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童話大王安徒生在他的自傳中說:「人生就是一個童話。充滿了流浪的艱辛和執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無定所,我的心靈漂泊無依,童話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燈。」
童話在我們的認知裡,是小學的語文課,是初中的課外書,後來,是自己孩子的睡前讀物。所以,我們都以為童話是寫給小孩看的,我從前也一直這樣認為。直到不久前,我給家裡的小孩讀童話故事《人鴉》,吃恍然大悟,童話是給孩子聽的故事,但是卻是給大人看的寓言。
很多童話的寓意,我們長大後,才能真正理解。所有的童話故事,其實都是赤裸裸的現實,不論是勵志的還是頹廢的,不論是醜小鴨還是灰姑娘。
若說其他的童話是把赤裸裸的現實包裹在沒夢幻的外衣下,那麼《人鴉》則是別具一格的直接攤開,絲毫不加掩飾。
作者埃迪特·施萊伯爾·維克,與卡夫卡,茨威格,霍夫曼斯塔爾等文學大家一樣,來自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國度——奧地利。
她是奧地利著名的兒童文學女作家。她流傳到中國的童話有《彩烏鴉》、《一隻孤獨的烏鴉》,可能是對烏鴉有特殊的喜愛,《人鴉》則是她的「烏鴉系列」之一。
《人鴉》講述了討厭數學小男孩瑞夏德,通過與烏鴉交換身體,變成了一隻具有人類意識,擁有人類記憶的烏鴉。作為烏鴉中的人,人中的烏鴉這一特殊的視角,瑞夏德不斷變換視角觀察世界,在經歷無數次的冒險之後,他又走上了一條回歸自我的道路……
這個故事,是對現實最直白的剖析,這短短89頁的童話故事,是一本大人能夠感同身受的故事,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才明白,為何童話都是大人寫就的。也才明白,為何安徒生會說「我的一生居無定所,我的心靈漂泊無依,童話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燈。」
因為一切現實,皆可寫進童話,經過夢幻與浪漫的包裝,人們再也無從窺得作者的心跡,他可以光明正大的主宰他的精神世界;可以把一切不完美、不如意的事情,在童話中尋得一個符合自己心意的結局。
《人鴉》的現實,是個體與群體的對抗,天真與世俗的博弈,吾鄉與遠方的戰鬥。
02
個體與群體
瑞夏德是一個普通的小男孩,他討厭上學,討厭數學,想要飛上天空,就與烏鴉互換了身體。
茨威格在《斷頭王后》中說的一樣,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瑞夏德變成烏鴉後,第一件事情是被迫回歸組織,融入族群。這一件事情,讓他失去了自由。
回歸到鴉群後,他第一件事就是學會履行責任,找到吃的。烏鴉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是吃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是活命,吃飯是活命的基本保障。為了活命,他們需要不停的找麥田,不停的遷徙。這一過程中,它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時間。
每一個新人,加入群體的時候,都是付出一些代價的,瑞夏德的代價是丟掉個性。因為「這裡容不下我行我素的烏鴉,你需要群體,群體也需要你。」
瑞夏德不用數學作業了,也得到了飛翔的權利,但是在過程中它不斷地失去,自由、權利、個性一樣接著一樣的。這與人類何其相似,當你加入一個團體的時候,你以為找到了一個棲息地。殊不知,這才是你失去的開始。當一個人融入社會的時候,必定會慢慢地失去一些稜角,這些稜角或許是天真、善良、可愛,最明顯的,就是個性。
在社會中生活,依然要保有自己的個性太難了,難道什麼程度呢?小男孩瑞夏德用彩烏鴉的故事做了說明。
原本世界上的烏鴉是五顏六色的,因為下了一場黑雨,除了一隻烏鴉倖免於難外,其他所有的烏鴉都淋成了黑色。但是這隻正統的烏鴉,卻因為其正統而顯得和黑色的烏鴉格格不入。大家都嘲笑它的顏色,排擠它,將它驅逐出鴉群。卻忘了,自己原本該是什麼顏色。
這隻彩色的烏鴉,最終離開了烏鴉這一族群。這彩色的羽毛,是它的個性,更是它的精神。它即便離開,也不去變成黑色。
與這隻彩烏鴉一樣的,是在戰國時期,站在汨羅江邊的屈原。他一生清醒異常,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即使最後的代價是跳進瑞羅江中,也不願同流合汙。
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世界。這樣的人傻麼?傻!值得麼?孔子說:「捨身取義,殺身成仁」,為了道德準則而不惜捨棄生命,是值得的。
世界是需要道德的,更需要有人來捍衛道德,即使只有一個人,至少以後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夠有這一筆,才會得以激勵後人,代代傳承。
03
天真與世俗
近幾年的新聞,多是有關「冷漠」「老人摔倒扶不扶?」見義勇為該不該等。
當人情冷漠,你是選擇袖手旁觀,還是選擇勇敢出擊?
成為烏鴉後的瑞夏德,用行動給出了答案。當他發現蝴蝶被困在蜘蛛網上的時候,就用嘴把網弄破,解救被困的蝴蝶,雖然蝴蝶並沒有說一句感謝的話就飛走了。在森林裡發現了一隻離開媽媽的幼鹿的時候,就去幫鹿寶寶找媽媽。看見掉落在樹下的山雀的時候,立馬想辦法把小山雀送回窩裡.....
他的好朋友洛阿覺得這是多管閒事,世界上的困難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那麼多,怎麼幫得過來呢?何況有些人,幫助了他,也不會說謝謝;更有些人,反過來誣陷你。
但是這樣,我們就不去幫助別人了麼?依然要的。幫助別人是為了自己心中的道義,不是為了感謝,即使被污衊,但是道義永存,真理永遠不會被污衊長久覆蓋。
就像書中說:「一個人是無法讓世界恢復秩序的,人類是什麼呢?他們是一個人加一個人,再加一個人,誰改變了自己,誰就改變了世界。」
人就是相互影響的,一個人能夠影響另一個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像公車上書的康有為、梁啓超等,一個人不斷地發光發熱,就會照亮旁邊的人。世俗告訴我們,掃好門前雪就可以了,但是我們的天真告訴我們,要做力所能及的好事,才不辜負來人間一場。
04
吾鄉與遠方
在山裡時候想看海,在海邊卻想爬山,我們是不是時常這樣的呢?
當瑞夏德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他會想變成一隻烏鴉;但是當他變成為一隻烏鴉之後,他又想變回小男孩。他在做烏鴉的日子裡,會想爸爸媽媽,想念平時吃的東西,想家裡的那隻貓。為了不忘記關於爸爸媽媽的記憶,他飛越叢林,去尋找能夠幫助自己留存記憶的烏鴉。
經歷過挫折之後,他終於明白,不必遙望遠方,當下即是幸福。遠方或許好,但是並不一定適合你。很多事情都經利過之後才知道的,當了烏鴉之後,瑞夏德才知道,成為一個小男孩是多麼的幸福。所幸,他還可以變回人類,所以他結束了他的「烏鴉之旅」,回歸自我。
但人生往往沒有那麼幸運,當選擇了吃羊肉,就不可以吃竹筍,否則就會中毒。可是人類往往無法領會這個精髓,總是在望著遠方,忽略當下。
我們總是在羨慕別人,覺得別人長得漂亮帥氣,有豐富的家庭背景,有錢有顏,有好工作....但卻忽視了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世間的悲劇,皆是不滿於當下,而造成的。就像出軌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忽略了自己所用有的東西,以至於釀造了悲劇。悲劇的根源不是離婚就能解決的,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大的,就像《紅與黑》中的於連,勾搭市長夫人後,還會勾搭侯爵的女兒,成為家庭教師後,還會想更上一層樓。
佛說:「活在當下」,當下所擁有的幸福,才是真幸福。當你成為別人的時候,不一定過得比現在好。所以,不必豔羨他人,自身的一切才是最好的。
幸福的人,是能夠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夠感受當下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