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閩南佛都,各種宗教的廟宇皆可看到,有趣的是,香火最旺盛的,卻不是名揚天下的開元寺,而是一座關帝廟—通淮關帝廟。
我本意是去清淨寺的,卻因掃了一眼,見遠方人頭攢動,縈繞著嫋嫋青煙,便好奇走了過去。
沒想到有這麼多人上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論年齡與性別,信眾自動排成隊伍,井然有序的上香。香爐裡的煙火不斷,廣場上都瀰漫著香味,如此場面,是我在其他寺廟不曾看到的。
泉州的關帝廟,是福建省最大的,看到眼前這陣勢,我深覺也是香火最旺盛的。
通淮關帝廟前身是水神廟,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泉州沿海,當地人常出海打漁,祭祀水神並不稀奇。廟內供奉的是平浪侯晏公,晏公最初為江地方性水神,後影響逐漸擴大,成為全國性水神。
明朝初建,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要在泉州興建七座關帝廟,只是七座廟宇耗費銀兩頗多,可皇令不可違,便將水神廟改為了關帝廟。
閩南人做生意講究誠信,忠義千秋的關羽自然成了當地爭相祭拜的對象。
後來不僅生意人前來祭拜,上學戀愛,平安健康等心願也來上香,關羽逐漸成了掌管萬物的神,泉州人有什麼事,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關羽。
據當地人講,通淮關帝廟極為靈驗,前來求籤者絡繹不絕,這點我是親眼目睹的。在廟裡的大殿內,擺放著木塊卦和求籤桶,很多老人許完願後都會在此擺上一卦。
我不懂具體的流程,只看到他們拿起兩塊貝殼狀的木塊,不停地往地上摔,然後根據正反面鑑定許願會不會實現。很多人會摔多次,期望多次驗證自己的結果,於是整個大殿內到處響著清脆的摔卦聲。
香火旺盛錢財自然滾滾而來,可關帝廟卻從不佔為己有,而是將多數香火錢捐建學校,用來幫助信眾積德行善。如此以來,關帝廟更加深入人心,閩南地區,乃至一些東南亞人士都會前來祭拜。
關帝廟不收門票,免費進去參觀,不過大部分當地人是不進去的,他們往往在門口祭拜,香爐也設在了外面。
廣場上三座殿宇並列,武成殿、崇先殿和三義廟,三義廟供奉的是劉、關、張,後來又加上了諸葛亮。崇先殿供奉的是關羽,以及其祖、父的牌位。
原先是沒有嶽飛的,民國時廟內又增加了嶽飛像,關帝廟也叫成了關嶽廟,不過人們仍習慣叫它關帝廟。
廟宇外觀極為華麗,歇山式屋簷,通體精美的石雕和木雕,其間配有花鳥走獸,絲嶂綺窗,紅燭芳筵,真是華麗異常。屋頂也不是閩南常見的紅色瓦片,而改為了綠色琉璃瓦,屋脊之上配以色彩鮮豔的遊龍,活潑中又不失厚重。
我比較喜歡廟內的楹聯,如: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
這個楹聯寫得太好了,出現在泉州這樣宗教文化濃鬱的城市,既矛盾又不矛盾。一方面告誡信眾若是誠信正直,不拜也是可以的,可若你狡詐多端,哪怕天天來拜,依舊沒什麼用。
崇先殿裡也有一幅楹聯:指日雄心國社稷,凌雲大義壯乾坤。後面楹聯是:清流應是源頭澈,義厚應承祖上賢。當地人在祭拜關羽時,沒忘了感恩關父關母的教導,體現出當地的孝風濃厚。
武成殿門匾上有金色「正氣」二字,出自理學大師朱熹之手,字體強勁有力。後面也有一幅楹聯: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義同天。這是春秋樓的對聯,就是關羽日夜苦讀的地方,泉州將其借鑑了過來。
難得的是,關帝廟香火如此旺盛,香火也是免費的,大殿前擺放著一堆敬香,供信眾免費拿取。這更加體現出泉州人的心胸,真誠祭拜,不在乎錢財。
有機會到泉州,可到此轉一轉,向關羽許上一個心願,說不定回去便會實現呢。
地址:泉州鯉城區塗門街,免費開放。
交通:乘坐4路、6路、7路公交,到關帝廟站下即可。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在山河中修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