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出現罕見連體炮樓,專家說很有研究價值

2021-01-10 湘湘帶你看社會

最近,有熱心市民反映,稱在第二醫院新址工地上挖出一座炮樓,是當年日軍侵華的有力證明。1月5日下午,記者與發現炮樓的的熱心市民沈迪、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嶽欽韜前往現場。

從甪裡街拐入老的07省道再往東走,沒過多久就看到一個巨大的工地,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施工。

「就在那裡!」隨著沈迪手指的方向朝南看去,能看到一個土堆,在土堆上面有一個圓形的突起,隱約有兩個射擊口。

正面看炮樓

「如果不注意,很難發現這裡竟然有一座炮樓。」沈迪說,他也是無意中路過這裡看到的,就將此事告訴了嶽欽韜,後者馬上實地去查看。

「通過對實地情況進行了解以及查閱了大量資料,初步判斷這是侵華日軍當年修建的工事,是日軍侵華的證據。」嶽欽韜說。

從老07省道沿著一條土路走了約300米,就到了土堆跟前。土堆高約三米,幾乎被挖機挖成一座孤島,炮樓孤零零地矗立在頂端。

從另一面看炮樓

土堆下面有一個巨大的坑,坑裡有積水。「前幾天我來看過,下面積水很深。」沈迪說。「這個坑應該是坑道,人要進入炮樓中,得先從另外一個炮樓進入坑道。你們看,另外一個炮樓原本有個拱形入口的,被挖機給挖掉了。」果然,旁邊的土堆中依稀能看到有不少磚頭,還有半截拱門沒在土中。

被挖掉的炮樓殘骸

嶽欽韜表示,一座炮樓被挖壞了比較遺憾,但南側土墩上的炮樓保存得比較好,很有研究的價值。當年,侵華日軍在嘉興修建了很多炮樓,在開挖的工地上發現兩座有地下聯絡通道的炮樓,這還是第一次發現。「當年,侵華日軍在江南地區的重要城鎮和交通要道沿線建造了大量炮樓,一般都是單體建築,通過地下通道連接的炮樓在平原地區極其罕見。」

記者發現,發現炮樓的地方距離工地有一段距離。嶽欽韜和沈迪都表示,建議相關部門儘快採取保護措施,停止對土墩和土墩上方炮樓的開挖。

今天上午,記者致電嘉興市文保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派人去現場看了,將馬上向上級匯報此事。

【來源:嘉興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以色列專家在恐龍骨上,發現一個神秘的洞,專家說:很有研究價值
    在七千五百萬年以前,這裡卻是另一種景象,尤其是艾伯塔省的東部,有無數的恐龍在這裡繁衍著後代,到了今天,艾伯塔省出土的恐龍化石數量繁多,種類各異,甚至在紅鹿河一帶,還有一座世界聞名的恐龍公園,裡面的恐龍化石世界聞名,艾伯塔省還被世界恐龍化石專家們公認的「白堊紀晚期恐龍化石最大聚集地」。
  • 罕見雙頭公牛鯊被證實為單一個體 非連體雙胞胎
    雙頭公牛鯊據英國《每日電訊報》3月27日報導,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專家研究證實,2011年4月在墨西哥灣發現的雙頭公牛鯊是單一的個體,而非連體雙胞胎。該大學助理教授華格納和他的團隊為這條鯊魚做了核磁共振,發現其有兩顆腦袋、兩顆心臟、兩個胃,後半部分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單一的尾部。這條雙頭公牛鯊是被一名漁夫發現的,當時該漁夫切開了一條成年鯊魚的子宮,發現了這個雙頭的鯊魚寶寶,它隨後被送到密西根州立大學做進一步研究。雙頭鯊魚是很罕見的,這與它所處的野外生存環境有關。
  • 印尼現罕見連體暹羅龍魚(高清組圖)
    當地時間2015年4月16日,印尼坤甸,水族箱中一條罕見的連體暹羅龍魚正在遊曳。圖片來源:barcroftmedia/CFP當地時間2015年4月16日,印尼坤甸,水族箱中一條罕見的連體暹羅龍魚正在遊曳。
  • 荷蘭漁民意外捕獲世界上首例連體鼠海豚
    日前,荷蘭Hook鎮的一位漁民在海裡意外捕獲了一隻連體鼠海豚,而且被證實是世界上第一例連體鼠海豚。這隻鼠海豚只有一個身體,但有兩個頭。據悉,該漁民在捕獲這隻連體鼠海豚拍照片後就迅速將其放回海裡了。他將這張照片分享給了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的研究人員。
  • 世界罕見!江西這地有重大發現!
    世界罕見!江西這地有重大發現!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後發現這是距今約7000萬年的化石化石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等在世界上罕見據專家介紹,竊蛋龍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與現代鳥類並無兩樣,這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證據,具有非常大的科學價值。
  • 武當山有件價值遠超玉石的國寶,卻每天被遊客踩踏,專家:罕見
    每座山都有自己的性質和特點,也正是因為如此,遊客對它們有著獨特的印象。此外,中國還有著名的五嶽,充滿神話色彩的崑崙山,以及享有世界屋脊美譽的青藏高原。武當山有許多宗教道場,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知道武當山為什麼出名嗎?歷史上有句話叫北有故宮,南有武當,可以感受一下武當山有多高。熱愛旅行的人是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武當山最大的景點是太和宮,也叫金頂。它位於天柱峰的最高處。
  • 罕見的「變異動物」
    泰國的農場裡發現的連體鱷魚,這兩條鱷魚雖然有兩個腦袋,但是鱷魚的下半身是連在一起的2001年6月,在泰國曼谷市郊的鱷魚農場降生了一條連體鱷魚,兩條鱷魚身體的底部連在一起,有8條腿和2條尾巴。這個連體鱷魚長約17釐米,重約0.15磅。
  • 連體女嬰成功分離:3D列印立奇功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9日披露,備受社會關注的江西臀部連體女嬰當日在該院成功接受分離手術。本次分離手術採用3D列印技術進行精準輔助,這在中國兒童醫院連體兒分離手術中並無先例。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兒外科專家鄭珊是本次手術團隊的領銜人物。
  • 印度現罕見雙頭毒蛇,兩個頭共用一個身體,就如連體嬰
    據印媒報導,近日人們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捕獲了一條非常罕見的雙頭蛇,這條蛇名為「羅素蝰蛇」。據說被這種蛇咬後會出現劇烈疼痛>我們人類也有連體嬰兒的存在,但他們都有自己的身體,通過手術就能分開來。兩個頭共用一個身體實屬罕見。
  • 桂平連體嬰兒分離後雙雙成活出院 在廣西尚屬首例
    看到醫院的專家、媒體記者都來看望分離手術成功的兩個女兒,桂平連體嬰兒的父親尹義貴一邊感謝醫院專家,一邊送上錦旗,表示回到家後要慶祝一下。  也許是愛心感動了上蒼,連體嬰兒不僅分離手術十分順利,而且康復也十分迅速,在分離手術後第18天,各項生命體徵都平穩正常,可以出院了。
  • 雙頭蛇兩頭打架 連體眼鏡蛇全中國極為罕見
    大家都知道連體嬰兒,雙頭蛇兩頭打架則極為少見。近日,南寧市動物園就有這麼一條連體眼鏡蛇,只是這雙頭蛇經常兩個頭自己打架,而且不吃不喝。據悉,雙頭蛇兩頭打架,這條蛇的大腦、心臟、眼睛、舌頭等器官,從蛇的頭部至身體六釐米處是分開的,只有胃和生殖系統是共有的。
  • 長春一工地發現猛獁象門齒化石
    原標題:長春一工地發現條狀似樹幹的不明物 考古專家稱:這是猛獁象門齒化石6月20日,微博知名博主「長春熱門」爆料:「【工地發現不明物 原是猛獁象門齒】有人在長春奧林匹克公園工地裡發現了動物的化石。陳全家教授說:「猛獁象門齒化石也有一定研究價值,但是關於這一類的化石發現數量很多,而且這一塊猛獁象門齒化石風化比較嚴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價值。」動物化石不可以進行買賣從事舊石器動物考古專業多年,陳全家教授遇到過市民發現動物化石的情況。
  • 雙頭蛇打架廝咬 連體眼鏡蛇全中國極為罕見
    大家都知道連體嬰兒,雙頭蛇打架廝咬則極為少見。近日,南寧市動物園就有這麼一條連體眼鏡蛇,只是這雙頭蛇經常兩個頭自己打架,而且不吃不喝。而據動物園工作人員表示,雙頭蛇打架廝咬不實,而是因為有兩隻大腦,在移動時分別往兩個方向,因此有點怪異,算不上是打架。雙頭蛇打架廝咬,工作人員還稱,這種連體眼鏡蛇全中國極為罕見。
  • 「白色鹿」出沒,極為罕見!專家:在古代被視為「神物」
    「白色鹿」出沒,極為罕見!經專家鑑定,確認為罕見的野生動物白狍。2020年4月5日,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大興溝分局轄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監測系統拍攝到一段極為罕見的動物視頻,視頻中一隻全身白色的鹿科動物正在覓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利民說,狍通常情況下都是黃色的,白狍是因為狍子發生了罕見的白化現象。
  • 印度東部出現罕見雙頭蛇 倆腦袋為搶食竟打架頭大的搶得多競爭很激烈
    印度東部出現罕見雙頭蛇 倆腦袋為搶食竟打架頭大的搶得多競爭很激烈時間:2020-05-07 20:1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印度東部出現罕見雙頭蛇 倆腦袋為搶食竟打架頭大的搶得多競爭很激烈 據英國《鏡報》5月6日報導,印度東部Dhenkikot森林近日發現神秘的雙頭蛇,而且更為罕見的是
  • 真是罕見!荷蘭漁民發現雙頭港灣鼠海豚
    真是罕見!荷蘭漁民發現雙頭港灣鼠海豚2017-06-15 18:16出處/作者:環球時報整合編輯:Evelyn責任編輯:huangshihong 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4日消息,日前在荷蘭海岸附近,漁民捕到一條雙頭共身的港灣鼠海豚,不過已經死亡。
  • 俄專家在遠東海洋保護區發現兩條罕見的黃脊遊蛇
    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遠東海洋保護區發布消息稱,專家在保護區內發現兩條黃脊遊蛇(Coluber spinalis),此為俄羅斯境內最稀有的蛇類之一。遠東海洋保護區的研究工作由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伊琳娜·馬斯洛娃和爬蟲學家米哈伊爾·阿庫連科主持。
  • 工地發現侏羅紀蛇頸龜化石 距今1.4億年
    原標題: 重慶工地發現侏羅紀蛇頸龜化石 距今1.4億年(圖)圖片說明:工地發現恐龍化石東方網7月10日消息: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地球上有什麼生物?相信大家首先想起的會是恐龍。而前幾天,渝北回興一工地挖出的烏龜化石,經重慶自然博物館專家實地勘察,確定正是來自這個時期。
  • 馬谷田一山村巨石上出現古「遺蹟」,對研究農耕文化有重要價值
    石臼盤是古代勞動人民賴以生存的碾米工具,是用人力或畜力將高粱、穀子、水稻等穀物脫粒,或將米碾碎、磨成麵粉的石造工具,是我國農村具有代表性的農耕文化符號,漸漸遠去,退出歷史舞臺,石臼盤上刻著規則的木紋,目的是通過滾子來加工穀物,以前在泌陽縣的農村,石臼很普遍,根據生產隊的大小,一般的村子裡都有石臼,有兩個石臼,或者在村頭,或者放在大樹下,供全村群眾使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這種帶有滾輪的穀物工具逐漸被穀物打穀物機
  • 罕見!荷蘭漁民發現雙頭港灣鼠海豚
    在荷蘭海岸附近,漁民拍照後,把捕撈到的港灣鼠海豚放回大海,隨後將照片第一時間分享給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研究人員。它在海豚,鯨魚和海豚等鯨類中非常罕見。負責該項研究的歐文‧科姆潘吉( Erwin Kompanje)博士對雜誌《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表示,解剖鯨類動物與陸生哺乳動物截然不同,因為它們不斷在適應海洋生活,很多尚是未知數。他說,「現在我們較之前九個標本又多了一個,它的出現會給我們傳遞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在鯨類中,即使是正常的孿生也寥寥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