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學習,線上教育,家長老師學生的感受不完全記錄

2020-11-29 拂塵記

今年的超長「假期」,家長擔當了部分「老師」角色,老師擔當了「主播」角色,學生在家當了「神獸」,作為家有高一「神獸」的家長,作為一個四年級數學老師,在家一個多月,感受頗多。

一、家長篇

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學習,一直在慈母與「後媽」之間無縫切換。兒子一直說我,天天「兇神惡煞」,像「催命鬼」一樣,「快點起床」、「快點作業」、「快點睡覺」、「快點交作業」……

第一 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只盼疫情快點結束,早日開學

之前六點半送到學校,晚上九點五十去接,中間一段時間除了上班,可以完全放飛,想幹嘛幹嘛,看書寫文畫畫,吃完晚飯跳跳廣場舞,準備好第二天的早飯,再去接孩子,正好。

現在則不同,一日三餐,每頓都要花心思動腦筋,這是每一天的大「事件」;在家學習隨時關注班級群信息,各科作業、列印資料、上傳交作業程序、訂正;

孩子一個人拿著手機,說是上課作業,時不時「突然襲擊」去看下,到底在學習還是做別的。

一天無數次在「母慈子孝」與「雞飛狗跳」之間畫風切換。

不止是心情如過山車一般,關鍵是一天到晚沒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真的很想疫情快點過去,早日上學啊。

第二 親子關係遭遇「嚴峻考驗」

之前即使與孩子有爭執矛盾,但是上學時每天在家除了睡覺,能說話交流的時候加在一起不超一個半小時。

現在則不同,24小時在一起,要麼我說他不認真、「走私」時間看新聞看比賽、中午午睡叫不醒、作業寫字太潦草……一堆問題。

他則嫌我管得太多,太囉嗦,太煩,唉,時不時臉紅脖子粗的,老公說,我們在一起就像冤家對頭,我憤憤不平:你來管一天試試!

第三 最為焦慮擔憂的是,孩子在家的學習效率

昨天在群裡聊天,有家長說,這樣在家學習,到底效果有多少,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怎麼樣,到底聽懂學會沒有。

下面一堆人跟:聽到你們這樣說,我就放心了。看來大家的擔憂都差不多,尤其是有家有初三高三孩子的家長們,與在學校的正常學習相比,一定會有差距。

感悟:

以前我們做家長,最大的任務是做好「後勤保障」,關注重視顯而易見的學習成績就夠了,而今我們要改變思維,以此次疫情為契機,以在家溝通交流時間更多為有利條件,一是要言傳身教,二是溝通交流多聊學習的意義、目的,三要思考如何激發孩子內心的學習驅動力,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我評估的能力。

之前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需要自主能力的學習模式,現在培養自主能力也要拿到「臺面」上,成為最迫切的最緊要的第一任務了。

二、學生篇

作為孩子,他也有很多想法和不適應,徵求了兒子的意見,他的「苦水」有:

第一、說好的假期呢?

看到消息可能以後會在暑假時間中「找補」,兒子就很「委屈」,我們在家學習,一天到晚也不輕鬆啊,老師一個個搶時間,作業如「泰山壓頂」,平時上學期間,一個星期平均有半天休息,在家倒好,一天都沒有。還要「佔用」暑假時間,唉,說好的假期呢?

第二、在家吃得多睡得好,都長胖了

在家不像在學校,吃得好,睡得又舒服,還運動得少,一個假期長胖不少,我可不想成為大胖子啊!

第三、有問題問老師,可是有時候時間不適合或者不方便。

老師歡迎同學們問問題,可是在學校時,有問題,老師會當面即時回復,而通過手機軟體,老師可能當時沒看見,或者正上課,有時候有的問題可能正在思考過程中,只需要一點撥就通了,可是現在這樣的延後性,明顯影響學習。

第四、太孤單,每天一個人學習,沒有氣氛

每天在家,一個人學習,想講講話只有與父母,可是沒有共同語言,不像在學校,周圍都是同齡人,又能聊得開,學習又有氣氛,我從來沒有如此強烈的欲望想上學,真想早點看到同學們啊。

第五、有時的確有點管不住自己

現在一天到晚手機不離手,除了上課,有時候本來想到手機上查個知識點,查個單詞讀音,可是看到跳出來的「熱點新聞」,看到關注的球賽結果,總會忍不住點進去看下,一看不得了,欲罷不能,忘記一開始拿起手機要幹嘛了,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三、老師篇

作為老師,面對的變化更多。

首先,用眼時間指數級增長,感嘆眼睛要瞎了

小程序布置作業、批改作業、隨時關註上傳下達消息、回復學生家長問題……眼睛吃不消,尤其是批改作業。

我批小學四年級,四十份數學作業,批改好要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可以想像,如果兩個班,一百多位,或者更難一點的其他學科,老師的用眼時間一定更多。

眼睛快瞎了啊!

第二、老師也需要學習新模式新技術

之前的課堂教學,可以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及時看到學生的表情,得到反饋;而今的模式,需要家長的配合,學生的自主能力等等各方面綜合,僅僅通過一份作業照片,其實看不到全部的真實學習情況。

第三、老師要尋找方法途徑,應對變化

現在的線上學習,學生缺乏自主能力,家長也並不適應角色變換,有的主觀原因,認為學習就是老師應該管的事;有的客觀原因,要上班,要做生意,沒有時間管,導致各個學生的學習效率懸殊巨大。

之前的教學,學生坐在教室裡,他不想聽,耳朵裡總也聽進去一點。

現在在家線上學習,孩子看視頻做作業,需要家長督促,如果家長上班、或者不管,那麼學習效果一定會打折扣。

以前沒有注重過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大部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欠缺的。作為老師,現在教學的重點、方法包括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都與之前有很多變化,需要適應需要應對。

一場疫情,帶來的變化深刻又巨大,而且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影響都會存在。

一隻小小的蝴蝶拍拍翅膀,幾個月後,千裡之外,可能會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捲風,更何況這次已經不是蝴蝶,而是一隻巨型「恐龍」跺了跺腳」了。

牢騷歸牢騷,我們還得面對現實,不管處於什麼角色,我們都需要學習、進步,學著適應新環境、新形勢,只有擁抱變化,適應形勢,我們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相關焦點

  • 線上教育叫好卻不賺錢,線下教育依舊受家長青睞
    但線上課程,並沒有離開——網課已經成為了不少孩子課外生活的日常。今年很多家長跟著孩子體驗了「線上課堂」,越來越多的孩子駐守直播間。  相應的,這大半年來,各大教育機構在線上大規模開疆拓土。一些新勢力也不斷希望藉助這股潮湧乘風而上。  對此,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志敏認為,線上教學的必要性越來越凸顯,能給學生更多的選擇,並關注每一個學生,使教育資源更加豐富。
  • 線上教學效果如何?老師:累。學生:瘋了。家長:別添亂了
    因為疫情不可預測,各省各地教育部門也在紛紛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為應對可能的延期開學,各校都推出了「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計劃,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網上的一切資源對學生進行授課教學、輔導、答疑,於是老師們紛紛組建微信群、QQ群,下載各種線上教學平臺,忙得不樂亦乎。從實施「停課不停學」計劃到現在,早的學校差不多有半個月了,那麼實際的效果如何呢?老師、學生、家長的反應又如何呢?
  • 線上課堂學生和家長需要做什麼?
    按照學期安排,學生們的新學期即將開始,可是受疫情影響,各地都已經推遲了開學時間。為了讓學生們的學習不受影響,教育部門和學校也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線上優質課,停課不停學。可對於家長來說,如何指導和監督孩子的線上學習,無疑是一個全新的難題。
  • 你好,2021丨在一零一中學體驗不一樣的線上教育
    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熊永昌回憶,去年年初到現在,從摸索線上教學,到複課後恢復正常課堂秩序,這一年的探索讓學校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方面已經做到了「無縫銜接」。△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熊永昌熊永昌:比如我這班可能有5個孩子在封閉區出不來,他來不了上課。那我要求他在家裡能夠看到我在學校的每一堂課,實時的。
  • 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最怕什麼?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會有一些家長不明事理,會因為種種的原因疏於監管或者疏忽了對孩子的監管;也總是會有部分老師,因為處理不好家校關係,招致非議,不但沒有教育好學生,也敗壞了整個教師群體的聲譽。在家校關係中,有兩種情況是最不應該的、卻是最為常見的、也是最忌諱的、最可怕的。
  • 首批90後即將30歲 家長給孩子選線上教育還是線下教育好?
    在教育行業,出生於優越物質環境,與移動網際網路和智能設備為伴成長起來的90後,不論知識儲備還是思維認知,遠超上幾代人。他們往往對孩子的教育培養提出更高標準,比如在少兒英語學習上,「選擇線下教育還是線上教育」,網上就呈現出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
  • 線上學習效果不好,還要繼續!孩子的學習是不是要「廢」了?
    北京市各學段的學生重新「回歸」居家線上學習模式。家長對此決定表示理解、支持,同時又免不了擔心:繼續線上學習,孩子的學習是不是要「廢」了?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學生們過了一個超長寒假。在保障安全的同時,為了不耽誤學習,教育部史無前例提出「停課不停學」,開始在全國各地各年級推出線上雲課程。學生們開始了居家網課學習新體驗。
  • 今年學校,培訓停課,學生上網課,線上教育能取代線下教育嗎?
    線上教育是否取代線下教育不可一概而論,現在的基礎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是「考試」,所以就首先要看線上教育是否能適應起指揮棒作用的「考試」。要是兩者不能連為一體,那麼這種教育環節就不完整,也就是脫了節,得不到考試這個關鍵環節的支持或無法銜接,線上就取代不了線下。
  • 疫情期間,孩子們的線上課程,學習效果到底怎麼樣
    疫情突襲,導致全國在校學生寒假開學時間延遲。本著對孩子學習負責的態度,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發出「聽課不停學」的信息。全國上下各學校千方百計地落實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教育部門推出線上名師課程,國家一些大的知名輔導機構拋出愛心免費課程,同時,各學校也開始了線上課程。孩子們有計劃地安排好自己學習時間。落實「停課不停學」的形式一片大好。
  • 「線上培訓機構」vs「線下培訓機構」復學後家長該如何選擇
    近日,由於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國內各省市都在有序地進行各級各類學校學生錯峰返校。在家裡的「神獸們」終於要去學校上課了,家長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可是,隨之而來擔心又來了。家長們主要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會不會下滑?有些家長還反映說,因為孩子畢竟在家裡一直在上網課,沒有了學校的這種大的學習環境。
  • 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你覺得那種教育更適合孩子呢?
    ③在線上學習時,老師可以通過大數據模型分析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線教育劣勢:①老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距離,老師無法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否是本人在學習。②老師無法通過較為強勢的方法讓學生進行學習,只能依靠學生的自覺和家長的監督。③教學資料有時無法本地化,對本地學習資料的搜集能力較弱。
  • 英文視頻、疫情動態圖,線上教育兩周這些小學生交出不一樣的作業
    南都記者27日從中黃國際教育集團管理的廣州市白雲區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了解到,延學期間,該校實行的線上融合線下、五育並舉的成長課程體系不僅成為了白雲區「停課不停學」的樣板,也收穫了家長的認可。從上周來看,直播平臺伺服器超負荷,畫面卡頓甚至「崩潰」影響教學進程,學生和家長不熟悉線上學習的操作,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等問題讓老師、學生、家長三方直呼「太難了」。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下「不得已」開設的在線教學是對學校的在線教育的一次形勢倒逼和升級。
  • 80%的人都不知道線上教育好還是線下培訓好!
    在接觸在線教育後,了解了很多關於在線教育方面的知識,根據個人淺見,在線教育目前而言是對線下教育的一個很好的補充,至於以後能否替代線下教育,不敢亂言。但是小編在教育機構認識的80%有專業能力的講師都已經帶著個小團隊出去單幹去了 首先來談談在線教育的優勢:1、經濟上極大減輕了負擔。無論是請個人家教老師,還是上培訓班,一學期下來,上千塊錢是少的!
  • 線上線下教育各有利弊 選擇最適合孩子特徵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行業,出生於優越物質環境,與移動網際網路和智能設備為伴成長起來的90後,不論知識儲備還是思維認知,遠超上幾代人。他們往往對孩子的教育培養提出更高標準,比如在少兒英語學習上,「選擇線下教育還是線上教育」,網上就呈現出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
  • 線上學習,上課前母慈子孝,課後輔導雞飛狗跳,網友:翻車現場
    開始一兩天,孩子對線上學習這個新鮮事物挺好奇,畢竟不用去學校,在家裡甚至躺在床上就能學習了,但是幾天過去,孩子們的新鮮勁過去了,網絡授課和線下課堂上課還是有所不同,缺乏互動性,老師在哪裡自問自答,學生們也沒有同學可以交流,每天面對屏幕五六個小時,確實有點無聊,對孩子的眼睛也有影響。家長們開始的時候對線上學習的熱情也是挺高的,準備好學習的設備,下載各種APP,下載電子課,列印教材等等。
  • 新東方副總裁徐健:新東方在線上與線下教育的融合
    所有的教學工具其實是在實現我們對傳統教學流程的重塑,這個重塑的過程是我們把學生與課件的交互、學生與老師的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交互,還有整個過程的數據搜集和評測,都能用數據完全可視化。我們把所有的教、測、預習、教學、練習、考評和交流整個的過程數據化,這才能讓學生學習的過程可視化。
  • 線上學習該注意啥?家長快看看
    家長們又該做些什麼呢?來聽聽專業人士的說法。南昌市培英學校羅贇老師認為,小學階段主要注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式的養成,對家長和孩子而言,明天就應該進入了上課模式。羅贇:平時上課 小孩可能7點起床,我們網上學習小孩也要7點鐘起床,養成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讓孩子適應,並且明白這也是在上課,不是在家裡玩。
  • 教育培訓:線上線下「冰火兩重天」
    教師和家長:焦急等待線下複課今年2月,任職於某培訓機構的龐星(化名)收到了單位群發的通知,受疫情影響,單位不得不做出課時費照舊但底薪減半的決定,且要求全體老師轉至線上開課。雖然基礎工資減半、線下無法開課,但疫情期間,龐星的工作量一點沒有減少。作為校外機構高三輔導教師,龐星面對的是有學習「剛需」的一群學生。
  • 當老師的,經常讓家長把犯錯誤的學生帶回家反省,這種做法對嗎?
    近日在網上看見一條帖子,一位家長抱怨孩子上初中,老師動不動就讓他孩子回家反省,稱老師的做法是不對的,這麼做會嚴重耽誤孩子的學習。老師讓學生回家反省,可想而知肯定是學生觸犯了規矩,如果是經常被老師差送回家反省的,那就是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觸碰學校和教師底線了。
  • 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教育部門出手了,老師懲戒學生合法
    想當年,我們對於老師的話說一不二,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怎麼學就怎麼學。在我們心中,老師是除了父母之外,最威嚴、也最值得信賴的人。可如今,孩子對學習不上心,對老師不尊重,對學校不留戀,越來越難教了。可為什麼現在孩子這麼難教呢?那是因為背後有家長撐腰,有恃無恐。聽了這樣的觀點,京譽君內心還是五味雜陳的,教育不知道何時已經淪為了一場「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