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上黑麵包就謝天謝地!玉米和土豆傳入歐洲前,歐洲貧民吃啥?

2020-11-22 騰訊網

在玉米和土豆沒有從美洲傳入歐洲之前,歐洲貧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什麼?限於所種植的作物,他們很難像中國農民那樣「吃糠咽菜」。

梵谷畫作《吃馬鈴薯的人》,圖/網絡。

當時,大部分人很少能吃到小麥麵包,一般是燕麥、大麥、黑麥之類加水煮的糊糊,或者做成很硬的「麵包」(其實不如說是麵餅),和我們今天常見的精白面做的鬆軟麵包完全兩個概念。就算是貴族領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5㎏/10磅的長條形黑麵包。典型的中世紀黑麵包,一般是用小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這種做法在中世紀已經算是精品黑麵包了。更有一些偷工減料的黑心麵包師,居然經常故意在黑麵包中摻加木屑、小石頭之類的雜物。不管那些混合了木屑與碎石的中世紀黑麵包有多麼的嗑牙和傷喉嚨,它們仍然是中世紀歐洲下層平民眼裡的上等美食,因為他們的飯碗裡經常連麵包都沒有。

蘿蔔、甜菜、蕪青也是重要的食物。還有橡實,好年景用來餵豬,壞年景就自己吃。在南歐慄子一度也是主要食物來源,現在科西嘉島的慄子麵包仍很出名。

黑麥,圖/pixabay。

橡實,圖/pixabay。

蕪菁,圖/pixabay。

科西嘉慄子點心,圖/WikimediaCommons。

埃及人發明了發酵法。希臘人羅馬人的麵包製法也是從埃及學來的,早先羅馬人也主要吃粥,士兵還要自帶手磨把發到手的麥子研磨去殼。老卡圖的農業書也記載了不發酵的罐饢。工人的食物一般是麵包、葡萄酒、橄欖和鹽。猶太人設置「除酵節」吃無酵餅:「他們用埃及帶出來的生面烤成無酵餅。這生面原沒有發起;因為他們被催逼離開埃及,不能耽延,也沒有為自己預備什麼食物。」中世紀的西歐到晚期才開始普及發酵法,所以《勇敢的心》裡面農民軍在樹林裡吃粥,貴族在城堡裡吃麵包。

《勇敢的心》劇照,圖/網絡。

猶太傳統無酵餅,圖/WikimediaCommons。

龐貝古城出土的麵包。圖/網絡。

根據《巴爾幹古代史》記載:「穀物種植決定了巴爾幹地區農民的主要食物是麵包。一些文獻提到麵包可以使用多種麥子製作,但是軟粒小麥製作的麵包最可口,而黑麥、燕麥、大麥和小米製作的麵包質量最差。13世紀的歷史家抱怨說,大麥麵包是農民的食物,而像他這樣地位的人實在無法下咽。為了製作上等麵包,麥子需要磨細,反覆過篩。家庭自製的麵包比較粗糙,因為其中含有更多的麥糠,而麵包房加工的上等麵包價格較貴。」

在中世紀的歐洲,麵包不僅是主食,也是餐具的一部分。小康以上的家庭用一塊大約15釐米X10釐米的陳麵包(麵包變陳不僅是水分蒸發而變硬,還包括水分從澱粉顆粒中轉移到空隙,使澱粉再結晶化,麵包失去「新鮮」口感,吸收周圍其他食物的味道,變得難吃)當餐盤,人手一塊。這塊麵包吸收食物上的湯汁後,既可以隨飯吃掉,也可以分給窮人或餵狗。15世紀出現木質餐盤,才取代了陳麵包作為盤子的用途。

15世紀義大利北部的麵包作坊,圖/網絡。

在巴氏消毒法普及之前,由於牛奶容易變質,歐洲的城市很少能喝到鮮奶,倒是農村能喝上。有錢人才能吃鮮肉,窮人只能把肉醃了每天吃一點,因為要保存很久就特別鹹。

總之,在中世紀的歐洲,精緻小麥粉做的白麵包這種東西,只有封地大貴族和神職人員才能吃的起,勳爵、鄉紳、騎士這種等級的只能吃褐麵包,也就是粗製小麥粉做的全麥麵包。平民或者說自由民,能吃上小麥混大麥做的黑麵包、大麥粥和豆子,貧民就是能吃燕麥這種馬料為主料做成的黑麵包了,麩皮、木屑、沙子和麵粉的比例決定黑麵包的等級。

維米爾畫作《倒牛奶的女人》,圖/網絡。

註:本文由專寫明朝特別白、魔合羅、ProjectCatalyst、魔都的黑影、betaknight、reaper、isu122、莫德裡德、狐狸大仙、折衝都尉、獺兔、遠坂凜、倉鼠渣、裝甲企鵝、茗夜雨等北朝網友的精彩發言總結而成。

相關焦點

  •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黑麵包,當時中國人在吃啥
    提到「黑暗料理」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會不由地聯想到一千多年前歐洲人的食物——那時的人們窮得只能吃燉豆子和黑麵包。當時正處於中世紀的歐洲大陸,似乎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歐洲人民的飲食結構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始終依靠著那些只能果腹,但沒有滋味的東西。而相比較同時期的中國人,我們在吃什麼?
  • 中國人吃麵包,美國人吃麵包,俄國人吃麵包,真是沒對比就沒傷害
    提到麵包這一食品,大夥應該都不陌生吧,像很多人還天天早上都買麵包來當作早餐吃呢,麵包配牛奶,美味又營養。不過,大家可知道,麵包本是歐洲國家發明的,只是後來傳入到了我們中國,所以,全世界還是有很多地方的人都會吃麵包的,只不過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著自家吃麵包的習慣,吃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咱中國人吃麵包,美國人吃麵包,俄國人吃麵包,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 歐洲人窮得吃黑麵包、水煮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在吃啥?令人欣喜
    那麼今天,筆者便以中世紀為時間線,來說說中西飲食的發展和不同。當年歐洲人落魄得吃黑麵包、水煮豆子時,我們中國人又在吃什麼呢? 根據史料可知,當年中世紀的普通人,是基本吃不到肉的,只有貴族才能吃得上肉和精緻的麵包。因為當時的歐洲人認為,牛羊都是寶貴的經濟生物,是不能隨便吃的。
  • 減肥到底能不能吃土豆?會不會發胖?
    而且,外國人對土豆的喜愛遠超我們的想像。在中國,土豆更多的是一種食材、一種蔬菜,而西方人將土豆認為是一種主要食物,在他們的餐桌上簡直太常見了。網上還流傳這樣一句話「老外都是吃土豆長大的」。特別是美國人、英國人、俄羅斯人,更是土豆的忠實粉絲,能把土豆吃出花的那種。今天,我們就來嘮嘮普普通通的土豆為什麼能徵服全世界人民的胃?而且吃對土豆,它可是健身的好幫手。
  • 中世紀歐洲農民吃什麼?蔬菜奶酪黑麵包,偶爾來點魚和肉
    也就是說,在中世紀的前500年時間裡,農民不要說吃肉喝酒,能不餓死就很好了。直到公元11世紀的來臨,歐洲人才基本解決了糧食危機。此時,他們終於摸索出了三圃制的耕作方法(把土地分為面積大概相等的休耕地、春播地和秋(冬)播地三部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和牲畜。
  • 因為人類大量種植玉米,歐洲倉鼠要滅絕了
    在德國這個情況好一些,大約12%到19%的耕地種的是玉米。 在人類種植單一作物前,當地的倉鼠吃的是各種植物的根莖以及昆蟲。 為了研究倉鼠是否因為經常吃同一種作物而數量銳減,Habould 和同事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並在2017年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他們給歐洲倉鼠測試了4種不同的食譜:一些倉鼠被餵小麥+苜蓿/蚯蚓的混合餐,另一些吃的是玉米+苜蓿/蚯蚓的混合餐。
  • 十二月咖咖吃了啥?-麵包麵包
    📝阿茜米麵包肉桂卷黑呼呼📝大胃全部!📝雯雯開心果大紅袍📝丸子全部!📝予見全部!📝杯杯椰子核 磅蛋糕📝兔媽雪花酥📝鑫鑫罐子📝念姐罐子📝貓姐全部!小笑的甜品就是hin溫柔啊,調味剛剛好,沒有踩雷的價格很合適,郵費不會過貴,材料能吃出來的好以上和十月一樣萌米真的,味道巨香切完麵包覺得飄香十裡個人get萌米吃法是
  • 歐洲人真的吃國內所謂的歐包?來看看外國人究竟吃什麼麵包吧
    不過歐包歐包,歐洲人真的是吃這種麵包嗎?由於蘿蔔曾經在法國交換半年,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在歐洲根本買不到這種類型的麵包。麵包是歐洲人的主要食物,地位相當於我國的米飯和饅頭,種類豐富口味多樣,今天,蘿蔔就為大家盤點那些正宗的歐式麵包。
  • 紅茶綠茶都是茶,為何綠茶傳入歐洲更早,歐洲人卻偏愛紅茶?
    明明綠茶傳入歐洲的時間更早,為何歐洲人卻偏愛紅茶?不得不說,這個問題確實有意思,紅茶綠茶都是茶,雖然很明顯的就能喝出來口味不同,但也各有千秋。不過從歐洲餐廳、咖啡館等隨處可見的紅茶以及現如今紅茶在歐洲那遙遙領先的銷售數據來看,歐洲人確實偏愛紅茶。
  • 玉米和小麥,狗狗真的不能吃嗎?
    在網絡上很多傳玉米,小麥對於狗狗來說不能吃,過敏,有毒等等,這個現象是從國外開始推崇無谷狗糧進入中國後開始的,今天我們來看看玉米,小麥,大米等穀物的問題。在推崇無谷狗糧的時候,從國外傳入中國一個比較滑稽的實驗,278隻狗狗裡面,有95例是肉製品過敏,有55例是乳製品過敏,有7隻是玉米導致過敏的,但是傳入國內宣傳的時候,狗狗對玉米過敏,有7隻過敏(因為這個從玉米開始擴展到所有穀物),這個實驗有很多漏洞甚至沒有任何的實驗數據去表明和發表,傳入中國只說玉米,其他的一概不論。
  • 土豆為什麼不要跟米飯一起吃?
    小明同學是個上班族,每天中午的時候,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中午吃啥好?在手機App上面精挑細選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酸辣土豆絲蓋飯。原因很簡單,他覺得酸辣土豆絲便宜好吃又營養,而且最近胃口不大好,想在中午多吃點蔬菜。
  • 1款吐司,5個麵包分類,關於歐洲麵包的知識點在這裡
    而最初的「發酵」方式是他們在一次偶然間發現的:吃剩的麥子粥受到空氣中野生酵母菌的侵入,導致其發酵、膨脹、變酸,人們在加熱時,驚喜地發現得到了一種鬆軟美味的新麵食,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麵包。俗話說,如果想要做好一個麵包,那就需要先了解它。
  • 「吃貨」改變世界:小土豆如何成為歐洲人的主食?
    祖克曼的寫作多少給人留下了「盎格魯中心主義」的印象,哈斯林格則是將地理意義上的多數歐洲國家的土豆料理和土豆的接受史都簡單帶過,給出了整個歐洲對土豆料理的接受史。對於熟知英語國家土豆接受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依然有不少新鮮的內容可以了解。例如哈斯林格提供了土豆在不同語言中的叫法,從中可以看出這種作物的傳播線路。
  • 荷蘭漁民發明「一刀切」,歐洲人開心吃632年的臭魚,誰吃誰吐
    荷蘭漁民發明「一刀切」,歐洲人開心吃632年的臭魚,誰吃誰吐很快又到了荷蘭人的美食狂歡節,這個曾經的「海上強國」到底有什麼美味佳餚,值得整個國家的人都來慶祝呢?相信你們對荷蘭人鍾愛的美味不陌生,那就是折磨過不少人的鯡魚。
  • 餐桌上的歷史丨千百年前的印加人都吃啥?
    所以當時的印加人為了吃一口飽飯也是想盡了辦法:他們在山峰之間肥沃的平原上開墾,在山坡上開發梯田;並從印加之前的安第斯文明中繼承和學習農業知識以及有效的水資源管理系統,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谷 物 類 玉 米 如果說歐洲文明是小麥文明,亞洲是稻米文明,那麼拉丁美洲則是玉米文明。
  • 除了火雞,感恩節咱們還可以吃點啥?
    它需要整隻烤出,雞皮烤成深棕色,肚子裡還要塞上許多拌好的食物,如碎麵包等,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然後再各自澆上滷汁,撒上鹽,味道十分鮮美。火雞肉質細嫩,瘦肉多,蛋白質含量在30%以上,大多數美國人都喜歡火雞。突然就會覺得,原來老外過節其實也和咱們差不多,家人團聚共享美食!就像端午節咱們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所以感恩節的火雞也是外國人的標配。
  • 東北人不知道洋芋是什麼,它曾經拯救了整個歐洲
    前不久看到一個視頻,裡面有一個可愛的娃娃,大人問他早上吃什麼,說洋芋!中午吃什麼,也是洋芋!晚上吃什麼,還是洋芋!有一位東北朋友在視頻下方留言「什麼是洋芋,是山藥還是芋頭」,很多熱心網友回答了他的問題,洋芋等於土豆,雲貴川一帶都叫洋芋。大概因為洋芋起源於美洲,這些外來物種都帶個洋字,好比我們吃的洋柿子(番茄,西紅柿)。
  • 歐洲的這個國家美女很多但很貧窮,喜歡吃甜餃子,烏鴉和狗也很多
    歐洲的這個國家美女很多但很貧窮,喜歡吃甜餃子,烏鴉和狗也很多大家如果提到歐洲的美女,第一反應就是烏克蘭的美女,烏克蘭的美女是十分有名的,烏克蘭的女生大多都是白皮膚、大眼睛、高高瘦瘦的,十分的具有氣質,如果說俄羅斯美女出名的話,那麼烏克蘭的美女一點也不比俄羅斯的美女名氣差
  • 歐洲傳統不吃「薑餅人」?盤點各國的聖誕薑餅「Gingerbread」!
    導讀:歐洲傳統不吃「薑餅人」?盤點各國的聖誕薑餅「Gingerbread」!美好的聖誕節,少不了要品嘗些應景美食,除了烤雞、鹹派、熱紅酒,還有不可少的「薑餅」,繪上可愛圖案,包裝送禮或搭配暖暖熱飲一起吃,非常有節慶氣息。中國一般熟悉的都是畫有彩色糖霜的甜甜「薑餅人」,但其實各國的聖誕薑餅都不一樣。
  • 土豆變綠了還能吃嗎?土豆削皮後,很快就變黑了,還能吃嗎?
    對於土豆本身來說,它能對抗細菌和害蟲,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但是對於人體來說,如果攝入過量了,就會影響到健康。這種物質對人的胃腸道健康不利,如果攝入了,可能會引起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還可能會引來一系列的胃部健康問題。如果變綠的比例太大,或者已經發芽了,最好就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