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
「『運-10』下馬、麥道合資後限量又減產,由於缺乏項目支撐,廠裡甚至一度連工資也發不出,我們車間從最初的400多人到最後只剩下60餘人。當時,我哥哥在寶鋼集團工作,他幾次勸我換份工作或者去他廠裡,但我就是『一根筋』,覺得中國的大飛機,一定行!」
與孟見新見面是在上海市第十六屆家庭文化節主題活動上。他激動地說:
「我剛從俄羅斯航展出差回來,這次帶去參展的樣機是CR929遠程寬體客機,是中國與俄羅斯聯合研製的大型客機,可搭載280人,長途飛行12000公裡,屬於比C919更大、航程更遠的寬體客機。從項目啟動到實現首飛,預計需要7年左右時間,到實現產品交付預計需要10年左右時間。」
孟見新家庭被譽為「航空之家」,他是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飛」)C919事業部副主任兼總裝車間副主任、高級技師。1980年進入「上飛」前身——上海飛機製造廠,39年間,他把成千上萬的零件組裝成一架架飛機,見證了我國4次國產飛機的首飛。
孟見新在「上飛」總裝車間
孟見新的女兒、女婿也是「大飛機」人,一家人秉持著航空報國的情懷,為祖國的「大飛機」事業揮灑青春、貢獻力量。這個特別的家庭,入選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
中國的「大飛機」一定行
民用航空製造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也是推動經濟與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回顧歷史,中國的大飛機研製之路走過了一段艱難、坎坷的歷程。
1970年8月,國家向「上飛」下達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民用客機「運-10」的研製任務,1972年審查通過飛機總體設計方案,1975年6月完成全部設計圖紙,這是中國首次自行研製、自行製造的大型噴氣式客機。
「我1978年進入『上飛』,有幸參與了『運-10』的製造。」孟見新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說,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自己積累了豐富的飛機製造經驗。
1980年9月,「運-10」在上海大場機場成功首飛,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之後「運-10」在中國多地轉場試飛,且7次飛抵拉薩,是中國第一架飛越世界屋脊的自行研製的飛機。
「運-10」飛機(資料圖片)
如今,這架曾經飛躍祖國千山萬水的「運-10」飛機,停放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總裝製造中心浦東基地,它是一個標誌,人們每每看到它,就會想起那段中國國產大飛機艱難、曲折的探索歲月。
1992年6月22日,中國上海航空工業公司與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聯合探索過「MD90-30」商用飛機的研製。從原定生產40架,到向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買20架,在上海製造總裝20架。
MD90-30飛機採用合作生產的方式,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提供圖紙和原材料,中國方面出設備和人工,其70%的零部件是由中方製造。由西安、瀋陽、成都的飛機製造廠分頭生產飛機的機身、機翼、機頭、機尾各部分,上海航空工業公司承擔總裝任務。最後,由於虧損嚴重、銷路以及麥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併等多方面原因,僅製造2架後即中止該計劃。
孟見新說:
「『運-10』下馬、麥道合資後限量又減產,由於缺乏項目支撐,廠裡甚至一度連工資也發不出,我們車間從最初的400多人到最後只剩下60餘人。當時,我哥哥在寶鋼集團工作,他幾次勸我換份工作或者去他廠裡,但我就是『一根筋』,覺得中國的大飛機,一定行!」
國產「大飛機」的崛起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民航業的不斷發展,航空運輸產業展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商用飛機被再次提上日程。
2001年8月20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向國防科工委上報了《關於新型渦扇支線飛機項目立項的請示》;2002年6月14日,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正式批准項目立項,ARJ21項目正式誕生。
ARJ21,英文全稱是「Advanced Regional Jet for 21st Century」,意思是「21世紀新一代支線噴氣式客機」。
ARJ21飛機(資料圖片)
同以往的商用飛機項目相比,ARJ21有三個鮮明變化:
發展思路堅持「以我為主」,按照「主製造商、供應商」模式研製生產,總裝、交付、客戶培訓和服務基地設在上海;
運作機制和管理模式市場化,由國家、地方和企事業單位「共同投資、共擔風險」;
堅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主,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航空工業的優勢,開展全國大協作。
孟見新說,隨著ARJ21項目正式誕生,中國民機事業再次起航。
「我1994年被公派到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國際飛機機身維修企業,一個月工資可以拿到一萬多。」孟見新表示,由於當時國內的民機製造人才無用武之地,很多技師流向國外。雖然國外的待遇、環境更好,甚至可以拿到綠卡,但當聽到祖國的召喚時,孟見新毅然回到祖國,投身「大飛機」事業。
「我選擇回國,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她知道『上飛』更需要我。」
回到「上飛」,孟見新白天在一線組織工人進行大部段裝配,晚上聯手製造工程部同事編寫工藝文件。
依靠對麥道項目工藝規範和管理體系的了解,孟見新作為高級技師代表,參與制定了中國飛機製造業的第一本民用類飛機裝配大綱,這本大綱後來直接應用於ARJ21新支線客機和C919大型客機項目。
C919大型客機(COMAC C919),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與美、法等國企業合作研製組裝的幹線民用飛機,於2008年開始研製。
C919大型客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誌性工程,機體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ARJ21新支線飛機和C919大型客機項目,幾乎是從一無所有開始,製造標準、工藝等很多內容需要重新摸索。孟見新帶領工人吃住在現場,累了回宿舍眯一會,醒了繼續幹,工程緊的時候幾天幾夜不睡覺是常事,一家人有時只能「宿舍見」。
「那時候忙得沒時間回家,她沒有一句怨言。」孟見新很感激妻子尤秋琴的理解與支持。
而在尤秋琴眼中,孟見新是個「好好先生」,雖然平時經常加班到深夜,但遇上節日,會買一束花,製造一段小浪漫。
無論多晚,只要回家他都去母親那裡看一看,看到她一切安好,才放心去休息。只要有空,他就給嶽母打電話,噓寒問暖,關懷備至。
有時候忙起來,一連幾天加班,但一有空,他就帶外孫出去玩。不僅對工作認真,也盡最大努力對家庭負責。
2017年5月5日14時許,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架白色大型飛機上。啟動、滑行,機頭昂起,直插雲霄……我國首款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備國際主流水準的幹線飛機——C919成功首飛。從此,開啟了中國民航新時代。
C919飛機
2017年5月22日,中國商飛公司與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公司的合資企業——中俄國際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CRAIC)在上海成立。
2017年9月29日,中俄遠程寬體客機命名CR929 合資公司LOGO發布,標誌著航程更遠、起飛重量更大、載客量也更多的CR929遠程寬體客機項目研製進入實質階段。中國的大飛機之路正在加速迎接未來。
一個家庭的航空事業
從「運-10」到CR929,從青春到白髮,59歲的孟見新見證了中國大飛機的崢嶸歲月。讓他欣慰的是,自己的航空夢還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延續。
孟見新全家福
1991年,孟見新第一次帶5歲多的女兒到上海飛機製造廠看大飛機。他帶著女兒在大場基地總裝車間前留影,女兒興奮地念叨好多天。或許那時,女兒就在小小的心靈裡播下了「大飛機」的種子。
2008年,孟見新的女兒孟文豔也進入「上飛」,開始為中國的大飛機事業忙碌著。
「小時候總覺得爸爸要加班,不能陪我,回到家經常能聽到他聊一些關於飛機的事,算是耳濡目染吧。進入『上飛』時,正是中國大飛機開始崛起的好時候。」
孟文豔和同事們一起努力,當「大飛機」首飛衝上雲霄的那一刻,她激動不已,也終於體會到父親的心情。
除了事業,孟文豔還收穫了愛情,她的丈夫李博敏是「上飛」的一名設計師。
「我們這裡『內部解決』的很多,一來是沒有時間接觸外面的世界,二來工作忙碌,同行能互相理解。平時我們分別在A、B、C區不同的部門工作,在公司裡也很難見上一面。」
女兒和女婿這兩位「同事」能深深體會父親的忙碌,在工作、生活中更以父親為榜樣。
現在,他們5歲的兒子也成了「飛機控」,飛機各個位置的功能、作用他都知道,家裡有許多玩具,但是他最喜歡的還是跟飛機有關的玩具。他也總是驕傲地告訴小夥伴:
「我爸爸媽媽、外公都在飛機廠工作!ARJ21和C919飛機是我外公造的!」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飛三代」也將在這個家庭中誕生。
記者手記
「幹飛機,幹不夠」
和孟見新聯繫了很久,才約定採訪時間,加班、開會、出差,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儘管已年近60,但他依然精神抖擻,尤其是向記者描述往事時,激動地仿佛一切就在昨天。
「幹飛機,幹不夠」,這是讓記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當聊到即將退休,今後有何打算時,孟見新的眼神裡充滿了不舍。
「如果可以,我想退而不休,繼續盡我所能,支持中國航空事業,為國家帶出更多的民用類飛機後備人才。我想親眼見證CR929的首飛!」
孟見新在「上飛」已經工作了39年,在和他的對話中,我感受到的是深厚、真摯的感情。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孟見新和他的「航空之家」,折射出了祖國70年來航空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本文原題為《39年「大飛機」情懷凝聚「航空之家」》,來自《中國婦女報》2019年11月23日1版)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文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丁秀偉/朱麗葉
圖片/除標註外均來自受訪者
編輯/侯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