤和園》、《6600萬年以前》、《不存在的回憶》以及《廠礦子弟》等五張專輯,其中《大地上的美好》榮獲2018深圳十大原創金曲金獎。
這一期,跟大家分享深圳一個音樂組合的故事。
這個音樂組合的名字叫磊落,由前鮑家街43號樂隊貝斯手王磊與建築設計師、鍵盤手樂樂組成,兩人致力於發展跨界音樂項目,過去七年來推出了五張專輯以及多首單曲,風格遍及世界音樂、電子純音樂、氛圍音樂,藝術搖滾等等,他們一直堅持做自己喜歡的音樂,在當前多元的中國樂壇,風格凸顯,聲名鵲起,正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熟悉磊落組合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王磊和樂樂,是一對親密愛人,王磊內斂寡言,樂樂開朗健談,兩個人特別互補,舞臺上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一個貝斯手,一個建築設計師,兩人緣何走到一起?組合後為何專注地持續做專輯?為何選擇一站一站奔波的音樂分享會方式?
請隨我們走進磊落的音樂世界,走進他們的幸福之地。
1、別樣分享會:純音樂的受眾比預估多很多
2020年12月12日晚,廣州1200book體育東總店。
趕上周六,堵車嚴重,開演前一刻,王磊和樂樂匆匆從深圳趕來,來到這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赴約一場別開生面的磊落專場音樂分享會,主題為「相約幸福之地」,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兩人向書店現場上百位聽眾分享了新近推出的回憶性專輯《廠礦子弟》,以及《遺失的合影》和《不存在的回憶》等專輯創作背後的故事,整場分享會進行得放鬆又舒適,聽眾們聽得意猶未盡……
當晚,我也在現場全程聆聽,這是我第二次現場聆聽磊落的音樂分享會,感覺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享受其中。問起坐在我旁邊的兩位年輕聽眾,原來他們早就是磊落的粉絲,當晚特意從外地趕回廣州。
這場分享會是磊落2020下半年全國多地分享會的最後一場。次日,樂樂在分享會微信推文裡感慨地說:「感謝所有支持磊落的朋友們,也感謝所有來參加過磊落分享會的朋友們。我們2021年將會繼續這樣的分享會模式,希望更多的人能來現場,來積累那些可以被觸摸的記憶……」
眾所周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國內疫情形勢到下半年趨緩,磊落馬不停蹄地奔赴北京、上海等地,緊鑼密鼓地舉辦了十餘場音樂分享會。
為何要不辭辛苦地到各地舉辦分享會?
樂樂解釋說,磊落的分享會跟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那種唱片歌迷見面會,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點在哪裡呢?就是一般的唱片歌迷見面會,歌迷事先知道組合才會來,而我們呢,基本上沒有太多人聽過我們,看看我們的介紹挺感興趣的,就過來聽聽,所以我們在現場是屬於零基礎開始的一種科普模式」。
另外,磊落創作出來的音樂大多數是純音樂,有別於傳統的那種歌曲化的音樂形式,對於平時很少接觸純音樂的人來說,初次接觸會有些許不適應,會納悶分享會開始好久了,一直在演奏,沒有人唱歌……
反差帶來新奇。其實在每一首曲目的間隙,磊落都會分享音樂背後的故事,有趣的是,王磊不善言辭,樸實真誠,而樂樂聲音溫婉,簡潔明快,觀眾很容易聽著他們的分享,走進他們的音樂世界。
王磊坦稱一開始決定做這種嘗試的時候,他們一度是很忐忑的,「會不會有人喜歡?會不會有人來聽?」
事實打消了他們的顧慮。每一次分享會,現場都會有良好的互動,他們給觀眾帶去了驚喜,觀眾也把驚喜還給了他們。
「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我們也是搞了那麼多場分享會才知道,原來這一類音樂的受眾人群,比我們預估的要多很多。」樂樂如是總結。
2、專注做專輯:更想真實地表達自己
王磊告訴我,相比於國內傳統的原創音樂人,磊落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國內音樂人一般都有一個風格的劃分,比如有人是做民謠的,有人是做電子的,有人是做爵士的,風格定位很明確,「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想固化自己,用類型定義自己的作品,我們更想真實地表達自己,更喜歡用音樂去講一個個故事,讓聽眾在一張唱片裡可以聽到非常多的不同的音樂風格。」
王磊表示,過去幾年來,磊落一直專注於把每一張專輯打造成一個主要風格,像做一個項目一樣,精益求精做好每一張專輯。
「每一張專輯的場景設定是不同的,所以它的音樂風格也是不一樣的,這樣對我們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對於各種音樂的色彩,要有一個很好的把控能力」。
像專輯《不存在的回憶》,是以樂樂的原生家庭為主導。像2020年新出的《廠礦子弟》專輯,以王磊為背景,融入了王磊的家人、朋友乃至王磊的老家山東淄博的生活背景,每一首歌裡都是王磊的童年記憶。比如圍繞父與子之間的衝突、矛盾、分離以及最後審視自我的和解,王磊如此唱給父親——
我所謂的出走
是接近你的方式
你的離去,是我認識你的開始
——《廠礦子弟》
用王磊嶽父王鑽的話說,王磊當年作為廠礦子弟,毅然離開博山,其實就是「尋找與父輩不一樣的活法」。在這首歌中,王磊用對白似的演唱,用離散的描寫,沉吟著慵懶的平靜;副歌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始終在捶打著人的胸口……
在深圳的分享會上,王磊曾動情地分享這首音樂的創作心路:在外待的時間長了之後 ,感覺回家有點像是回不去的記憶,回到家好多東西都和小時候感覺不一樣了。他的話道出了很多深圳人的心聲,大家都在面臨著這個問題。
「其實每一張專輯的創作過程,實際上都是在尋找自己、表達自己的過程」,王磊進一步解釋,「如何找到一個自己舒服的、適合自己表達的途徑是很重要的。沒有最好,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廠礦子弟》專輯中最後一首歌是《利利》,這是王磊獻給妹妹王利利的作品。利利是一名唐氏兒,生於1976年12月,因白血病晚期,卒於2016年8月,享年40歲。王磊用最簡單的吉他伴奏,緩緩唱著——
想帶你,去山上看看
那裡有,一片海
靜靜地,你來到,我的身旁
哦——你學會哭,又學會幾句話
慢慢又忘啦
……
每次回到家,歡呼的,總是你
每次再離開,擁抱的,也是你
晚飯之前的世紀廣場
熱熱鬧鬧,熙熙攘攘
讓我們跳個舞吧
跳完再回家
……
3、夫妻好搭檔:一個樂隊+一個公司
上文提到過,在每一場音樂分享會上,王磊和樂樂都會分享每一首樂曲背後的故事,王磊的不善言辭與樂樂的談吐伶俐,相映成趣,也是分享會上一道別樣的風景。
很多人會好奇,一個大學學建築的建築設計師,怎麼會牽手一名搖滾界的貝斯手?
原來,王磊和樂樂的相識,是在深圳。有一次深圳舉辦音樂節,王磊來演出,正好回國的樂樂隨一個認識王磊的朋友去看音樂節,兩人就此認識,聊起來,兩個人都喜歡國外一個很冷門的貝斯手……
更為重要的是,樂樂雖然學的是建築,但她從小研修音樂,在國外也組織過樂隊,她在樂隊中的角色,跟王磊一樣,也是貝斯手……
真是緣分天註定。
樂樂回憶,第一次見到王磊彈貝斯,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彈貝斯的那種感覺、那種氣質,還有他彈的東西,都是國內很少見的」。
後來熟絡起來,樂樂驚訝地發現,王磊堪稱是生活在真空狀態中的一個音樂人,「一般人絕對想像不到,像他這樣做了二三十年搖滾樂的人,非常單純,非常純粹,他的生活中沒有別的東西,只有音樂」。
樂樂跟我們感慨,不知不覺,她和王磊在一起已經有十年時間了,讓人欣慰的是,王磊到今天還是那種狀態,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全是音樂,「我覺得這種純粹特別打動我」。
而在王磊看來,遇到樂樂之後,他的人生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我以前累積了那麼多年的音樂想法,終於找到了一個釋放的出口,我的人一下子就活了……」
對於兩人在音樂上的合作,樂樂打了一個特別貼切的比方:「我找到他,就等於找到了一個樂隊;他找到我,就等於找到了一個公司,所以我們現在是:一個樂隊+一個公司……」
如此珠聯璧合,實是人生之幸。
音樂需要現場聆聽,對話需要在場進行。
在每一場音樂分享會的現場,磊落都會跟聽眾們分享這兩句話。
至於純音樂不是市場的主流,很多人不敢聽純音樂,往往產生一種抗拒感,覺得沒有歌詞聽不懂的現狀,樂樂也給出了自己的分析:
「如果有歌詞的話,歌詞給到你的,其實是寫歌詞的人的感覺,你聽到的是別人的歌詞,用的是理性思維;而純音樂呢,完全是你個人通過耳朵、感性思維去感知的,它是屬於你自己的感覺。」
從過去的搖滾到現在的純音樂,王磊轉換軌道,樂在其中,「我們知道,一旦有人喜歡我們的作品,他們的粘性會很強,會聽很久……」
這就是磊落組合的故事,由衷看好並祝福他們的未來。
(訪談時間:2020年11月26日 訪談地點: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