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似乎為動植物混合體 可生成葉綠素

2021-01-08 科學網

 

海蛞蝓似乎是動物與植物的混合體。

 

據《生活科學》報導,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通體碧綠的海蛞蝓(sea slug)似乎是動物與植物的混合體——這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可生成植物色素葉綠素的動物。

 

海蛞蝓看上去從其吃掉的藻類身上獲取了令這種技能成真的基因。利用「竊來」的基因,它們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這一過程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生物學家西德尼-皮爾斯(Sidney Pierce)說:「這種海蛞蝓可以在不吃東西的情況下,生成含有能量的分子。」

 

皮爾斯20年來一直在研究這種正式名稱為「Elysia chlorotica」的獨特生物。他於1月7日在西雅圖召開的綜合與比較生物學學會的年會上公布了自己的最新研究發現。皮爾斯在接受生活科學網站採訪時說:「這是我們首次發現多細胞動物可以產生葉綠素的案例。」

 

通體碧綠的海蛞蝓生活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和加拿大的鹽鹼灘。除了生成葉綠素所必需的基因外,它們還「竊取」了稱為葉綠體的細胞器,利用其實施光合作用。同植物一樣,海蛞蝓的葉綠體藉助葉綠素將陽光轉化為能量,因此就沒了通過吃食物以獲取能量的必要。皮爾斯說:「我們收集了一些海蛞蝓,在水族館養了幾個月。只要我們能一天12小時讓陽光照射進來,它們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也能存活。」

 

研究人員採用放射性示蹤劑以確保海蛞蝓確實是通過自身力量生成葉綠素,而不是從藻類身上竊取的這種現成的色素。事實上,海蛞蝓幾乎完美地吸收了這種遺傳物質,將其遺傳給下一代。這些海蛞蝓的後代同樣可以生成自己的葉綠素,不過,在吃掉足夠的藻類以獲取必要的葉綠體之前,它們還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海蛞蝓這一成就堪稱壯舉,科學家迄今尚不清楚這種動物是如何盜用所需要的基因的。皮爾斯說:「一個物種的DNA進入另一個物種體內肯定是有可能的,這些海蛞蝓就是典型例證。但具體機制尚不得而知。」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海蛞蝓可生成葉綠素似為動植物混合體(圖)
    海蛞蝓似乎是動物與植物的混合體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據《生活科學》報導,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通體碧綠的海蛞蝓(seaslug)似乎是動物與植物的混合體——這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可生成植物色素葉綠素的動物。  海蛞蝓看上去從其吃掉的藻類身上獲取了令這種技能成真的基因。
  • 海蛞蝓還能生成葉綠素
    南朝梁蕭統編著的《文選》中有「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商」、「骨肉緣枝葉」等詩句,這是一首兄弟之間的贈詩。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於唐人盧照鄰。袋熊的便便是方的:大洋洲有一類叫「袋熊」的萌物,其實是袋熊科下的三個不同物種——塔斯馬尼亞袋熊、毛鼻袋熊和澳洲毛鼻袋熊。它們長著齧齒動物類似的門齒,善於用強壯的前爪挖洞。
  • 神奇海蛞蝓:這串葡萄還是成精了
    「葡萄精」只是眾多的海蛞蝓品種之一而已,而海蛞蝓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可生成植物色素葉綠素的動物。 (海葡萄:長莖葡萄蕨藻(學名:Caulerpa lentillifera)原生於日本衝繩,是蕨藻屬的一種可食用藻類,營養價值高。在日本也被稱為綠色魚子醬和長壽藻。)
  • 那些萌得不像話的海蛞蝓
    那些萌得不像話的海蛞蝓 中國日報網 2015-08-27 16:51前陣子,海兔、海羊以萌萌的外表俘獲眾多網友的心。那麼它們究竟是哪一類動物呢?它們還有其他萌萌的同類嗎?其實它們都叫海蛞蝓(kuò yú),英文為sea slug,是生活在海洋中,殼已經消失或退化的腹足動物的泛稱。腹足動物即軟體動物門(Mollusca)腹足綱(Gastropoda),是軟體動物門中物種最多的一個綱。科普結束,咱們一起來看看各種可愛的海蛞蝓吧!
  • 會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
    可能很多人聽說過這種動物,它是新世紀以來發現的第一種能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了。它就是葉羊,也叫海蛞蝓,是藻類科。由於長相酷似披著樹葉的小羊,所以也叫葉羊。
  • 長得像白菜葉子一樣的海蛞蝓,這也太以假亂真了吧
    這種像大白菜葉子一樣的海蛞蝓算是蛞蝓中的特殊種類:因為它算是半植物半動物的體質,這種特性讓它們通過吃下去的海藻中的葉綠素經過太陽的照射從而可以在體內進行光合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它們的顏色會是綠色的原因。重點就是在於這些蛞蝓在吃海藻之後的消化過程中,對於進行光合作用最為重要的葉綠素的消化非常非常緩慢。有的蛞蝓種類儲存葉綠素的周期只有幾周,但是有的蛞蝓儲藏葉綠素細胞的時間可以長達數月。研究者們認為這應該是它們這種生物針對於會面臨長期缺乏食物海藻的情況,進化而來的生理特質。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稀有深水海兔,不僅能產生葉綠素還是雌雄同體
    近日,中國的科考船「科學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南側海山進行科考的時候,發射下海裡的潛水器傳回海底的高清視頻,視頻中出現了兩隻頭部為粉紅色,身體發白的海蛞蝓,也就是海兔,這次發現的海兔判斷為深海的稀有海兔。那麼下面就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海兔這種神奇的生物吧。
  • 唯一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小時候吃飽僅靠曬太陽就可活到老!
    大家都知道一般情況下只有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但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海洋裡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生物,這次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它靠著小時候吃下海藻便可活到老。它就是海蛞蝓。海蛞蝓是一種軟體動物,幼年的海蛞蝓全身透明,它們只能長到5毫米,身體表面長滿了「觸角」,面部像綿羊,所以他也被稱為葉羊。它們本來和蝸牛一樣擁有外殼,可是經過了退化後變成了內殼。
  • 多彩海蛞蝓
    蛞蝓生活在陸地上,它們的身上擁有用來呼吸的凹陷結構,就如同肺一樣,因此在動物學上被歸為「肺螺類」;而海蛞蝓在海水中生活,呼吸器官是鰓,其鰓位於身體後部,因此被歸為「後鰓類」。所謂海蛞蝓,其實就是對一大類後鰓類軟體動物的統稱,只是它們的身體如同蛞蝓一樣較為扁平、黏滑,並且依靠腹足在海底或礁石上爬行。海蛞蝓的大小、外形、顏色差異巨大,具有豐富的多樣性。
  •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也叫「藍龍」或「蓑海牛」,是一種藍色、小型的遠洋翼蓑海蛞蝓
  • 臺離島生態豐富 澎湖10種海蛞蝓品種為全球首見
    臺離島生態豐富 澎湖10種海蛞蝓品種為全球首見
  • 峇里島現奇異海蛞蝓 如同外星生物長13條腿
    ,其似乎像一個外星生物,軀幹很長,身體呈膠凍狀,軀幹兩側有13條布滿尖刺的腿,而頭部類似於一個透明的果凍。這種奇異的海底生物往往生活在印度洋以及太平洋的熱帶水域,可生長到近五英寸(約合12.7釐米)。這種生物將其透明果凍頭部作為一個網狀「口罩」,去捕食海底的小螃蟹等甲殼類生物。
  • 新品種海蛞蝓 超美!
    sp.圖/中山大學提供  鮮少有人知道,臺灣的澎湖西南海域有個生態寶庫,是素有「海底寶石」美稱的海蛞蝓多樣性密集點。中山大學海研所教授莫顯蕎已在此地發現了約十種從未為世人所見的海蛞蝓新品種,且它能把吃進的有毒刺細胞,轉化為自己的防禦武器,也可望提供癌症等生物醫學研究的新方向。
  • 攝影師潛水時拍到海蛞蝓 顏色鮮豔可釋放毒液
    某些只有兩英寸長的海蛞蝓擁有鮮豔的顏色,以警告捕食者它們可能是有毒的。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攝影師在潛水時拍到了一些顏色異常鮮豔的生物,這些生物看起來像深海裡可怕的怪物,實際上它們只是1英寸長。
  • 海蛞蝓,海女神?沒殼蝸牛?
    首先,目前所知道的,海蛞蝓的種類全球就有三百多種。那麼海蛞蝓是什麼呢?其實海蛞蝓只是一種泛稱,泛指那些包有少量外殼或者是已經進化的沒有外殼的軟體生物,即無殼蝸牛,是螺類的一種,海兔科海洋腹足綱後鰓亞綱,頭上有觸角,海蛞蝓跟鼻涕蟲是近親,畫面應該也可以想像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