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8時,浙江三鷗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廠門口,員工們排著長長的隊伍,緩慢進廠。事實上,儘管工作人員加快了速度,但測溫、雙手和鞋子消毒、領取口罩、登記當天體溫,一套流程下來,要快也快不了。「今天是我們復工第一天,能夠到崗的員工不超過150人,僅為員工總數的十分之一,這些或為當地員工,或為過年未返鄉的外地員工。」林正青是該公司的董事長助理,人群當中,他甚是忙碌,也始終強調:「防疫不打折扣,必須到位。」
「如果全部員工返崗,都按這個流程走一遍的話,時間成本是難以估計的。」說話的人是該公司的人事行政總監王駕宇。像今天上午,光員工進廠,就花費了1個小時。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對第二批的返廠員工充滿期待。「以擁有私家車的員工為主,大概在300人左右。我們正在抓緊和員工聯繫,每天都在研究政策,篩選出低風險區、能夠第一時間返迴路橋的員工。」林正青如是說。
反覆強調非常時期的管理制度,一度具體到吃飯只能吃盒飯、下班回家路上不能超過15分鐘、一人一表登記、平常有事就用手機匯報。街道層面,則針對部分員工住在村出租房的,進入村社區小區,打卡籤到後,服從村裡特殊時期的管理,做到企業和村、社區無縫對接,24小時員工均有人管控。
所有人員進廠後,王駕宇組織大家在廣場上「散落式」開會。除了強調和疫情相關的紀律外,另一項重要任務是,三鷗得在人手緊缺、訂單一催再催的情況下,重下一盤棋,「就現在這麼多人得把最急的事幹掉」。對著排單,公司重新安排員工,確保先有貨交出去。「全員到齊的話,一天能產鑽夾頭12萬隻,按人數比例來算,現在一天能產1萬多隻,但人員必定要調整崗位,今天能生產出8000隻,我就很高興了。」林正青是真的愁。
三鷗的產品三分之一出口,三分之一提供給國內的電動工具廠家,而這批產品也是要出口的,還有三分之一在國內銷售。「巴西、美國那邊的客戶都是很急的,像美國一家工廠是零庫存的,我們的貨不到位相當於他們就得停在那裡。」林正青說,按原計劃有1100萬隻產品等著交貨,眼下除了和客戶積極溝通外,也只能讓流水線先運轉起來。
廣場會議結束後,記者隨著戴瑞兵一道進廠。老家山東的戴瑞兵之所以第一時間返廠復工,是因為過年一直就呆在路橋,他從卡盤車間臨時調整到組裝車間。「心裡也有點緊張,但工廠各方面都為我們考慮,我相信自己只要好好幹就行。」戴瑞兵說道。而在二樓的螺母車間,僅有3名員工在忙碌,回歸正常的話,該有20多名員工。
據悉,路南街道對所有規上企業,成立一企一策一專班復工助力團,在復工第一天,路南街道副主任劉挺作為三鷗的三百三聯復工助力團負責人,一大早就站在三鷗門口,一道迎接返工人員的到來。前期積極「獻計獻策」,現場駐場「有問必答」,後期隨時「答疑解惑」,在三鷗這盤重新下的棋局裡,街道主動化作「棋子」,由企業隨時「取用」,一對一為企業服務。
除此之外,青年黨員站到了前面。在公司黨委和路南街道團委的號召下,迅速成立了青年黨員突擊隊,火速返回一線工作崗位,主動請纓「值班作戰」,從疫情防控、志願服務、紮根崗位,到信息匯集、後勤支援、輿論宣傳,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