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將精子送往國際空間站:研究人類深空繁衍

2020-11-29 IT之家

IT之家4月7日消息 未來的太空旅行或者說太空移民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類的繁衍,如果在深空不能繁衍的話,那麼對於人類來說將會是一個大麻煩,而現在NASA就將人類精子送入太空,目的是為了研究人類在深空中的繁衍。

NASA在SpaceX火箭最新的發射中向國際空間站送去冷凍的人類和牛精子樣本,以研究其在反重力環境下會發生什麼。當SpaceX火箭到達國際空間站,科學家們將解凍這些精子並且檢測其活力,同時在太空中測試這些精子與卵子的受精情況。

實驗完成後,科學家將會讓這些精子和受精卵送回地球,由地面研究人員研究他們的活力,之前有研究顯示,精子在太空這樣的無重力環境下活力反而增強,這項實驗或許將決定人類未來的命運。

相關焦點

  • 德媒:NASA將人類精子送上太空
    現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又玩出了新花樣:他們與美國堪薩斯大學以及科羅拉多大學合作開展一個名為「Micro-11」的科研項目,將冷凍的人類精液送上了國際空間站。德國之聲電臺網站4月15日刊登題為《星際殖民?NASA將人類精子送上太空》的報導稱,該項目首席科學家、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約瑟夫·塔什說:「人類今後的太空飛行將超越國際空間站。
  • 人類太空繁殖:星際殖民的最後邊界?
    世界各地的空間機構正在努力開發新技術,希望有一天把人類帶向深空,並在月球甚至火星上建立殖民地。但是,如果人類的目標是長期定居地球之外的世界,科學家指出有一件事我們不能忘記:繁衍後代。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助理教授Kris Lehnhardt博士在最近的專題討論會中解釋,在太空或其他星球的人類生殖是我們必須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但迄今為止人們對此仍然知之甚少。根據航天醫學專家Lehnhardt博士的說法,太空中的繁殖問題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我們還需要了解許多關於人類太空飛行的東西,包括對人體生物學和營養學的影響。
  • 知否|除了冷凍精子 太空性行為能讓人類繁衍後代嗎?
    然而,要想將人類送入太空,除了面臨技術方面的挑戰外,長期生活在微重力環境下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也受到關注,包括人類繁衍後代的能力。不過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精子在太空不同重力條件下仍能保持活性,這個消息有助於打消我們以往的疑慮。冷凍精子的微重力體驗之旅
  • 人類能在太空中繁衍後代嗎?
    編者按:隨著長期太空旅行越來越接近現實,有一些關於人類生理的問題開始被提出來:人們能夠在太空中有性生活嗎?而且,當人們正式殖民太空的時候,人們能夠在太空中繁衍後代嗎?CNET的一篇文章對這些有趣的問題進行了回答。文章由36氪編譯。在太空劇《The Expanse》的第一集中,當人工重力發生故障時,兩個角色正變得忙碌起來。
  • 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除了猴子、猩猩和狗,還有哪些動物上過太空
    在那之後,多個國家陸續將果蠅送入太空做研究。之所以果蠅會受到如此重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人類在基因科技上認識更深之後,發現他的遺傳密碼有四分之三和人類的疾病基因相似,甚至是連生活作息時間都和人類差不多,天黑後也需要睡覺休息。
  • 美航天局延長空間站「充氣房」工作壽命
    新華社華盛頓12月4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航天局4日宣布,將國際空間站上「充氣房」的工作壽命延長至少三年。 這個「充氣房」的正式名稱為「比格洛可展開活動模塊」,去年4月搭乘商業貨運飛船抵達空間站,後被安裝到空間站「寧靜」號節點艙上,並於去年5月底成功充氣展開。
  • 人類能在太空繁衍嗎?美俄在太空進行了受孕實驗,結果卻有些意外
    其次在太空飛行期間,微重力環境也會讓人體產生許多生理變化,還有國際空間站上的輻射量是地球上的一百倍,首當其衝就會影響性和生殖。其他影響的因素還包括:噪音、振動、空間幽閉、晝夜節律被打亂、壓力等等。在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的哺乳動物繁殖,包括對大鼠和小鼠的實驗。實驗發現在微重力環境中長大的老鼠卻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
  •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外殼,檢測到微生物,地球生命起源是否要改寫?
    國際空間站隨著人類科學探索的腳步加快,人類開始在太空領域研究這些微生物,按照一般人的思維,在外太空環境中,如果沒有防護,那裡絕對是生命的禁區。但是從實驗結果來看,人類還是低估了微生物的頑強生命力。2010年到2016年,總共6年時間,俄羅斯太空人冒著生命危險,多次從國際空間站中外出,進行太空行走中,其目的就是從國際空間站的外殼提取樣本,以檢驗在400多公裡的軌道上,有沒有微生物的存在,在6年的時間裡,太空人們一共提取了19份樣本,並將其密封隔離帶回地球研究,結果在這些樣品中發現6種微生物,1種真菌,還有一種可以在太空環境下生存的細菌!
  • 人類能否在太空進行交配繁衍?美國嘗試受孕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人類探索太空的終極目的是走出地球,並且脫離地球成為太空的永久居民。美國和蘇聯聯合牽頭所研製出來的國際空間站,可供航天員長期居住,進行科學實驗,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提供大量實驗載荷和資源。而國際空間站原定2020年退役,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獲得白宮支持,將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再延長4年到2024年,無論什麼時候退役,國際空間站也不能永久作為人類移民其他星球的首要選擇,
  • [圖]NASA將老鼠送上空間站 結果發現它們活的很「滋潤」
    美國宇航局和他國的太空探索機構都在積極探索和開展深空載人任務,對於那些踏上徵程的太空人來說這意味著漫長的太空旅行,並且要長時間停留在太空失重環境下,而這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各種問題
  • 國際空間站將流媒體視頻傳輸到網際網路經歷了什麼?
    國際空間站將流媒體視頻傳輸到網際網路的媒介是什麼?國際空間站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通信鏈路,通過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系統(TDRSS)將信號發送回地面。關鍵傳播媒介物的遙測和音頻採用S波段發送。非關鍵數據和音頻通過Ku波段發送。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誰能造出「領航者號」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的囧境2001年3月23日,運作了20多年的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墜入南太平洋,自此,全世界只剩下由美國主導、共16個國家出人出力建造的國際空間站(ISS)仍漂浮在離地面400公裡的太空軌道上。
  • 國際空間站介紹(圖)
    國際空間站介紹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領域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在80年代初期為抗衡蘇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而提出來的,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上一些投資大、風險高而一個國家又無力承擔的大科學研究項目逐漸走向國際合作。
  • 3D生物印表機將赴國際空間站,材料是太空生物列印最大挑戰
    3D生物印表機將赴國際空間站,材料是太空生物列印最大挑戰 據《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光譜》雜誌近日報導,3D生物列印技術當前方興未艾,研究人員已成功列印出人體皮膚碎片,但這項技術仍未進入臨床階段。
  • 壽命很短路程很長,如何把人類基因播種太空
    幾乎在同一天,《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日本科學家的成果,他們利用在國際空間站保存了9個月的凍幹實驗鼠精子,培育出健康的「太空鼠」,並產下了健康後代。6月,鄧玉林團隊又將細胞繁衍的關鍵步驟——基因擴增技術挪進了國際空間站。
  • 二手「龍」飛船昨天順利飛抵國際空間站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龍」飛船是在上周五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起飛的,計劃飛往國際空間站。在飛行了40多個小時後,在美國東部時間17日5點57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6點57分,空間站上的2名美國太空人操作空站機械臂,抓住了「龍」飛船。
  • 國際空間站迎來新「居民」:可愛的毛絨玩具狗
    我們已經看到各種奇怪的東西被送往國際空間站,但現在國際空間站最可愛的「居民」之一是毛絨玩具狗。這名太空人的女兒要求把這隻玩具狗帶到太空,於是他將玩具放在行李中。在聯盟號飛行期間,玩具狗充當了「零重力指示器」。太空旅客被束縛住了,所以他們系了一個小物件。當它漂浮時,他們知道他們已經抵達微重力環境中。
  • 新研究:人類卵子會對某些人的精子更加喜愛,甚至為其「開後門」
    在哺乳動物繁衍生命的過程當中,雌性會佔據著主動權,自信,擁有,選擇雄性的權利,而雄性只有在自己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強大與健康,這才能夠獲得將自己基因延續下去的機會。雌性對雄性的選擇不僅體現在宏觀方面,現在的專家們卻也發現了一些新的現象。通過研究,專家們發現,在微觀層面,也就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方面,其實卵子同樣不是完全處於被動狀態的。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 太空服智能皮膚紡織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
    太空服智能皮膚紡織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織物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可能的應用包括宇宙塵埃探測器或太空服智能皮膚。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人員團隊已將一組被動式智能織物樣品發送到國際空間站,為期一年,以幫助確定這些織物在低地球軌道上的生存狀況。本月初,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向國際空間站發送了各種高科技面料的樣品,其中一些帶有嵌入式傳感器或電子產品。
  • CIMON-2首次成功亮相國際空間站
    CIMON-2於2019年12月5日開啟其前往國際空間站的旅程,與CRS-19補給任務一同於位於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岬的甘迺迪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它計劃在國際空間站停留3年。在首次成功使用CIMON-2之後僅僅兩個月,項目團隊就已收到了分析結果。  目前已經在CIMON-2上進行了許多測試,例如其自動飛行能力,語音導航以及其理解和完成各項任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