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目蜂虎科一共27種,成員大多身材修長,羽色豔麗,喙細長鋒利且微微向下彎曲,它們廣泛分布在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
蜂虎科分布圖▼
蜂虎科劃分為3個屬,分別是夜蜂虎屬、紫須蜂虎屬和蜂虎屬。
夜蜂虎屬只有兩個成員,分別是藍須夜蜂虎和赤須夜蜂虎,它們位於蜂虎科演化樹的早期分支,在它們身上可見部分蜂虎家族的古老特徵,比如體型偏粗壯、沒有過眼紋,中央尾羽也沒有演化出突出的尖端,飛行能力沒有小型蜂虎敏捷靈動。
它們單獨或成對活動,沒有蜂虎屬那樣群居的習性。
藍須夜蜂虎是體型最大的蜂虎,主要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熱帶地區,我國見於雲南、海南,它們活躍於林緣道路或空地。
藍須夜蜂虎▼
赤須夜蜂虎主要分布於東南亞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與藍須的分布區域幾乎不重疊。
赤須夜蜂虎▼
紫須蜂虎屬
本屬只有唯一的神秘成員紫須蜂虎,僅分布於華萊士線東側的蘇拉威西島。
紫須蜂虎是夜蜂虎屬和蜂虎屬之間的過渡物種,雄鳥的中央尾羽開始變長,過眼紋隱約可見。
紫須蜂虎©dibird▼
前面三種蜂虎的審美類似中國古代,雄性以擁有關二爺那樣的長髯須為美,鳴唱的時候喉部膨脹,胸前亮麗的鬚鬚炸開變得蓬鬆,在求偶的時候發揮重要作用。
蜂虎屬是蜂虎科的主力,與夜蜂虎相比,它們的體型更為小巧,翅型由夜蜂虎的圓形改造成尖細型,優化了空氣動力外形,增強了機動性和速度,進而進一步提升了捕食效率。
它們克服了夜蜂虎懶散的生活狀態,飛出了熱帶舒適圈,演化出種類多樣的分支,適應了森林、草原、荒漠、田野以及溼地等多種生境,分布區域跨越歐亞大陸和非洲,並拓展到大洋洲。
白額蜂虎與赤喉蜂虎是本屬最早的演化分支,二者分布於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南緣的熱帶地區。它們開始了群居生活,但是尚未進化出加長的尾羽。
白額蜂虎▼
赤喉蜂虎▼
黑頭蜂虎是本屬的獨特分支,分布於非洲剛果、加彭等國熱帶雨林,比較罕見,它們的中央尾羽開始加長,過眼紋整得太過,整個頭都黑了。
黑頭蜂虎▼
蜂虎屬下一個演化分支成員較多,全部分布於非洲,它們屬於居留型的蜂虎,一般不進行長途遷徙 。
藍領蜂虎分布範圍較狹窄,棲息在剛果東南以及坦尚尼亞、尚比亞等國的稀樹草原和森林。
藍領蜂虎▼
藍頭蜂虎和黑蜂虎藏身於非洲中部熱帶雨林深處,在昏暗的林中活動,羽毛演變成藍色和黑色為主,在以綠色為主流的蜂虎中顯得非常另類。
藍頭蜂虎▼
黑蜂虎▼
燕尾蜂虎對尾羽做了些微小的創新,沒有採用本屬流行的延長中央尾羽,而是選擇了分叉的燕尾。
燕尾蜂虎▼
下面出場的三位外形非常相似,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很近。
小蜂虎是體型最小的蜂虎,體長平均16cm,與麻雀相近。它們捕食的時候所停棲的樹枝距離地面不到1米。它們繁殖的時候一般單獨築巢,不喜歡群居。
小蜂虎廣布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分布地很常見。
小蜂虎▼
藍胸蜂虎分布於剛果盆地邊緣稀樹草原、湖岸,除了捕食蜜蜂、蜻蜓等常規食物,它們還會像翠鳥一樣扎入水中捕食小魚。
藍胸蜂虎▼
紅胸蜂虎分布於東非1800到2300米較高海拔的山地森林邊緣,體型比小蜂虎大得多。
紅胸蜂虎▼
進化樹繼續向前伸展,接下來依次分化出索馬利亞蜂虎、南紅蜂虎、白喉蜂虎、粉蜂虎、洋紅蜂虎。
索馬利亞蜂虎分布於非洲之角和東非的乾旱稀樹草原以及荒漠地帶。
索馬利亞蜂虎▼
眉清目秀的白喉蜂虎分布於撒哈拉大沙漠南緣的半荒漠地區,在赤道的熱帶雨林過冬。
白喉蜂虎▼
沿著演化樹繼續向前,畫風突變,出現了三種紅色的蜂虎。
粉蜂虎分布於西非,棲息於森林、稀樹草原、溼地等多種生境。它們羽色另類,成群在樹上活動宛如枝頭開滿了小紅花。粉蜂虎以飛蟻為主食,也會捕食蜜蜂、蜻蜓、蝴蝶等常規獵物。
粉蜂虎▼
洋紅蜂虎體型非常大,長達38cm,超過小蜂虎的兩倍,它們分布區域從西非橫貫到東非,止步於坦尚尼亞北部。
洋紅蜂虎▼
南紅蜂虎與洋紅蜂虎非常相似,差別主要在於下巴的顏色。它們沒有固守傳統的守株待兔式捕食模式,而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策略——搭乘在灰頸鷺鴇背上,追捕被大鳥驚飛的昆蟲,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牛背鷺的啟發。
南紅蜂虎▼
蜂虎科演化進行到這裡,再往後的成員大多是分布廣闊,在洲際之間長途遷徙的蜂虎。
綠喉蜂虎的體型很小,只比小蜂虎大一點點。
它們是分布最廣的蜂虎,跨越亞洲和非洲,亞種多達10個,有研究認為其中兩個亞種應該提升為獨立種(非洲綠喉蜂虎、阿拉伯綠喉蜂虎)。在我國見於雲南、四川南部。
它們能夠很好地適應乾旱環境。捕食習性類似小蜂虎,停棲點接近地面。
綠喉蜂虎▼
慄頭蜂虎沒有延長的中央尾羽,在中國繁殖於西藏東南以及雲南西部。國外見於南亞至東南亞。
慄頭蜂虎▼
藍喉蜂虎主要分布於東南亞,部分種群在春季遷徙到我國東南地區繁殖,秋季回到東南亞越冬。
捕食的時候站得非常高,一般在樹冠層或電線之上。發現獵物(蜜蜂、蜻蜓、蝴蝶等昆蟲)後猛撲下來。食物中蜻蜓佔比較高,在陽光燦爛蜻蜓活躍的時段捕獵成功率更高。
藍喉蜂虎▼
藍喉蜂虎曾經的菲律賓亞種提升為種,它們頭頂顏色更加鮮豔。
藍喉蜂虎菲律賓亞種▼
黃喉蜂虎在歐洲南部、北非,亞洲西部繁殖。在非洲熱帶地區過冬,我國見於新疆。體型較大,體長28cm左右。
它們的開拓性很強,積極向北拓展生存空間,百年間數次嘗試在英國繁殖。
黃喉蜂虎▼
彩虹蜂虎是澳洲唯一有分布的蜂虎。在澳大利亞全境繁殖,冬季遷徙到澳大利亞北部、紐幾內亞和印尼群島過冬。
彩虹蜂虎與黃喉親緣關係很近,二者之間分布區域卻相距遙遠。
彩虹蜂虎▼
慄喉蜂虎與藍頰蜂虎、馬島蜂虎關係較近,三者組成一個位於蜂虎科演化樹頂端的小分支,本分支成員分布區域廣闊,皆有遷徙的習性。
慄喉蜂虎分布區域廣闊,覆蓋南亞和東南亞大部分地區,我國見於雲南、海南以及華南沿海省份。適應性很強,棲息地多樣。
慄喉蜂虎@wikimedia▼
馬島蜂虎分布於東非東部和馬達加斯加島的草原和海岸山地森林,在安哥拉海岸有孤立種群。
馬島蜂虎▼
藍頰蜂虎繁殖於北非、中東以及中亞的半荒漠地帶,在非洲熱帶地區越冬,我國見於新疆。
藍頰蜂虎▼
蜂虎科後續演化的劇情如何?又會有何種美麗精彩的物種誕生?可惜我們在有生之年已經無法見證演化樹的進一步伸展。
參考文獻
Huang, Zuhao; Tu, Feiyun; Ke, Dianhua (2016).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Blue-Throated Bee-eater Merops viridis (Coraciiformes: Meropidae) with its Taxonomic Consideration"
Marks, Ben D.; Weckstein, Jason D.; Moyle, Robert G. (2007).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of the bee-eaters (Aves: Meropidae) based o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data"
Roulston, TH; Goodell, K (2011). "The role of resources and risks in regulating wild bee populations".
Terry Stevenson and John Fanshawe. Birds of East 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