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北京總會加個 "城"字,為什麼要叫北京城呢?因為在早年間,大約是在如今二環的位置是有一圈圍牆的,所以才叫北京城。當時在北京城的四周,總共設有九座城門,而在這九座城門當中,地位最高的當屬正陽門,也就是老北京人口中的前門。
在明清時期,不管是出巡,還是去五壇八廟祭奠,皇帝皇后的龍駒鳳輦都會從這裡進出。但是作為北京城九門之首,正陽門的門匾上的"門"字卻少了一筆鉤,您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相傳在明朝弘治年間,京城發生了一場罕見的旱災,而且還伴有漫天的蝗蟲。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是立國之本,朱祐樘聽完朝臣的奏報之後,詢問大臣有什麼應對的舉措,大臣們各說各話,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這時朱祐樘決定親自去災區看一看情況。結果皇帝的座駕剛行駛到正陽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就在朱祐樘的龍駒剛剛在正陽門露了個頭,只見前面一片黑壓壓的蝗蟲飛奔而來,車外的太監、護衛頓時亂做一團。朱祐樘也慌了手腳,常年蝸居在皇宮的他哪裡見過這個陣仗。身邊的太監趕緊把朱祐樘扶下車,順著正陽門的門洞,就倒了回去。本來心氣甚高的準備御駕親徵,結果別說體察民情了,連鄭正陽門的大門都沒邁出去,就灰溜溜的逃回了皇宮。
這下朱祐樘的面子有點掛不住了,不過他挺會給自己找轍,他說:"朕當時是準備出城的,雖然前邊有一群蝗蟲,但是能攔得住朕嗎?可是就當朕正要跨過正陽門的時候,身體突然就動不了了,仿佛有什麼東西拽著朕一樣。後來一看,這門算是出不去了,不如回來好好思索一下。回到宮中之後,我才明白怎麼回事,正陽門的門字不是有個鉤嗎,就是這鉤子刮住了朕身上的龍鱗,就這麼著,朕才沒出去城。門嘛,怎麼能有鉤呢。"滿朝的文物大臣,雖然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伴君如伴虎,當然要順著皇帝的意思說了,於是大臣們紛紛附和。朱祐樘一看,自己的一番說辭已經打動了大臣們,於是便派人重新換上一塊門匾,掛在了正陽門上。從此之後,正陽門的牌匾上的門字,便少了那麼一鉤,並且一直流傳至今。
如今的正陽門,是北京城為數不多保留下來的一座城門。但其實,這座前門樓子也是並非是原裝的,而是清朝末期,由一位外國人設計重建的。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的時候,曾經在天壇的空地上架設大炮,然後轟塌了正陽門的箭樓,最後英軍就把正陽門當做了駐軍基地,誰知道英軍燒火做飯的時候,不慎引著了木質的城樓,偌大的一座城門樓子就這麼被付諸一炬了。後來兩宮迴鑾,慈禧太后命人在原址重建了一座城陽門。
15年之後,轉眼到了民國。因為當時最先進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車,民國政府於是在前門建造了一座火車站。原本就繁花似錦的前門大街,一時間更是人滿為患。為了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袁世凱委派了一位名叫羅斯凱格爾德國建築師改建了正陽門。按羅斯凱格爾的設計方案,他先是拆除了甕城,然後又在正陽門城樓兩側的城牆挖了兩個門洞,隨後在正陽門的背部又增加了兩條臺階,最後由將原本四排的瞭望和射箭用的箭窗,改造成了上邊是兩排箭窗,下邊是兩排白色的拱形窗簷,這種完全違背老建築風格的改建,很難說的上是一種成功。
如今的我們看到的正陽門,就是當年民國時期改建後的產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站在前門大街前,對著老照片細細端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