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蜜蜂,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我看以前老電影突然給我帶來很對感受,很多細節也明白了。影片名字《模仿遊戲》。
看到主角的時候,我回顧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演繹過的角色,福爾摩斯、霍金、梵谷、「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計算機之父圖靈等,本尼成為了駕馭高智商角色的天才代言人。在《模仿遊戲》中,本尼對圖靈這個角色的詮釋是該片的畫龍點晴之筆。
我結合整個電影來看有兩個地方吸引我,一個是它的敘事方式恰到好處,主路線很明顯,給觀眾的感覺很清晰明了。還有就是阻礙設置的良好範例,讓觀眾可以很快地投入這個電影情節中,所以看電影也是一種享受。
《模仿遊戲》採用的是非線性敘事,一開始就去到了1951年。不過主故事線是從1939年開始。1939年9月1日,人類回想起了被戰爭所支配的恐懼。德國軍隊在那一天對波蘭發起閃擊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這時候的艾倫·圖靈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數學家,被譽為英國數學領域的奇才,他應召到「布萊奇利莊園」參加一個秘密項目,專門研究破譯德國的密碼通訊系統「Enigma」。
「布萊奇利莊園」裡的秘密組織,就是英國政府通訊總部前身,相當於美國的國家安全局,與英國軍情五處、六處合稱為英國情報機構的「三叉戟」。有資料顯示,1939年二戰爆發時,布萊奇利莊園裡的工作人員已經達到200人;到1943年,其規模超過了6000人。
奇異博士大本尼和美美的凱拉奈特利上演了「艾倫圖靈」的故事。「往往是那些意想不到的人,做出了意料之外的事」。喜歡凱拉講的愛情觀「我們並不是完美的夫妻,但我們各有各的工作,卻又彼此相伴,互訴衷腸」這比大多數的婚姻好得多。據估計:恩尼格瑪密碼的破解使得二戰至少提前了兩年結束,超過一千四百萬人的生命得以拯救,而這件事被政府保密了長達50年之久。這歸功於艾倫圖靈的貢獻,然而,艾倫圖靈因同性戀在被勸服藥治療期間自殺身亡。
《模仿遊戲》是阻礙設置的良好範例。首先男主角圖靈開始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破解恩尼格瑪密碼,並且附有一個失敗的嚴重後果——英國無法取得二戰勝利。影片只花了15分鐘便清楚交代。而在確立目標之前,圖靈已經遇到了第一個阻礙——面試。
圖靈不懂德語,並且有點傲嬌,這使得面試官對他的印象急轉直下,這樣一來,他的目標還沒正式開始,就面臨失敗危機。當然這一情節更多是為了初步塑造角色,特別是負責面試的丹尼斯頓,他「外行領導」的設定成為了圖靈的主要阻礙。如果圖靈真的被拒,阻礙過大了,那麼鋪墊的時間就會變長,不利於觀眾更早地投入到故事當中。
他把一個不通世故的天才形象演繹得惟妙惟肖,對於圖靈痛苦孤寂的負面情緒的把控恰到好處,臨近結尾處當圖靈站在「克里斯多福」面前時,落寞的背影不禁讓人心生蒼涼,潸然淚下。
最後我總結一下:這個是一部餘韻悠長卻又不容易講明白觀後感的電影。感觸頗多又稍縱即逝,必須要趕快化成文字才不會胸悶氣短。人物傳記類的影片常以時間軸作為敘事的主線,此部電影也不例外,三條時間線平行展開又相互承接說明,配以字幕交代時間地點,天才圖靈短暫但熠熠生輝的一生便跌宕起伏的展現在觀眾面前,很好避免了平鋪直敘的枯燥,而導演恰到好處的剪輯讓一向看電影反應慢的我沒有因為時間線的穿插交錯而凌亂。建議大家有時間可以好好欣賞一下這部電影,肯定會和之前有不一樣的感受。
本文由百家號蜜蜂電影人
轉載請註明百家號蜜蜂電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