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號稱「詩魔」,其詩歌平淡自然,通俗易懂。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白居易也是唐代詩人中最喜歡禽鳥的詩人之一,他是有唐一代以禽鳥入詩最多的詩人。他或借禽鳥寄情,或借禽鳥寓理,或以禽鳥自況。總之,他的禽鳥詩中體現了樸素的環保思想,呼喚人們要愛惜鳥類,保護生態環境。
他還善於提取禽鳥的品質,以此來教化人心。今天我們讀的兩首詩,是白居易借詠禽鳥來呼喚孝道的。兩首對照來讀,尤其能夠振聾發聵。烏鴉和燕子,是我們最常見的兩種鳥,而我們大多喜歡燕子而討厭烏鴉,因為燕子是益鳥,而烏鴉似乎會帶來黴運。但是讀了白居易的兩首詩,會顛覆你的認知,讓你重新審視你的常識。
慈烏夜悲啼,因未盡孝道
慈烏夜啼
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這首詩講的是一個烏鴉長大了,將要反哺之時,它的母親卻去世了。這隻烏鴉非常悲傷,夜夜悲泣,只因自己未能盡到孝道,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而不孝順父母的人,其心地還不如一隻烏鴉。現實生活中,對待父母不如這隻烏鴉的人確實大量存在。環顧一下周圍,有沒有讓你鄙視不如烏鴉的人?反思一下自己,面對這隻烏鴉,內心是否會有幾分慚愧?
雙燕終夜悲,兒去剩空巢
【燕詩示劉叟】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一雙燕子,辛辛苦苦地哺育著乳燕,乳燕漸漸長胖了,長大了,而成燕卻瘦了老了。它們教會了小燕子所有的本領,羽翼豐滿之後的小燕子卻一去不回,只剩下一個空巢。成燕只有夜夜悲鳴,但是它們也許應該反思,自己過去也是這樣棄巢不歸,離開自己的父母的,天道輪迴,這種遭遇又降臨到了自己的身上。在這首詩的序言裡,講到這個劉叟,辛苦撫養長大的兒子棄他而去,他很傷心,但是他自己當年也是這樣拋棄自己的父母的。白居易聽到這個故事,很是感慨。於是就借燕喻人,寫了這首詩來教化人們要孝敬父母。
應有反哺意,不枉教化功
今時今日,因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外出務工求學,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大多數父母也會鼓勵自己的孩子遠走高飛。所以近幾年的一個熱詞就是「空巢老人」。也許空巢老人這個詞的源頭就在白居易的這首詩裡。造成「空巢老人」原因有很多,其中有老人自身原因不願離巢,也有的是孩子經濟能力有限暫時沒有能力接去同巢。但是無論哪種情況,作為孩子至少對老人要有慈烏的反哺之心 。能讓老人感受到「巢空而心不空」,也不枉白居易寫這兩首詩的一番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