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事贊》以偈頌的形式解釋一心不亂: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這段文字大家都很熟悉,前面兩句是解釋少善根;後面兩句是解釋多善根就是專修念佛。「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首先是對極樂世界的定位,接著說明少善根為什麼不能往生。因為我們只有了解極樂世界的境界之後,才能知道為什麼少善根不能往生。
很多人在這個多善根少善根之間糾纏而不得其法,其實如果明白了極樂世界的境界之後,這個概念就會非常清晰。善導大師對極樂世界的看法非常明了,極樂世界是報土,阿彌陀佛被稱為報佛。報土就是佛的果報之土,佛的果報土是怎樣的境界?這句話就告訴我們「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我們這個世間是有為有漏的、染汙的世界。
極樂世界是清淨、沒有染汙的、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世界,是阿彌陀佛證得究竟圓滿功德的涅槃境界。「涅槃」是佛教的專用詞語。比如釋迦牟尼佛成佛,就稱為涅槃。現在有人把大德高僧走了稱為涅槃,某某人走了也算涅槃,這是泛泛地把涅槃運用在出家人身上。但是嚴格來講,「涅槃」這兩個字不能亂用,只有功德圓滿的人,才能稱為涅槃,而不是人死了就叫涅槃。
學淨土法門的人死了,可以稱為往生;學其他法門的人,即使開悟了,修證上有所成就,走了也不能叫涅槃。因為涅槃這個詞是非常專業的,是不生不滅、清淨圓滿的佛的境界。阿彌陀佛功德圓滿,他發了四十八願,經過兆載永劫的修行,成就了極樂清淨的功德。所以極樂世界是一個無為涅槃的境界,是報佛報土。境界這麼高的地方,少善根當然就不能往生了。
因為少善根的人沒有資格,他的因不能得到這樣高的果報,所以《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少善根?善導大師在這裡有明確的說法:隨緣雜善恐難生。「隨緣」「雜善」是兩個專業詞語,大家經常講「學佛要隨緣」。隨因緣修行的善法,叫「隨緣雜善」。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緣,放生、布施、持戒,到寺院裡面做功德等等,這些都是因緣。
我們在隨順這些因緣中所修的世間善法,都是屬於雜善。為什麼叫雜善?因為其中夾雜了凡夫貪瞋痴的毒,所以稱為雜毒之善。無論我們做什麼善法,只要內心有貪瞋痴,心不清淨,沒有達到無為涅槃的境界,所做的這些善法,就是世間善法,都是隨緣雜善。隨緣雜善的果報,不可能到達極樂世界的報土,所以是少善根,也不能往生西方,說得明確一點就是不能往生。
隨緣雜善不能往生,跟我們的用心沒有關係,即使我們再真誠、再用心,得到的果報還是很低。就是這些隨緣雜善所修行的種種功德利益,即使修得再多、再虔誠,得到的利益還是很小,不能達到佛的無為涅槃之境。這是否定少善根,說明少善根不能往生,先把非因揀擇出來,後面再說明什麼跟極樂無為涅槃界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