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已過一周,從最初混亂的整頓到前幾天突然的忙碌,生活不知不覺已漸漸安定。時而上課自習,時而到處走走。一個星期過得不尋常,也是起初的新鮮感所致。
臺北人:
在臺北第一位朋友,是我的室友(臺北姑娘)。指導我生活小秘方,帶我吃早餐,贈我中秋月餅。到達的第一天晚上便談至深夜,因政治立場的中立,所以我們談得不受拘束。從她這裡,會了解臺灣許多好玩的事情,以及臺灣年輕人的想法和大致狀況。
臺灣人非常熱情,無論是購物時的幾番謝謝,還是問路時的悉心指點,都讓人倍覺溫暖。目前所見,臺灣的小哥著實不錯,尤其宿舍樓下有一枚,單就長相而言。
上課沒幾日,見到了一些法學院的老師,原都是存在於書本中的作者。印象深刻的是廖義男老師,年紀雖大,但精神矍鑠。上課時偶爾還會開些玩笑,是位有趣的老爺爺。當然也有不那麼有趣且比較浮誇的老師,聽完第一節課便想走人。
人生中的機緣,能識得「傳說」中的人物。由學長帶領參觀司法院,進入連章帥都未曾去過的大法官會議室,見到很nice的張姐。如小粉絲一般,與蘇老師留下了合影(可惜書櫃空矣)。而周三的第一次課,雖颱風猛烈難行,總算不辱使命,一切也還順利。坐在邊上聽老師講課,回憶起曾念過的文章,親切之餘,亦是醍醐灌頂般發人深省。其實一直知道會拜訪蘇老師的,可因為「了解」,因為期待,總有些近鄉情怯。卻也沒想到,周一在政大調試設備,晚餐之際竟偶遇了蘇老師和師母,雖匆匆,也覺得緣分奇妙。
因為有這些寬和、親切的人,讓我不至於初到臺北感覺孤單,雖漂泊異鄉,也有種安定和溫暖感。
生活志:
說到臺灣,大家第一個印象便是夜市。其實夜市不僅是小吃遍地令人流連(實則並不覺得有很多美食),而是繁華與熱鬧,更讓人歡喜。初到臺北,便發現兩岸一個蠻大的差異,臺灣街道兩邊的牆壁上布滿了廣告牌,雖樓面破舊雜亂,可一到夜晚便霓虹燈閃爍,甚是繁華,平添多少市井氣。大陸的立面,倒是整治得可乾淨,尤其G20前後的杭州。
第一晚走在臺大校園內,因是初開學,有許多新生活動,散落在校園內各個角落。當時很是開心,自大三入了之江「佛」法學院後,便再也不曾感受到校園的熱鬧。所以與友人玩笑,仿佛回到了大學生活,多久未曾有過的心境。而事實上,與這般生活,早已漸行漸遠。
談起校園生活,臺大的社團招新宣傳真是令人大開眼界。沿著圖書館前的椰林大道,兩邊設立攤位,鋪滿了整條路。令人大跌眼鏡的社團,諸如同性戀研究社,還有傳說中SM社(當時並未見到)。當然更多的是各類興趣社,各種樂器、拳術(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舞蹈等等。回想紫金港的社團,新設需通過學校報批審核,怕是有一半的社團將因「不符合規定」或「不學無術」為由,不予設立吧。不曉得,這是否為傅斯年校長所秉持的獨立和自由之精神。不過臺灣同學的愛玩,自室友身上也可見一斑。室友經常和我討論政治話題,也會參與網絡上許多社會問題和公共政策的討論;亦有多種興趣愛好(室友是擊劍校隊,擔任解癮解毒協會觀察員等等),卻並不太專注於專業學習。今後與法律系的同學交流應該會有更深的體會,只是依然好奇和觀察中,他們具備了怎樣的技能和學識,參與社會討論。
室友將我們討論的心得貼於FB,雖然我講過不少無奈、消極的法制發展現狀,但看見室友片面的理解和不甚友善的回覆,不免生幾分凜然正氣,便洋洋灑灑回了一段,仿佛自己有種使命感。亦是第一次發覺參與公眾話題討論的樂趣。偶爾便會關注報紙、社論,以臺灣之眼觀大陸,亦是反思臺灣自身。令人回味的是,在西門町遇到一番情景,左邊街道是臺灣獨立標語,右邊街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和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旗。似乎是轟轟烈烈的民主政治,一如912觀光業者遊行,卻不知是否會以民意裹挾政府,而就我所認識的臺灣人的理解,卻覺得笑話多於實效。
臺大的圖書館都很有趣,最喜歡辜振甫圖書館類似吧檯的設計,法學院圖書館舒適的座椅。事實上,圖書館是個蹭網蹭空調的好去處。但若論起書籍,不得不提臺灣的獨立書店。誠品當然已成為臺灣的文化地標,一如南京的先鋒書店,但臺灣存在許多有意思的獨立書店、二手書鋪。牛牯嶺街是一條(據說已沒落,尚未一探究竟),重慶南路上許多出版社和書店(被稱為書店一條街),臺大羅斯福大道附近便有許多二手書店,一圈逛遍,其中的茉莉書店、胡思書店倒不錯。不過走馬觀花,也就看個大概,今後會有許多時間,慢慢品味。
也會遇到有趣的事情,尤其是語言上的差異。例如室友告知,若在餐館點一道土豆,店家會上一盤花生。臺灣的輸入法也是別具一格(記得小學曾是學過的),因不會使用,在政大圖書館登記處,硬是體會了什麼叫做文盲。
美食記:
並不流連夜市,卻喜歡臺灣的各式傳統糕點。玉珍齋的鳳眼糕、綠豆椪;陳允寶泉和太陽堂的太陽餅、舊振南的鳳梨酥;室友贈與的第一粒月餅,名曰帝王酥,層層夾心,見識到又一番月餅的風情。
曾擔心每天吃得很不規律,一如在上海的晚餐。不過自從發現學校的自助餐,倒也不擔心沒有固定和營養的吃食,只是味道確實寡淡,已有陸生抱怨頻繁。
在上海已感覺到多元文化的交融和開放,在臺北亦如是。尤其因歷史原因造就的縮小版華人世界,在牛肉麵的故事上便可見一斑。而經歷過日據時期的臺灣,文化中又多了一層日式風味。
生活瑣碎,點點滴滴新鮮事兒,總想與君分享。漸漸我會更清晰,在我眼中的臺北,將是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