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下午,「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的媒體記者來到大墩梁紅軍烈士陵園採訪。
會寧廣播電視臺 李姝燕:今天,當我們踏上大墩梁,極目遠眺,黃土高山層層疊疊,墓碑旁青翠欲滴的松柏隨風搖曳,與腳下的黃土相互應和,似乎向人們傾訴著這段不平凡的崢嶸歲月,靜心凝思,那些革命舊址曾見證的歷史滄桑,便一一浮現腦海……
松柏陣陣傲秋風,大墩梁上埋英魂。大墩梁戰鬥遺址位於會寧縣中川鄉,距縣城40公裡。現已建成的大墩梁紅軍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園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是會寧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紀念碑前,媒體記者向紅軍英烈敬獻花籃並三鞠躬。隨後,大家認真聆聽了這段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
據了解,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後衛部隊5軍由通渭向會寧北進。22日,軍長董振堂命令部隊在華家嶺一帶阻擊國民黨毛炳文37軍9個團,雙方展開了激烈戰鬥。紅軍先後打退毛部5次衝鋒後,突遭7架敵機狂轟濫炸,迫使紅軍沿杜家梁、毛牛川向會寧縣城方向撤退,這次戰鬥紅軍傷亡887人,副軍長羅南輝壯烈犧牲在當地埋葬。
會寧會師舊址管委會主任講解員 段亞平: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期間,同國民黨軍發生過六次比較大的戰鬥,其中打得最為慘烈的一仗是大墩梁阻擊戰,當時三軍會師期間,在會寧一共犧牲了1800多名紅軍指戰員,其中僅在大墩梁戰役中就犧牲了副軍長羅南輝和887名紅軍指戰員,佔了當時犧牲人數的近一半,羅南輝他當時犧牲的時候年僅28歲,他是四川的成都人,是犧牲在長徵路上的12位省軍級以上幹部的其中之一,大墩梁戰役為紅軍西渡黃河北進陝北贏得了時間,也讓大會師的號角直指在了抗日前線的戰場上。
隨後,大墩梁村村民曹國進為大家講述了大墩梁戰鬥情況,村支書曹瑛講述了如何保護遺址、弘揚長徵精神和傳承紅色基因等情況。廣大媒體人紛紛表示,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講好紅色故事,走好新的長徵路。
人民日報總編室 記者 張文豪:我覺得現在身處新時代,我們也是非常有必要重溫先烈們的故事,然後再走長徵路。
新華社記者 王若辰:今天也是站在烈士陵園,在這個英魂的注視之下,我也是能夠希望讓這些烈士們安心,因為現在我們這一代人也在接過他們當年的接力棒,繼續向前奔跑。
來源:白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