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介紹(圖)

2020-11-29 搜狐網

  國際空間站介紹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領域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在80年代初期為抗衡蘇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而提出來的,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上一些投資大、風險高而一個國家又無力承擔的大科學研究項目逐漸走向國際合作。在這一背景下,繼承了蘇聯航天科學成果的俄羅斯轉而成為這個大的科學項目的重要夥伴。國際空間站由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航天局、加拿大等共同建造,計劃耗資將超過630億美元。

  國際空間站計劃最早是美國提出的,當時名為國際自由號空間站計劃,並於1984年得到美國總統裡根的批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數十億美元的耗費,這項計劃沒有取得進展。1993年,柯林頓入主白宮,提出將自由號空間站計劃由美國獨自建造改為國際合作建設,使這一計劃得以生存下來。1993年11月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與俄羅斯宇航局籤署協議,決定在和平號軌道站的基礎上建造一座國際空間站,命名為阿爾法。(俄羅斯加入空間站計劃後,反對使用這個有「創始」和「第一」之意的名字,因為俄羅斯1971年發射的禮炮1號才是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故現在國際空間站沒有名字。)1998年1月29日,來自15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華盛頓籤署了關於建設國際空間站的一系列協定和三個雙邊諒解備忘錄。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以及歐洲航天局的11個成員國(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國)和科研部長或大使在文件上簽字。這些文件的籤署標誌著國際空間站計劃正式啟動。1998年3月7日,俄羅斯與美國就合作建設空間站達成協議,並籤署了有關的一攬子基本文件。根據協議,國際空間站80%的建設資金由美國負擔,工作語言為英語,並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牽頭,負責從總體上領導和協調計劃的實施以及在空間站運行期間發生緊急情況時進行具體指揮。

  空間站計劃分三個階段完成,總工期為10年。但由於資金短缺,計劃一再推遲實施。

  第一階段從1994-1997年,為準備階段,主要進行聯合載人航天活動,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多次對接;將美國太空人送到和平號空間站上,以訓練他們在空間站上的生活和工作能力;為和平號空間站運送新的太陽能電池板,緩解該站嚴重缺電的狀況;在空間站上增裝兩個有美國儀器的實驗艙,以便美國開展大量空間科學實驗,取得微重力、生命科學、地球資源探測和軌道交會與對接等方面的經驗。1996年11月27日,俄羅斯完成了國際空間站核心部分——第一艙的製造工作。

  第二階段擬從1997年11月開始,實際從1998年11月開始。為國際空間站的初期裝配接段,也是建立國際空間站的關鍵階段。它於1998年11月20日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用一枚「質子─K」火箭發射一個重量為19.5噸,13米長,內部容積約72立方米(可用面積達40平方米)的俄羅斯曙光號功能貨艙(FGB)。曙光號是一個與和平號空間站類似的大型艙體,用作空間站的基礎,能提供電源、推進、導航、通信、姿控、溫控、充壓的小氣候環境等多種功能。它由和平號空間站上的晶體艙演變而來,壽命13年,電源最大功率為6千瓦,裝有可接4個太空飛行器的對接件。功能貨艙在太空「落戶」後,將陸續發射美國結點艙、實驗艙,及俄羅斯和平2號服務艙、聯盟號飛船等。美國結點艙用於存貯貨物和調節電力供應,聯盟號載人飛船則作為太空人返回地面的緊急救援工具。在這一階段,將用美國太空梭和俄羅斯質子號火箭進行多次發射,運送艙段、太空人等,獲得使用兩種不同運載工具的實踐經驗,使空間站初具規模,並能提供3名航天員長期居住。美國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的完成,標誌著第二階段的結束。此時,空間站可提供13個科學機櫃和大於10千瓦的電力,可開展科研工作。

  第三階段擬從1998年到2004年。在這期間將把美國的居住艙、歐洲航天局和日本各自的實驗艙以及加拿大的移動服務系統等送上太空,最終完成空間站的組裝。此階段將以發射美制主桁架和太陽電池陣「打頭炮」。太陽電池陣在軌道上組裝好並能供電時,便可發射日歐的實驗艙,其中日本的實驗艙除可提供國際標準有效載荷的小型機械臂。此後,發射美制居住艙與空間站對接,它標誌空間站裝配完成,太空人數目可增加到7人。計劃完成後,國際空間站將開始它10年的工作壽命。

  空間站的組裝工作將在漆黑的太空進行,任務非常繁重而艱巨。由於它的總重量將近340噸,美俄兩國宇航局得進行至少43次太空飛行才能把各種部件送入軌道,其中包括由美國太空梭執行的34次飛行和由俄羅斯方面進行的9次飛行。美俄太空人通過至少1800個小時的144次太空行走才能將這些材料組裝成空間站。

  最終的國際空間站由6個實驗艙:美國1個、歐洲航天局1個、日本1個、俄羅斯3個(提供科研機櫃)、1個美國居住艙(有洗手間、臥室、廚房和醫務設備)、2個結點艙和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所組成,它的總重量為430噸,主桁架長88米,4個太陽電池陣寬110米,能提供110千瓦的電源功率,其中用戶使用功率為46千瓦。居住艙的容積為1200立方米,有一個大氣壓。空間站的運行高度平均為397米。

  該空間站的服務系統包括俄羅斯的功能貨艙、加拿大移動服務系統和俄羅斯服務艙。加拿大移動服務系統的遙控機臂長16.8米,能運125噸貨物,可沿主桁架移動,進行空間站硬體的裝配、維修和更換。俄服務艙擁有生命保障系統、推力器和居住功能(含洗手間和衛生設施),重20噸。空間站的運輸系統包括聯盟號載人飛船和進步號運貨飛船等,其中後者每年為空間站運送4次推進劑。空間站的指令和控制由美俄雙方分擔,美國詹森航天中心主要負責空間站和太空梭,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航天中心主要負責載人飛船和運貨飛船飛向空間站,以及飛船飛離空間站,它也是空間站運行的後備控制中心。

  在美日歐的實驗艙中,共有33個國際空間站有效載荷標準機架,其中美國實驗艙內有13個,日本艙內有10個,歐洲航天局艙內有10個。空間站在約350米高的軌道上組裝完成後,將慢慢推移到約460千米的軌道上。

  比起自由號空間站方案,國際空間站為了俄羅斯發射的方便,軌道傾角由28°改為51.6°,這樣損失了太空梭運送有效載的一部分重量,為了彌補這一損失,美國擬用鋁鋰材料製造太空梭外貯箱,以改善太空梭性能。

  國際空間站利用地面無法提供的空間零重力狀態的有利條件,可以使科學家們長期進行一系列科學試驗。國際空間站的建成,意味著一個共同探索和開發宇宙空間時代的到來。

(責任編輯:魏成)

相關焦點

  • 真渦蟲與葡萄蝸牛作客國際空間站
    真渦蟲與葡萄蝸牛作客國際空間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3日 16:23 來源: 來源:科技日報  俄羅斯航天控制中心近日透露,莫斯科時間1月20日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的進步М-59貨運飛船,不僅成功地完成了物資運輸任務,而且將第5批作客國際空間站的真渦蟲和葡萄蝸牛安全送達。
  • 來吧,與中國空間站「一起飛」!
    偉大範例迪皮波在12日的發布會上說,中國與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合作,為聯合國所有會員國提供使用中國空間站的機會,是聯合國「全球共享太空」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偉大範例」。6月12日,在奧地利維也納,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在發布會上介紹情況。(新華社記者郭晨攝)中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
  • CIMON-2首次成功亮相國際空間站
    民航資源網2020年4月18日消息:由空中巴士為德國航天中心(DLR)研發製造的CIMON更新版太空人助手,CIMON-2現已在國際空間站的初步測試中展示了它的功能。自由飛行,配有人工智慧的球形技術演示器在與歐洲航天局太空人LucaParmitano的互動演示過程中展示了它的一些功能。
  • 俄美合建的國際空間站為什麼不帶中國玩?
    在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太空艙被發射入軌道。在過去的20年裡,這是來自19個不同國家數百名太空人的家,這項由不同國家共同合作而成的巨作展現了當世界團結一心時所形成的偉大力量。然而,不是所有國家都被允許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中國就未曾參與過,並且自2011年起,中國被正式禁止加入該計劃。
  • 國際空間站實驗老鼠皮膚現異常:變薄掉毛
    北京時間6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對3隻在國際空間站生存了91天的老鼠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它們的皮膚出現了異常。對於任何在太空中生活過的動物來說,這都是一項紀錄。由於老鼠的壽命比較短,91天對它們來說相當於人的7年。   這項研究是20項相關研究之一,這些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老鼠身體各部分進行觀察,研究零重力環境對健康產生的影響。
  • 國際空間站將流媒體視頻傳輸到網際網路經歷了什麼?
    國際空間站沒有直接的網際網路連接。為了確保網絡安全,網際網路連接只是一個鏡像的電腦在地面上。讓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它是如何工作的。假設你是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你的筆記本電腦上有一個網站。你在屏幕上滾動光標,然後點擊一個連結。
  • 二手「龍」飛船昨天順利飛抵國際空間站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龍」飛船是在上周五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起飛的,計劃飛往國際空間站。在飛行了40多個小時後,在美國東部時間17日5點57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6點57分,空間站上的2名美國太空人操作空站機械臂,抓住了「龍」飛船。
  • 四年前國際空間站視頻曝光 網友:人猿星球不是騙人的
    近日,四年前國際空間站的一條視頻突然火了起來,揭示了一段奇趣的太空生活(視頻地址)。據悉,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和馬克·凱利(Mark Kelly)是雙胞胎,2015年,斯科特進入國際空間站,與在地球生活的馬克開展了一項為期1年的基因研究。而這段視頻就是斯科特在國際空間站時發生的趣事。
  • 國際空間站迎來新「居民」:可愛的毛絨玩具狗
    我們已經看到各種奇怪的東西被送往國際空間站,但現在國際空間站最可愛的「居民」之一是毛絨玩具狗。Shkaplerov還分享了他之前在國際空間站任務中攜帶的「零重力指示器」,其中包括冰雪奇緣雪寶公仔毛絨玩具和憤怒的小鳥怒鳥紅玩具。
  • 日媒曝國際空間站所拍富士山照片:讓人無法相信
    日媒曝國際空間站所拍富士山照片日媒曝國際空間站所拍富士山照片日媒曝國際空間站所拍富士山照片【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RabaQ新聞網5月28日報導,近日,從國際空間站(ISS)拍攝到的一組富士山照片在海外網絡上引起了熱議
  • 七手火箭剛剛回收,SpaceX又將進行國際空間站補給任務
    美國宇航局和SpaceX經理又進行了飛行準備情況審查FRR,什麼意思,意思就是SpaceX又準備起飛了,沒錯,七手一級剛剛回收就準備下一次任務了,SpaceX將要執行的任務是第21項商業補給服務 CRS-21,也就是國際空間站的補給任務。
  • CIMON-2智能助手在國際空間站上完成初步測試
    CIMON是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助手,可幫助太空人並提高國際空間站(ISS)的工作和維修效率。它的最新版本為CIMON-2,現已成功在國際空間站上網完成其初始測。該助手於去年12月5日登上國際空間站,它將在空間站上停留三年的時間。
  • 《寶可夢劍盾》國際空間站比卡丘怎麼獲得 希望號的比卡丘獲得方法
    導 讀 寶可夢劍盾希望號的比卡丘獲得方法 國際空間站比卡丘獲取攻略 寶可夢劍盾的官方向玩家免贈送希望號的比卡丘,此皮卡丘該如何獲得呢?
  •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外殼,檢測到微生物,地球生命起源是否要改寫?
    國際空間站隨著人類科學探索的腳步加快,人類開始在太空領域研究這些微生物,按照一般人的思維,在外太空環境中,如果沒有防護,那裡絕對是生命的禁區。但是從實驗結果來看,人類還是低估了微生物的頑強生命力。2010年到2016年,總共6年時間,俄羅斯太空人冒著生命危險,多次從國際空間站中外出,進行太空行走中,其目的就是從國際空間站的外殼提取樣本,以檢驗在400多公裡的軌道上,有沒有微生物的存在,在6年的時間裡,太空人們一共提取了19份樣本,並將其密封隔離帶回地球研究,結果在這些樣品中發現6種微生物,1種真菌,還有一種可以在太空環境下生存的細菌!
  • 3D生物印表機將赴國際空間站,材料是太空生物列印最大挑戰
    3D生物印表機將赴國際空間站,材料是太空生物列印最大挑戰 據《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光譜》雜誌近日報導,3D生物列印技術當前方興未艾,研究人員已成功列印出人體皮膚碎片,但這項技術仍未進入臨床階段。
  • NASA 將精子送往國際空間站:研究人類深空繁衍
    NASA在SpaceX火箭最新的發射中向國際空間站送去冷凍的人類和牛精子樣本,以研究其在反重力環境下會發生什麼。當SpaceX火箭到達國際空間站,科學家們將解凍這些精子並且檢測其活力,同時在太空中測試這些精子與卵子的受精情況。
  • 俄放狠話要撤出國際空間站單幹?最後可能還得合作,不過是和中國
    這是不是意味著作為人類目前最大的空間設施、科學奇蹟的國際空間站,已經被人敲響了喪鐘呢?自從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導致俄羅斯和西方關係惡化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俄羅斯要退出國際空間站」的消息。例如在2014年5月16日,俄羅斯就威脅要在2020年撤出國際空間站,並且向美國禁運火箭發動機;2015年3月1日,俄羅斯威脅要在2024年之後撤出國際空間站……2020年3月,俄羅斯再次提出,2024年之後要離開國際空間站合作機制,自己單幹。
  • 雙語:國際空間站三名太空人返航後發現地球變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兩名太空人和一名俄羅斯太空人於4月17日從國際空間站安全返回,卻發現地球已經被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摩根自去年7月以來一直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邁爾和斯克裡波奇卡於去年9月抵達。"TOUCHDOWN! Welcome home, Oleg Skripochka, Andrew Morgan and Jessica Meir!" Russia's Roscosmos space agency wrote on Twitter.
  • 搭載人工智慧的太空機器人CIMON 2乘SpaceX抵達國際空間站
    12月5日,搭載人工智慧的太空機器人「西蒙2號(CIMON 2)」乘坐SpaceX火箭「Dragon」貨運艙,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ISS),並於
  • 國際空間站大升級!波音公司將提供六個太陽能電池板:電力暴漲30%
    國際空間站(ISS)自1998年正式建站,於2010年完成建造任務轉入全面使用階段,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也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臺。據外媒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波音公司籤訂了一份合同,要求波音公司在2021年製作6個太陽能電池板,用來進一步滿足空間站的用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