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放狠話要撤出國際空間站單幹?最後可能還得合作,不過是和中國

2020-12-03 環球時報

11月27日,俄羅斯赫魯尼切夫科研生產聯合體副總裁弗拉基米爾·索洛夫耶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要重新考慮2024年之後是不是還繼續參加國際空間站」。他說,該企業的重點將轉移到俄羅斯自己的空間站上。這是不是意味著作為人類目前最大的空間設施、科學奇蹟的國際空間站,已經被人敲響了喪鐘呢?

聯盟飛船發射

需要知道,俄羅斯不是第一次提出要撤出國際空間站合作了。自從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導致俄羅斯和西方關係惡化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俄羅斯要退出國際空間站」的消息。例如在2014年5月16日,俄羅斯就威脅要在2020年撤出國際空間站,並且向美國禁運火箭發動機;2015年3月1日,俄羅斯威脅要在2024年之後撤出國際空間站……2020年3月,俄羅斯再次提出,2024年之後要離開國際空間站合作機制,自己單幹。索洛夫耶夫最新一次的表態,理由是國際空間站的艙段和零部件已經開始老化,到2025年就要進入故障頻發的階段,不搞新站已經不行了。

俄羅斯太空人發現艙段漏氣

那麼,俄羅斯到底撤還是不撤?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撤出國際空間站,自己另起爐灶,對俄羅斯來說是沒有技術障礙的。蘇聯/俄羅斯是世界上唯一擁有長期運行大型組合式空間站經驗的國家。今天的國際空間站,就是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包括美國、歐洲的太空人在「和平」號上經過了多次、長期飛行試驗,學會了如何建設和運行一個標準接口、多艙段組合式大型空間站,如何讓空間站和不同類型的飛船、太空梭對接和一起飛行,如何從空間站上進入宇宙實施艙外行走。

相比之下,反而是美國從來都沒有自己發射和運行過這樣的大型組合式空間站。一旦俄羅斯撤出,美國面臨著從頭學習空間站搭建和運行的難題。空間站商業化也就成了一紙空文:不成熟、不安全的東西,怎麼能提供給商業應用呢?

但是搞航天不僅僅需要技術,也需要錢。載人航天需要的錢就更多。在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和運行當中,雖然俄羅斯提供了核心艙和一大部分重要的艙段,還在後期提供了幾乎全部載人飛船。建造和使用國際空間站的經費,幾乎都是美國、歐洲和日本支付的,俄羅斯雖然也要為之提供一些財政撥款,但總體來說是賺錢的。考慮到當今各國政府對空間科學研究的撥款強度,載人航天的主要用戶還是來自西方國家,其中以政府和大型研究機構為主。即使俄羅斯自己搞一個空間站,俄羅斯國內的科研活動經費完全不足以支撐這個空間站的運行。

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外安裝設備

既然如此,俄羅斯可以自己搞一個空間站,然後租給西方國家使用嗎?站在俄羅斯的角度,未必有這樣的底氣。俄羅斯曾經長期壟斷載人飛船業務。但是NASA經過10多年的臥薪嘗膽,支持馬斯克,一舉推出了「載人龍」飛船,在各種性能上碾壓俄羅斯的「聯盟」。萬一NASA要求馬斯克搞個空間站,俄羅斯無論如何也不敢假設馬斯克做不到。

所以,幾年來俄羅斯一再威脅西方,要撤出國際空間站,比較大的可能性是想敲山震虎,逼迫美國和歐洲再次籤署一個合作協議,按照現有模式向俄羅斯支付現金,製造和發射新的艙段,替換掉已經老化的艙段,把國際空間站繼續運行下去。

然而從10月份美國甩開俄羅斯、與七國籤署月球探索合作協議來看,西方似乎沒有興趣繼續和俄羅斯的載人航天合作。這其中的道理也很容易解讀:俄羅斯的雖然具備成熟技術,但是這些技術已經老化陳舊。而且這20年來,為了維持國際空間站,NASA不斷向俄羅斯付款,卻擠佔了美國自己的研發資金、侵蝕了工業基礎。與其繼續幫俄羅斯維持宇航工業基礎,不如痛下決心自力更生。而且,NASA打算建設的地月軌道空間站需要一整套全新技術,俄羅斯根本就無法提供,合作的必要性已經不存在了。

那麼俄羅斯的出路在哪裡呢?恐怕他們會把中國的自主空間站作為一個新的方向。中俄的關係目前不錯,為航天合作提供了政治基礎。中國對空間站運行的經驗還非常不足,目前僅僅實施過「天宮」和「神舟」飛船的組合飛行,更大規模的組合體飛行還在計劃當中。中國太空人也還沒有出艙裝備大規模艙外設施的經驗和實操記錄。而這些都是俄羅斯能夠提供的東西。

太空人在艙外實施維修工作

不過中國自主空間站的基本構架早已經定型,為了俄羅斯的參與而大規模修改設計方案,可能性是很小的。比較大的可能性,是中國向俄羅斯開放空間站,允許俄羅斯飛船的對接和太空人的駐站。甚至可能允許俄羅斯對接一些小型艙段,開展科學實驗活動。不過中國的空間站對接口技術比俄羅斯更為先進一些,俄羅斯必須按照中國標準研製新的對接機構,才能把飛船或者艙段對接上來。

當然,俄羅斯還有最後一條路徑可以選擇,就是低價傾銷。考慮到當前的匯率,俄羅斯可以提供遠比馬斯克低的載人空間飛行價格。我們知道,「聯盟」飛船早期的票價是2000萬美元,後來是因為政治影響而漲價到8000萬美元。馬斯克的「載人龍」票價在5500~5600萬美元。也就是說,俄羅斯方面的議價空間還相當大。如果俄羅斯確實可以把載人飛行和空間站使用費打五折甚至「打骨折」,包括歐洲、日本、印度、巴西等在內的國家肯定會發生興趣。這樣的價格肯定無法謀求暴利,但維持宇航工業生存還是可做到的。

作者:孔新 版權稿件,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章內容系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介紹(圖)
    國際空間站介紹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領域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在80年代初期為抗衡蘇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而提出來的,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上一些投資大、風險高而一個國家又無力承擔的大科學研究項目逐漸走向國際合作。
  • 俄太空人將攜憤怒的小鳥玩具飛赴國際空間站
    俄新網RUSNEWS.CN星城(莫斯科州)10月25日電 「聯盟TMA-22」載人飛船指揮官、國際空間站新航行隨航工程師安東·什卡普列羅夫將攜一隻玩具鳥起程,這隻小鳥源於流行的手機版憤怒的小鳥遊戲(Angry Birds
  • 俄美合建的國際空間站為什麼不帶中國玩?
    在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太空艙被發射入軌道。在過去的20年裡,這是來自19個不同國家數百名太空人的家,這項由不同國家共同合作而成的巨作展現了當世界團結一心時所形成的偉大力量。然而,不是所有國家都被允許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中國就未曾參與過,並且自2011年起,中國被正式禁止加入該計劃。
  • 納卡衝突成為關鍵,阿方放狠話要俄軍撤離,試圖清除所有外來力量
    納卡衝突成為關鍵,阿方放狠話要俄軍撤離,試圖清除所有外來力量納卡地區的衝突越來越突出,阿寒拜疆在此地區頻繁獲得勝利,就在其再次將兩座亞美尼亞村莊攻克後,就遭到了俄軍維和部隊的施壓。雖然在壓力之下阿塞將俘虜的亞美尼亞武裝分子進行釋放,但是該國家顯然並不會就此妥協,反而是在獲得了土軍的支持後再次強硬起來,並且明確指出要求俄維和部隊可以儘快的從衝突地區撤離,顯然該國家是想要接管亞美割讓的土地,而俄軍的存在影響到了該計劃的實施。
  • 來吧,與中國空間站「一起飛」!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新華社維也納6月12日電(記者王子辰 趙菲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12日在維也納聯合宣布,17個國家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國際社會專家對此紛紛點讚,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說,中國開放空間站是一個「偉大範例」。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誰能造出「領航者號」空間站?
    這只是一小部分,花錢的大頭在於設備,每年送上去的備件和科學試驗用品重達數噸乃至數十噸,簡單估算下來,至少需要10億美元。這還只是運輸成本,考慮到研發設備、培育人員等事項,要投入的資金量更是巨大。僅NASA一家,過去每年在這方面的預算就高達30億美元。
  • 真渦蟲與葡萄蝸牛作客國際空間站
    俄羅斯航天控制中心近日透露,莫斯科時間1月20日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的進步М-59貨運飛船,不僅成功地完成了物資運輸任務,而且將第5批作客國際空間站的真渦蟲和葡萄蝸牛安全送達。當成蟲生長到一定長度後就會斷裂成兩部分,斷裂後,蟲體前端即可匍行離去,並在一天之內長出新的尾巴;蟲體後端在蜷縮數日後則會長出新的頭和頸。真渦蟲頭部被切除後,其剩餘蟲體的任何片斷都能夠再生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其極強的再生能力引起了俄羅斯生物學家的關注。  此前,俄羅斯科學家曾在國際空間站對真渦蟲進行了多次試驗。
  • 3D生物印表機將赴國際空間站,材料是太空生物列印最大挑戰
    兩公司擬將3D生物印表機送入太空在前往火星的長途航行中,太空人可能受到可怕的灼傷,還會沾染化學物質;在更遙遠的未來,火星殖民者還可能患肝功能衰竭……如果能列印出一片新皮膚,或列印出替代器官,這將成為太空人生命的「守護神」。但目前,人類的太空飛行能力和3D生物列印技術還遠遠無法實現上述場景。
  • 在經過漫長的隔離期後 三名太空人將前往國際空間站
    ▼ 美國東部時間4月9日凌晨,三名太空人將乘坐俄羅斯聯盟號火箭從哈薩克斯坦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與三名已經在軌道上生活和工作的太空人匯合。由於這次飛行是在大流行期間發射,因此,為了防止新冠病毒進入太空,有更嚴格的限制和協議。
  •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外殼,檢測到微生物,地球生命起源是否要改寫?
    如果要談論地球上數量最多的生物,不是人類,不是昆蟲,也不會是植物,而是人類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而實際上是一位微小生物的統稱,它們包括小的動物(水熊蟲)、細菌、病毒、真菌等種類的統稱。2010年到2016年,總共6年時間,俄羅斯太空人冒著生命危險,多次從國際空間站中外出,進行太空行走中,其目的就是從國際空間站的外殼提取樣本,以檢驗在400多公裡的軌道上,有沒有微生物的存在,在6年的時間裡,太空人們一共提取了19份樣本,並將其密封隔離帶回地球研究,結果在這些樣品中發現6種微生物,1種真菌,還有一種可以在太空環境下生存的細菌!
  • 二手「龍」飛船昨天順利飛抵國際空間站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龍」飛船是在上周五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起飛的,計劃飛往國際空間站。在飛行了40多個小時後,在美國東部時間17日5點57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6點57分,空間站上的2名美國太空人操作空站機械臂,抓住了「龍」飛船。
  • CIMON-2首次成功亮相國際空間站
    CIMON-2於2019年12月5日開啟其前往國際空間站的旅程,與CRS-19補給任務一同於位於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岬的甘迺迪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它計劃在國際空間站停留3年。在首次成功使用CIMON-2之後僅僅兩個月,項目團隊就已收到了分析結果。  目前已經在CIMON-2上進行了許多測試,例如其自動飛行能力,語音導航以及其理解和完成各項任務的能力。
  • 國際空間站新成員:AI機器人CIMON視頻首秀
    近日,歐洲航天局(ESA)發布了一段視頻,該視頻向我們展示了一款名叫CIMON的球形AI機器人,在國際空間站上完成了與太空人的第一次互動。ESA太空人與Cimon 圖片:ESA / NASA。CIMON重約5公斤,有12個內部風扇,可讓在空間站的微重力條件下漂浮,同時向多個方向移動。CIMON機器人具有移動攝影和攝像以及記錄實驗,搜索物品和維護庫存的能力。從視頻演示來看,CIMON能夠回答一些基本問題,包括它的名字以及來自哪裡等等,還能根據要求播放太空人最喜歡的歌曲。有趣的是,在6點04分CIMON向一旁圍觀的太空人問道:「難道你不喜歡和我在一起嗎?」
  • CIMON-2智能助手在國際空間站上完成初步測試
    CIMON是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助手,可幫助太空人並提高國際空間站(ISS)的工作和維修效率。它的最新版本為CIMON-2,現已成功在國際空間站上網完成其初始測。該助手於去年12月5日登上國際空間站,它將在空間站上停留三年的時間。
  • 雙語:國際空間站三名太空人返航後發現地球變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兩名太空人和一名俄羅斯太空人於4月17日從國際空間站安全返回,卻發現地球已經被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摩根自去年7月以來一直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邁爾和斯克裡波奇卡於去年9月抵達。"TOUCHDOWN! Welcome home, Oleg Skripochka, Andrew Morgan and Jessica Meir!" Russia's Roscosmos space agency wrote on Twitter.
  • 國際空間站大升級!波音公司將提供六個太陽能電池板:電力暴漲30%
    國際空間站(ISS)自1998年正式建站,於2010年完成建造任務轉入全面使用階段,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也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臺。據外媒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波音公司籤訂了一份合同,要求波音公司在2021年製作6個太陽能電池板,用來進一步滿足空間站的用電需求。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項目;語言進化或與基因有關;東北虎吃熊被證實...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申報項目不達標#航天20世紀90年代,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歐空局等共16個國家和組織參與研製國際空間站(ISS),中國也曾經申請加入,但被拒絕。而在2022年前後,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即將建成,國際空間站則面臨退役,中國空間站很可能會成為唯一。
  • 嫦娥五號歸來,「胖五」又將迎來新任務,吹響中國空間站集結號
    這次發射任務,也將全面吹響我國打造全新國際空間站「天宮」的集結號。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天宮」國際空間站,並不是一個單一個體,而是由一系列單元組成的。其中,「天和」號核心艙是空間站的核心部分。在它完成發射並投入使用後,「問天」與「夢天」兩大實驗艙才能與其完成連接。
  • 國際空間站將流媒體視頻傳輸到網際網路經歷了什麼?
    國際空間站將流媒體視頻傳輸到網際網路的媒介是什麼?國際空間站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通信鏈路,通過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系統(TDRSS)將信號發送回地面。關鍵傳播媒介物的遙測和音頻採用S波段發送。非關鍵數據和音頻通過Ku波段發送。
  • 四年前國際空間站視頻曝光 網友:人猿星球不是騙人的
    眾所周知,太空人在外太空是相當寂寞的,在苛刻的條件下和有限的空間中,能夠娛樂的項目相當少。近日,四年前國際空間站的一條視頻突然火了起來,揭示了一段奇趣的太空生活(視頻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