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發揚壯醫藥瑰寶 服務全民「大健康」
——聚焦廣西中醫學校「壯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成果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
傳統保健運動會開幕式壯獅表演
廣西中醫學校(廣西中醫藥大學附設中醫學校)創建於1971年,是廣西僅有的一所集中醫、中藥、中醫特色護理、醫藥營銷等教育為一體的全日制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也是自治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自治區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優化課程設置,致力於傳承民族文化。
學校自2012年開設與壯醫藥相關的課程,並大力弘揚壯醫藥文化,通過壯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壯醫藥人才的培養培育出了一方沃土。通過開拓性教育創新,建設了一系列適合中等職業教育的壯醫藥及特色技能品牌課程,為壯鄉培養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才,極具推廣和借鑑意義。
待開啟的壯鄉「寶庫」
壯醫藥是壯族人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獨特的民族醫藥,至今仍是廣大人民群眾賴以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的主要衛生資源之一。比如用壯藥浸泡製成的藥線,和使用藥線進行的點灸療法、壯醫目診、壯醫經筋療法、壯醫火針療法等多種特色技法以及豐富的民間用藥,都在盡情地敘述著祖先的智慧。
時光流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具有悠久歷史的壯族傳統醫術醫藥如何適應現代化的社會,生生不息,發揚光大,是時代賦予壯醫藥教育人的重大命題。
機遇前所未有。
黨和國家高度關注,《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相繼出臺,為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地方政府部門持續推進,《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中醫藥壯醫藥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壯瑤醫藥振興計劃》接連頒布,並將壯瑤醫藥納入醫藥衛生服務和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壯醫藥教育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廣西中醫藥大學開設了壯醫專業的本科及研究生層次教育,壯醫醫師資格考試正式進入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序列,壯醫藥人才培養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挑戰同樣前所未有。
2011年,壯醫藥(壯醫藥線點灸療法)正式列入國家級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千百年來言傳身教的傳承模式,加大了壯醫藥文化的傳承難度;人才資源不足則嚴重製約了壯醫藥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壯族人民聚集地需要大批基層壯醫藥衛生人才,更是亟待中等職業教育的融入,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廣西中醫學校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直面挑戰,搶抓機遇,從2012年開始,開設了與壯醫藥文化及壯醫特色技能教育教學相關的課程。
「壯醫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更是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打開『寶庫』,造福民生,切實把壯醫藥事業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為壯鄉人民服務,是我們的責任。」同時,校長劉竑清直言:「作為學校來說,這更是一次機遇,我們將以傳承發展壯醫藥文化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著眼於學生的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傾力培養兼具專業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開拓性的教育創新
在劉竑清校長看來,「始於民族文化,融於民族文化」是學校傳承發展壯醫藥的基本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學校立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域特點,依託壯族醫藥文化的鮮明特徵,著眼於壯醫藥特色技能,構建了「壯醫藥技能的傳統傳授法與現代信息化教學法相融合」「壯醫藥特色技能教學與壯族文化育人相融合」「壯醫藥技能與中醫臨床技能相融合」的「多元融合」教學模式,培養了一大批能傳承壯醫藥技能與文化的基層醫學人才。
自2012起,學校致力於將壯醫藥線點灸療法等特色技能的教學與壯族文化育人相融合。挖掘、整理、編寫並出版《壯醫藥線點灸療法》等系列教材,以文字、聲像等載體來記載民族醫藥技能,讓壯醫藥傳統民族技能得以保留和傳承。建立了壯醫藥教學資源庫,開發出具有鮮明壯文化元素的校本教材、宣傳手冊等多種教學資源,豐富了壯醫藥的教學。
學校充分發揮文化引領作用,立足區域和民族特色,創立了「壯醫藥文化及特色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建成了壯醫技能實訓室、壯藥標本展覽室、民族醫藥養生養老體驗中心、壯藥百草園等教學實訓基地。收集與展示壯醫藥著作、壯藥材標本、刮痧器具、藥線點灸器具等,為培養壯醫藥人才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建設壯民族文化長廊,成立了以壯獅團為代表的4個壯文化社團,聘請了壯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永茂為指導教練。連續10年成功舉辦以壯文化展示為主線、以壯族傳統體育競技為主要內容的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通過項目改編、創編,挖掘其文化教育價值,將壯族傳統體育「拋繡球」改編為「大掃除」,將「板鞋」改編為「鏈條加速」等,還開設了壯族八段錦等體育課,形成了一系列深受學生喜愛的民族技藝體育課程。
學校選拔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具有壯醫藥教育教學能力的中青年教師,依託中醫專業傳播壯醫特色技能。學校創新性地開展以「壯族名醫名家進課堂」為特色的系列教學活動。邀請壯醫名醫和教學名師進課堂,通過短期講學和長期合作教學等教學組織形式,帶動學生學習壯醫藥文化和技能的熱情,達到「名師出高徒」的教學效果。其中,聘請了國家級別非物質文化遺產(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傳承人黃瑾明教授到校開展了題為「關於壯醫藥文化、歷史典故、壯醫針灸、壯醫藥基本理論和治病特點」等系列講座;聘請廣西中醫藥大學壯醫藥學院院長、教學名師林辰教授長期開展課堂教學,傳播壯醫藥文化,撒下傳承特色技能的種子。
成果斐然惠「八桂」
多年辛苦耕耘,學校從品牌課程開發和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結出了累累碩果。
學校中醫專業獲評自治區級示範專業;「壯醫藥文化及特色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被評為自治區首批「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出版教材兩部,配套教學資源1套;教師發表論文8篇,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學術交流163人次;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一等獎8項,二等獎24項,三等獎9項。
成果理論自成體系,在指導校園文化建設上有很強的操作性、可重複性,已被百色民族衛生學校、玉林市衛生學校等兩所學校所借鑑和應用,輻射效果顯著。
學校開發的《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及配套資源,建設了壯醫特色技能人才培養的核心品牌課程,已連續在中醫專業學生中應用,受益學生近1400人,並輻射到中藥、藥劑、護理等專業運用。中醫專業學生在國家級別比賽中獲獎8人,面向少數民族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就業達1344人。
此外,為了進一步發揮輻射作用,學校將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壯醫藥文化宣傳推廣與「第二課堂」活動有機融合,持續開展師生及群眾喜聞樂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形成了「信壯醫藥、愛壯醫藥、用壯醫藥」的濃厚氛圍,打造出了一批壯醫藥文化精品,並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學校的民族醫藥特色社團中,壯獅團受邀參加了2012年賓陽縣蘆圩鎮藝術節表演等一系列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傳統壯醫保健養生體育社團以點帶面,積極推廣健身氣功功法套路,深受師生及群眾歡迎;擁有500多名學生成員的岐黃協會更是覆蓋學校所有醫學專業學生,持續開展中醫傳統文化、壯醫藥文化傳播活動。2014年,岐黃協會榮獲國家級別重點推薦團隊,協會每年階段性組織學生到居民社區開展壯醫特色技能義診活動,實時鍛鍊學生的實訓技能;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年度性校園開放日活動,以各種形式演練壯醫特色技能,弘揚壯醫文化;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技能比賽,並在區內外兄弟院校中推廣壯醫藥文化,交流實訓技能人才培養的經驗。
近年來,學校開展以「深化產教融合,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校園開放體驗活動,吸引了包括中小學生、兄弟院校教師代表、學生團體,社區居民1800多人到校進行諮詢、參與和體驗。
學校從2011年開始,與泰國孔敬大學開展了學生學習交流活動,泰方學生深深感受到了壯醫藥技能與文化的博大精深,壯醫藥技能與文化在「一帶一路」地區起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在2015年中國—東協職業教育聯展中,學校學生展示的壯醫藥特色技能及2016年在中國—東協衛生合作論壇暨首屆中國—東協傳統醫藥高峰論壇開幕式健身氣功展演中,均得到了國內外領導嘉賓一致好評。
承續千年的壯醫藥種子,在黨和國家的政策春風吹拂下,在眾多壯醫藥工作者、教育者的辛勤耕作下,必將在八桂大地上萌發新綠,在更多人的心間開花結果,惠及壯鄉,造福國人。
[責任編輯:丁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