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遊戲》是一部以數學天才圖靈為主角的一部傳記類電影,就是這麼一部被金球、奧斯卡都青睞的電影,在中國的票房卻極為低迷,令人噓噓不已。但其中也不乏口碑相傳的觀眾們的大力傳播,稱得上是一部上乘佳作。
這部電影是根據安德魯·霍奇斯編著的《艾倫·圖靈傳》改編的,霍奇斯本人其實也是一位科學家,所以其中蘊含了很多科學數學的成分在,但既然排成了電影,那就不得在科學、愛情、人物情感上下了點小功夫。
圖靈在全片中是個情感非常複雜的科學家,少年時,同性密友克里斯多福溘然離世,他衷心紀念他,時不時去他生前常去的教堂,探望他的母親,日後,「克里斯多福」成了他向情人和朋友分享的重要話題,但是導演為了讓人物更具傳奇性,極力渲染悲情、戲劇化,做了以下烘託。
一方面,少年圖靈面對校長通報的噩耗,強忍淚水,冷淡地表示「我跟他不熟」,表現出對「隱秘之愛」的自覺壓抑,向關乎「壓迫」的簡單社會批判緊密靠攏。
另一方面,圖靈被描述成孤獨一生,還把研發的運算機器命名為「克里斯多福機」。其實圖靈為了讓女主能留在研究所,所以就和女主訂婚了,但是許多人不知道是,他給計算器起的名字,就是他初戀情人的名字。
在當時,同性戀不被政府接受、認可,為了不進監獄,不離開自己心愛的計算機,他選擇了國家的激素治療(即閹割),誰能想到科學家的半生竟是如此坎坷。
圖靈一直被導演刻畫成一個多種情感交織的科學家,他從小以來就是孤獨的,也許這是上帝為所有天才添上的標籤;他的感情是獨特的,因為時代不允許、政府不允許,只有愛他的瓊是一直與他並肩作戰;他極度恐懼社交,天才怕都是如此。
雖然是因為二戰的需要,圖靈才被政府召去做研究,但是他對計算機、對數學的熱愛從未停止,哪怕是面對政府非人的對待,他也無怨無悔。
圖靈可以說是歷史上經歷最慘痛的科學家,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也是最多的,也許人類欠圖靈一個道歉,我們之所以能如此安逸,就是這些科學家異於常人的堅持。
電影中也不乏鼓舞人心的金句「不被看好之人往往能完成一般人無法想像之事,」這句話在全片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少年時代得到密友鼓勵,第二次圖靈用來鼓勵猶疑要不要加入組織的瓊·克拉克,第三次,克拉克握住經受荷爾蒙注射折磨的圖靈的手,把這句話還給他。
世界本無科學,正因為這些極少數人類的努力,時代才能得以進步。很多人指責這部電影曲解了圖靈,但是有多少人是不了解真正的科學家?這部電影給我們感觸最深的應該是科學家的精神,有機會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感受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