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分離時,娃到底在焦慮什麼?

2021-01-09 COPEL

因為疫情的原因,春節長假變長了好多。雖然父母寶貝們不得不「宅家為國做貢獻」,但也似乎多了很多陪娃帶娃的時間。

隨著疫情進一步得到控制,大家歸崗復工也提上了日程。但假期陪的越多,分開就變得愈發難捨難離…馬上就要上班的職場寶媽,是不是已經準備好了在出門前看著娃演了一出仿佛「生死離別」的家庭大戲?

別只忙著苦惱和心疼,佩魯今天就用腦科學的角度和大家聊聊,娃的分離焦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焦慮的真正原因:「失控的」杏仁核

焦慮不是娃的專屬,大人也會感到焦慮。焦慮並不是多罕見的問題,因為大約百分之三十的人會受到焦慮的影響。你此刻閱讀這篇文章時,所處的空間或許就有一個人正充滿焦慮。

《The Mind Explained》頭腦揭秘紀錄片

為什麼人會經歷焦慮,我們又該做些什麼來緩解焦慮?Netflix在2019年末就推出了一部名為《The Mind Explained》的頭腦揭秘紀錄片,邀請多位心理學家、神經外科教授及生物學家從腦科學的角度發人深省地幫助大家了解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教授Robert Sapolsky

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教授Robert Sapolsky這樣闡釋焦慮的產生機制。

草原上有一種叫做疣豬的動物,這種動物在看到獅子時,在大腦中扮演「情感中心」的杏仁核認定:「獅子會對我造成威脅!」這會使腎上腺素在全身範圍內釋放,讓身體準備好面對威脅和戰鬥。

此時,疣豬的身體系統將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到「逃跑」這件事上,此時「焦慮」產生,並且作為一種有益的情緒,讓疣豬做好了逃命的準備。

人類同樣有能力做到相同的事,所以,當娃手裡最喜歡的玩具被拿走;忽然進入一個充滿陌生人的空間或「每天陪在身邊的媽媽忽然要離開我」。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娃焦慮的開關就打開了。心跳加速,肌肉緊繃,胃部疼痛,如坐針氈…因為錯誤判定這些情況會對自己產生威脅,娃此時「壓力山大」。

「失控的」杏仁核讓每一個趕著上班打卡的媽媽離開家時,都必須面臨自家失控的、嚎啕大哭的娃。

你在煩惱些什麼呢?我的寶貝

孩子從八九個月開始,認知發展到一定程度,會開始知道哪張面孔最熟悉,誰對自己最友好,誰可以為自己提供食物、陪自己玩,他就會抓緊這個人。

當這個人離開自己時,孩子就會產生「分離焦慮」,但他們焦慮的到底是什麼呢?

美國心理學家John Broadus Watson

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John Broadus Watson對9個月大的小嬰兒Albert進行了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以測試孩子的焦慮和恐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養成的。

研究人員讓嬰兒和一隻小白鼠接觸,這是一隻柔軟、可愛又招人喜歡的老鼠。小阿爾伯特對這些物品並沒有表現出絲毫害怕,還好奇地摸了摸小白鼠。在前兩個月,寶貝每天都會愉快地和小白鼠玩耍。

小阿爾伯特實驗

兩個月後,當小白鼠一接近嬰兒,研究人員就站在後面用錘子敲打鋼條,他們發出響亮而可怕的聲音,讓阿爾伯特嚇得嚎啕大哭起來。

就這樣,實驗重複了很多次。直到有一天Watson再次將小白鼠放在了阿爾伯特的面前,這一次他並沒有敲擊,可小阿爾伯特還是一看見小白鼠就想逃,恐懼產生了。

而小阿爾伯特對小白鼠的恐懼,也延續到了兔子、毛皮暖手套甚至聖誕老人面具。

而寶貝的「分離焦慮」,也是這樣以偏概全的將無害的事物與可怕的聯想聯繫在一起。

將媽媽的離開和不好的事情聯繫在一起,從而導致特別焦慮。並以眼淚、哭鬧的方式將這種焦慮表達了出來。

你的親子關係,也可以更加「安全」

心理學家Ali Mattu在紀錄片中,提到了愛因斯沃斯採用的陌生情境實驗。

陌生情境的實驗內容很簡單,邀請不同的孩子作為研究樣本。先讓寶貝獨自進行20分鐘的遊戲,隨後使照看者及陌生人進出房間。

以此模擬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熟人及陌生人兩種情境時的心理應對狀況,來界定三種不同的親子關係類型:包括安全型關係、焦慮矛盾型關係與迴避型關係。

陌生情境實驗

在安全型親子關係中,就算媽媽不在身邊,嬰兒依舊能感受到媽媽的負責和慈愛。

而焦慮矛盾型關係中的嬰兒,在媽媽離開後很焦慮,一分離就大哭,害怕陌生的環境。

最後,迴避型關係中的孩子對媽媽疏離、冷漠,媽媽離開時不會感受到焦慮,媽媽回來也不會特別開心。

而親子關係造成最重要影響的因素,就是媽媽在親子關係中對孩子的陪伴與溝通。

此外,家庭氛圍和成長體驗也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

Ali Mattu指出,如果你的父親或母親容易焦慮,那麼你可能擁有更敏感的「杏仁核」。

而父母的焦慮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造成影響。因此,爸爸媽媽要對自己的情緒管控、打造更溫馨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安全型親子關係的建立。

同時,慘痛的經歷也可以種下焦慮的種子。

比如當孩子初次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時,父母用叱責、打罵等不當的處理方式,更容易讓娃把「媽媽離開」和「打罵」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在出現「離別」的情景之前,我們在前一天晚上先和娃溝通,「媽媽明天早上要去上班了,但是晚飯前就會回來喔。」,「媽媽不在家,外婆也會照顧好你的,晚上跟媽媽分享一下開心的事吧。」,在離開時和寶貝打好招呼,可以減少寶貝「離別焦慮」的情況。

「離別焦慮」聽起來讓人頭疼,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對媽媽的一份肯定。

寶貝不懂什麼是分離焦慮,但他知道和媽媽分開很委屈,這是天性使然,也是對母親的最大肯定。

作為寶爸寶媽,這份被需要的感覺,也是很珍貴的經歷吧。

但也正因為這份純粹的依賴和愛,我們才有義務讓寶貝在安全的、親密的親子關係中長大。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安全感和滿滿的愛。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
    當陌生人接近兒童的時,候兒童感覺到焦慮,這個就成為陌生人焦慮。當父母把兒童留給其他人照料時,兒童感到焦慮,這個稱為分離焦慮。以前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被當做兒童後期情緒和認知發展的標誌,反映了嬰兒與母親的依戀。
  • 寶寶的分離焦慮期要怎麼度過?
    在小區裡遛娃,媽媽們除了討論娃的身高、體重、飲食……也會無奈吐槽面對分離時,娃的不舍、哭鬧:「產假休完了,該回單位上班了,第一天上班,寶寶哭得撕心裂肺,媽媽也心疼得淚眼婆娑,心中一萬個不舍。」「寶寶現在一歲半,每天早上媽媽出門上班,都是一場戰鬥!
  • 狗狗不舍你出門,和分離焦慮不同!分離焦慮的狗狗很痛苦!
    養成一個習慣,只需要10幾20天,狗狗在這段時間裡,已經習慣主人一整天在家陪自己,一旦你要出門上班,它們肯定會非常不舍。來看看怎麼讓狗狗適應這個變化吧!首先,區別狗狗的不舍和分離焦慮狗狗的不舍和分離焦慮,是有很大區別的,不舍只是短暫的情感發洩,而分離焦慮屬於狗狗的行為問題,發展到嚴重情況會變成心理問題。
  • 你有成年人的分離焦慮嗎?
    有沒有遇到,或者聽到過這樣的情況: 一個嬰兒才看到媽媽離開視線時,就會表現得不安,甚至哭泣,任誰的安撫都沒用,直到媽媽再次出現; 在小孩子第一次進什麼幼兒園的時候,家人離開時,TA會立馬表現出不配合,要回家大哭大鬧...
  • 狗狗愛你和分離焦慮,是有區別的!5個跡象表明狗有分離焦慮
    但是依賴過了頭就不好了,有些狗狗甚至連和主人短暫的分離都會焦慮不安,甚至發狂,這很可能是狗狗患有「分離焦慮」的表現。那麼怎麼判斷狗狗有這樣的分離焦慮症呢?看看它有沒有一下幾種行為就知道了:1、在家裡隨地大小便如果你家的狗狗從小就不受訓練,大小便怎麼學都學不會,那麼它不管主人在不在都會隨地大小便,這是正常的。
  • 孩子可能正在面臨分離焦慮
    當孩子們開始表現出明顯的依戀情結,分離焦慮也會隨之而來。分離焦慮到底是咋回事分離焦慮是指當孩子與父母分離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影響到正常生活的情緒狀態。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但嚴重的焦慮情緒,則會影響到孩子和媽媽互相的生活。寶寶為啥會出現分離焦慮?分離焦慮的產生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主要是家庭出現了較大的變故,如搬家、轉學、父母分居或離異等。
  • 關於狗狗的分離焦慮
    狗狗的分離焦慮症是什麼?為什麼會引起分離焦慮?怎麼解決分離焦慮的行為?
  • 分離焦慮期的娃兒,怎麼告別、怎麼陪伴?
    即使對於我這種不是天天出門上班的人來說,娃兒的分離焦慮期已經很折磨人心了,更別說重返職場恰又逢娃兒最敏感時期的媽媽們,娃兒出生後都捨不得聽到娃一聲哭,突然每天聽著娃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分別,那種心累是可想而知的。現代媽媽們都更注重心理層面的養育了,分離焦慮早已不陌生,並且媽媽們也會去思考和學習如何更好地應對可以減輕對寶寶的傷害。
  • 小兒推拿楊曉:寶寶「分離焦慮」哭不停,我們應該怎麼辦?
    小兒推拿楊曉:寶寶「分離焦慮」哭不停,我們應該怎麼辦? 獨自在家帶娃的寶媽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抱著孩子上廁所,或者是上廁所的時候開著門,孩子呢,就像是一個監督者一樣站在衛生間的門口...
  •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辦?4招幫助孩子排解焦慮
    孩子不讓父母出門,其實是「分離焦慮」在作怪,幾乎所有的小寶寶都會產生這種焦慮,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時,要妥善處理,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一、越來越黏人的孩子昨天中午,閨蜜小彤約我出去吃飯,說她最近遇到了一個問題,想讓我幫忙出出主意。
  • 孩子總是離不開你? 可能「分離焦慮」期到了
    如何改善「分離焦慮」的情形  1.當家長要離開時(例如將孩子送到保姆家),要告訴孩子,自己幾點會去接他,並要說到做到;如果不確定時間,可以說「媽咪晚一點就會來接你,你要乖乖聽話喔!」別什麼都不說就離孩子而去,孩子會很惶恐。  2.讓孩子逐步適應與主要照護者分離。例如剛到保姆家時,一開始都要陪伴著他。
  • 復工是件好事,但是你家狗子很有可能會有分離焦慮!
    但是這個時候,已經陪伴了你一個全所未有長的假期的狗子就會有一些小情緒,各種搞事情!近期就有很多網友表示家裡的狗之前都非常乖,但是復工以後不是拆家就是「鬼哭狼嚎」,叫個不停。有些甚至隨地大小便,讓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那今天倍內菲就跟大家來看看這到底是為什麼!事實上狗狗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大多是由於它得了「分離焦慮」!吶,根源自然是你復工了,而它們的作息規律因為你要外出工作而發生了改變。
  • 你的狗可能患有分離焦慮,教你怎麼撫慰你的小狗
    然而,這種情況也可能出現在以前從未表現出症狀的家庭犬中:工作時間表的改變,搬到新家或高齡時都會觸發這種情況。這裡有四個常見的跡象表明你最好的狗狗可能會患上分離焦慮,你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他放放鬆。1.破壞性行為許多具有分離焦慮的狗會表現出破壞性行為。
  • 疫情後遺症 「媽媽不要去上班」,孩子的分離焦慮怎麼破?
    : 終於不用24小時面對娃的老母親本來很開心,但娃掛在媽媽身上,一個勁兒喊「要媽媽,媽媽不要去上班」,那撕心裂肺的模樣,往往把老母親們也弄得有些心酸。以後孩子在遭遇分離的場景時,比如上學離開父母、和朋友分別或是和戀人分手,就會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悲傷,難以走出傷感。
  • 成人也有分離焦慮?四步驟教你應對
    她往往不願意與對方分離,哪怕是短暫的、必要的分離也不願意,總希望與對方粘在一起,在戀愛中採取貼身政策。其實,這種糾纏和貼身政策就是害怕分離的表徵,對感情也可能會有破壞作用。因為時間長了,可能會出現對方無法理解和忍受你的焦慮反應,讓他覺得沒有彼此的空間和自由,令婚姻窒息、彼此的關係失去活力,以致於對方乃至雙方的親密關係因缺氧而死。  當然,在親密關係中有「分離焦慮」也並非不好。
  • 狗狗有分離焦慮怎麼辦?
    我們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每天都需要外出忙碌,根本不可能無時無刻的陪伴在它們身邊,如果它們無法適應獨自在家,那就會出現分離焦慮的症狀,也會帶來很多問題和麻煩。當你的狗狗有以下表現時,說明它存在一些分離焦慮的問題:1.
  • 寶寶越來越黏媽媽,可能是分離焦慮在作怪
    可能準確一點說,這也是一種分離焦慮。寶寶在6個月到3歲之間會出現分離焦慮現象,這是很正常的,也說明孩子的情感在進一步發展。媽媽是孩子最早和接觸時間最長的人,所以孩子比較信任媽媽,特別是母乳餵養的寶寶,能夠在媽媽那裡找到安全感。什麼是分離焦慮呢?其實分離焦慮就是和親密的撫養者有分離感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安情緒和行為。
  • 貓咪亂尿是因為分離焦慮?5招教你有效化解
    美國著名獸醫Dr.Karen在她的著作《小動物行為臨床醫學》中將分離焦慮症定義為:「當它們獨處時,動物表現出焦慮和過度窘迫的症狀。常見於狗、貓、鳥、鯨等動物身上。嘔吐(嘔吐物中通常含有食物或頭髮)搞破壞:扯紙巾、抓沙發、亂咬東西等主人回家時異常熱情黏人目前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貓咪為什麼會分離焦慮,從一些跟蹤調查來看,遺傳學抑鬱症、斷奶過早、搬家、親人離去等原因都可能引發貓咪的分離焦慮。
  • 寵物專家的建議:節假日中如何減少寵物的分離焦慮
    像新年春節這類的節日對人類來說是很喜慶的,但是對寵物來說,卻會讓它們充滿焦慮,因為主人可能要和它們分離一段時間了。各位寵物主人們,在假日到來之際,在你離開之前請一定先把你的寵物毛孩安排妥當。下面是一位動物行為專家的寶貴建議。
  • 孩子要入園,有分離焦慮怎麼辦?國際幼兒園給的這4點建議很實用
    雖然這八個月的全職帶娃讓我迫不及待的想把他送進幼兒園,但是一想到他馬上要去到一個新的環境、需要自己去面對一些事情,內心還是有點不捨得的。但是無論如何,總是要成長嘛,我現在能做的就是早點幫他做好一些準備。和錄取通知書一起來的,還有一個檔案袋,裡面有一些需要填寫的表格和一些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