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郭曉冰 簡介
祖籍河北,1965年出生於山東濟寧。2002年底來到深圳,由公益融入深圳,策划過深圳「日行一善」等大型公益活動,編有《楚楚動人——深圳善行志》。
現為金融培訓師,心理諮詢師,知名公益人,深圳益加益學院創始人,廣東人文學會理事。在山東微山縣微山島楊村運營社會企業創客平臺,致力於中國鄉村建設和教育,探究用商業思維解決社會問題。
「我整個的人生,一直在跨界。」
郭曉冰,這樣評說自己的跨界:明明喜歡文學,奈何進入銀行跟數字打了二十多年交道;明明從事了近二十年的金融,偏又跳出銀行轉身為培訓師;明明在商業領域越做越順,又樂此不疲地投身公益培訓,為公益人士賦能;明明自己的名字是郭曉冰,卻更享受學員們喊她「小一老師」……
一年365天,郭曉冰有200多天奔波在全國各地,一個常見的情形是,白天,面對銀行人員侃侃而談;晚上,又對公益人士傾囊相授……
做商業培訓的時候,她是一名經驗豐富的金融培訓師;做公益培訓的時候,她又是一名風趣幽默的公益培訓師,兩種身份,切換自如,互不影響,互有裨益。
金融培訓,賺該賺的錢;公益培訓,助該助的人。
她牽頭組建起一支公益團隊,踏踏實實地踐行他們的理念:用商業的思維做公益,用公益的情懷做商業,力圖推動中國公益與商業的結合……
這就是郭曉冰,以公益融入深圳,以公益走向全國。
1、融入深圳:「進門的那一瞬,就是一路人」
「我是從公益開始融入深圳的。」
郭曉冰告訴我們,至今她仍清晰記得與深圳公益界的第一次相遇。
2002年底抵達深圳後,「有一天,我從報紙上看到,雲南那邊有50個孩子,深圳一幫愛心人士整理出每一個孩子的情況,公開徵集捐助人」,她萌發資助一個孩子的念頭。
去到賽格培訓中心,見到那次公益活動的發起人,禮周老師和徐斌老師,聽取她們介紹雲南孩子的具體情況後,毫不猶豫,當場認捐……
那天,除了認捐,還有結交,結交到一幫深圳公益界的朋友。
時至今日,已過去近二十年,有一次,禮周老師回憶起當年的初次相識,這樣描述:「曉冰,從你進門的那一瞬間,我就知道我們是一路人。」
一路人,攜手行,多年來,郭曉冰與禮周、徐斌兩位老師早已成為好友。
就此踏上公益路,但多年來,郭曉冰一直不是專職的公益人,她有著自己的主業。
來深圳之前,她在山東成長、生活多年,結婚後又去江蘇工作多年,一直在銀行工作。來到深圳以後,最初從圖書起步,寫作和銷售有關銀行管理類的書籍,專注銀行培訓。
說到這裡,要說回郭曉冰的第一本書。
從小對文學特別感興趣的她,大學裡學的是中文,畢業後「被迫」進入銀行工作,讓她一直覺得「那些數字毀了我的人生……」
「強迫」她的,不是別人,是她的母親,母親早年一直從事財政工作,她覺得從事經濟工作特別好。
「於是我們家有很多孩子都被『逼』到銀行裡面,最高峰的時候,我們家有8個人是做銀行的,但沒有一個人喜歡……」
郭曉冰笑稱,縱使不喜歡,但也沒辦法。
用現在的話講,「銀行白領」小郭,妥妥一個文學青年,心中的文學火焰,一直熊熊燃燒……
她一直在執著地寫作,寫詩歌、寫散文,筆耕不輟;曾經,拿過全國一個詩歌大賽的一等獎,去西柏坡領獎,現場作詩,又拿個特等獎……
有一天,郭曉冰突然醒悟:一個人如果不把職業跟你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這是何等痛苦的事,不能等到退休以後,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及時醒悟,迅速上路。
她嘗試在報紙上發表一些關於如何理財的小文章,其時,有關家庭理財、個人理財的話題,剛剛起步,少有人寫。
寫著寫著,興趣漸濃,如何寫得跟生活更貼近?如何把難懂的專業知識寫得通俗化?
她開始了第一次「跨界」。
特別喜歡《紅樓夢》的她,靈機一動,何不把《紅樓夢》跟理財結合在一塊?
於是,就有了一本新穎又巧思的講理財的書——《夢想成真》,活用《紅樓夢》裡的人物來講個人理財——
「比如說劉姥姥,是非常保守型的一個理財人士,該給她配什麼產品?不妨給她推薦存款、國債;假如是王熙鳳,是一個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強的人,那就給她配基金、信託……」
2.深圳印象:殘酷的背後,更多的溫情
帶著《夢想成真》,來到追夢的城市。
在深圳待得越久,越適應這座城市的生活,越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多面。
郭曉冰感慨地說,「深圳這個地方,殘酷的一面特別殘酷,每一個深圳人來到深圳以後,都有一段特別艱苦的歷史,都有一段熬不下去的辛酸……」
她也不例外。
到深圳伊始,棲身城中村,住在握手樓,「那個時候每天下班回家,我都不敢穿西裝,要換上牛仔褲,裝作非常休閒地回去……」
但深圳又有特別溫情的一面。
在深圳,大家一見面,都會互相詢問:你是從哪裡來的?
在郭曉冰看來,這一句尋常不過的問候,瞬間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因為對於絕大多數的深圳人而言,大家都是客居啊……
你是客居,我也是客居,你經歷過焦慮,我也沒少受煎熬。
「所以深圳不同於其他城市,在深圳時間越長,你越會希望後來的人儘量少走彎路。」
城市如人,氣質彰顯。
殘酷的表象背後,是更多的溫情、更多的柔和、更多的包容。
2006年4月,深圳公益界發生了一件觸動全國的事件,知名公益人、「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叢飛去世,他留下的令人唏噓的結局和背影,衝擊到全國的公益圈。
郭曉冰也是感慨萬千,痛心之餘,開始思考:
我們究竟該如何更好地做公益?深圳是一個創新的城市,真正的公益之路,路在何方?
因緣際會,機會到來。
深圳市委宣傳部文明辦,想出一本反映深圳公益組織的書籍,想找一位既懂公益又擅寫作的人選,徐斌老師推薦了郭曉冰。
採寫的過程,是感動的過程。
郭曉冰和同伴,一次性訪談了深圳的整個公益圈,一次又一次的被打動。
「一般人想像不到,在深圳如此商業化的一個城市裡面,還有那麼多人,那麼執著地堅守做公益,默默地做了那麼多善事,默默地探索出那麼多創新的做法……」
新書定名:楚楚動人·深圳善行志。
緣何選定「楚楚動人」?
「楚楚動人,本意形容女子姿容美好,動人心神。深圳這些充滿愛的善行,令深圳這座城市賞心悅目,溫婉如玉。結冊記之,讓善行傳播,讓生活更加美好。」
書籍簡介裡如是解釋,郭曉冰補充道,你慢慢去品味,於深圳恰如其分。
3.公益探索:傳統獻愛心到跨界「益加益」
繼續說回郭曉冰個人的公益之路。
自從認識禮周老師、徐斌老師等人之後,郭曉冰與大家經常帶著深圳的一些特級教師到貴州畢節、到深圳對口支持的一些地方,做支教、獻愛心……
這些行為,現在看來,歸屬比較傳統的公益範疇,真正給郭曉冰帶來嶄新的現代公益理念的,是一次於黃埔軍校舉辦的「公益領導力」培訓班。
那個培訓班,由當時任教於中山大學的朱健剛教授牽頭組織。郭曉冰之所以參與其中,得益於禮周老師的推薦。
彼時,朱健剛他們一共組織了三期,郭曉冰是其中的「黃埔二期」。
「我個人特別喜歡那種氛圍,第一跟黃埔軍校的大環境有關;第二是培訓班上講授的那些課程,讓我們感覺很新穎、很觸動……」
從培訓中,郭曉冰深切體悟到,做公益,不是說有一顆善心就可以,也要講究專業的手法,才有可能做好。
什麼是專業的公益手法?如何更好地理解商業與公益?
學習歸來,一邊繼續忙著金融培訓的主業,一邊繼續做著公益,堅持學習。
後來郭曉冰專程去到美國哈佛,參加一個慈善研修班,參觀波特教授創辦的社會企業等等,眼界大開,公益理念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更新。
回看自己正在從事和擅長的金融培訓,是否也可以跟公益相結合?
一念即生,即刻行動。她開始啟發、帶動身邊的一幫商業培訓師,開始涉足公益領域。
到公益領域做培訓,培訓什麼呢?
眾所周知,中國的公益行業,起步較晚,發展迅速,即使在深圳,也存在著生存難、籌款難等諸多問題……
郭曉冰和夥伴們,發揮所長,瞄準痛點,設計課程,開心上路。
於是,便有了「益加益」團隊,團隊的願景和使命日漸清晰,那就是:培養公益講師,助力公益夥伴,傳播公益理念。
何為「益加益」?
郭曉冰解釋,所謂「益加益」,一開始說的是「1+1」,是說每個人有兩個身份,一個商業身份,再加一個公益身份;後來引申為做公益,個人先受益,去幫助別人,讓別人也受益。
這也是公益界所熟知的「助人助己」。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來,郭曉冰和夥伴們開發出特別適用公益行業的一系列培訓課程,其中有一套是針對青少年的財商課程,課堂氣氛熱烈,師生樂在其中。
又是經禮周老師介紹,郭曉冰結識了「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的創始人潘江雪和吳衝,雙方一見如故,一拍即合,她把這套課程放在真愛夢想的平臺上,進入全國數千所中小學校,受到數以千萬計的孩子們的追捧和喜愛。
4.團隊文化:好的團隊,就像一個燜燒鍋
上文曾經提到過,中國的公益行業,起步較晚,發展迅速,優點與缺點並存,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問題,其中困擾太多人的問題便是:公益與商業,如何理清界定?如何讓二者實現完美結合?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個情形是,有人經常會說「我們這是公益的」,言下之意,公益即是免費,公益與免費,劃等號;更有甚者,太多的組織或個人,濫用公益,打著「公益」的旗號,做的事與公益無關……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
我問郭曉冰,「益加益」團隊有沒有遭遇類似的困擾?
她給出的答覆是,他們很幸運,還沒遇到過,更確切地說,其實不是幸運,而是他們長期為之而形成的一個結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分得很清。
對此,郭曉冰給出了三點闡釋:
第一,他們從不面向大眾籌款,團隊所需的經費,來自團隊商業上的回捐,團隊的老師們早已達成共識,不管誰出去做商業培訓,要回捐一定比例給團隊,用來做公益;
第二,團隊所有的花費,包括公益方面的支出,全部透明,每一分錢花到哪裡,人人透明,人人清楚;
第三,「益加益」涉足的兩個領域,間隔比較遠。做金融培訓,面對的客戶是銀行,相對非常固定;培訓的對象,也非常固定;培訓內容相比公益培訓,也不是一回事。
「我們一直在講,我們是跨界的,我們的理念是,讓商業的人具有公益的元素、公益的思想,讓公益的人具有商業的思維、商業的邏輯……」
誠哉斯言,說易行難。
要想真正做到,首先必須明確,讓商業的歸商業,讓公益的歸公益。
郭曉冰坦陳,關於這一點,團隊一開始也遇到過不同的聲音,因為有的人從純粹商業上一路走過來,沒有做過公益;也有的人一路從事公益,沒有做過商業……
如何化解這個難題?
她又給出了兩條路徑;
第一條,團隊價值觀的倡導,團隊所有成員都要堅守一條底線,那就是內心的善良,「只需要按照這個底線,把同頻的人聚集到一起,剩下的工作就好做了」;
第二條,大家在合作的過程中,在利益分配上做到非常清晰,「我們在團隊內部一直講,做公益,不是不講利益,不是鼓勵無償付出,我們倡導非犧牲精神」。
商業上,談好做什麼,談好報酬,一旦做好,應得收入,心安理得;
公益上,談好怎麼做,合理分工,一旦做好,助人助己,實現價值。
說到這裡,郭曉冰分享了一個「燜燒鍋」的理念。
這個理念,是她從一位臺灣老師那裡聽來的,聽後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一個好的團隊,就像一個燜燒鍋。」
郭曉冰進一步跟我們分享,燜燒鍋下料前,比如有白蘿蔔、胡蘿蔔等,顏色本來是不一樣的,一起下鍋後,燜著燜著,燜到最後,就燜成了一個味道,這時再看顏色,白蘿蔔還是原來的白顏色,胡蘿蔔還是原來的紅顏色……
「這就是一個好的團隊,共性裡面還有個性。一個好的公益團隊,如果能做到『燜燒鍋』這樣,那就太棒了」。
說回本文開頭,熟悉郭曉冰的人,都樂於喊她「小一老師」。
何為「小一」?
「小一」,原本是郭曉冰的網名,寓意「小小的一個公民,也要負起責任」。
在參加黃埔軍校那個培訓班的時候,朱健剛、賈蔚兩位老師率先以「小一」稱呼她,叫著叫著,大家都叫起來,同去的團隊成員姚菲提議:我們要不順著「一」往下排吧……
由此,「益加益」團隊的成員們,各人都有了公益路上的一個新「益名」:小一、不二、木三、利四、初五、順六、瑞七、洪八、長九、美十、鈴鐺……
好玩又好記的「益名」,越叫越開,越叫越響,多年以來,伴隨著「益加益」團隊的發展和壯大,又被異地的夥伴們玩出新花樣……
郭曉冰,在路上;「益加益」,在路上……
(訪談時間:2020年7月1日,訪談地點:深圳大鵬半島)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