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非遺——薩滿祭祀年味濃

2021-01-09 騰訊網

薩滿祭祀,作為我們中國最古老之一的一種祭祀方式,具有非常濃鬱的民族特色,也是一種特別珍貴的信仰民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

薩滿文化起源於滿族,薩滿祭祀分火祭,學祭,等多種祭祀形式。通過歌舞達到請神以祈福佑的目的。薩滿祭祀中,撒糕是必不可少的供品,而且必須在天亮之前做好,做撒糕的過程中要保持安靜。每逢祭祀,必是家族中發生了大事、喜事,或是三年一續譜、五年一抄譜,以及還願時等。

這次舉行祭祀活動,是因為家族中的主祭薩滿楊萬財如願抱了孫子,為了這一喜事,整個家族在春節到來之際,聚到一起舉行了這次祭祀活動,以感謝祖先和神靈的保佑。楊氏家族的祭祀將分別進行朝祭、白天先祭祖,晚上六點再祭鷹神,晚上十一點再進行背燈祭。

朝祭結束後,全體薩滿就要為晚上的鷹神祭做準備了。2009年3月,尼瑪察(楊)氏家族鷹神祭被列入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正式鷹神祭時,要把米酒、白酒供奉在祭桌上,點上達子香,這時薩滿開始唱神歌祭祀,先由主祭薩滿楊萬財請神,要帶上鷹神帽,然後領豬,把豬綁好放在桌上頭朝門。跳鷹神時,隆重獨特肅穆,主祭薩滿持銅鏡、帶神帽,祭酒、跳舞、踩豬,然後由祭生薩滿領牲,這時由主持薩滿祭大佛爺。

隨後,要呼大肉,呼完大肉,就要進行鷹神祭的下一個環節——請供。也就是請鷹神赴宴。這時主持薩滿跳起鷹神舞,緊接著,要取下豬身上各部位的一點肉,讓當天還願的主祭薩滿跪在大佛爺面前,一口把肉吃了,也就是吃「全豬」。正常公祭時,這個「全豬」是要由家族的護長吃的。接著,要進行背燈祭,這個過程中不能有任何雜音和光亮,背燈祭結束後,所有參與祭祀的人要一起吃大肉,然後要連夜扔骨頭和索羅杆子。至此,鷹神祭內容全部結束。

寧古塔民俗文化專家學者謝景田介紹說薩滿祭祀發展至今,也被賦予了新的現實意義。這種文化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萬物,天人合一,這對當前生態文明的保護具有現實意義,另外這個又是一個藝術的保護,文化的保護,所以應該充分的研究往下傳承。

春節期間,惠農熱線公眾號特別策劃「龍江非遺陪您過年」,除夕到初六,每天為大家介紹龍江大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看看咱廣袤的黑土地都有啥珍貴的文化!此外,我們《幫忙》欄目聯合歡樂英雄轉推出兩個半小時特別節目《幫忙英雄轉》,每晚18:15—20:45準時在公共·農業頻道與大家見面,讓大家過足二人轉的戲癮。

《幫忙》熱線:

《幫忙》欄目播出時間:

每天19:45—20:45

文稿:王琦

責編:桃子

審核:楊平

統籌:翟波濤、劉雪松

監製:陳鵬、王成

相關焦點

  • 解讀薩滿教:清帝十次東巡瀋陽祭祖,故宮現存文物再現祭祀盛況
    滿族薩滿教和清宮薩滿祭祀一直是薩滿教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學者欒曄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的薩滿祭祀遺物》一文中,對滿族薩滿教做出如下的論述和評介。瀋陽故宮及北京故宮現均保留、收藏有一些宮廷祭祀文物,兩地薩滿祭祀活動的文物為我們研究清宮薩滿教提供了物證。
  • 坤寧宮薩滿教祭祀伴隨著黑豬的聲聲哀嚎
    坤寧宮日祭和月祭清朝統治者入住紫禁城之後,將滿洲薩滿教原始禮俗繁瑣的祭祀禮儀也搬進了這座皇家宮殿。坤寧宮成為皇家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一年365天這裡每天都上演著宰豬,煮肉,祭神的戲碼。舉行祭祀儀式是坤寧宮非常重要的職責,負責祭祀工作的人,在編制內的就有130個。
  • 「世界薩滿看中國,中國薩滿看吉林,吉林薩滿看九臺」
    吉林省是薩滿文化母源地之一,其中九臺更是擁有豐富的薩滿文化遺存和活態傳承,具有「古老、稀奇、獨特、集中」的特點,擁有多項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界素有「世界薩滿看中國,中國薩滿看吉林,吉林薩滿看九臺」之美譽。2006年3月,中國民協命名九臺為全國唯一的「中國薩滿文化之鄉」。
  • 「三少民族」之一 ——鄂溫克族還有哪些非遺技藝傳承於世
    在千百年來的狩獵生活中,鄂溫克人創造了具有鮮明特色鄂溫克族文化具有森林狩獵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特點,是鄂溫克這片草原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其獨特的鄂溫克服飾,神奇的薩滿鼓、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和賦有溫暖、光明含義的太陽花、太陽姑娘的掛飾等構成了鄂溫克族文化的靈魂。
  • 燈碗:入列省級非遺的元宵習俗 集傳統祭祀、祈願於一體
    哦,對了,還忘了跟大家介紹了,我是豆面燈碗,一個省級非遺項目,在這個元宵節,我有話說……    其實,我的全名叫做萊陽豆面燈碗習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燈碗。我是當地農民一種特有的民俗活動。早在清康熙年間(公元1661年)《萊陽縣誌》就有記載「又做面盞十二照月序蒸之,以卜水旱」。也就是說在康熙年間的萊陽我就誕生了。
  • 薩滿神歌不是「跳大神」 概念完全不同
    乾隆十二年(1747),為了使「滿洲享祀遺風永遠遵行弗墜」,命允祿等編撰《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這是中國薩滿信仰諸族中唯一一部由官方頒布的薩滿祭祀儀式典籍。到了1840年,英人炮火轟擊之下,國運與時飄搖,如何保護滿族文化已不是貴族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滿文也在官方公文中漸漸消失。  為了尋找還有滿族神歌的地方,在蕭寒的建議下,記者取近前往了吉林省九臺市其塔木鎮。
  • 新年將至年味濃,出門活動要牢記這些提醒!
    新年將至年味濃跟著小遊一起來看看都有什麼好玩的活動������元旦活動HAPPY 2021'S NEW YEAR 江寧織造博物館▲元旦期間,江寧織造博物館將結合《紅樓夢》中關於元旦的描寫活動時間:2021年1月1日—2月26日活動地點:南京市博物館非遺展演:「元旦三天樂」活動▲「元旦三天樂」活動以傳統的非遺展演還原老南京的民風民俗,以豐富的非遺活動將南京非遺民俗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在廣大市民及遊客的面前。
  • 對於古老神話「東北歷史薩滿文化」?是純粹的精神文化,還是?
    從而變成激勵人民前進的力量,人們通過各種形式來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激勵,那麼這些形式中尤其突出的就是薩滿文化,在薩滿祭祀中,就是能夠吧這種精神激勵提現到某種形式之中,通過祭祀活動,來一代一代的傳承這種前進向上精神。
  • 應對春聯:春節七天樂,笑溢九州年味濃
    應對春聯:春節七天樂,笑溢九州年味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4日 00:27 來源:CCTV.com 專題:2007新年春聯徵集 春節七天樂,笑溢九州年味濃(出句,徵上聯)
  • 龍江醫派:打造中醫藥文化的「龍江」名片
    龍江醫學流派傳承工作室與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相得益彰,為龍江醫派學術文化創建工程,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繁榮龍江中醫學術,營造學術交流氛圍,2014年10月,由黑龍江省醫派研究會主辦的「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首屆學術年會」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求真講堂舉行,與會專家以「龍江名醫之路」為主題進行交流探討。
  • 鄂倫春最後一個薩滿是如何通神的
    在他們心中,有一種神,是永遠不會被打敗,那就是薩滿。鄂倫春人相信萬物有靈,子子孫孫繁衍生息全靠薩滿神的庇佑。原始而又神秘的薩滿教曾在鄂倫春族世代延續,其世界觀滲透到包括生產、生活、道德、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作為薩滿教的核心人物,薩滿被認為是溝通人與神之間的使者。
  • 21位非遺傳承人組成非遺集市 帶你走進奇妙鼠世界
    同時,《子鼠迎春來——庚子年迎春特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展,100餘件「鼠」專題文物、民俗展品、非遺精品,全方位帶領觀眾走進奇妙鼠世界。活動當天,熙南裡歷史文化街區一改往日的幽靜,熱鬧非凡。在「老鼠嫁女」巡遊、舞獅子表演、南京白局、南京白話的喜慶歡騰與濃鬱民俗氛圍中,「春潮傳喜訊鼠歲報佳音」第七屆南京民俗文化節拉開帷幕。
  • B站的「薩滿UP主」,一開口怎麼那麼像二手玫瑰?
    正如字面意義所言,這些UP主的日常生活、工作,多少都與薩滿這個古老的職業多少有些關聯。而從這些UP主上傳的視頻影像中,許多年輕人也發現,原來「薩滿文化」的存在形式,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薩滿UP主 「薩滿孫少爺」是B站上一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薩滿UP主。
  • 【冰城日曆】 雲秀哈爾濱 | 10月30日,敲開未知世界的神器——薩滿鼓
    【冰城日曆】 雲秀哈爾濱 | 10月30日,敲開未知世界的神器——薩滿鼓 2020-10-30 15: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面具、神帽、神衣——薩滿裝束的文化象徵
    我國是一個薩滿教資源豐富的國度,地處薩滿教流布的核心區域,歷史悠久,涉及民族眾多。比如聚居在東北地區的蒙古族和滿通古斯民族,如滿、鄂倫春、達斡爾、錫伯、赫哲等,都是信仰過薩滿教的民族。相對於薩滿教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和背景,小編更加關注薩滿教核心人物——薩滿本身。作為溝通天、地、人、神的中介,薩滿在祭祀、治病、禳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被遺忘的古宗教,長生天和薩滿教,曾經滿世界的信徒去哪兒了?
    而是由蒙古人創立的長生天/薩滿教,這個宗教的興旺遠超人們的想像。從芬蘭到北美的因紐特人、從東北到蒙古,曾經世界上到處都是薩滿教/長生天的痕跡。一個如此興旺的宗教,為什麼卻最後走上銷聲匿跡?並且他的繁榮到底是和誰有關係?是誰讓薩滿教的模式,成為各國人民跨越種族的界限,都願意相信的宗教?這一切的開始,都要從兩漢時期的中國說起。
  • 降頭,巫蠱,薩滿,茅山術。你不知道的靈秘類神靈系統歷史
    道士薩滿薩滿是一種在北亞,西亞乃至東歐北美地區,隨著遊牧民族的遊牧活動,而擴散出去的一種原始宗教。薩滿祭祀現存在中國的薩滿文化,以東北的出馬仙和跳大神為代表。跳大神和出馬仙都是關於請神附體的薩滿法術,按照道教的說法,跳大神請來的所謂「神仙」往往並非神靈,而是遊魂野鬼,乃至妖邪。這類靈體,往往是和「碟仙」,「筆仙」類似的靈魂。通過和巫師的利益交換,幫助薩滿祭司,巫師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屬於互利的性質。
  • 宣恩大力傳承猴兒鼓非遺文化
    猴兒鼓也稱為苗鼓,是鄂西南苗族人民在還大牛願(也叫椎牛會或椎牛節)時,進行「踩鼓」儀式中的一種民間祭祀舞蹈,因模仿猴子各種習性與擊鼓姿態而得名。2009年1月,猴兒鼓成為第二批州級非遺項目。77歲的張永華是猴兒鼓縣級非遺傳承人,從事猴兒鼓藝術表演60年,一直在家鄉進行猴兒鼓的宣傳、表演、整理和培訓,培養了近40名猴兒鼓非遺傳人。
  • 多彩非遺,「古老而年輕」的文化記憶
    2020年6月13日是中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為「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類非遺項目,宣傳非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積極作用,為大眾呈現「古老而又年輕」的多彩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