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關帝廟位於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區的正南,地處中蘇邊境,南距兩國界河烏蘇里江左岸50餘米,北部緊靠山丘。廟址依山傍水,隔江與蘇聯境內的伊曼市遙遙相對。虎頭關帝廟建於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距今已有約三百年歷史。虎頭關帝廟是當時從關內來東北的漢人,為求關帝等神仙保佑其發財及生命安全,而集資修建的。作為黑龍江省較早的清代建築之一,虎頭關帝廟是黑龍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
虎頭關帝廟是黑龍江省較早的一處廟宇建築,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幾度破壞,幾度重修,才保存到了今天。抗日戰爭期間,虎頭關帝廟被戰火破壞,廟門、圍牆和塑像全部被毀,廟頂鐵瓦殘缺不全,彩繪剝落,柱基腐爛,匾額丟失。到了1980年,廟宇僅剩下幾根明柱支持廟脊,瀕臨倒塌。1987年,省、縣集資,對虎頭關帝廟進行了徹底修復,但保持了原建築的結構特點,重建了山門,大門兩側增置了一對青石獅。正殿內重塑了三尊泥像,正中為關公,左配關平,右配周倉,後面及兩側繪有「三顧茅廬」、「單刀赴會」、「刮骨療毒」等三國歷史故事彩繪圖。前殿無兵器、雕刻和圖案。2000年,虎林市文管所再次對關帝廟進行了維修。
東北的關帝廟多建於清代,是漢滿民族文化與習俗相互融合的結果。據史料記載,清代曾在東北地區大建關帝廟,僅牡丹江市歷史上就曾建有15座關帝廟之多,遺憾的是這些關帝廟早已在戰亂和運動中被毀滅得蕩然無存。虎頭關帝廟在經歷了近300年的歷史後,是黑龍江省為數不多的清代廟宇建築,能幸運地保存下來實在是難能可貴。虎頭關帝廟儘管規模不大,面積較小,但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開發烏蘇里江流域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其獨特的建築結構和雕刻藝術風格至今仍閃爍著藝術光芒!
(圖片源自網絡,感謝分享,如有侵權,刪圖致歉!)
黑龍江這棟百年老建築是當年哈爾濱首富的別墅,毛主席曾下榻於此
黑龍江督軍署舊址:在38年裡曾有12位黑龍江首腦在此叱詫風雲
哈爾濱寶勝寺:傳承八百多年的金代古寺,曾有三百多名教徒
黑龍江漠河胭脂溝「妓女墳」:沉默了一百多年,如今被開發成景區
他曾是哈爾濱四大家族之一,為防祖業被賣,在家宅內為母親建墓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