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初夏五月,鮮花芬芳,屬於媽媽們的節日——母親節,也到了。
比起發朋友圈、送禮物,母親節更多的,是給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反思一下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媽媽,怎樣才能讓媽媽更開心。
前段時間的新聞令人觸目驚心:陝西一男子馬某,竟然將年近八十的老母活埋。《二十四孝圖》裡的「郭巨埋兒」已經非常惡劣了,而在當代社會,對生養自己的母親痛下毒手,更是殘忍至極。
這個母親節,母親和孩子都應該讀一讀這幾首古詩,在文字的浸潤中,思考兩代人之間如何相處。
01蔣士銓《歲暮到家》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這首詩對於在外的遊子,和遊子的母親,一定都有很共鳴。因為它把母親和兒子兩個視角結合起來,共同構成了過年回家的圖景。
無論離家多遠,過年,總是要回家的。歲暮的鄉愁就像一根風箏線,一頭繫著遊子的衣襟,而另一頭,就攥在母親的手中。母親的盼望,讓遊子更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於是詩人也遙想自己到家之前,母親是怎樣的狀態。年關將近,自己的老母一定已經在數著日子盼自己回來了吧。一次按時到達,就能讓她喜笑顏開。
她也早就為自己準備好了過冬的衣裳,那一針一線,把她的期盼,她的愛,都縫進了衣中。剛剛寄到的家書她看了嗎?信上的墨跡還尚未乾透呢。
和普天下所有母親一樣,她擔心著兒子在外的生活。「哎呀,又瘦啦……」詩人一到家,她便心疼起他來。做兒子的,又怎能忍心讓她擔憂呢?縱然在外有百般辛苦,此時也不敢告訴她了。
每一個在外的人,都撒過這個謊:「我很好。」
其實媽媽都是一樣,盼著你回家,在家呆久了便嫌棄你,可你走了以後又開始想念你。嘴上罵著你睡懶覺玩手機的媽媽,對你的愛還是一樣的。
02《詩經·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中國是個很重孝道的國家。在上古時代的《詩經》中,就已有了這首致敬母親的詩篇。
《毛詩序》說:「《凱風》,美孝子也。衛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爾。」因此,這首詩不僅僅是讚美母親,也是在寫孝子的心。他們看著母親為自己操勞,感到自責。這對後世子女來說,也是一種啟示。
凱風,就是溫暖的南風。母親就像暖風一樣,溫柔地吹拂著孩子們。有了她,孩子們才能像小樹一般,茁壯成長。
母親給了我們這麼多關心和愛護,我們也要體貼母親啊。我們要明白她的辛苦,替她分擔憂愁,給她一點寬慰。
03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正如題目所說,這首詩是送給一位姓劉的老人的。老人的子女自從長大後便遠走高飛,再也沒有回來看過他。可是他當年,也是如此。
該詩揭示了一代代人之間的現狀:人心都是朝下長的,孩子長大便忘記了家,自己有了子女便忘了父母。如此循環,形成了代際的悲劇。
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但是,千萬不要在自己的兒女「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的時候,才後悔當年對父母的舉動。
對於燕子等動物來說,成年後離開父母,是自然規律,這樣才能有利於物種的繁衍。然而,作為有情感有思想的人類,我們決不能如此冷漠地將父母拋下。有時間的,請「常回家看看」;沒時間的,也要用各種通訊工具送上問候……現代不比古代,聯繫聯繫父母,並非難事,唯需心意。
我們用耳熟能詳的《遊子吟》來結尾吧。這首無需多說,但其中深情,還需細細體會: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個母親節,把最真摯的情意獻給媽媽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