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思想教育來看,孔融讓梨,確實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講究尊老愛幼,是社會的正能量。
如我們所知,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孔融讓梨」也是如此,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待,它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受制於我們的主觀能動性。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在傳統的認知裡,無疑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道德模範事例,教育小朋友遵循公序良俗。和孔融存在的那個時代有關,古人十分重視道德常識,對小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是十分重視。幼時的孔融,自發的作出讓梨的行為自然受到高度的評價。從此事中可以引申出以下值得去學習的優秀品質:一、懂得謙讓、為他人著想;二、立足實際,不要只看部分,要以整體的眼光看待客觀事物。(年幼的「自己」,食量有限,而哥哥的食量要大。)但如果以一種客觀、冷靜的態度,從另一角度,看待這件事:孔融將大的梨子留給哥哥,可能有其心理原因:一、要考慮孔融的主觀意願,可能他對梨子並不十分喜愛,以至於不想吃那麼多,從而挑選了小的;二、源於對兄長力量的懼怕導致的服從,他害怕哥哥的訓斥而主動將大的梨子留給哥哥;試想一下,如果是孔融的哥哥,把大的梨子謙讓給弟弟,豈不是更具有道德教育價值,孔融的哥哥具有絕對的力量將大的梨據為己有,卻並有這麼做,豈不是更有說服力。
「孔融讓梨」的教育價值有多少,暫且不論,因為在千百年的社會認知裡,孔融就是一個榜樣。因為小孩子的年幼無知,家長們便試圖通過講榜樣的故事來教導孩子規矩、禮貌,但有時難免會忽略細節。當家長刻意的問一對兄弟,你們分別想要大的水果還是小的水果時,仿佛下了一個「圈套」,第一次也許有用,孩子們改選小的,從而獲得誇讚或者獎勵,但後來這些孩子便懂得了「套路」,「選擇小的」的行為,便成了虛偽作秀,如此長大的孩子很有可能會圓滑世故。故事的本來意義就變了味兒,教育的目的也成了南轅北轍。
「孔融讓梨」的故事本身是沒有錯的,錯的是我們沒有結合當時當下的社會環境,和忽視了主動與被動的區別性。應該通過這個故事從心靈上培養孩子懂得謙讓,懂得為他人著想的個人意識,形成了正確的意識,才擁有了美德,繼而他們自發的作出正確的行為。家長再給予肯定。而不是僅僅局限於那一行為。如此才是正面的道德教育,而不是培養虛偽作秀、圓滑世故的「美德」。
有人看到的本質的行為和背後對子孫後代的傳統教育美德,有人看到的就是行為的表面現象,所以說,孔融讓梨,得看評判他的人是在什麼樣的層次和格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