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11月16日,以「匯聚僑資源、共鑄新時代」為主題的廣東省第八屆粵東僑博會在汕尾舉行。故鄉在汕頭、汕尾、潮州、揭陽粵東四市、分布在全球各地的200多個海內外社團、500多位僑領僑商回到家鄉共襄粵東發展大計。
汕尾是全國13塊革命根據地之一的全域革命老區,1927年這裡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縣級蘇維埃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政府。90多年前,革命仁人「奔向海陸豐」,今天這裡正迎來僑資源匯聚。
港企怡安(集團)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00億元,在汕尾市海豐縣建設「中國·海豐珠寶科技綜合產業園」,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珠寶時尚產業集群;臺灣嘉信遊艇股份有限公司擬投資20億元在汕尾市品清湖周邊建設遊艇港口,開展遊艇觀光、帆船航海等水上休閒運動……本屆僑博會當天舉辦的招商引智對接會上,5個重大人才合作項目和11個重大投資項目現場籤約,其中投資項目總投資額為363.7億元,涵蓋珠寶、機械裝備、電子信息、電力能源、商貿物流等領域。
昔日開展革命風起雲湧,今朝建設發展如火如荼。高聳入雲的起重機一字排開,巨大的吊臂起起落落,貨車忙碌地來回穿梭,秩序井然而又充滿現代工業氣息的場景,正在汕尾高新區紅草產業園、海豐生態科技城、陸河新河工業園、陸豐海工裝備基地和陸豐產業轉移工業園上演,到處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作為粵東西北地區中最靠近粵港澳大灣區的東岸沿海城市。近年來,汕尾以「建設沿海經濟帶的靚麗明珠」為目標,搶抓粵港灣大灣區建設、廣東省構建「一核(珠三角核心區)一帶(沿海經濟帶)一區(北部生態發展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以及深圳全面對口幫扶和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等多重機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實施「融灣強帶」戰略,堅定不移推動老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深圳的對口幫扶下,汕尾緊緊扭住產業共建這個「牛鼻子」,創造性地推出了「深圳總部+汕尾基地」「汕尾研發+汕尾生產」「政府投資+企業生產」三種產業共建模式。2015年11月5日,比亞迪與汕尾市政府籤訂合作框架協議,2016年4月16日,工業園區生產的首臺電動大巴下線……從籤約到生產出第一臺大巴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創造了產業共建的「深汕速度」。比亞迪的進駐,極大提振了觀望企業的信心。隨著園區基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上下遊企業紛至沓來,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汽車研發、生產、銷售、配套產業鏈。2017年園區實現產值約42億元,2018年上升至118.2億元,翻了近三倍。
而在沿海,隨著寶麗華甲湖灣電廠併網發電,汕尾海上風電開發和海洋工程基地建設也按下了「快進鍵」。短短一年時間,中廣核新能源與明陽、中天、長風、海力等多個企業項目聯手發力,共同推進2500畝海洋工程基地規劃建設,並通過「龍頭」吸聚產業鏈中下遊企業競相入駐,撬動建設500萬千瓦容量海上風電項目的千億元投資。汕尾產業集聚發展的「海上路線圖」越來越清晰,粵東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初具雛形。
汕尾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把產業共建作為核心戰略來推進,把產業園區作為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與粵港澳大灣區進行產業共建的重要載體來抓,著力做好「融灣」和「強帶」兩篇文章。汕尾先後制定出臺了《財政扶持產業發展政策的若干規定》《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等10多個產業發展扶持引導性政策和「實體經濟新十條」,推出58項政策措施,2018年為企業新減負約15億元。同時出臺「促進就業九條」,幫助企業解決用工難題。
2017年以來,全市四個產業園區在加快推進路、水、電、氣、通訊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大力推進招商引資,設立市投資促進局和8個專業招商分局,在北上廣深設立4個招商中心,鄉賢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並舉,由一把手帶隊主動登門拜訪企業,開展點對點、敲門式的精準招商,重點圍繞比亞迪、信利、香雪製藥等已落地或投產的龍頭企業,引進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加快產業集聚。
汕尾市委書記石奇珠表示,汕尾把「融灣」作為新時代改革發展的總牽引,把「強帶」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和「立業」之本,融入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以全新姿態融入大灣區建設方陣,以「汕尾所能」「汕尾所優」對接服務「灣區所需」「灣區所求」,把汕尾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