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祭祀,作為我們中國最古老之一的一種祭祀方式,具有非常濃鬱的民族特色,也是一種特別珍貴的信仰民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
薩滿文化起源於滿族,薩滿祭祀分火祭,學祭,等多種祭祀形式。通過歌舞達到請神以祈福佑的目的。薩滿祭祀中,撒糕是必不可少的供品,而且必須在天亮之前做好,做撒糕的過程中要保持安靜。每逢祭祀,必是家族中發生了大事、喜事,或是三年一續譜、五年一抄譜,以及還願時等。
這次舉行祭祀活動,是因為家族中的主祭薩滿楊萬財如願抱了孫子,為了這一喜事,整個家族在春節到來之際,聚到一起舉行了這次祭祀活動,以感謝祖先和神靈的保佑。楊氏家族的祭祀將分別進行朝祭、白天先祭祖,晚上六點再祭鷹神,晚上十一點再進行背燈祭。
朝祭結束後,全體薩滿就要為晚上的鷹神祭做準備了。2009年3月,尼瑪察(楊)氏家族鷹神祭被列入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正式鷹神祭時,要把米酒、白酒供奉在祭桌上,點上達子香,這時薩滿開始唱神歌祭祀,先由主祭薩滿楊萬財請神,要帶上鷹神帽,然後領豬,把豬綁好放在桌上頭朝門。跳鷹神時,隆重獨特肅穆,主祭薩滿持銅鏡、帶神帽,祭酒、跳舞、踩豬,然後由祭生薩滿領牲,這時由主持薩滿祭大佛爺。
隨後,要呼大肉,呼完大肉,就要進行鷹神祭的下一個環節——請供。也就是請鷹神赴宴。這時主持薩滿跳起鷹神舞,緊接著,要取下豬身上各部位的一點肉,讓當天還願的主祭薩滿跪在大佛爺面前,一口把肉吃了,也就是吃「全豬」。正常公祭時,這個「全豬」是要由家族的護長吃的。接著,要進行背燈祭,這個過程中不能有任何雜音和光亮,背燈祭結束後,所有參與祭祀的人要一起吃大肉,然後要連夜扔骨頭和索羅杆子。至此,鷹神祭內容全部結束。
寧古塔民俗文化專家學者謝景田介紹說薩滿祭祀發展至今,也被賦予了新的現實意義。這種文化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萬物,天人合一,這對當前生態文明的保護具有現實意義,另外這個又是一個藝術的保護,文化的保護,所以應該充分的研究往下傳承。
春節期間,惠農熱線公眾號特別策劃「龍江非遺陪您過年」,除夕到初六,每天為大家介紹龍江大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看看咱廣袤的黑土地都有啥珍貴的文化!此外,我們《幫忙》欄目聯合歡樂英雄轉推出兩個半小時特別節目《幫忙英雄轉》,每晚18:15—20:45準時在公共·農業頻道與大家見面,讓大家過足二人轉的戲癮。
《幫忙》熱線:
《幫忙》欄目播出時間:
每天19:45—20:45
文稿:王琦
責編:桃子
審核:楊平
統籌:翟波濤、劉雪松
監製:陳鵬、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