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和土豆沒有從美洲傳入歐洲之前,歐洲貧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什麼?限於所種植的作物,他們很難像中國農民那樣「吃糠咽菜」。
梵谷畫作《吃馬鈴薯的人》,圖/網絡。
當時,大部分人很少能吃到小麥麵包,一般是燕麥、大麥、黑麥之類加水煮的糊糊,或者做成很硬的「麵包」(其實不如說是麵餅),和我們今天常見的精白面做的鬆軟麵包完全兩個概念。就算是貴族領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5㎏/10磅的長條形黑麵包。典型的中世紀黑麵包,一般是用小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這種做法在中世紀已經算是精品黑麵包了。更有一些偷工減料的黑心麵包師,居然經常故意在黑麵包中摻加木屑、小石頭之類的雜物。不管那些混合了木屑與碎石的中世紀黑麵包有多麼的嗑牙和傷喉嚨,它們仍然是中世紀歐洲下層平民眼裡的上等美食,因為他們的飯碗裡經常連麵包都沒有。
蘿蔔、甜菜、蕪青也是重要的食物。還有橡實,好年景用來餵豬,壞年景就自己吃。在南歐慄子一度也是主要食物來源,現在科西嘉島的慄子麵包仍很出名。
黑麥,圖/pixabay。
橡實,圖/pixabay。
蕪菁,圖/pixabay。
科西嘉慄子點心,圖/WikimediaCommons。
埃及人發明了發酵法。希臘人羅馬人的麵包製法也是從埃及學來的,早先羅馬人也主要吃粥,士兵還要自帶手磨把發到手的麥子研磨去殼。老卡圖的農業書也記載了不發酵的罐饢。工人的食物一般是麵包、葡萄酒、橄欖和鹽。猶太人設置「除酵節」吃無酵餅:「他們用埃及帶出來的生面烤成無酵餅。這生面原沒有發起;因為他們被催逼離開埃及,不能耽延,也沒有為自己預備什麼食物。」中世紀的西歐到晚期才開始普及發酵法,所以《勇敢的心》裡面農民軍在樹林裡吃粥,貴族在城堡裡吃麵包。
《勇敢的心》劇照,圖/網絡。
猶太傳統無酵餅,圖/WikimediaCommons。
龐貝古城出土的麵包。圖/網絡。
根據《巴爾幹古代史》記載:「穀物種植決定了巴爾幹地區農民的主要食物是麵包。一些文獻提到麵包可以使用多種麥子製作,但是軟粒小麥製作的麵包最可口,而黑麥、燕麥、大麥和小米製作的麵包質量最差。13世紀的歷史家抱怨說,大麥麵包是農民的食物,而像他這樣地位的人實在無法下咽。為了製作上等麵包,麥子需要磨細,反覆過篩。家庭自製的麵包比較粗糙,因為其中含有更多的麥糠,而麵包房加工的上等麵包價格較貴。」
在中世紀的歐洲,麵包不僅是主食,也是餐具的一部分。小康以上的家庭用一塊大約15釐米X10釐米的陳麵包(麵包變陳不僅是水分蒸發而變硬,還包括水分從澱粉顆粒中轉移到空隙,使澱粉再結晶化,麵包失去「新鮮」口感,吸收周圍其他食物的味道,變得難吃)當餐盤,人手一塊。這塊麵包吸收食物上的湯汁後,既可以隨飯吃掉,也可以分給窮人或餵狗。15世紀出現木質餐盤,才取代了陳麵包作為盤子的用途。
15世紀義大利北部的麵包作坊,圖/網絡。
在巴氏消毒法普及之前,由於牛奶容易變質,歐洲的城市很少能喝到鮮奶,倒是農村能喝上。有錢人才能吃鮮肉,窮人只能把肉醃了每天吃一點,因為要保存很久就特別鹹。
總之,在中世紀的歐洲,精緻小麥粉做的白麵包這種東西,只有封地大貴族和神職人員才能吃的起,勳爵、鄉紳、騎士這種等級的只能吃褐麵包,也就是粗製小麥粉做的全麥麵包。平民或者說自由民,能吃上小麥混大麥做的黑麵包、大麥粥和豆子,貧民就是能吃燕麥這種馬料為主料做成的黑麵包了,麩皮、木屑、沙子和麵粉的比例決定黑麵包的等級。
維米爾畫作《倒牛奶的女人》,圖/網絡。
註:本文由專寫明朝特別白、魔合羅、ProjectCatalyst、魔都的黑影、betaknight、reaper、isu122、莫德裡德、狐狸大仙、折衝都尉、獺兔、遠坂凜、倉鼠渣、裝甲企鵝、茗夜雨等北朝網友的精彩發言總結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