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玉升 竇永浩 見習記者:趙子周 剪輯:張玉升 趙子周)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房濤 簡介
出生於南京,2007年進入深圳市慈善會工作,是現代慈善和公益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曾兩獲「中國慈善百人」、「責任中國慈善公益人物」以及「鵬城慈善推動者」等榮譽。
現任深圳市慈善會執行副會長,深圳市政協常委。
「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災害的時候,深圳作為移民城市,都會感同身受……」
訪談過程中,房濤脫口而出的這句肺腑之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中國公益界的知名人物和領軍人物,房濤在深圳慈善會工作了近十五年,正是在這十五年的時間裡,她見證著中國公益慈善行業,一步一步,茁壯生長……
深圳,緣何成為大愛之城?愛心GDP為啥越來越高?
中國的公益慈善之路,未來路在何方?
公益與商業,如何相得益彰?
且聽房濤的精彩分享。
1、談深圳抗疫:提早確定「馳援湖北 守護廣東 保障深圳」
與房濤的交流,首先從2020年這場影響深遠的新冠肺炎疫情談起。
房濤說,早在1月20日鍾南山院士發出「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信息的三天後,1月23日,深圳市就迎來了首筆大額捐贈,捐贈方是騰訊,緊接著是萬科,市慈善會發布全市戰疫倡議書,機構全員緊急復崗,慈善勸募和物資運輸進入戰鬥狀態。
深圳慈善會緊急組織、調配了多種醫療物資,如口罩、消毒水、防護服以及護目鏡等,第一時間送去湖北,「我們支持了武漢和湖北其他地區30多家醫院,還有一些福利院……」
4月8日,武漢重啟,四個月後,房濤在8月份踏上武漢的土地,與她一起前去的還有深圳捐贈方的代表。那次武漢之行讓房濤期待已久,「在飛機上我心情激動,非常想看看重啟後的武漢是什麼樣子……」
當計程車司機告訴房濤,「武漢已經是車水馬龍,飯店、商圈、酒吧如火如荼」,房濤說:「我開心得不得了,我覺得真的是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使得武漢人民走出陰霾,恢復了正常生活……」
在武漢,房濤與深圳的捐贈方代表走訪了多個地方,與當地的政府官員、醫院院長、省市慈善會等見面,詳細詢問當地面臨的困難、資金的用途以及採購清單等,「大家問得很詳細,介入得很深,這充分體現了我們對於捐贈資金透明有效的承諾……」
回看疫情爆發之初,房濤欣慰地說,當時深圳一方面組織各方資源緊急援助武漢、湖北,一方面未雨綢繆,預判形勢,做出了正確的抗疫戰略部署,那就是:馳援湖北,守護廣東,保障深圳。
為什麼那麼早地考慮深圳?
房濤解釋說,「之所以提早考慮深圳,是因為我們預判到,馬上就要過春節了,各地大量家屬和旅遊的人來深,同時大年初五開始就陸續有企業開工,回深務工人員將大增」,正是基於這種預判,深圳在整個的資金、物資、人力的調配上,已經提前做了一定的準備……
果不其然,臨近春節,深圳啟動所有小區的聯防聯控,可以想見,全市642個小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資,正是提早做了準備,市防疫指揮部和市民政局領導下的深圳防疫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
房濤總結說,「面對疫情,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調動起全社會的力量積極參與,我想這對深圳本土疫情的零發生率,無疑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2、談深圳大愛:深圳人都有著樸素的感同身受
從3月下旬開始,深圳馳援武漢的多支醫療隊開始陸續返回,房濤記得特別清楚,就在第一支援鄂醫療隊回來的那一天,深圳慈善會來了一位捐贈人,「他姓鍾,穿著拖鞋來到我們這裡,說我要捐100萬給援鄂的護士、醫生,我們問他為什麼要捐贈,是否需要記者採訪?」
鍾姓捐贈人當場回復不需要,他說:「如果不是醫護人員在最危險的時候頂在第一線的話,我怎麼有可能在深圳還能掙錢呢?」說完,悄然離去……
早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有一個深圳的企業家捐贈人,當時有一個分公司在四川,他告訴房濤他們,「我四川分公司的員工得到什麼樣的救助,我恨不得所有的四川人都得到這樣的救助……」
這就是淳樸可愛的深圳捐贈人。在慈善會工作多年,房濤遇到太多太多這樣的捐贈人、愛心人士……
過去十餘年來,無論是汶川地震,還是玉樹地震,深圳市的捐贈額在全國眾多城市中都是排名首位,深圳緣何成為大愛之城?
房濤分析說,首先,這跟深圳作為移民城市的基因是分不開的,深圳人來自全國各個省市、各個地方,「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災害的時候,深圳人都會感同身受,這種樸素的感同身受是非常深刻的……」
其次,多年以來,深圳政府一直在進行「慈善之城、志願者之城、關愛之城」的倡導,堅持不懈地打造一個健康的公益生態,營造全民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在相當程度上提升了深圳全民的公益素養以及整座城市的文明底線。
「深圳是最早開始有志願者市長英雄獎的一個城市,像我們的『鵬城慈善獎』,像我們的中國慈展會,多年來一直在持續,不斷創新迭代。」
在房濤看來,一年一度的中國慈展會,早已成為深圳的三大展會之一,打上了深深的深圳烙印。
「深圳有高交會,助力了深圳科技GDP的打造;有文博會,助力了深圳文化教育整個板塊的提升;那麼慈展會就是提升了深圳的愛心GDP,充分凸顯這座城市的美好和溫度……」
房濤表示,慈展會帶給深圳以及全國的影響是深遠的,它為全國的公益慈善同行提供了一個交流和碰撞的平臺,既是展示自己,更多的是開放包容、創新思想、借鑑學習,取長補短,資源對接……
3、談公益心得:更欣賞用有效率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從事了近十五年的慈善會工作,房濤在深圳親歷和見證了中國公益行業的一路發展,作為現代慈善和公益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有哪些心得與思考可以分享?
房濤繼續以深圳為例,從2012年左右,他們開始積極倡導企業的社會責任,從傳統慈善上溯到企業社會責任,倡導慈善一定要跟企業的核心優勢產生關聯,產生正向的作用力。
「我們一直宣講左手支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支持企業掙錢,要好好活著;右手則支持企業去解決社會問題,鼓勵企業成為社會的一個法人公民,有強烈的意願去投資於一個社會未來的公正和美好……」
2014年開始,深圳領先全國,又率先推進公益金融人才的培育計劃,「因為我們覺得,慈善公益的捐贈,對於社會問題的解決,它永遠是不夠滿足的,即使每年都有增長,也還是一個線性的增長,但如果藉助金融,讓慈善插上金融的翅膀,讓金融注入慈善的血脈,如此一來,將會獲得指數型的增長,大大助力到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的提升……」
好一個「讓慈善插上金融的翅膀,讓金融注入慈善的血脈」!
針對近年來廣為關注的「商業與公益」話題,在房濤看來,以商業去推動公益的有效性,以公益去幫助商業向善,「在這一點上我本人是非常清晰的,我是更欣賞用有效率的方式去解決公平的問題」。
她進一步闡述說,人類面臨的最終問題是人與環境的問題,「我所說的環境是一個大環境概念,不僅是生態環境、地球承載力,也包括人力資源、歷史變革、科技發展、社會信用、心靈成長等整個的社會資源,都是一個大環境問題」,顯而易見,整個的社會資源遠遠是不足以去解決全部的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因為所謂愛心的潔癖,而讓投入的資源低效或過度耗損……」
改革開放走過四十年,深圳特區走過四十年。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給予深圳高度評價,認為深圳是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賦予深圳新的歷史使命。
「很榮幸有這麼高的評價,接下來的深圳更將任重道遠,特別是在慈善公益領域,我相信深圳一定會繼往開來,砥礪前行……」
訪談最後,房濤如是說。
(訪談時間:2020年11月23日 訪談地點: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