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評︱許禮平:傅抱石與《名家翰墨》(上)

2021-01-11 澎湃新聞
編者按:2016年6月18日,在上海市政協文史委員會、上海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聯合主辦的「2016上海文化與收藏論壇」上,許禮平先生發表了題為《傅抱石與〈名家翰墨〉》的演講。本文為演講稿節選的上篇。

《名家翰墨》創刊號上的傅抱石《九張機圖冊》

萬事起頭難,辦雜誌最難的是創刊號。我自幼喜歡傅抱石的畫,不是傅抱石的畫賣到兩億三千萬的時候才喜歡,而是從小非常喜歡。那時候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沒有什麼商業概念,只是因為單純欣賞而喜歡。

《名家翰墨》創刊號

所以,辦《名家翰墨》創刊號時,我想把傅抱石作為主題。那個時候,剛好傅益瑤提供了一套從未發表過的傅抱石《九張機圖冊》,我們就把它作為創刊號的重點,由臺灣大學中文系吳宏一教授幫忙撰寫介紹文字。吳教授從文學角度介紹這件作品,而他沒有介紹的上款人王芃生,其實是相當重要的一位特殊人物,值得扯遠一點說說。

王芃生是搞情報工作的,他主持國際問題研究所,最早破譯日軍密電碼,而且提前截獲日本準備襲擊珍珠港的情報,上報蔣介石,蔣指示密報美國,不知美方高層不重視中國來的情報,還是故意讓山本五十六襲擊成功,犧牲幾千官兵與幾條戰艦,以引起全美公憤反日,國會易於通過對日宣戰和增加軍費的預算案。這套冊頁後來在佳士得高價拍出,創下當年的天價,為臺灣藏家蔡辰男奪得,現已歸林百裡先生。《名家翰墨》刊登的這件《九張機圖冊》其實不完整,只有十一開,缺的一開下落不明。

《名家翰墨》刊登的《九張機圖冊》

《名家翰墨》創刊號之後,曾經做了好幾期傅抱石專集。計有第九、十、十三、十九、四十五等,四年之間,做了六期。1995年開始,《名家翰墨》不做月刊,改出叢刊。其中A系列「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出版的傅抱石專集更多,已經出版了十多種,計有東歐寫生、毛澤東詩意畫等等。

《名家翰墨》第九期傅抱石專號

「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第五種傅抱石專集「毛澤東詩意」

為什麼一個畫家出這麼多種專集呢?當然是因為傅抱石在畫壇的地位重要,無論畫家、藏家,都研究、欣賞傅抱石,市場需求大。還有,傅抱石的家屬很配合,也易於成功。以下將編印傅抱石專集的所見、所知、所感,和大家分享。

《名家翰墨》第九期的傅抱石專集

《名家翰墨》第九期刊登中國美術館藏傅抱石畫作多種。北京中國美術館收了傅抱石在生時親自捐贈的《蘭亭圖》《九歌圖冊》《西陵峽》等一批精品。這期封面是《蘭亭圖》,內文以原寸刊出這件傑構多個局部,讓讀者像看原作一樣看得清晰。這期有兩件作品要講一講。

北京中國美術館藏傅抱石《蘭亭圖》(60.8x100.2cm)

首先說的是《九歌圖冊》,共十開。我們所用的底片,有自己派專業攝影師到北京中國美術館拍攝的,也有用傅家提供的。當然,全冊都標明是中國美術館藏品。有一回,中國美術館學術部的劉曦林先生來函詢問,他說《名家翰墨》第九期刊出的《九歌圖冊》是十開,但他們找來找去只有八張,你們印了十張,那兩張畫館裡沒有找到。這個提問可把我嚇壞了。我很擔心,我們派人去拍照,不會出了什麼事吧。但是無法偵知實情,許久都搞不清楚。我曾問傅二石這是怎麼回事,二石也說不清。他只說有些印象,當年父親傅抱石把畫給了中國美術館,但是因為出版拍照曾經借回家裡,送返中國美術館時大概漏了兩張。但這兩張畫到底去了哪裡呢?我們又為什麼會有這兩開的底片呢?會不會是家裡從前的檔案裡留下來的?此事讓我一直掂念。

一度失蹤的兩件《九歌圖冊》之一《國殤》

一度失蹤的兩件《九歌圖冊》之二《東皇太乙》

2000年之後,我參加南京博物院舉辦的傅抱石家屬捐贈書畫活動,在南博展廳參觀家屬所捐傅抱石書畫,這兩件一度失蹤的《九歌圖》中的《東皇太乙》《國殤》,赫然陳列於展櫃中,也印在了捐獻圖冊上,真相大白,我當即致函報告劉曦林,了此公案。翻查《傅抱石全集》,也收進這十開《九歌圖冊》,每一開都標明中國美術館藏,可能是我們誤導了。可見,《傅抱石全集》編者也搞不清楚實際情況。

傅抱石的毛澤東詩意畫

傅抱石的傳世作品,有一部分是圍繞毛澤東詩詞作品創作的,他的毛澤東詩意畫,存世大約有兩百多張。

傅抱石看似至情至性,其實心思很縝密,政治嗅覺也很靈敏。他在1950年已經以毛澤東詩意來作畫,該年8月畫的《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毛澤東詩意畫。此後,毛詩題材的畫,成了傅抱石畫作重要組成部分。《名家翰墨》第九期曾用兩版篇幅刊登這件作品。

1958年1月,北京出版的《詩刊》發表了毛主席的《蝶戀花•答李淑一》,激發全國又是討論又是學習。4月下旬,美協副主席蔡若虹到南京安排布置參加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的創作任務,此時,傅抱石選擇了畫《蝶戀花•答李淑一》詞意畫。

傅抱石承接的這個任務非同小可,受到高度重視,以至創作時過問、關注的領導太多,壓力很大。有一回,傅抱石拿著畫的草圖,對南京師院同事王達弗訴苦,「我這畫和蝴蝶牌牙粉上的廣告差不多」。不知是傅抱石說錯,抑或王達弗記錯,其實, 「月裡嫦娥」牌牙粉( 上海永和實業公司產品)盒上嫦娥的形象,倒與《蝶戀花•答李淑一》詞意畫上的嫦娥有幾分相似,《傅抱石研究論文集》中陳傳席《傅抱石研究》一文有記載。

藝術家最忌諱是把國畫畫到像工藝品,那叫匠氣。領導重視,提了很多意見,卻幹擾了藝術家的創作。

傅抱石、關山月《江山如此多嬌》

傅抱石畫了近兩百幅毛主席詩意畫,當中最著名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就是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這是1959年建國十周年時,為了特定需要而創作的巨畫。當時人民大會堂剛建成,需要一張巨大的國畫懸掛布置。最高層選定「江山如此多嬌」這個題材,許多畫家都嘗試創作過,傅抱石的畫作被認為最能表現這詩的意境和氣魄。於是由他擔綱,請關山月協助,一起完成了這件由六十張丈二匹宣紙拼綴而成的、五米半高九米寬的巨製。

後來世界各國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委員長等領導人,往往在這張大畫下與他們合照,令這幅作品舉世知名,成了「世界名畫」。畫上題字是毛主席的,但他不是親筆直接寫在畫上,而是在信箋上寫了幾款「江山如此多嬌」,還很謙虛地讓傅抱石挑選,表示如不合適,可以再寫。要在巨畫上移植信箋上的字,自然要放大。傅抱石有畏高症,由學生沈左堯爬梯上去,放大摹寫「江山如此多嬌」這六個字。

齊燕銘刻「江山如此多嬌」巨印印文及邊款

整張畫只有左下角鈐一方大印,這方大印刻的就是「江山如此多嬌」。傅抱石為此大畫刻了方印,印文也是那六個字,但印章太細,鈐在此巨畫上顯得不太合適。國務院秘書長齊燕銘是篆刻家,在故宮弄來一巨型壽山石,也刻了這六個字。原畫鈐的就是齊燕銘所刻的這方巨印。而傅抱石刻的一方則沒有用,後來連同其他印章,由傅家捐了給南京博物院。

其實傅抱石對這巨畫是不滿意的,很想重畫。但周總理怕折騰,說畫得很好,算了,最後沒有安排重畫。

《名家翰墨》第十九期「兩岸珍藏傅抱石精品特集」

剛才說過,《名家翰墨》創刊號刊載的《九張機圖冊》,後來在佳士得拍賣,由臺灣蔡辰男先生拍得,不久,有緣認識蔡先生,還時常陪同虛白齋主人劉作籌先生去蔡先生的吾悅園看他珍藏的書畫。

蔡先生獨嗜傅抱石畫,因緣際會,香港郭文基歿後,整批傅抱石畫作歸入蔡家,加上歷年購藏,共得近三十件,件件都是難得的精品。我因而起了再做傅抱石專集的念頭,蔡先生也欣然同意。但雜誌一百六十頁,單蔡家藏品還不夠,於是想起北京郭沫若紀念館的藏品。

通過日本朋友南村志郎先生介紹,我們拜會了其老友郭沫若的千金郭平英,參觀北京前海西街十八號的郭沫若紀念館。大家都知道郭老和傅抱石也是老友,很欣賞傅抱石的書畫,傅抱石每年都送郭老一張自己的得意之作,直到逝世的那一年(1965)也送了一張九龍淵詩意圖,就是懸掛在郭老寓所大廳那件丈二匹橫幅山水。郭老歷年得傅抱石所贈,有十八件之多。郭家千金知道我們編《名家翰墨》需要收錄他們的藏品,欣然同意支持,讓我們派專業攝影師拍攝郭家所藏書畫,特別是拍了許多傅抱石畫的局部,以便刊印精彩片段時可以保持高度清晰。

《名家翰墨》第十九期「兩岸珍藏傅抱石精品特集」

我們將郭、蔡兩家的傅抱石書畫,合編為「兩岸珍藏傅抱石精品特集」,作為《名家翰墨》第十九期出版。

很奇妙,畫家傅抱石屬龍,生於1904年;藏家郭沫若也屬龍,生於1892年;藏家蔡先生也屬龍,生於1940年,三條龍加上編者我也屬龍,四條龍湊在一起了。

傅抱石《麗人行》,中國嘉德,1996年10月18日

第十九期所收傅抱石畫作,我覺得以《麗人行》最佳,於是挑了《麗人行》做封面。因為《麗人行》1953年送了給郭老,所以五六十年代傅抱石各種畫冊都沒有刊載這件佳作。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刊行傅抱石畫集才收進去,但受當時印刷水平所限,顯示不出此作品的細微處。到《名家翰墨》第十九期這一集,不僅做了封面,內頁又多局部原寸原色刊登,纖毫畢現,讀者才欣賞到此作原貌的佳妙。我們刊登的時候,這件作品名氣遠不如今天的響亮。下面,簡單講一講這件《麗人行》。

《麗人行》背後的故事

傅抱石的人物畫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還不是很成熟,當時他太太說他的人物畫像打翻的火柴盒,像火柴棍灑滿紙上,即是說線條硬直,技法尚未到家。到了《麗人行》時,人物造型、線條已經成熟了。傅抱石畫完這張畫之後,徐悲鴻很欣賞,在後面題詞高度讚揚:「此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並加跋讚揚:「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渾茫浩瀚,造景益變化無極,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謂爐火純青者非耶?餘前嘗作畫中九友詩詠之云:門戶荊關已盡摧,風雲雷雨靖塵埃,問渠那得才如許,魄力都從大膽來!」真是推崇備至。

張大千也有跋:「古人論山水曠於無天密若地,囗囗先生以此秘入人物,開千年來未有之奇,真聖手也。勾勒衣帶如唐代線刻,令老遲所作亦當襝衽。」大千將傅抱石推崇到超越陳老蓮(老遲)而直追唐人,把傅抱石直比「畫聖」,與「詩聖「杜甫可相媲美了。

大千與悲鴻皆有譽人癖,對後輩獎掖提攜,不遺餘力。當時傅抱石名氣遠不如二位,得此嘉許,當然很高興。

張大千以為傅抱石字狷夫,所以題上「狷夫先生」

但此時傅抱石還不出名,張大千對他不太熟識,以為傅抱石也叫「傅狷夫」,所以題上「狷夫先生」。其實傅狷夫另有其人,前些年才在臺灣故去,當時張大千卻以為是同一個人,但已寫在畫卷上也不好改,傅抱石不好意思請大千重題,就自行挖掉「狷夫「二字,成一空白。而題跋用的是絹,不好遮掩,挖補痕跡就較為明顯了。

這幅傅抱石名跡,後來是如何到郭沫若家的呢?傅抱石留學日本時,已認識郭沫若。郭提攜年齡上比自己少一輪的傅抱石,介紹傅去見文求堂老闆,商量出版傅所著《摹印學》一書事宜,為傅在東京開畫展事寫了不少介紹信函,又為他的畫作題詩題字。抗戰期間,郭沫若回國,出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還請傅抱石到三廳秘書室做文字工作——據說蔣介石告全國同胞書就是傅抱石起草的。傅離開三廳後在中央大學教書,而郭沫若也住在金剛坡,往來頗密。解放後,郭在北京,傅在南京,書信往還不斷。因為郭沫若太喜歡傅抱石的畫,傅抱石每年把他最得意的作品送給郭沫若,所以郭沫若收藏的傅抱石畫都是代表作精品。《麗人行》即為其中之一。

這件作品也有一段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郭沫若的兒子郭漢英(時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去日本籌募郭沫若基金,向父親的朋友、西園寺辦事處負責人南村志郎求助。南村告訴他,現在日本跟從前不同,平成元年以後,經濟一直不景氣,恐怕難以籌到款項。我問南村,成立郭沫若基金要多少錢,南村說,大概目標是人民幣一千萬。我立即回答,這很簡單,從郭家拿一件畫就能解決問題。南村問是哪一件,我說,傅抱石的《麗人行》。

那個時候,傅抱石的行情大都在十幾至幾十萬,很少有一百、兩百萬的情況,但因為《麗人行》情況特殊,或許有可能拿到更高的價錢,就朝著郭氏家人的目標來作價。當時來看,一千萬是天價,但我很快就找到一位願意出一千萬港幣的藏家朋友幫忙——按當時匯率算,是一千兩百萬人民幣。但與郭庶英商談時,庶英說哥哥反對賣父親的藏畫,只好吿吹。

不久,在拍賣場碰到中國嘉德的甘學軍先生,談起此事,我說,前海西街18號郭沫若家有好東西《麗人行》,看你們嘉德能不能挖出來,他們想籌款成立基金。甘總過去是國家文物局的官員,由嘉德出面,郭家可能會安心一些。不久,嘉德果然談成,郭家拿出《麗人行》與徐悲鴻的《九州無事樂耕耘》、郭夫人於立群的書法等幾件藏品,交給嘉德。聽說,嘉德最初對《麗人行》的估價好像是三百多萬,郭家當然不同意,希望是九百到一千萬——郭家以為我那位應允出一千萬港幣的朋友會進場,但他見要公開拍賣,就放棄了競投。最後郭家讓步,達成底價七百萬。

記得預展時,嘉德老闆陳東升帶著一位像是王軍的壯漢來觀展,我在現場一不小心聽了一句,七百萬就七百萬吧,好了,有人墊底了。當時,臺北蔡辰男先生也想競拍這一精品,畢竟是為了他才出的《名家翰墨》十九期的封面,託張宗憲代拍,出價七百幾十萬,比底價略高几口。但拍賣時很快超過蔡的出價,張繼續舉牌,直至別人已舉到九百八十萬,因為超出預算太多,才放棄競拍。結果為北京某家公司的辦公室主任奪得。

郭沫若女兒郭庶英護送《麗人行》至香港翰墨軒打開檢視;左起:郭庶英、紐約藏家鄧仕勳、傅二石、葉宗鎬,背面者蔡一鳴

當天晚上郭庶英、郭平英請我吃飯慶祝,我說,收到錢後再請吧。她們說,怕什麼。結果,事情卻不盡如人意。天價舉牌投得的人並沒有付款,嘉德某副總更是專程來香港,到康樂大廈與買家在香港的辦公室談判,拖了許久,仍無法解決。嘉德因而陷入被動,不得不另覓買家承接。這就是當年著名的天價拍品卻無法收錢的典型案例。這件作品曾借給舉牌的人看,那個時期,大家都很單純,一般拍賣行也習慣籤上名後,拍品就能拿走。到了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才全行改例:六親不認,只認鈔票,錢沒到位,東西誰都不能拿走。嘉德這位副總擔心東西給人拿走,萬一出什麼狀況,責任太大,過了大概十天,以「委託方要來嘉德看《麗人行》,如果畫不在,不好交待」為由,討回了此畫。

這位大買家同場還舉了傅抱石的前後《赤壁賦》一對,後來還在廣州嘉德標了好幾件傅抱石畫作。但是,這些拍得的畫作,全都沒有付錢。當時江湖傳聞,舉牌的人所代表的這家公司,涉嫌非法集資,非法跟銀行借貸,拍得的畫作,是要拿去回饋批准貸款者,作為回報禮物的,但資金一直沒有到位,就無法付清貨款了。後來又有一說,這家公司東窗事發,舉牌的這位主任被判死刑,至於其代表的老闆是否同樣命運,則無從打聽,大概也好不到哪裡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隱世20載傅抱石《二湘圖》震撼現身,北京保利重磅尖貨即將引爆秋拍季
    《名家翰墨45期――傅抱石特集》,第34及35頁,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6.《榮寶齋畫譜·一〇四·人物部分》,第36頁,榮寶齋,1994年。7.《20世紀中國畫壇之巨匠--傅抱石》,圖版42,涉谷區立松濤美術館,1999年。8.《中國名畫家全集--傅抱石》,第97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9.
  • 大家|傅抱石的成功秘籍
    大家|傅抱石的成功秘籍傅抱石的成功在於創造性的汲取寫實因素的同時依然堅守住寫意傳統的價值體系,或者可以說是對寫實、寫意進行雙面的「妥協」才保證了傅抱石畫學思想的獨特性。因此,傅抱石的「創造性」和「妥協性」都是時代風向的權宜,而他面對自然客觀的取捨必然不會依賴古人的畫譜,也不會照抄客觀現實。他眼中的自然提供的只是其感悟生活的契機,激發其創造的元素,古人山水畫的體「道」過程在傅抱石畫學思想中逐步從自然法則轉化為對社會秩序、人類規範和民族情感的詮釋。
  • 傅抱石人物畫:線條極為凝練,「勾魂眼」彰顯大師獨特的個性風格
    傅抱石人物畫《東山絲竹》,約1944年作。東山指謝安,晉高士,圖中三人,謝安居其主,愴然撫琴,意在弦外;一妓伴笛其側後,一妓弄琵琶於側前。線描簡潔勁暢,神採生動,鬚髮運墨,尤見活潑蒼潤之妙。《屈原漁父圖》,1954年創作,傅抱石人物畫。
  • 細品「翰墨瓌寶」 漫賞碑帖珍本
    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得上海圖書館合作支持,自2006年起,陸續刊行「翰墨瓌寶——上海圖書館藏珍本碑帖叢刊」(以下簡稱「翰墨瓌寶」)一至三輯,以最新尖端的影印技術和幾可亂真的複製手段,精選二十種皆為鎮館之寶的孤本善拓,原色原貌,化身千百,不僅將古人一向豔稱的「下真跡一等」之玩賞緣福,名符其實地讓今日研究鑑賞各家盡情分享,也使我能有機會重對佳本,再續前緣;並就其中舊識新知,略說一二。
  • 翰墨華章 第二屆中國畫全國名家作品邀請展在省文化館開幕
    2020年11月20日,由山東省書畫學會、山東人大書畫院、山東省文化館舉辦的第二屆「翰墨華章」中國畫全國名家作品邀請展在山東省文化館隆重開幕。
  • 「名家專訪」藝術名家林榮發,匠心雕琢至美傳奇
    林榮發大師在創作雕刻藝術品在祖國的東海之濱,有一座2000餘年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壽山石五彩斑斕、晶瑩脂潤、柔而易攻、人見人愛。是雕刻工藝品與作為印材的最佳材料,歷史上被稱為中國印石三寶中的田黃石與芙蓉石都出自壽山。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壽山石雕應始於南朝,距今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到了唐朝,中國的佛教在南方勃興,壽山地區寺院林立,出家人廣集壽山石,雕琢成禮品,饋贈給遊客,壽山石雕開始流向四方,傳名於世。
  • 「翰墨愫情」特展在新竹縣開幕轟動北臺灣
    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  華夏經緯網11月5日訊:臺灣地區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11月4日在「翰墨愫情:緬懷劉平衡教授80歲冥誕紀念特展」開幕式後  11月5日,陸炳文又對記者補充說:昨日在新竹縣文化局美術館,由臺灣地區中國國際美術協會、東亞藝術研究會聯合辦理的,「翰墨愫情:緬懷劉平衡80歲冥誕紀念特展」,也就是「兩會翰墨名家聯展」,有點像一場中華文化藝術的群英會,能夠聚集99位顧問及名家參與,提供書畫藝術作品126件近作,在4間展廳同步陳列,參展者人數之多、展出代表性之廣、字畫展品水平之高,這在新竹恐怕並不多見,即使全臺亦難得一見
  • 名家翰墨專場 | 浙江駿緯2020秋季網絡藝術品拍賣會
    聯繫方式:0571-87917598 / 87917599    13588056653 朱先生開拍時間:2021年1月14日 20:00開拍地點:駿緯拍賣小程序 ↓名家翰墨專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藝術顧問、上海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上海書法家協會藝術顧問、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的終身成就獎獲得者。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點,陳佩秋逝世,享年98歲。
  • 「書法欣賞」翰墨書香,溫暖歲月,書法家張國瑞作品欣賞
    翰墨書香,溫暖歲月一茶一書一淨土,一浮一沉一人生。一筆一畫一生活,一日一年一生情。時光總是匆匆,春的溫柔,夏的熱烈,秋的素簡,冬的清寒。四季流年,在指縫裡悄然滑過。一茶一書,翰墨書香,卻可以幫我們留住光陰,溫暖歲月。
  • 臺灣藝術名家於湧「石不能言」藝術研討會昆明開幕
    臺灣藝術名家於湧「石不能言」藝術研討會昆明開幕 2016年09月21日 10:0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9月21日昆明訊 9月20
  • 【名家題賀】盛世同慶七十華誕·全國十省市青年書協網絡書法聯展
    》書畫專刊、《青少年書法報》、《書法文獻》雜誌、《當代美術》雜誌、《甘肅書法》雜誌、《中國書法在線》、《中國書法家論壇》、《中國書法家網》、《今日頭條》邀請名家:【序 言】歲在己亥,金秋十月,盛世華誕,普天同慶,群賢匯聚,謹以國粹翰墨
  • 最具收藏價值的山水畫名家魯人石開 丹青染歲月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易從網最新資訊 > 正文 最具收藏價值的山水畫名家魯人石開 丹青染歲月
  • 老舍與濟南書畫家的翰墨情緣
    貓城貓人的故事創作於1932年夏天,那時老舍剛將這隻黃白花的小貓抱回家不久。此詩並照刊登於1934年9月16日上海林語堂所辦《論語》半月刊第49期。老舍曾在南新街54號這座茅舍小院裡四度寫家春秋。當年花木蔥蘢的舒宅小院除「籃裡貓球盆裡魚」之外,其堂屋西書房內的牆壁上還懸掛了不少字畫。觀賞師友所贈書畫,是老舍寫作之餘休憩的另一妙法。
  • 京昆名家聯袂重現經典傳統大戲《鐵冠圖》
    官方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9月18日電 (王笈)由崑劇「大冠生第一人」蔡正仁、京劇梅派大青衣史依弘等滬蘇兩地崑劇、京劇表演藝術家聯袂呈現的經典傳統大戲《鐵冠圖》18日晚在上海大劇院隆重上演,僅此一場。時隔30餘年,《鐵冠圖》迄今為止恢復傳承的最為完整、最具看點的四出傳統折子戲,終於以串演大戲的形式「重現江湖」。傳奇名劇《鐵冠圖》為清代無名氏所作,原本已佚。
  • 名家雲聚 盛況空前——上海黃金海岸公棚2017頒獎拍賣盛典側記
    名家雲聚 盛況空前——上海黃金海岸公棚2017頒獎拍賣盛典側記 文/段衷海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之都的顯赫地位沒有人會質疑。崇明島身為上海的後花園,島上風景如畫,是上海居民休閒活動場所,黃金海岸公棚則成為上海乃至中國鴿友參加信鴿比賽的理想場所。
  • 【藝術名家】報導——72歲高齡畫家魯人石開
    歷代專攻牡丹的畫家多如繁星,當代也湧現出一批時代新秀,其國畫名家石開的寫意牡丹畫,畫風大氣,畫作精美,盡現牡丹花中之王的本色!國畫名家石開正在創作牡丹作品石開,原名張佩華,祖籍山東,現居北京,當代實力派國畫名家,尤擅畫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