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正面的道德教育,還是培養虛偽作秀的「美德」?

2020-12-05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教育來看,孔融讓梨,確實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講究尊老愛幼,是社會的正能量。

如我們所知,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孔融讓梨」也是如此,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待,它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受制於我們的主觀能動性。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在傳統的認知裡,無疑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道德模範事例,教育小朋友遵循公序良俗。和孔融存在的那個時代有關,古人十分重視道德常識,對小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是十分重視。幼時的孔融,自發的作出讓梨的行為自然受到高度的評價。從此事中可以引申出以下值得去學習的優秀品質:一、懂得謙讓、為他人著想;二、立足實際,不要只看部分,要以整體的眼光看待客觀事物。(年幼的「自己」,食量有限,而哥哥的食量要大。)但如果以一種客觀、冷靜的態度,從另一角度,看待這件事:孔融將大的梨子留給哥哥,可能有其心理原因:一、要考慮孔融的主觀意願,可能他對梨子並不十分喜愛,以至於不想吃那麼多,從而挑選了小的;二、源於對兄長力量的懼怕導致的服從,他害怕哥哥的訓斥而主動將大的梨子留給哥哥;試想一下,如果是孔融的哥哥,把大的梨子謙讓給弟弟,豈不是更具有道德教育價值,孔融的哥哥具有絕對的力量將大的梨據為己有,卻並有這麼做,豈不是更有說服力。

「孔融讓梨」的教育價值有多少,暫且不論,因為在千百年的社會認知裡,孔融就是一個榜樣。因為小孩子的年幼無知,家長們便試圖通過講榜樣的故事來教導孩子規矩、禮貌,但有時難免會忽略細節。當家長刻意的問一對兄弟,你們分別想要大的水果還是小的水果時,仿佛下了一個「圈套」,第一次也許有用,孩子們改選小的,從而獲得誇讚或者獎勵,但後來這些孩子便懂得了「套路」,「選擇小的」的行為,便成了虛偽作秀,如此長大的孩子很有可能會圓滑世故。故事的本來意義就變了味兒,教育的目的也成了南轅北轍。

「孔融讓梨」的故事本身是沒有錯的,錯的是我們沒有結合當時當下的社會環境,和忽視了主動與被動的區別性。應該通過這個故事從心靈上培養孩子懂得謙讓,懂得為他人著想的個人意識,形成了正確的意識,才擁有了美德,繼而他們自發的作出正確的行為。家長再給予肯定。而不是僅僅局限於那一行為。如此才是正面的道德教育,而不是培養虛偽作秀、圓滑世故的「美德」。

有人看到的本質的行為和背後對子孫後代的傳統教育美德,有人看到的就是行為的表面現象,所以說,孔融讓梨,得看評判他的人是在什麼樣的層次和格局上。

相關焦點

  • 孔融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子女,9歲兒子說了8字,曹操大怒:一個不留
    說到孔融,大家或許只知道他讓梨的故事。當年孔融4歲,就知道將大個的梨謙讓給年長的兄輩。而千百年來,這則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成了後世教育孩子遵守公序良俗的經典模板。
  • 孔融發明了這個成語自以為得意,結果卻惹怒了曹操,引來殺身之禍
    導語:小時候我們都在教科書裡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眾所周知孔融是孔子後代,所以他們家族從小就非常注重禮儀的培養,那麼教科書向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全方位無死角的孔融嗎?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歷史上真實的孔融其實特別的口無遮攔,禍從口出用在他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 孔融被曹操逮捕後,其子女吐出一言,至今依然廣為流傳
    孔融是東漢末年時期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自小就十分聰慧,4歲讓梨的美德故事至今依舊被人們廣為傳頌,這則故事甚至還被收錄了小學教材中,相信大家都有印象吧!但是這麼一個賢能又孝道的人,最終卻落得滿門抄斬,這是為什麼呢?
  • 兩隻孔融讓梨的貓咪:你吃一口,我吃一口,網友:貓糧裡有辣椒!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小學課本上的知識。很多人都知道,並且還要學會效仿故事中的主人公孔融。要學會謙讓,對兄弟姐妹、長輩都應如此。網友家養了兩隻貓咪,一隻藍貓和一隻小白貓。是主人為了避免其中一隻孤單,所以從一開始就養了兩隻貓咪。兩隻貓咪並未讓主人失望,平時關係一直都還不錯。主人看在眼裡,笑在心裡。不管是寵物還是動物,對於自己面前的食物,都有著絕對的使用權。
  • 有些民間故事說不定哪會兒就消失了
    即便是希望孩子多了解傳統故事的父母,也往往在孩子那裡碰壁。有家長稱,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後,孩子不僅不讓梨,還要自己先挑大的。給孩子講「黃香扇枕溫衾」的孝道故事,孩子聽後反而問:黃香是傻子嗎?不是有暖氣、電扇嗎?為什麼要這麼做? 在民間故事口頭傳承的農村,講和聽的人就更少了。
  • 金毛懂禮貌,讓貓先吃,肯定看過《孔融讓梨》
    金毛懂禮貌,讓貓先吃,肯定看過《孔融讓梨》現在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當然貓和狗一起混養也漸漸的多起來。狗和貓雖然不能說是天敵,但是在很多動畫片或者小故事中看到的也都是貓狗水火不容。狗狗稍微懂了一下,然後把整個右前腿壓在了貓咪的背部,可是貓咪還是一動不動,繼續吃,小編心想,這也是貓界裡十足的吃貨了,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的爪子壓在自己的悲傷也毫不畏懼,實在是令人佩服!
  • 伴讀| 善行美德,就是一個人最好的風水
    做人,也要講究個「好風水」,這個「好風水」,就是一個人的善行和美德。有了這個好風水,你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沒有這個好風水,你就是一個人生失敗的人。人生在世,做人不易。做人難,做一個好人更難。做好人,必須要有好風水來支撐。有些人,光明磊落,為人正直,慷慨大方,善解人意,扶危濟困,熱情洋溢。這樣的人,深受人們的愛戴,人前背後,都能贏得人們的讚許。
  • 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傳統美德不僅為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價值支撐,也為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提供有益滋養,可為新時代人們認識道德現象提供智慧啟迪,為社會道德建設提供歷史借鑑,為人們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提供有益參照。
  • 《熊貓團團兒童德育繪本》:在幼小的心田播下美德的種子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中重視並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品德培養,將會為孩子奠定人生大廈的重要基石。那麼,學齡前兒童的品德培養應該注重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孩子們喜歡又便於家長操作的方法呢?中國兒童中心作為國家級校外教育機構,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育人宗旨,此次以中心為實踐基地,推出了「 德潤童心」兒童德育的系列研究與建設項目。
  • 二胎家庭還在「孔融讓梨」?讓二寶照顧大寶,更和諧有愛
    大多數父母在有了二胎之後,總給大寶灌輸這麼一種思想「孔融讓梨」,你比弟弟妹妹都大了好幾歲,應該要事事讓他。然而被很多父母都忽略的一點是,孔融才是弟弟,他把大的梨子主動讓給了自己的哥哥。父母一味的讓大寶對二寶做「孔融讓梨」,其實這就是一種不公平,一種偏心,明明都是自己的兩個孩子,都是親生的骨肉,為什麼還要差別對待呢?
  •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為了一個女人惹下大禍,最終被曹操處死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則故事的主人公,乃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孔融出生於公元153年,卒於公元208年,他是山東曲阜人,乃孔子第二十世孫。由於孔融所處的時期,恰逢東漢末至三國亂世,華夏大地狼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孔融素來以仁義著稱,青年時,孔融便被漢獻帝任命為"虎賁中郎將"。
  • 「建安七子」孔融為何被曹操殺害,9歲兒子臨死前8個字名傳千古
    身為孔子的後人,孔融自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品德與才氣,天賦異稟。如今,孔融讓梨的故事已經變得家喻戶曉。而當時已經懂得孝敬長輩,關愛家中小弟的孔融也才不過四歲。孔融沒有像如今的許多小孩子那樣在嬌生慣養之中變得自私自利,反而還懂得去分享與謙讓,這是值得當今許多大人孩子去學習的。
  • 尊敬兄長的孔融,曾發表出冷血無情的「吃人言論」?下場真慘
    想來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故事中的孔融是一個賢德禮讓,尊敬兄長的好孩子,但是你知道嗎?這樣一個懂得謙讓的人,在成年後,竟說出了可怕的「吃人言論」,而且最後的下場,也很悽慘。曾經在書籍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漢朝末代的管秋陽兄弟倆和另一個人為了躲避戰亂所以一起逃走了。
  • 虛偽的教育理念與殘酷的現實
    咱不談這個事件本身,咱談一談教育預期和現實之間的錯位。教育問題,經過了接近二十年的爭論,仍舊問題層出不窮。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二十多年前,70後和80後接受的簡單粗暴的教育,哪有現在這麼多的教育事故呀?一定是哪裡不對了,一定是的!試問:什麼樣的教育好?大家異口同聲:素質教育?試問:什麼是素質教育?大家各執己見:X?
  • 品德教育滲入行為習慣培養
    良好的品德行為,需要從小開始培養樹立,且終生受益。在幼兒時期進行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對幼兒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以後的成長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如何對學前兒童開展德育?惠城區各幼兒園的做法是,將德育貫穿於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做到「時時有德育,處處有德育」。既注重德育的顯性滲透,也不忽視德育的隱性滲透,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實到每個幼兒。
  • 全國道德模範故事匯來宿遷傳遞正能量
    宿遷網訊 (記者 裴凌曼 通訊員 呂孌 徐瑞)近日,全國道德模範故事匯優秀曲藝節目專場展演在宿城區會展中心舉行。演出現場,通過數來寶、二人轉、評書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展現了道德模範們的生動形象。現場觀眾或屏息聆聽,或掌聲雷動,享受和陶醉在精彩的文化藝術大餐和美德盛宴中。
  • 陳喬見 | 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辯及其當代啟示——從「美德...
    筆者發現,梁啓超等人的「公德私德」之辯實際上攸關「美德統一性」問題,而且,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都相信「美德統一性」的觀念。雖然學界對美德倫理學的理論定性尚有爭議,但並不影響「美德統一性」是一有意義之議題(無論是在美德倫理學[virtue ethics]還是較為寬泛的美德理論[theory of virtue]的框架下都可以討論此議題)。
  • 讓「八字」基本道德成為驕世的國粹
    這八字基本道德構築了炎黃子孫道德準則的基石,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德,是我們可以驕世的國粹。「忠孝仁悌,禮義廉恥」是我們的祖先對於如何做人、做事的精闢總結,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有千條理由萬條理由繼承和發揚光大,沒有一條理由可以把它忘卻了,只有學習和踐行,人們的情操必會趨於高尚,社會必會趨於和諧。我們通俗的講,忠是忠於事業,忠於職守,忠於民族,忠於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