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以70天寫70年:從「小瞬間」看以色列的「大歷史」

2020-12-06 澎湃新聞

以色列建國70年之際,一系列建國主題的著作問世,《創造以色列歷史的70天》

([法]薩洛蒙·馬爾卡著,馬秀珏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

就是其中之一。該書以很強的畫面感來呈現特殊的歷史節點,由於選材獨特、視角新穎,讓讀者沉浸在一種「不露聲色的感動之中。」薩洛蒙·馬爾卡(Salomon Malka)是法國著名的作家、記者,也是法國猶太雜誌Arch的編輯部主任。該書創作的本意是:「選擇70個特定的日子,來總結以色列70年的歷史。」具體做法是:「跟隨靈感的啟發,匯集意義非凡的日子、主要事件、關鍵日期、核心人物、重要的人、主要的裡程碑」,融合「記憶、證明、文字作品、相遇以及對話。通過印象派的筆融,描繪出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歷史。」

(第19頁)

。所以這本書不是板著嚴肅面孔寫出來的史學著作,而是以通俗優美的語言簡明扼要地去呈現人物與場景,每個話題僅有2000多字的篇幅,但所講述的內容有依據、有出處,力求還原真實,呈現歷史。

《創造以色列歷史的70天》

一、豐富多彩的歷史瞬間

薩洛蒙·馬爾卡選擇的70天所呈現的70篇短文,主題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類:大事件的小片段;大人物的小瞬間;小人物的大場景。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等方方面面。

以色列歷史上的大事件在全書佔據了重要比例。作者不是刻意去描繪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而是聚焦於某些特別的小片段。猶太復國主義話語在書中多次出現。如《猶太富復國主義的雛形》篇,作者聚焦了1801年比利時貴族利涅親王出版的《猶太人回憶錄》一書。作為一位軍官、外交家及作家,利涅親王注意到了歐洲100萬「被上帝遺棄的猶太人」,他建議說服土耳其蘇丹,「給予他們一片土地或讓他們重歸故土。這比西奧多·赫茨尓1896年出版《猶太國》早了一個世紀。」

(第5頁)

不僅如此,作者還為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續寫了現代結局:2016年6月,以色列總統裡夫林在其官邸接待了利涅親王的後人米歇爾親王,納粹統治期間,米歇爾的祖父母在瓦隆的家裡解救了44個猶太孩子,其中有6個來以色列參加了儀式。關於猶太復國主義之父赫茨尓在書中也有多處描述,《康朋路的赫茨尓》,重現了1895年1月5日,赫茨尓把自己關在巴黎康朋路的旅館裡,克服持續失眠、高燒不斷帶來的痛苦,奮筆疾書《猶太國》的場景。同時又探究了赫茨尓在報導德雷福斯案件時的態度與措辭,以及他留給後人的疑惑。《科學與歷史》談到了1904年赫茨尓的去世給猶太世界所造成的巨大傷痛:6000多人云集維也納,一路護送他的靈柩,史蒂芬·茨威格稱之為「一個淳樸的、全民悲慟的、前所未有的葬禮。」喬治·克列蒙梭說:「他是個天才」,「他身上殘存著一絲上帝的氣息。」

(第37頁)

薩洛蒙·馬爾卡善於捕捉一些特別的歷史片段。1952年11月9日,魏慈曼總統去世第二天,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阿巴·埃班正式邀請愛因斯坦擔任以色列總統。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充滿人性關懷的人文主義者在感動之餘選擇了婉拒:「我為我們的國家以色列的提議所深深感動。當然,我在為此感動的同時又羞愧難當,因為我不可能接受這個職位。我一輩子都在跟客觀事物打交道,我生性缺乏恰當地與人打交道和行政管理的經驗與能力。因此,僅此一點我就不是擔當如此重任的恰當人選。」

(第59頁)

雖然愛因斯坦拒絕了總統職位,但「愛因斯坦總統」從此卻成了一個美好的佳話流傳於世。作者還注重從特定的空間去挖掘歷史,《大酒店的魅力》選取了1930年12月30日耶路撒冷大衛王酒店的開業,作者首先介紹大酒店的位置與建造,然後如數家珍般地講述了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歷史:英國託管政府的秘書處及軍事指揮中心所在地;1946年猶太軍事抵抗組織製造的酒店爆炸案;六日戰爭期間經歷了約旦軍團的槍林彈雨;1977年酒店奉獻給「英勇元首」薩達特的「魚餅凍」,以及多國政要、社會名流的駐足印跡等。在作者看來,這座將要迎來90歲生日的大酒店是以色列國家的見證,「僅僅圍繞大衛王酒店,我們就可以完成一部關於以色列歷史的鴻篇巨製。」

(第43頁)

大人物的小瞬間是該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有濃厚的趣味感。《科學與歷史》講述了魏茨曼本人對於民族家園的特殊貢獻。作為科學家的魏茨曼是曼徹斯特猶太社區的領導人。1907年,他開啟了平生的第一次巴勒斯坦之行。在雷霍沃特,他從住所的窗戶遠望,被一座小山峰深深吸引,他買下了這座山,修建了房屋,這就是Ziv研究所的開端,也就是魏茨曼研究院的前身。旅行過後他對巴勒斯坦的感受是「空氣像水晶一樣清澈,清澈到讓我們可以回溯3000年的歷史。」

(第42頁)

回到英國以後,他積極斡旋於高層政要之間,爭取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為以色列建國鋪平了道路,哈伊姆·魏茨曼在這方面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第21頁)

哈伊姆·魏茨曼

《領袖的童年》講述了13歲的西蒙·佩雷斯隨家人離開波蘭,移居特拉維夫的故事。佩雷斯的母親從小留給他的教誨是:「每天吃三頓飯,你就會變強壯;每天讀三本書,你就會變聰明。」作者特別分享了佩雷斯經常講到的一個故事:有人從巴勒斯坦帶回一個橘子,在他的家鄉——一個擁有1500猶太人口的波蘭小鎮維希涅夫卻激發了巨大的熱情與轟動:「我永遠不會忘記小鎮上的猶太居民看到這隻橘子時驚訝的表情。這隻橘子對他們來說是希望的頂峰,是深藏在他們心底的欲望。也就是那一刻,我生平第一次意識到,這就是對以色列土地的渴望。那一刻,我的身體甚至都在顫抖。」

(第29頁)

普通人物的特殊貢獻是作者的另一關注點,這些人從思想觀念、文化藝術、科技創新等不同方面成就了個人的輝煌,也塑造了國家的歷史。薩洛蒙·馬爾卡選取的主要事件有:1966年阿格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73年以色列首次參加歐洲電視網歌唱大賽、1976年大衛·費曼投身布勞施泰因沙漠研究所的籌備工作、1976年青年怪才尤瓦爾·赫拉利出版《人類簡史》、1985年米蘭·昆德拉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2009年丹·賽諾與索爾·辛格出版《創業的國度》、2012年長達六年的訴訟之後卡夫卡手稿歸屬希伯來大學、2014年阿摩司·奧茲開始創作他的宗教小說《猶大》等等。另外,以色列哲學家沙亞胡·萊博維茨以及電影明星蘿妮·艾卡貝茲的逝世也有專篇論述。

米蘭·昆德拉

二、恢弘悲催的國家記憶

薩洛蒙·馬爾卡強調本書的宗旨是「從回溯歷史的角度,來見證這個民族所走過的歷程。」

(第20頁)

貫穿全書的主線是民族國家的建構。薩洛蒙·馬爾卡的筆下展現了一系列氣勢恢弘的國家記憶。開卷之篇描述了《詩人君主》大衛王的威武篤定、唯美善終,體現了猶太人對聖經時代民族英雄的崇拜。大衛王統治希伯來王國達40年,其中7年在希伯倫,33年在耶路撒冷。他從耶布斯人手中奪下耶路撒冷,並將之建設成希伯來王國的首都已永遠載入猶太人的記憶史冊中。《年邁的雄獅》記錄的是1948年5月14日,本·古裡安在特拉維夫莊嚴宣布以色列國成立的場景:「(他)身著深色西裝,並佩戴著與西裝搭配的領帶,他的妻子波拉身著優雅的黑色長裙站在他旁邊。古裡安隆重地、一字一句地宣讀了《獨立宣言》:『我們在這裡宣布,在以色列的土地上,一個猶太人的國家成立了,這就是以色列國。』他金屬般的聲音在西奧多·赫茨尓的肖像和兩面藍白相間的以色列國旗間迴響。」

(第47頁)

接著作者又以高度濃縮的篇幅概括了古裡安的政治道德與人格品質,獨立戰爭、西奈戰役、六日戰爭、與德國關係的正常化等一系列的歷史時刻,作為國家的創建者,古裡安「帶領以色列人接受洗禮。如果沒有他,沒有人知道以色列是否還能重見天日。無論怎麼說,是他在最關鍵的時刻將以色列從夢想帶進了現實。」

(第49頁)

《貝京的隱退》講述了1983年黎巴嫩戰爭結束後,40萬以色列民眾聚集在特拉維夫的國王廣場,高舉戰爭中死亡的士兵人數,抗議政府的戰爭行為。壓力之下貝京不接受任何勸阻,義無反顧選擇了辭職,在特拉維夫的一個小公寓裡,默默走完了他的人生路。人生巔峰,戛然而退,這是貝京的性格,但這一決定反而使他再度贏得了人心,無論左翼還是右翼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以前,人們認為他是『鷹派』,是『恐怖分子』,是『法西斯』,現在人們反而開始欣賞他的優雅,他的幽默,他的直率,他的國家意識,他與平民百姓的親近」;「這個本·古裡安不喜歡的右翼勢力,但在公眾看來,他又成了本·古裡安的繼承者。」

(第126頁)

歷史學家對於貝京的描述往往都以其政治生涯的結束而黯淡收筆,而薩洛蒙·馬爾卡的描述卻激活了人們心目中不一樣的「貝京印象」。此外,該書還展示了2008年以色列歷史上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基亞法遺址出土了三千年前的陶片、2010年以色列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廠以及以色列的一些科技創新成果,從而凸顯了新世紀以來這一「創新國度」的成長曆程。

本·古裡安在特拉維夫莊嚴宣布以色列國成立

薩洛蒙·馬爾卡也同樣關注了民族國家成長過程中的創傷性記憶,如1933年6月16日,左翼猶太復國主義領袖海姆·阿洛索羅夫在特拉維夫廣場被刺殺,這樁至今未結的歷史公案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懸念;1941年12月,阿巴·科夫納在維爾紐斯格都發起的反抗與復仇;1960年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過程中以色列社會的悲哀與刻骨銘心的傷痛;阿倫特的對於艾希曼審判的相關報導,尤其是她提出的「平庸之惡」在猶太世界所激發的軒然大波;1965年5月 8日,六日戰爭的首席功勳以色列間諜伊利·科恩在大馬士革的廣場上被公開執行絞刑;1975年9月25日,11名以色列體育代表團成員在慕尼黑奧林匹克村慘遭殺害,「他們的唯一錯誤,就是成了以色列人」;1976年7發生在恩德培機場的解救人質行動,雖然行動成功,但特種部隊指揮官納坦·內塔尼亞胡(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總理的哥哥)卻永遠倒下了。此後,年邁的父親歷史學家本齊翁·內塔尼亞胡在自己住處的樓梯盡頭一直掛著一幅巨幅照片,照片上的人不是當總理的兒子,而是納坦·內塔尼亞胡;1995年11月4日,國王廣場上再次響起罪惡的槍聲,拉賓總理在10萬名群眾的視線中被宗教極端分子暗殺,以色列社會再次被嚴重撕裂;2006年7月真主黨對以色列北部持續多日的火箭彈襲擊在政要及民眾中所引發的戰爭恐慌,這場「沒有名字的戰爭」再次觸動了以色列人最敏感的安全神經。

總之,痛苦與希望同在、悲情與輝煌並存,這就是以色列國家、也是所有民族國家成長曆程的寫照。「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別無二致,所有民族珍視的,任何一個民族也會珍視,」

(第20頁)

追求人類共守的價值準則、渴望成為「正常民族」、「正常國家」這是猶太人歷經大流散之後嚮往應許之地、回歸民族家園的千年夢想,也是薩洛蒙·馬爾卡所要傳遞的重要信息。

三、溢於言表的和平期許

薩洛蒙·馬爾卡用不小的篇幅描述和平主題,對於民族、宗教和解的期盼貫穿始終。《被扼殺的希望》描述了1977年11月19日,薩達特的專機降落在本·古裡安機場的場景;1979年埃以和平協議的籤訂以及薩達特的遇難與葬禮,作者對這位首次與以色列籤署和平協議的阿拉伯領導人給予了崇高的敬意。《奧斯陸協議》回顧了1993年9月13日,拉賓、佩雷斯、阿拉法特與柯林頓在白宮草坪上簽署協議的歷史時刻。長期以來,學界與政界的主流觀點是《奧斯陸協議》只是一個失敗的協議文書,「一個被毀滅的幻想,一個無盡的失望,一個支離破碎的夢想」,但在薩洛蒙·馬爾卡看來,《奧斯陸協議》畢竟存在過,而且它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無論怎麼說,《奧斯陸協議》帶來的並不是無足輕重。如果說現在大部分以色列人贊同巴勒斯坦國家的成立,如果大部分的政客(無論是右翼還是左翼)又對此表示同意,這也是因為《奧斯陸協議》。最終說來,歷史不是一直向前的。歷史是曲折的,是猶豫不決的,歷史可以倒退,歷史也允許犯錯誤,歷史是一條條遍布坎坷的路。」

(第147頁)

薩洛蒙·馬爾卡還著力表達了對巴勒斯坦人的同情,對阿拉伯民族文化的讚賞。《回來吧,我們愛你》描述的是2007年11月24日,用希伯來語寫作的巴勒斯坦作家賽義德·卡舒亞創作的電視劇《阿拉伯勞工》在以色列國內所引發的反響,電視劇以幽默的方式講述了以色列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夾雜著愛與恨、分裂與融合、文化衝突、兩個社會的文化、宗教與政治以及幻想。」

(第191頁)

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的身份困境以及集體記憶的塑造一直是卡舒亞創作的主題。《阿拉伯勞工》之後,他開設了周刊專刊,報導以色列邊境附近阿拉伯人的生活狀況。薩洛蒙·馬爾卡這樣評價賽義德·卡舒亞:「作為一個熱愛希伯來語的人,他與其他的人一起,肩負著對未來的承諾,也保持著對未來的質疑。」

(第191頁)

。《希伯來語的<古蘭經>》特別講述了2016年3月4日,由以色列阿拉伯人蘇卜希·阿杜伊翻譯的希伯來語《古蘭經》的問世,這是《古蘭經》的第一個希伯來語版本,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以色列人有機會了解伊斯蘭教的宗旨與教義。

宗教和解也是該書的主格調之一。《朝聖耶路撒冷(一)》的主題是2000年3月21日,保羅二世開啟了前往聖地的朝聖之旅,也是歷史上教皇首次對以色列進行正式訪問。以色列的新聞媒體全力聚焦,2000多名記者現場採訪,遠遠打破了世界紀錄。在耶路撒冷大屠殺紀念館,教皇面對這座城市、面對全世界,發表了觸動人心的演講:「我想起了在戰爭期間被納粹佔領的波蘭所發生的一切。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及鄰居。他們有的已經去世,有的倖存下來。我來到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悼念數百萬在大屠殺中失去生命的猶太人。他們被剝奪了一切,尤其是人類的尊嚴。……作為羅馬主教和聖伯多祿的繼任者,我想請猶太人放心,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哪裡,受真理和愛的福音的規範約束而不是被政治考量所支配的天主教會,永遠都會為基督徒針對猶太人的仇恨行為、迫害以及反猶示威運動而深深地感到難過。」

(第168頁)

。《朝聖耶路撒冷(二)》講述了2014年5月25日,追隨保羅二世及本篤十六世的腳步,教皇方濟各在穆斯林伊瑪目及猶太拉比的陪伴下,來到安曼、伯利恆及耶路撒冷。教皇之行想要表達的意願是:「建立和平並非易事,但不能和平地活著是一種痛苦。」在哭牆前發生了感人至深的一幕:方濟各教皇往耶路撒冷哭牆的縫隙裡塞了一張紙條。然後,他走到他的朋友亞伯拉罕·恩科卡拉比以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伊瑪目面前,與他們倆人緊緊的擁抱在一起。「這是一個親密的時刻,同時也是一個展示了不同宗教之間融合的舉動,簡單而又自然。這也體現出這位厭惡冗長演講、更喜歡親身經歷以及貼近現實的教皇的風格。」

(第222頁)

眾所周知,和平之城耶路撒冷最缺少的就是和平與寧靜。薩洛蒙·馬爾卡在《落雪》中以優美的語言與意境描寫了2013年12月12日,一場大雪之後的耶路撒冷,這是以色列國家氣象史上最大的一場雪,學校停課,公共運輸停止,大雪帶給人們的欣喜與這座城市的寧靜成了公共話語。薩洛蒙·馬爾卡評論說:「耶路撒冷成為新聞報紙的頭條。寒冷成為新聞報紙的主要話題,將司空見慣的衝突、社會逸聞以及政治社論趕出了報紙的頭版。字裡行間,所有人都期盼著這座城市每三到四年就能下一場雪,讓大雪覆蓋人行橫道、路面、樹木、汽車,讓大雪落在行人身上,讓一切都獲得幾個小時的平靜。在耶路撒冷,每個人都知道,下雪就是一場盛宴。」

(第219頁)

70天相對於70年的建國曆程、3000年的民族歷史而言,僅是小瞬間、小片段,但70天如同70個多稜鏡,凸顯了關鍵人物,留住了歷史時刻,保存了國家記憶,也合拍了時代脈搏,這就是薩洛蒙·馬爾卡的獨具匠心與精彩奉獻。讓讀者在輕鬆閱讀、栩栩如生的畫面中觸摸歷史老人的容顏,感受以色列國家的輝煌與悲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70年70個瞬間 (51)| 虹口申遺第一聲——精武體育申遺成功
    虹口相冊70年70個瞬間1949年至2019年編者按虹口相冊:70年70個瞬間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
  • 空降兵主題晚會再現70年經典瞬間
    這臺絕大多數由戰士自己完成的群眾性演出,發掘歷史天空的真實故事,淋漓演繹經典瞬間,用舞臺語言成功地演繹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空降兵70年雲海築夢的情與景;在新時代胸懷壯志凌雲,搏擊萬裡長空的情與景;向著「建設世界一流空降兵的目標」奮飛的情與景。
  • 小聲提醒:2020年只剩70天了……
    從今年一月開始,一切預想中不可能發生的事,它們好像都排著隊來到了2020年,網友:我從來都沒有哪一年像今年一樣希望它過快點!非洲25年以來最嚴重蝗災對於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而言,這場巨大的災難是25年來之最,對於肯亞則是70年一遇。澳大利亞山火逼近坎培拉這場始於2019年9月的澳洲山火,持續到了2020年,燒了將近4個月的時間,愈演愈烈,已經到了失控的境地。
  • 以色列Aquamaof宣布進軍RAS養蝦業,每噸水產量高達70公斤
    以色列Aquamaof宣布進軍RAS養蝦業,每噸水產量高達70公斤2020-11-20 11:2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UCN國際海產資訊        瀏覽量: 478 次 我要評論 作者/&nbspMatt&nbspCraze編譯/&nbsp胡路怡
  • 衡陽風華·70年70人丨洛夫:「詩魔」戀鄉愁 因為風的緣故
    他們是革命者、拓荒者、奮鬥者,更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但他們從來不是天生就矗立在那裡。他們的每一步,都是激昂、堅守與擔當。他們如豐碑般樹達與銘刻,也如帛書般耐讀與沉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衡陽市委網信辦、紅網衡陽站聯合推出「衡陽風華·70年70人」網上展覽活動,利用紅網、「衡陽發布」等網絡平臺,通過系列報導、集中展覽、網上互動、對外宣傳、結集成冊等,對歷史致敬,發時代宣言,向先進學習,為衡陽聚力,將精神承揚。
  • 《聽見——上海法院壯麗70年》 「看見」上海法院70年崢嶸歲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推出《聽見——上海法院壯麗70年》一書。日前,該書已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聽見——上海法院壯麗70年》一書共計10餘萬字,收錄了2019年《法眼看天下》特別欄目《上海法院壯麗70年》的10期訪談實錄,將訪談內容與法治發展的大背景相結合,真實記錄了節目嘉賓與主持人的對話、聽眾點評以及嘉賓個人小傳
  • 敢為人先,激揚70年!廣東廣播電視臺建臺70周年座談會在廣州舉行
    2004年1月18日,廣東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成立,是全國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全省性的集團化改革,被稱為「南方模式」。2014年4月23日,由廣東電臺、廣東電視臺、南方電視臺、廣東省廣播電視技術中心、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5家單位整合而成的廣東廣播電視臺正式掛牌,掀起了一場振興廣東廣電的大變革。
  • 70年歷史的photokina宣布停辦 細數記憶中的photokina
    基於對目前影響行業的考慮,位於德國科隆2年一屆的photokina世界影像博覽會由德國官方發表聲明,宣布將停辦後續展會。photokina從1950年首次舉辦起,至今已有70年的歷史(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停辦),最後一次展會舉行於2018年。
  • 歷史的迴響——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
    歷史的迴響——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作者:孫健剛結束百餘年的屈辱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何等的氣魄和膽量新中國第一次抵禦侵略保家衛國使命擔當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志願軍將士奔赴疆場毛澤東運籌帷幄彭大將軍坐鎮前方
  • 歲月留鏡-民航攝影師眼中的民航70年
    開欄的話 2019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也是新中國民航成立70周年。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70年滄海桑田,從弱小走向強大的中國民航有過太多難忘的故事和精彩瞬間。
  • 「中國的大飛機一定行!」|70年,我的家與國
    孟見新在「上飛」總裝車間孟見新的女兒、女婿也是「大飛機」人,一家人秉持著航空報國的情懷,為祖國的「大飛機」事業揮灑青春、貢獻力量。這個特別的家庭,入選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中國的「大飛機」一定行民用航空製造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也是推動經濟與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回顧歷史,中國的大飛機研製之路走過了一段艱難、坎坷的歷程。
  • 人間正道是滄桑——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
    中國從一窮二白起步,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更為彰顯……  這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幸福指數快速提升的70年——  70年,中國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窮。
  • 以色列人橫穿紅海確有其事?法老戰車輪海底顯形,地球曾翻轉?
    《聖經出埃及記》中記述: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445年不堪法老殘酷統治,逃離埃及橫穿紅海到達迦南。而其中最讓人難以置信的一件神跡奇事就是以色列人橫穿紅海,埃及追兵卻命喪紅海海底。這是一件神奇的地球事件!!那麼這件事情是確有其事麼?值得懷疑。
  • 海燕自行車、波浪洗衣機,老物件進博物館,實錄大連70年歷史
    他們在等待的是一場即將於11月30日在大連博物館亮相的名為「大連我的家」的展覽。大連博物館陳列部副研究員 趙琦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作為展示城市歷史和文化的一個綜合性博物館,我們大連博物館就想做點什麼事來展示一下大連市民的生活變化,也通過市民的生活變化來展示一下大連城市發展的變遷。
  • 樂視推70吋超4 X70 高端大屏成客廳標配
    2016年,我們經歷了寒冬,但對於一個好的產品、好的模式,從來不缺欣賞他的人。正如今天發布會主題「春天的故事」一樣,超級電視又站在全新的發展階段,播下希望的種子,到秋天可以收穫滿倉的果實。我始終堅信,生命的意義,在於永不停歇探索未知世界,我們還有很多的夢要做,還有很多吹過的牛要一一實現。生命的意義也不僅僅在於健康成長,而是要來一次真正的怒放,只要心懷夢想,並不斷堅定前行,我們就永遠生活在春天裡。
  • 冰城70後鐘錶收藏愛好者:老鐘錶隱藏城市歷史
    新晚報 2010年11月14日 06時48分 【顯示字體:小 中 大】【列印】【關閉本頁】 韋煥章贈送張廷閣的鐘表。
  • 壯麗70年 奮進新時代:聯通世界鄉土新
    網紅「海爸」的珠農淳樸本色依舊,一邊掐著手指告訴記者,自己今年虛歲五十七了,屬兔的,一邊坦言養蚌、開蚌大半輩子,完全沒想到賣個珍珠也能足不出戶上網直播,更沒想到自己因此還會「老來紅」……「搖把子」傳遞的看世界思變渴望佇立在新中國壯麗七十年的歲月之門前,1984年是一個不平凡的中點,也是農家子弟何志校的人生起跳點。
  • [壯麗70年 我看「都城地」] 李豔鳳:世界冠軍拋起「猛獁象故鄉」
    李豔鳳說:「18年的奮鬥,我想好好品味品味世界冠軍金牌裡的苦辣酸甜,感受一下金牌的硬度和難度。」  那一年,李豔鳳32歲!2012年8月4日,她在倫敦奧運會田徑賽場奪得女子鐵餅銀牌,成為我國首位奪得奧運會女子鐵餅獎牌的選手,奧運會銀牌和世錦賽、世界盃女子鐵餅冠軍得主。
  • 鵪鶉利潤可觀,50天能出欄,一隻可賣70元,為啥農民不敢養?
    網友提問:鵪鶉利潤可觀,50天能出欄,一隻可賣70元,養殖戶為啥不敢養? 按照題主這個說法,一年養1萬隻鵪鶉,是不是就意味著一年可賺上70萬元?在養殖業中來說,1萬隻的規模還算是比較小的了,可以隨時複製更多的規模,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這個行業可就被農民擠破頭餵養,不可能會這麼小眾的。
  • 埃及政界人士:"中國特色"是新中國70年成功的秘訣
    埃及議會第一副議長馬哈茂德·謝裡夫(Mahmoud El-Sharif)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僅代表埃及議會及我個人向中國人民致以衷心的祝福。新中國在成立以後,中國克服種種艱難險阻走到今天,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值得所有人為之稱讚,整個埃及乃至世界都對中國業已實現和正在實現的偉大成就敬佩不已。埃及作為最早同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對此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