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人不能去極樂世界?師父告訴你善根多少的區別!太精妙了

2020-12-05 每日一首佛歌

《法事贊》以偈頌的形式解釋一心不亂: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這段文字大家都很熟悉,前面兩句是解釋少善根;後面兩句是解釋多善根就是專修念佛。「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首先是對極樂世界的定位,接著說明少善根為什麼不能往生。因為我們只有了解極樂世界的境界之後,才能知道為什麼少善根不能往生。

很多人在這個多善根少善根之間糾纏而不得其法,其實如果明白了極樂世界的境界之後,這個概念就會非常清晰。善導大師對極樂世界的看法非常明了,極樂世界是報土,阿彌陀佛被稱為報佛。報土就是佛的果報之土,佛的果報土是怎樣的境界?這句話就告訴我們「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我們這個世間是有為有漏的、染汙的世界。

極樂世界是清淨、沒有染汙的、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世界,是阿彌陀佛證得究竟圓滿功德的涅槃境界。「涅槃」是佛教的專用詞語。比如釋迦牟尼佛成佛,就稱為涅槃。現在有人把大德高僧走了稱為涅槃,某某人走了也算涅槃,這是泛泛地把涅槃運用在出家人身上。但是嚴格來講,「涅槃」這兩個字不能亂用,只有功德圓滿的人,才能稱為涅槃,而不是人死了就叫涅槃。

學淨土法門的人死了,可以稱為往生;學其他法門的人,即使開悟了,修證上有所成就,走了也不能叫涅槃。因為涅槃這個詞是非常專業的,是不生不滅、清淨圓滿的佛的境界。阿彌陀佛功德圓滿,他發了四十八願,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成就了極樂清淨的功德。所以極樂世界是一個無為涅槃的境界,是報佛報土。境界這麼高的地方,少善根當然就不能往生了。

因為少善根的人沒有資格,他的因不能得到這樣高的果報,所以《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少善根?善導大師在這裡有明確的說法:隨緣雜善恐難生。「隨緣」「雜善」是兩個專業詞語,大家經常講「學佛要隨緣」。隨因緣修行的善法,叫「隨緣雜善」。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緣,放生、布施、持戒,到寺院裡面做功德等等,這些都是因緣。

我們在隨順這些因緣中所修的世間善法,都是屬於雜善。為什麼叫雜善?因為其中夾雜了凡夫貪瞋痴的毒,所以稱為雜毒之善。無論我們做什麼善法,只要內心有貪瞋痴,心不清淨,沒有達到無為涅槃的境界,所做的這些善法,就是世間善法,都是隨緣雜善。隨緣雜善的果報,不可能到達極樂世界的報土,所以是少善根,也不能往生西方,說得明確一點就是不能往生。

隨緣雜善不能往生,跟我們的用心沒有關係,即使我們再真誠、再用心,得到的果報還是很低。就是這些隨緣雜善所修行的種種功德利益,即使修得再多、再虔誠,得到的利益還是很小,不能達到佛的無為涅槃之境。這是否定少善根,說明少善根不能往生,先把非因揀擇出來,後面再說明什麼跟極樂無為涅槃界相應。

相關焦點

  • 往生極樂世界,方法如此簡單!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既已了解了極樂世界環境及眾生如此殊勝,眾生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因為能和如此多的聖賢生活在一起。因為對眾生的利益極大,所以佛在此勸我們發願往生。經文又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 佛教:這位師父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真正原因,很多人都誤會了!
    所以這兩者之間雖然有它的共性,但是也有著非常大的需要我們去仔細體會的地方。為什麼?因為從理解的角度來講,每個人只能看到自己思維之內的事情,每個人只願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內容。比如說我們前面所講的,當我一開始念《彌陀經》的時候,我就是喜歡無限多的歡喜,《彌陀經》當中所說的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就是喜歡這一句,因為我太苦了,我想人生怎麼這麼苦,幹啥啥不會,學啥啥不行,然後自己內心當中還有很多的欲望。而極樂世界很清淨,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 往生極樂世界,易在方法,難在信願
    通過《佛說阿彌陀經》,我們知道了極樂世界的美妙殊勝,知道了要往生此淨土,只需要信願行具足即可。看起來,往生一事似乎很簡單,但現實中來看,往生成功的人並不多。這是怎麼回事呢?淨土法門,也被稱為「易行道」。
  • 問師父:一邊作惡,一邊念楞嚴咒還能去極樂世界嗎?
    三、如果阻止不了,你可以念佛,助這些動物往生極樂世界。問:我和別人發生矛盾,想和他和好成為朋友應該怎麼做?答:主動和解、念佛化解。問:一個人念佛幾十年,往生沒有皈命彌陀本願救度,就是念佛號,把往生靠在臨終助念,若臨終無人助念,能往生嗎?答:看他願不願往生,願往生就能往生。臨終快死時,如果知道靠自力無用,自然會一心靠倒南無阿彌陀佛。
  • 佛教:倘若你覺得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去享樂的,那你就大錯特錯!
    所謂在蓮池當中長養聖胎的過程,是集聚善根和福德因緣的過程。而到了極樂國土,其中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佛陀不在池塘裡說法,他在樓閣上說法,這裡面你不覺得很奇怪嗎?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是個植物,對吧?我們就在那個蓮花裡,就在蓮池裡面慢慢長,我們一直是個植物,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要變成個動物,要變成個人?
  • 佛教:佛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存在嗎?
    也就是說,我們周圍大多都是壞人,或者說這些人要麼有壞的心思,要麼有不好的念頭。就好比我們眾生大多都具有嫉妒之心一樣,見不得別人的好,一見到別人的工資提高,而自己沒漲,就會心生嫉妒。看見別人女朋友漂亮,會眼饞。看見別人不把自己放在眼裡,會生氣。所有這些壞的念頭,就構成了佛教所說的五濁惡世。
  • 學佛問答:為什麼往生後的親人,不回來告訴家人他的去處?
    有一天我媽在想我的父親,他到底去了哪裡,突然是夢非夢中,面前出現了兩張父親的照片,像放電影一樣在移動,然後腦中突然出現了一句,清太國,我媽是念佛之人,他只知道有個極樂國,蓮邦國,從來沒有聽說過清泰國,有天看書突然發現書上寫著,清泰國就是極樂國。 請問師父第一個問題:我父親他到底去了哪裡?那個大殿到底是什麼地方?
  • 「師父與師傅」有何區別?老梁的解釋,不及馬未都的透徹
    基於此,老梁表示好多人對於師父和師傅的使用不是太準確,這兩個詞不能亂用,好多人不懂怎麼一回事。這是老梁的解釋,也算是為我們回答了師父與師傅二者的區別,但是不怎麼完善,沒有觸及到事情的本質。加之,馬未都閱人無數,社會經驗非常豐富,他來談師父與師父的區別還是有話語權的。馬未都表示,在中國古代社會,對於謀生的技藝還是相當看重的。因而,傳授技藝的人可以稱之為師父。馬未都又指出,師父與師傅的根本區別在於有沒有行拜師之禮。按照我國傳統文化來說,行了拜師之禮就是同門中人。在我國,師父可以等同於自己的父親。換言之,師徒之間出現間隙,馬未都表示可以理解為清官難斷家務事。
  • 智者大師:你問我生到哪裡去?讓我來告訴你
    待聽畢經文後,大師又帶著感嘆的語氣說:「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莊嚴、成就的極樂世界,蓮花處處,寶樹參天,是絕佳的修行處所。十方若有眾生發願要往生,即使臨終地獄相現,只要至誠懺悔、願心不改,阿彌陀佛亦親自接引,絕對不舍一人。「可惜啊!可惜啊!像這樣易行的法門,為什麼肯發心修持的人卻寥寥無幾呢?看那罪障深重的人,都能得佛力加被,何況是平日勤修戒定慧的善男子、善女人?
  • 往生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的去的
    所以念佛人真正一下決心,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你這個決心一下,說實在話,你已經成佛了。為什麼說你已經成佛?你雖然沒有成佛,你這一生決定成佛。你這個決心沒有下去,你是凡夫;決心一下,你決定成佛。為什麼?那一定往生,往生是這一生的事情;生到西方成佛,還是這一生的事情,沒有到第二生,一生成就!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法門。
  • 善根深厚的小師父,很多大人都自愧不如!
    每天,小悟寶跟著師父們一起上課誦經。雖然不認識字,但他很認真的跟讀。有時,大家會開玩笑問他,「你是誰家孩子呀?」小悟寶答道:「我是佛家子弟。」▲立冬後,山上氣溫驟降,師父為小悟寶戴個帽子。剛開始他並不同意。「出家人還怕受這點苦?」小悟寶的一句話讓師父們讚嘆不已。
  • 往生的必要條件,少了這個就不能成就!念佛要知道這個才會有感應
    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就是信願。藕益大師說過,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看你有沒有信願,往生的品位是上等還是下等,全看修持功夫的深淺。同樣,藏傳佛教也是這樣講的,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淨土教言》當中也說:「憶念阿彌陀佛和欲求往生極樂世界此二者最為重要。」
  • 愛寶之心人人有,極樂世界去尋寶!
    比如在《無量壽經》後面,我們會學到,像極樂世界的樹,我們吃它的果子,或者它放出的光照到我們身上,或者風吹過樹,然後吹到我們身上,都會滅罪,開智慧,消業障,都有實際的作用。比如極樂世界的水,它僅僅是水嗎?不只是水,人在裡面遊戲的時候,水就自動波揚無量妙法音聲,這就是念佛機,是立體聲環繞的。而且你想聽什麼就聽什麼,想聽什麼音樂就聽什麼音樂,想聽什麼佛法就聽什麼佛法。
  • 小動物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林恩)「一個回答,可能改變你的人生」——《師父來了》有人問寬運法師:動物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人,才能更好的修行。人生短暫,大家應該洗心革面,多念阿彌陀佛,這才是正確的選擇。寬運法師簡介:現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香港西方寺方丈。「一個回答,可能改變你的人生」,此稿件為鳳凰網佛教頻道直播節目《師父來了》原創內容,若轉載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佛教」,否則視為侵權,追究法律責任。
  • 師父和師傅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們中華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往往因為一字之差便會產生很大的區別,這就是所謂的「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師父」與「師傅」讀音相同,然而寫出來卻是不一樣的兩個字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那麼,今天小編就在這裡對這兩種稱呼一一來做一個解析。一、在基本含義上的區別:1、師父是學生對向自己傳授技藝的老師的尊稱或者近稱。
  • 問師父: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親人是否已往生極樂世界?
    問師父:我為了賺點錢,心胸越來越小,怎麼辦,好難過?師父答: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對你的愛放心裡,不用難過。問師父:都說念佛一切鬼魂不敢靠近,為何到火葬場還會感到胸悶,其它人又不會?答:想傷害你的當然不能靠近你,如果和你很有緣,又想求助你念佛回向,阿彌陀佛當然是慈悲希望你為對方念佛號,念佛回向就能消除。問師父:施食儀軌我照做了一年多,寺院師父說,在家居士不可在家做,請問師父我到底應該怎麼做?答:按佛經的簡易施食儀軌,完全沒有問題的,都可以做。但如果喜歡疑神疑鬼、捕風捉影,還是不要做了。
  • 佛教: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存在嗎?看完恍然大悟!
    在佛教的經典《無量壽經》中有記載,有一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在我們這個世界,有生老病死,有煩惱和痛苦,而在極樂世界,沒有煩惱和痛苦,只有快樂和幸福。  既然有這樣美好的世界,一定人人都想去,話說回來,這樣美好的世界,到底存在嗎?相信有很多人,心中都有所懷疑。
  • 邂逅師父:影響半生的兩個月-02|紀實連播
    請聽:《邂逅師父她說,你知道嗎?阿彌陀佛是一位真實存在的聖人,極樂世界也是真實存在的佛國淨土,並不是虛擬的神話故事......心慧師兄是我的高中同學,畢業後,無意間發現,我們倆都有去白雲觀拜神的習慣。直到有一天,心慧告訴我,她找到了正法,不會再去白雲觀。起初我去白雲觀的時候,也總覺得這裡並沒有我需要的東西,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更不知道該到哪裡去找尋。
  • 在古代,「師傅」和「師父」有什麼區別,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嗎?
    「師父在上,請受徒兒一拜……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以後徒兒定當謹記師父教導」,這句話是出自小說《重紫》當中的一次經典對白,有了解過情感類小說的朋友應該也是非常熟悉。筆者之所以將這兩句話寫在前面,是想讓大家提前感知一下,師傅與師父這兩個詞,在不同的場合或不同的身份中,有著什麼樣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