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期的正陽門關帝廟。 又被老百姓們稱為「老爺廟」,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8年)正月。明、清兩代,廟宇本是在甕城之內的,1913年拆除甕城,原來封閉的甕城變成了開闊地,關帝廟就露了出來
廟會期間形成臨時集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所售賣的大多是香燭、紅紙魚、金銀紙寶和絨花等吉祥物品
民國時期的正陽門和關帝廟山門
關帝廟和正陽門券門
關帝廟門前,一位道士正靠坐在香爐的背陰處納涼
關羽被儒家稱之為「關夫子」;佛家稱之為「護法伽藍」或「護國明王」;道家則稱之為「三界伏魔大帝」。圖中關帝面前牌位上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的稱號便是信奉道教的明神宗給所封。而普通百姓則奉之為有浩然正氣的神靈、正大光明的帝聖
廟內的赤兔馬雕像和「靈鎮河山」牌匾。這方匾額為張學良的原配夫人于鳳至所捐贈
玻璃神龕裡的人物造像
玻璃神龕裡的人物造像
玻璃神龕中的劉關張。在清代,皇帝往天壇祭天回來時,都要到這座關帝廟拈香參拜,其名望可見一斑。可惜的是,這座著名的小廟宇在1967年代因擴建道路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