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腳步》第6期丨郭曉冰:一個好的公益團隊,要像一個「燜燒鍋」

2021-01-16 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郭曉冰 簡介

祖籍河北,1965年出生於山東濟寧。2002年底來到深圳,由公益融入深圳,策划過深圳「日行一善」等大型公益活動,編有《楚楚動人——深圳善行志》。

現為金融培訓師,心理諮詢師,知名公益人,深圳益加益學院創始人,廣東人文學會理事。在山東微山縣微山島楊村運營社會企業創客平臺,致力於中國鄉村建設和教育,探究用商業思維解決社會問題。

「我整個的人生,一直在跨界。」

郭曉冰,這樣評說自己的跨界:明明喜歡文學,奈何進入銀行跟數字打了二十多年交道;明明從事了近二十年的金融,偏又跳出銀行轉身為培訓師;明明在商業領域越做越順,又樂此不疲地投身公益培訓,為公益人士賦能;明明自己的名字是郭曉冰,卻更享受學員們喊她「小一老師」……

一年365天,郭曉冰有200多天奔波在全國各地,一個常見的情形是,白天,面對銀行人員侃侃而談;晚上,又對公益人士傾囊相授……

做商業培訓的時候,她是一名經驗豐富的金融培訓師;做公益培訓的時候,她又是一名風趣幽默的公益培訓師,兩種身份,切換自如,互不影響,互有裨益。

金融培訓,賺該賺的錢;公益培訓,助該助的人。

她牽頭組建起一支公益團隊,踏踏實實地踐行他們的理念:用商業的思維做公益,用公益的情懷做商業,力圖推動中國公益與商業的結合……

這就是郭曉冰,以公益融入深圳,以公益走向全國。

1、融入深圳:「進門的那一瞬,就是一路人」

「我是從公益開始融入深圳的。」

郭曉冰告訴我們,至今她仍清晰記得與深圳公益界的第一次相遇。

2002年底抵達深圳後,「有一天,我從報紙上看到,雲南那邊有50個孩子,深圳一幫愛心人士整理出每一個孩子的情況,公開徵集捐助人」,她萌發資助一個孩子的念頭。

去到賽格培訓中心,見到那次公益活動的發起人,禮周老師和徐斌老師,聽取她們介紹雲南孩子的具體情況後,毫不猶豫,當場認捐……

那天,除了認捐,還有結交,結交到一幫深圳公益界的朋友。

時至今日,已過去近二十年,有一次,禮周老師回憶起當年的初次相識,這樣描述:「曉冰,從你進門的那一瞬間,我就知道我們是一路人。」

一路人,攜手行,多年來,郭曉冰與禮周、徐斌兩位老師早已成為好友。

就此踏上公益路,但多年來,郭曉冰一直不是專職的公益人,她有著自己的主業。

來深圳之前,她在山東成長、生活多年,結婚後又去江蘇工作多年,一直在銀行工作。來到深圳以後,最初從圖書起步,寫作和銷售有關銀行管理類的書籍,專注銀行培訓。

說到這裡,要說回郭曉冰的第一本書。

從小對文學特別感興趣的她,大學裡學的是中文,畢業後「被迫」進入銀行工作,讓她一直覺得「那些數字毀了我的人生……」

「強迫」她的,不是別人,是她的母親,母親早年一直從事財政工作,她覺得從事經濟工作特別好。

「於是我們家有很多孩子都被『逼』到銀行裡面,最高峰的時候,我們家有8個人是做銀行的,但沒有一個人喜歡……」

郭曉冰笑稱,縱使不喜歡,但也沒辦法。

用現在的話講,「銀行白領」小郭,妥妥一個文學青年,心中的文學火焰,一直熊熊燃燒……

她一直在執著地寫作,寫詩歌、寫散文,筆耕不輟;曾經,拿過全國一個詩歌大賽的一等獎,去西柏坡領獎,現場作詩,又拿個特等獎……

有一天,郭曉冰突然醒悟:一個人如果不把職業跟你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這是何等痛苦的事,不能等到退休以後,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及時醒悟,迅速上路。

她嘗試在報紙上發表一些關於如何理財的小文章,其時,有關家庭理財、個人理財的話題,剛剛起步,少有人寫。

寫著寫著,興趣漸濃,如何寫得跟生活更貼近?如何把難懂的專業知識寫得通俗化?

她開始了第一次「跨界」。

特別喜歡《紅樓夢》的她,靈機一動,何不把《紅樓夢》跟理財結合在一塊?

於是,就有了一本新穎又巧思的講理財的書——《夢想成真》,活用《紅樓夢》裡的人物來講個人理財——

「比如說劉姥姥,是非常保守型的一個理財人士,該給她配什麼產品?不妨給她推薦存款、國債;假如是王熙鳳,是一個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強的人,那就給她配基金、信託……」

2.深圳印象:殘酷的背後,更多的溫情

帶著《夢想成真》,來到追夢的城市。

在深圳待得越久,越適應這座城市的生活,越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多面。

郭曉冰感慨地說,「深圳這個地方,殘酷的一面特別殘酷,每一個深圳人來到深圳以後,都有一段特別艱苦的歷史,都有一段熬不下去的辛酸……」

她也不例外。

到深圳伊始,棲身城中村,住在握手樓,「那個時候每天下班回家,我都不敢穿西裝,要換上牛仔褲,裝作非常休閒地回去……」

但深圳又有特別溫情的一面。

在深圳,大家一見面,都會互相詢問:你是從哪裡來的?

在郭曉冰看來,這一句尋常不過的問候,瞬間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因為對於絕大多數的深圳人而言,大家都是客居啊……

你是客居,我也是客居,你經歷過焦慮,我也沒少受煎熬。

「所以深圳不同於其他城市,在深圳時間越長,你越會希望後來的人儘量少走彎路。」

城市如人,氣質彰顯。

殘酷的表象背後,是更多的溫情、更多的柔和、更多的包容。

2006年4月,深圳公益界發生了一件觸動全國的事件,知名公益人、「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叢飛去世,他留下的令人唏噓的結局和背影,衝擊到全國的公益圈。

郭曉冰也是感慨萬千,痛心之餘,開始思考:

我們究竟該如何更好地做公益?深圳是一個創新的城市,真正的公益之路,路在何方?

因緣際會,機會到來。

深圳市委宣傳部文明辦,想出一本反映深圳公益組織的書籍,想找一位既懂公益又擅寫作的人選,徐斌老師推薦了郭曉冰。

採寫的過程,是感動的過程。

郭曉冰和同伴,一次性訪談了深圳的整個公益圈,一次又一次的被打動。

「一般人想像不到,在深圳如此商業化的一個城市裡面,還有那麼多人,那麼執著地堅守做公益,默默地做了那麼多善事,默默地探索出那麼多創新的做法……」

新書定名:楚楚動人·深圳善行志。

緣何選定「楚楚動人」?

「楚楚動人,本意形容女子姿容美好,動人心神。深圳這些充滿愛的善行,令深圳這座城市賞心悅目,溫婉如玉。結冊記之,讓善行傳播,讓生活更加美好。」

書籍簡介裡如是解釋,郭曉冰補充道,你慢慢去品味,於深圳恰如其分。

3.公益探索:傳統獻愛心到跨界「益加益」

繼續說回郭曉冰個人的公益之路。

自從認識禮周老師、徐斌老師等人之後,郭曉冰與大家經常帶著深圳的一些特級教師到貴州畢節、到深圳對口支持的一些地方,做支教、獻愛心……

這些行為,現在看來,歸屬比較傳統的公益範疇,真正給郭曉冰帶來嶄新的現代公益理念的,是一次於黃埔軍校舉辦的「公益領導力」培訓班。

那個培訓班,由當時任教於中山大學的朱健剛教授牽頭組織。郭曉冰之所以參與其中,得益於禮周老師的推薦。

彼時,朱健剛他們一共組織了三期,郭曉冰是其中的「黃埔二期」。

「我個人特別喜歡那種氛圍,第一跟黃埔軍校的大環境有關;第二是培訓班上講授的那些課程,讓我們感覺很新穎、很觸動……」

從培訓中,郭曉冰深切體悟到,做公益,不是說有一顆善心就可以,也要講究專業的手法,才有可能做好。

什麼是專業的公益手法?如何更好地理解商業與公益?

學習歸來,一邊繼續忙著金融培訓的主業,一邊繼續做著公益,堅持學習。

後來郭曉冰專程去到美國哈佛,參加一個慈善研修班,參觀波特教授創辦的社會企業等等,眼界大開,公益理念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更新。

回看自己正在從事和擅長的金融培訓,是否也可以跟公益相結合?

一念即生,即刻行動。她開始啟發、帶動身邊的一幫商業培訓師,開始涉足公益領域。

到公益領域做培訓,培訓什麼呢?

眾所周知,中國的公益行業,起步較晚,發展迅速,即使在深圳,也存在著生存難、籌款難等諸多問題……

郭曉冰和夥伴們,發揮所長,瞄準痛點,設計課程,開心上路。

於是,便有了「益加益」團隊,團隊的願景和使命日漸清晰,那就是:培養公益講師,助力公益夥伴,傳播公益理念。

何為「益加益」?

郭曉冰解釋,所謂「益加益」,一開始說的是「1+1」,是說每個人有兩個身份,一個商業身份,再加一個公益身份;後來引申為做公益,個人先受益,去幫助別人,讓別人也受益。

這也是公益界所熟知的「助人助己」。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來,郭曉冰和夥伴們開發出特別適用公益行業的一系列培訓課程,其中有一套是針對青少年的財商課程,課堂氣氛熱烈,師生樂在其中。

又是經禮周老師介紹,郭曉冰結識了「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的創始人潘江雪和吳衝,雙方一見如故,一拍即合,她把這套課程放在真愛夢想的平臺上,進入全國數千所中小學校,受到數以千萬計的孩子們的追捧和喜愛。

4.團隊文化:好的團隊,就像一個燜燒鍋

上文曾經提到過,中國的公益行業,起步較晚,發展迅速,優點與缺點並存,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問題,其中困擾太多人的問題便是:公益與商業,如何理清界定?如何讓二者實現完美結合?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個情形是,有人經常會說「我們這是公益的」,言下之意,公益即是免費,公益與免費,劃等號;更有甚者,太多的組織或個人,濫用公益,打著「公益」的旗號,做的事與公益無關……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

我問郭曉冰,「益加益」團隊有沒有遭遇類似的困擾?

她給出的答覆是,他們很幸運,還沒遇到過,更確切地說,其實不是幸運,而是他們長期為之而形成的一個結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分得很清。

對此,郭曉冰給出了三點闡釋:

第一,他們從不面向大眾籌款,團隊所需的經費,來自團隊商業上的回捐,團隊的老師們早已達成共識,不管誰出去做商業培訓,要回捐一定比例給團隊,用來做公益;

第二,團隊所有的花費,包括公益方面的支出,全部透明,每一分錢花到哪裡,人人透明,人人清楚;

第三,「益加益」涉足的兩個領域,間隔比較遠。做金融培訓,面對的客戶是銀行,相對非常固定;培訓的對象,也非常固定;培訓內容相比公益培訓,也不是一回事。

「我們一直在講,我們是跨界的,我們的理念是,讓商業的人具有公益的元素、公益的思想,讓公益的人具有商業的思維、商業的邏輯……」

誠哉斯言,說易行難。

要想真正做到,首先必須明確,讓商業的歸商業,讓公益的歸公益。

郭曉冰坦陳,關於這一點,團隊一開始也遇到過不同的聲音,因為有的人從純粹商業上一路走過來,沒有做過公益;也有的人一路從事公益,沒有做過商業……

如何化解這個難題?

她又給出了兩條路徑;

第一條,團隊價值觀的倡導,團隊所有成員都要堅守一條底線,那就是內心的善良,「只需要按照這個底線,把同頻的人聚集到一起,剩下的工作就好做了」;

第二條,大家在合作的過程中,在利益分配上做到非常清晰,「我們在團隊內部一直講,做公益,不是不講利益,不是鼓勵無償付出,我們倡導非犧牲精神」。

商業上,談好做什麼,談好報酬,一旦做好,應得收入,心安理得;

公益上,談好怎麼做,合理分工,一旦做好,助人助己,實現價值。

說到這裡,郭曉冰分享了一個「燜燒鍋」的理念。

這個理念,是她從一位臺灣老師那裡聽來的,聽後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一個好的團隊,就像一個燜燒鍋。」

郭曉冰進一步跟我們分享,燜燒鍋下料前,比如有白蘿蔔、胡蘿蔔等,顏色本來是不一樣的,一起下鍋後,燜著燜著,燜到最後,就燜成了一個味道,這時再看顏色,白蘿蔔還是原來的白顏色,胡蘿蔔還是原來的紅顏色……

「這就是一個好的團隊,共性裡面還有個性。一個好的公益團隊,如果能做到『燜燒鍋』這樣,那就太棒了」。

說回本文開頭,熟悉郭曉冰的人,都樂於喊她「小一老師」。

何為「小一」?

「小一」,原本是郭曉冰的網名,寓意「小小的一個公民,也要負起責任」。

在參加黃埔軍校那個培訓班的時候,朱健剛、賈蔚兩位老師率先以「小一」稱呼她,叫著叫著,大家都叫起來,同去的團隊成員姚菲提議:我們要不順著「一」往下排吧……

由此,「益加益」團隊的成員們,各人都有了公益路上的一個新「益名」:小一、不二、木三、利四、初五、順六、瑞七、洪八、長九、美十、鈴鐺……

好玩又好記的「益名」,越叫越開,越叫越響,多年以來,伴隨著「益加益」團隊的發展和壯大,又被異地的夥伴們玩出新花樣……

郭曉冰,在路上;「益加益」,在路上……

(訪談時間:2020年7月1日,訪談地點:深圳大鵬半島)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

相關焦點

  • 《深圳的腳步》第27期丨房濤:深圳緣何成為大愛之城,愛心GDP為啥...
    「深圳是最早開始有志願者市長英雄獎的一個城市,像我們的『鵬城慈善獎』,像我們的中國慈展會,多年來一直在持續,不斷創新迭代。」  在房濤看來,一年一度的中國慈展會,早已成為深圳的三大展會之一,打上了深深的深圳烙印。
  • 有一個燜燒罐,不會做這幾道美食,真的太浪費了
    很多學生或者上班族的手裡都有一個神奇的東西,那就是燜燒罐。其實最開始它只是一個保溫瓶類似的物體,但是由於人們對於食品的需要,設計者們在這個容器的內壁添加了很多新奇的材料,從而使它由一個只能保溫的保溫瓶變成了一個可以燜燒與保溫食物兼顧的燜燒罐。
  • 《深圳的腳步》第37期丨磊落組合:用工匠精神做音樂,做自己喜歡的...
    「每一張專輯的場景設定是不同的,所以它的音樂風格也是不一樣的,這樣對我們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對於各種音樂的色彩,要有一個很好的把控能力」。像專輯《不存在的回憶》,是以樂樂的原生家庭為主導。像2020年新出的《廠礦子弟》專輯,以王磊為背景,融入了王磊的家人、朋友乃至王磊的老家山東淄博的生活背景,每一首歌裡都是王磊的童年記憶。
  • 教你,在家也能做烤地瓜,一個土鍋燜一會香甜軟糯就出糖了
    生的價格不貴,烤熟的要翻好幾倍。生的超市一般在2元錢左右500克,熟的吶一般都是10元錢左右500克了。現在全國好像統一價格了,基本都是10元左右。看著很小的一個地瓜,上稱稱一下怎麼也得7,8元錢了。也是小貴了。雖然小貴逛街偶爾也會買一個邊走邊吃,吃得是味道和情結。記得十年前冬季回老家過年,烤紅薯7毛錢500克太便宜了。
  • 平價的個人獨享迷你土雞鍋,還有麻油雞與醬燒燜雞滋補的好去處!
    平價的個人獨享迷你土雞鍋,還有麻油雞與醬燒燜雞滋補的好去處!上次吃這種滋補美食還是冬天的時候,想念這個味道,不曉得是減肥還是怎樣身體變得超級虛弱,所以今天又來試下,這時候還是多喝點熱湯滋補一些。才五點多就已經許多人點完餐在等待,店家有一二樓,阿姨忙著招呼跟安排座位,店家冷氣開放,不用怕吃鍋很熱。點餐之後先結帳,佐料與餐具自取,不收服務費用。菜單 ─ 麻油雞、筍絲雞、有的加上蛤蜊,還有幹的麻油雞與醬燒燜雞,種類很多,一個鍋加上一個主食,50元以內可以搞定,擁有一鍋雞湯暖心暖胃。主食部分有白飯、雞肉飯、肉臊飯與乾拌麵線,選擇很多種呢。
  • 北京大學「樂天行動派」公益沙龍第六期:如何開啟一個公益項目
    北京2017年12月28日電 /美通社/ -- 12月25日下午兩點,北京大學「樂天行動派」公益沙龍第六期活動在北京大學舉行。本期沙龍主題是「如何開啟一個公益項目」,知名學者楊鵬、深圳恆暉兒童基金會創始人陳行甲、新浪微公益副總監餘哲、北京大學校青年志願者協會秘書長尚俊穎與現場近百名觀眾分享了他們在公益領域的寶貴經驗。
  • 深圳舉行第44次公益海葬和第14次公益樹葬活動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園19日上午,深圳市第44次海葬活動在大鵬灣海域舉行,同日進行的還有第14次樹葬活動,共有127位逝者魂歸大海,51位長眠樹下。其中,參加海葬的深圳戶籍骨灰50具,參加樹葬的深圳戶籍骨灰30具。
  • 鴨肉不要總加大料做,教你一個客家傳統味做法,6斤出鍋清香好吃
    詳細做法步驟如下:第一步:準備一隻6斤重的農家鴨,最好是老水一點的,鴨處理乾淨後把鴨屁股去掉,因為鴨屁股腥騷味是最重的,然後再把鴨砍成小塊,喜歡吃鴨腿的可以留下腿不砍小塊。第二步:準備老薑2塊,去皮後洗淨再切成薑片,再準備大蒜頭半個,把蒜衣去掉生切粒,然後起鍋燒油,把油燒熱後倒入薑片蒜粒,把姜蒜爆香。
  • 厚蛋燒不嫩還分層?日料師傅告訴我,這些問題用一個蛋殼就能解決
    by 大個媳婦今天我就給分享一個做厚蛋燒的小竅門,大大提高成功率,這個小竅門也是一位日本日料師傅分享給我的。用這個方法做出的厚蛋燒柔嫩多汁不分層,奶香和雞蛋混合起來,溫潤如玉~在深夜奉上這道料理,綿密的香甜從口中散開,像得到了一個期待許久的理解,像一個擁抱慢慢溫暖你~厚蛋燒(玉子燒)(by 藍胖紙叮噹)食材清單雞蛋 3個牛奶 約45克白砂糖 約15克鹽 一小撮烹飪步驟1.取三個同等大小的雞蛋磕入碗中。
  • 第30期:它一定是生長在秋天的龜,像落葉一樣的枯葉龜
    大家好,又到了小野研學社給大家分享神奇動植物的時候了,不知不覺我們已經更新到第30期,今天,我們有給大家介紹一個什麼動物呢
  • 下雪天,教你6道家常燜燉菜,吃完全身暖乎乎,花錢不多全家補
    下雪天,教你6道家常燜燉菜,吃完全身暖乎乎,花錢不多全家補下雪天,屋內屋外溫差大,外面工作一天回到家,就想吃點暖乎身體的,熱騰騰的一桌飯菜,和家人圍坐在一旁,吃著各種燉菜,就是一天裡最放鬆最舒服的一件事。畢竟家常小炒菜雖然快手方便,但是炒好之後端上桌卻不見得還能保溫似剛出鍋那會,所以一鍋燜燉菜是最方便的,而且燜燉菜的一大特色就是經煮耐吃又入味。
  • 【深圳2店】¥78秒236元炆鴨3人套餐!靠這鍋「桂花鴨煲」,2個月內被催連開6店!
    它,靠1道桂花鴨煲4個月內被狂催開分店月售20000+煲,晚晚排隊爆場///可靠爆料,它終於開新店了新店開業,78元秒三人餐它叫海叔炆鴨,憑1道「桂花炆鴨煲」,短短2個月,就榮登熱門榜TOP,6家店月售20000+煲!
  • 抱著鍋吃飯,少洗一個碗
    ,翻炒攪拌,待湯微微沸騰,調至小火;燉煮20分鐘左右,或米飯吸足湯汁變軟,即可關火,依個人口味調鹽和胡椒;撒奶酪,蓋上鍋蓋燜3分鐘。人頭飯真的要掉人頭嗎?煲仔飯真的吃小孩嗎?這可是今年夏天小安聽過的最冷最冷的笑話了!周五下班又不下館子的話,試試自己在家做這道馳名大江南北的美味吧。食材基礎:絲苗米,廣式臘腸,菜心,雞蛋。
  • 生燜燒椒雞,紅袍麻鴨煲,香辣鯽魚,蔥香牛肉絲,熗鍋腰花
    3.淨鍋上火放菜油燒熱,下薑片、大蒜、花椒和常見香料炒香,再倒入土鴨塊煸炒,加豆瓣醬、料酒炒香後,摻入鮮湯燒開,下鹽、生抽、白糖、味精調好口味,然後燒制約15分鐘至軟熟,離火待用。4.另取鍋放豬油,下姜蔥炒香,再將壓好的土鴨塊倒入炒鍋中,加入甜椒塊,同炒至汁濃,撒上蒜苗節,起鍋裝入砂煲,蓋上煲蓋放爐上煲燙,即成。
  • 飯菜一鍋出,燜一鍋鹹米飯就解決了
    做法步驟:第1步、米:提前泡半小時,胡蘿蔔削絲,肉、香菇切小切塊,海蠣幹、乾貝洗乾淨,幹蔥頭切細。第2步、先來做蔥頭油:鍋加熱倒油放入蔥頭小火炒香,炒好倒入碗裡備用。第3步、鍋加點油放肉爆出油,依次放入香菇、海蠣幹、乾貝炒香,在放胡蘿蔔炒,最後放米,加鹽、雞精、醬油炒均。第4步、炒好倒入電飯鍋,加適量水按下煮飯鍵開始煮。
  • 燒鍋鮑魚燜雞,簡單易學,營養價值高
    從古至今,一般過年期間,都是一年中大家吃得最豐盛的一段時間,雖然現在生活條件都好了,平時吃的也都很好,但是放假在家,還能夠和家人一起分享美食,這種身心上的體會和平時是截然不同的。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道美味的砂鍋鮑魚燜雞,雞肉的脂肪含量很低,蛋白質含量很高,是健身愛好者的必備食物。
  • 天冷了,1碗醬汁做黃燜雞,不加一滴油直接上鍋燜,香到骨肉頭裡
    天冷了,用雞腿肉做一鍋黃燜雞最好吃不過了。雞肉燉至香軟脫骨,土豆塊吸飽雞肉的湯汁,綿軟又入味,再加點胡蘿蔔,又甜又香。胡蘿蔔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剛好和肉類一起燉煮,更能發揮出強大的功效,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對視力大有幫助,孩子要多吃。這個黃燜雞的做法非常簡單,不炒不炸不用一滴油,只需要一碗醬汁就夠,所有食材放進鍋裡,開鍋加熱便可。別看簡單,味道卻可以香到骨頭裡!
  • 天冷吃魚別煎炸,試試一個懶人做法,6分鐘出鍋,好吃不腥口感滑
    不過冷天下廚做飯菜,還是需要點勇氣的,所以我們要挑一些簡單點的菜式,比如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一個魚肉吃法就非常簡單,不煎不炸,口感嫩滑而且入味好吃,非常下飯,大人小孩都愛吃。第四步:準備兩塊腐乳,加少許的腐乳汁,用個小勺子把腐乳壓碎,攪拌成腐乳漿,然後淋入醃製好的鱸魚塊中,再把魚塊攪拌均勻,攪拌均勻放一邊備用。第五步:準備一個小砂鍋,把鍋擦乾後倒入花生油,然後把油燒熱,油熱後倒入姜蒜粒爆出香味,爆香後加入洋蔥,一起翻炒把它的香味炒出來,這一步火不要調太大,慢慢炒把洋蔥也炒香。
  • 客家流傳百年的鹽焗蛋做法,鹹香好吃,一個爛鍋就可以做,好簡單
    詳細做法步驟如下:第一步:做鹽焗蛋,一般選用雞蛋或鵪鶉蛋,也有人會弄鴨蛋來做,喜歡吃哪種,大家就選擇哪種吧,我準備子一斤鵪鶉蛋,先把鵪鶉蛋一個個清洗乾淨,因為蛋殼有些是比較髒的,一定要一個個清洗乾淨,洗淨後可以放通風處風乾,也可以用布或紙巾擦乾水分,這一步很重要,蛋殼一定不能有水。
  • 冷天,兒子最愛吃這素菜,不放肉也很香,便宜營養,一鍋燜特饞人
    冷天,兒子最愛吃這素菜,不放肉也很香,便宜營養,一鍋燜特饞人。天冷了,冷天很多人都習慣大魚大肉的給身體進補,各種肉菜肯定是沒少吃了,但每一餐也要葷素搭配著吃才更健康。尤其是很多小朋友,平時都不太愛吃素菜,只愛吃肉,為此不少家長也是煞費苦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