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服智能皮膚紡織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

2020-12-03 3xmaker合越智能

太空服智能皮膚紡織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

織物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可能的應用包括宇宙塵埃探測器或太空服智能皮膚。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人員團隊已將一組被動式智能織物樣品發送到國際空間站,為期一年,以幫助確定這些織物在低地球軌道上的生存狀況。

本月初,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向國際空間站發送了各種高科技面料的樣品,其中一些帶有嵌入式傳感器或電子產品。這些樣品(目前暫未供電)將在太空環境中暴露一年,以便確定這些材料在低地球軌道惡劣環境中生存的基線。

希望這項工作可以導致太空飛行器的隔熱毯,可以用作撞擊微流星體和空間碎片的靈敏探測器。最終,另一個目標是開發新的智能面料,使太空人可以通過其加壓服感覺到觸感。

麻省理工學院多學科團隊的三名成員,媒體實驗室的研究生朱莉安娜·切爾斯頓,化學系的孫雨辰,電子學研究實驗室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魏巖與麻省理工學院新聞討論了該實驗的宏偉目標。

1、面料樣品送到國際空間站的使命:

國際空間站的白色樣品實際上是一種保護性織物材料,稱為Beta布,這是一種浸漬聚四氟乙烯的玻璃纖維,旨在保護太空飛行器和太空服免受低地球軌道的惡劣影響。幾十年來,儘管在太空資產的外部提供了大面積的房地產,但這些織物仍保持電無源狀態。

織物樣品包含由ISN資助開發的熱拉伸"聲學"纖維,能夠將機械振動能轉化為電能(通過壓電效應)。當微型流星體或空間碎片撞擊織物時,織物會振動,而"聲"纖維會產生電信號。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已經開發了20多年的熱拉伸多材料纖維。這些聲學纖維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它們對機械振動非常敏感。織物已在地面設施中顯示出來,可以檢測和測量撞擊,而不受空間灰塵在織物表面上的影響。

我們想像將這種飛船的皮膚變成巨大的太空碎片和微型流星撞擊傳感器。我們與日本航天局JAXA和Space BD合作發送給國際空間站的樣本將電荷敏感的合成毛皮(早期概念)和振動敏感的光纖傳感器(我們的項目重點)等材料整合到了太空中,彈性面料。所得的織物可用於檢測具有科學意義的宇宙塵埃,以及用於檢測太空飛行器上的損壞。

很容易假設,由於我們已經將這些材料發送到太空,因此該技術必須非常成熟。實際上,我們正在利用太空環境來補充我們重要的地面測試工作。所有這些織物傳感器在首次首次太空測試中都將保持供電,並且樣品被子在站外牆上的總面積為10乘10釐米。

我們的重點是建立其對太空環境的彈性。一年後,這些樣本將返回地球進行飛行後分析。經過一年的熱循環,我們將能夠測量原子氧腐蝕,紫外線輻射變色以及光纖傳感器性能的任何變化。我們也有可能發現微米級微流星體的跡象。我們也已經為目前計劃在2021年下半年或2022年初進行的電力部署做準備(最近由ISS國家實驗室授予該項目)。到那時,我們將在纖維上附加一層保護塗層,並在太空中進行實際操作。

2、太空環境中的高級面料有哪些用途

對基礎科學探究有用的儀器可以直接結合到持久性太空飛行器的織物表皮中,而迄今為止,太空飛行器的表皮尚未使用且非常寶貴。特別是,評估這些皮膚是否足夠敏感,以檢測距地球數十或數百光年的百萬年超新星爆炸產生的宇宙塵埃。就在去年,在新鮮的南極雪中發現了這種星際塵埃的同位素特徵,因此我們相信其中一些塵埃仍在太陽系中旋轉,為超新星爆炸的動力學提供了線索。對它們的分布和運動學進行原位表徵是我目前最雄心勃勃的科學目標。

更普遍地說,很期待看到先進的纖維和織物可以解決其他一些基本的物理問題,例如利用光纖或對輻射敏感的材料來製造大孔徑傳感器。

研究小組中的一些學生還開發了一個概念原型,其中將加壓太空服臂章外部皮膚上的感覺數據映射到穿戴者生物皮膚上的觸覺致動器。使用此系統,太空人將能夠通過其太空衣感受到質感並立即觸摸!對新環境的這種直接體驗對於人類探索的動力至關重要。

撞擊敏感的皮膚也可以用於持久太空飛行器的損壞檢測。在實踐中,織物能夠確定空間碎片和微小流星體造成的損壞的能力,這就是我們將這種概念真正出售給航空航天工程師的方式。

埋在防護服中的紡織品將能夠通過詢問大範圍的生理信號來實時監控太空人的健康狀況。織物還可以用作局部加熱和冷卻系統,輻射劑量計和有效的通信基礎結構(通過織物光學和聲學)。他們可能會收集太陽能以及振動產生的少量能量,然後將這些能量存儲在光纖電池或超級電容器中,這將使系統自供電。織物甚至可以作為外骨骼的一部分,協助太空人在行星體和微重力中進行操縱。 一個廣闊的視野正在發揮作用,即在太空彈性紡織品中添加大量功能,從而創造出類似太空織物的"摩爾定律"。

3、收集太空塵埃與監測碰撞的信號

太空無疑是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儘管在環境條件下甚至在水下都已經設想了許多地面應用。從低地球軌道到行星體,空間是一個獨特的環境,具有原子氧,輻射,高速撞擊器和極端溫度循環。纖維和織物在那裡會表現如何,纖維材料會引起什麼變化?電子織物應如何設計以滿足航空航天應用的需求?科技問題很多。

研究小組力圖突破衝擊試驗在實驗上可達到的極限,使用由實驗室設計的雷射加速器設備測試跨越聚合物,薄膜和納米結構材料的新型材料,以每秒超過1公裡的速度撞擊目標表面上的微小顆粒。

當出現測試一種能夠檢測低地球軌道及其後方撞擊信號的材料的想法時,我們這邊立即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因為它與我們先前的研究重點根本不同。這些實驗肯定比我們習慣的更加困難和複雜,需要維護更多的活動部件。我認為當我們初步的衝擊實驗成功並令人鼓舞時,我們都感到非常驚喜。

最初,帶有稀疏集成的傳感元件的織物傳感器實際上並不能檢測出如此小的快速粒子。逐漸增加了加速進入傳感器的顆粒數量,同時保持了實驗的所有其他方面不變。越來越多的信號表明吸菸槍表明我們看到了真實的衝擊信號。

相關焦點

  • 3D生物印表機將赴國際空間站,材料是太空生物列印最大挑戰
    3D生物印表機將赴國際空間站,材料是太空生物列印最大挑戰 據《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光譜》雜誌近日報導,3D生物列印技術當前方興未艾,研究人員已成功列印出人體皮膚碎片,但這項技術仍未進入臨床階段。
  • 在經過漫長的隔離期後 三名太空人將前往國際空間站
    ▼ 美國東部時間4月9日凌晨,三名太空人將乘坐俄羅斯聯盟號火箭從哈薩克斯坦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與三名已經在軌道上生活和工作的太空人匯合。由於這次飛行是在大流行期間發射,因此,為了防止新冠病毒進入太空,有更嚴格的限制和協議。
  • 國際空間站實驗老鼠皮膚現異常:變薄掉毛
    北京時間6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對3隻在國際空間站生存了91天的老鼠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它們的皮膚出現了異常。對於任何在太空中生活過的動物來說,這都是一項紀錄。由於老鼠的壽命比較短,91天對它們來說相當於人的7年。   這項研究是20項相關研究之一,這些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老鼠身體各部分進行觀察,研究零重力環境對健康產生的影響。
  • CIMON-2智能助手在國際空間站上完成初步測試
    CIMON是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助手,可幫助太空人並提高國際空間站(ISS)的工作和維修效率。它的最新版本為CIMON-2,現已成功在國際空間站上網完成其初始測。該助手於去年12月5日登上國際空間站,它將在空間站上停留三年的時間。
  • CIMON-2首次成功亮相國際空間站
    民航資源網2020年4月18日消息:由空中巴士為德國航天中心(DLR)研發製造的CIMON更新版太空人助手,CIMON-2現已在國際空間站的初步測試中展示了它的功能。自由飛行,配有人工智慧的球形技術演示器在與歐洲航天局太空人LucaParmitano的互動演示過程中展示了它的一些功能。
  • 搭載人工智慧的太空機器人CIMON 2乘SpaceX抵達國際空間站
    12月5日,搭載人工智慧的太空機器人「西蒙2號(CIMON 2)」乘坐SpaceX火箭「Dragon」貨運艙,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ISS),並於
  • 情感機器人CIMON 2進駐國際空間站
    PingWest品玩12月6日訊,據路透社消息,周四,一個配備有情感感應語音探測器的智慧機器人從佛羅裡達州發射升空後,前往國際空間站,成為一名人工智慧太空人。Crew Interactive Mobile Companion 2(CIMON 2)是一種球形機器人,配有麥克風、攝像頭和一系列軟體,可以進行情感識別。CIMON 2號的首席建築師Matthias Biniok告訴路透社,CIMON 2的「總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真正的伴侶。太空人和CIMON 2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它將試圖了解太空人是否悲傷、憤怒、快樂等等。」
  • 曾在國際空間站「情緒失控」的AI機器人CIMON獲得升級
    據外媒BGR報導,由於惡劣的天氣條件,SpaceX上周曾被迫取消其「龍」貨運飛船空間站補給任務的首次發射。不過最終SpaceX終於成功將其飛船發射到太空。該太空飛行器正在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一大堆物資和實驗裝置,包括由AI驅動的浮動機器人的升級版,該機器人在與太空人互動時「失控」。
  • NASA 將精子送往國際空間站:研究人類深空繁衍
    IT之家4月7日消息 未來的太空旅行或者說太空移民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類的繁衍,如果在深空不能繁衍的話,那麼對於人類來說將會是一個大麻煩,而現在NASA就將人類精子送入太空,目的是為了研究人類在深空中的繁衍。
  • 太空水循環新技術:從太空背包到徒步旅行(組圖)
    水是生活的必需品,當未來的太空探險者在超出低地軌道進行探險時,他們唯一的供水來源只能在太空飛船上實現。此次實驗正是為了使太空梭上可獲得的資源,如汙水、尿液等轉化成富含水合物和營養的飲用水。實驗方法使用的是一種稱為「正滲透」的處理技術。
  • 國際空間站介紹(圖)
    國際空間站介紹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領域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在80年代初期為抗衡蘇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而提出來的,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上一些投資大、風險高而一個國家又無力承擔的大科學研究項目逐漸走向國際合作。
  • 俄美合建的國際空間站為什麼不帶中國玩?
    隨著冷戰的緊張局勢開始緩和,美蘇兩國於1975年開始合作執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阿波羅聯盟號測試計劃,其目的是為了將美蘇兩國的太空飛行器與太空中對接。 本次任務隨著搭載著兩名太空人的聯盟19號飛船,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而拉開帷幕,幾小時後,搭載著三名太空人的阿波羅飛船也從美國發射升空,並將與聯盟號飛船在太空交會對接。
  • 【通聯預約】145.8 MHz|1月13日,國際空間站將與日本學校通聯
    「 ARISS學校聯繫」是一個項目,在這個項目中,兒童與合格的業餘無線電太空人進行交流,並留在國際空間站(ISS)。從2021年1月13日(星期三)日本標準時間19:38開始(北京時間:18:38分開始),來自滋賀縣東近江市滋賀學園初中的16名學生將以呼號「 8N3SG」進行通聯。這是日本的第100個ARISS學校聯繫人。在國際空間站上,美國宇航局的女太空人香農·沃克(Shannon Walker)(KD5DXB)將會出現在頻率上。
  • 國際空間站將流媒體視頻傳輸到網際網路經歷了什麼?
    國際空間站將流媒體視頻傳輸到網際網路的媒介是什麼?國際空間站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通信鏈路,通過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系統(TDRSS)將信號發送回地面。關鍵傳播媒介物的遙測和音頻採用S波段發送。非關鍵數據和音頻通過Ku波段發送。
  •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外殼,檢測到微生物,地球生命起源是否要改寫?
    國際空間站隨著人類科學探索的腳步加快,人類開始在太空領域研究這些微生物,按照一般人的思維,在外太空環境中,如果沒有防護,那裡絕對是生命的禁區。但是從實驗結果來看,人類還是低估了微生物的頑強生命力。2010年到2016年,總共6年時間,俄羅斯太空人冒著生命危險,多次從國際空間站中外出,進行太空行走中,其目的就是從國際空間站的外殼提取樣本,以檢驗在400多公裡的軌道上,有沒有微生物的存在,在6年的時間裡,太空人們一共提取了19份樣本,並將其密封隔離帶回地球研究,結果在這些樣品中發現6種微生物,1種真菌,還有一種可以在太空環境下生存的細菌!
  • 展望太空 2021:中國自己的空間站、火星上的聚會、馬斯克的野心
    【圖源航天愛好者網】2021 年,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就將計劃安排 40 餘次發射任務,而其中關注度最高的任務莫過於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當前,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中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將使用的運載火箭正在進行各項總裝與測試。今年春季,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 B 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的任務將開啟。
  • 四年前國際空間站視頻曝光 網友:人猿星球不是騙人的
    近日,四年前國際空間站的一條視頻突然火了起來,揭示了一段奇趣的太空生活(視頻地址)。據悉,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和馬克·凱利(Mark Kelly)是雙胞胎,2015年,斯科特進入國際空間站,與在地球生活的馬克開展了一項為期1年的基因研究。而這段視頻就是斯科特在國際空間站時發生的趣事。
  • 馬來西亞首位太空人將赴太空 首位女指令長獲贈馬鞭
    一位是馬來西亞太空人舒庫爾,他將成為該國歷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人;而美國女太空人惠特森則因為將成為國際空間站歷史上第一位女指令長而得到了一份特殊禮物……***馬來西亞誕生「飛天」第一人綜合美國等多家媒體報導,莫斯科時間10月10日,俄羅斯「聯盟TMA-11」載人飛船將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三名太空人也將隨之前往空間站。
  • 真渦蟲與葡萄蝸牛作客國際空間站
    俄羅斯航天控制中心近日透露,莫斯科時間1月20日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的進步М-59貨運飛船,不僅成功地完成了物資運輸任務,而且將第5批作客國際空間站的真渦蟲和葡萄蝸牛安全送達。  俄羅斯生物醫學研究所專家稱,真渦蟲是扁形動物門渦蟲綱的典型動物,自身可以進行無性生殖。當成蟲生長到一定長度後就會斷裂成兩部分,斷裂後,蟲體前端即可匍行離去,並在一天之內長出新的尾巴;蟲體後端在蜷縮數日後則會長出新的頭和頸。真渦蟲頭部被切除後,其剩餘蟲體的任何片斷都能夠再生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其極強的再生能力引起了俄羅斯生物學家的關注。
  • 人類能否在太空進行交配繁衍?美國嘗試受孕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
    而人類探索太空的終極目的是走出地球,並且脫離地球成為太空的永久居民。美國和蘇聯聯合牽頭所研製出來的國際空間站,可供航天員長期居住,進行科學實驗,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提供大量實驗載荷和資源。而國際空間站原定2020年退役,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獲得白宮支持,將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期再延長4年到2024年,無論什麼時候退役,國際空間站也不能永久作為人類移民其他星球的首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