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民宗委專題考察少數民族醫藥傳承發展(系列)

2020-11-28 中國網

編者按:少數民族醫藥是中華民族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獨特作用。由於少數民族醫藥研究工作起步晚,國家經費投入不足等原因,導致其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後,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迫切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9月9日~18日,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傳承發展」專題考察組先後赴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考察了壯醫藥、瑤醫藥、侗醫藥和苗醫藥,深入了解了這四種民族醫藥的現狀、存在問題,並就其未來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委員們建議,將少數民族醫藥發展納入「十三五」規劃,加快理論總結整理,加強人才培養,建立完善標準,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走產業化發展道路,讓少數民族醫藥在中華民族醫藥體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全國政協民宗委對壯醫藥進行專題考察

原標題:壯醫藥「強壯」之路在何方

考察組成員翻閱壯醫理論著作

76歲的壯族老漢韋信輝是廣西南寧武鳴區人,最近他的氣管炎犯了,咳嗽得厲害。自行用藥10來天后,病情不見好轉。於是他到廣西壯醫醫院,醫生給他開了一周的壯藥,服完以後,症狀好多了。

9月10日,當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傳承發展」專題考察組來到位於廣西壯醫醫院考察時,正巧遇到韋信輝前來複查。考察組組長、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白瑪問他壯藥的效果怎麼樣?他乾脆地回答:「有效啊!我從小就用壯藥治病,收費也不貴,我上次開藥也就花了100多元錢。」

「簡、便、驗、廉」讓壯醫揚美名

與韋信輝一樣,廣西玉林市博白縣的梁群女士也來求助壯醫。她患風溼性關節炎5年,膝關節疼痛難忍,輾轉多家醫院花費數萬元治療,效果一直不理想。通過壯醫傳統的竹罐療法,她的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了。

「竹罐療法已有上千年歷史,對於關節炎(壯語『駱芡』)、痛風(壯語『隆芡』)等骨科疾病有獨特療效。該療法很方便,先用煮沸的壯藥水把竹罐加熱,然後拔於治療部位,有祛風除溼、活血舒筋、散寒止痛等功效。」廣西壯醫醫院風溼科主任李鳳珍介紹。

「費用是多少?醫保能報銷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肛腸科主任安阿玥問道。

「治療一次大概80多元吧,比較便宜,醫保能報銷。」李鳳珍說。

廣西壯醫醫院院長韋英才介紹,壯醫傳統療法很多,包括經筋推拿、藥線點灸、小針刀、火針、刮痧、刺血等多種,臨床使用廣泛。其中,藥線點灸療法還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梁綺萍與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馬鐵山興致勃勃地體驗了該療法,並建議壯醫專家進一步探究其治病機理,發揚光大。

「通過醫改,70%的壯鄉百姓可在家門口接受壯醫藥服務,壯醫門診次均和住院人均費用約為綜合醫院的80%,有效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自治區衛計委副主任王勇表示。

「根」實了「苗」自然就強了

壯醫已成為位於藏、蒙、維、傣四大民族醫藥之後發展較好的民族醫藥,主要是因為壯醫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醫療、教學和科研體系。

王勇介紹,截至目前,全區9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65%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壯瑤醫藥服務,初步構建了覆蓋城鄉的中醫藥、壯瑤醫藥服務體系。

考察組在廣西中醫藥大學醫史館參觀時,該校校長唐農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廣西共完成了15部民族醫藥文獻的整理和多項壯醫藥適宜技術的規範化研究;出版了一批壯醫藥學術專著,編寫了一批教材;同時還對壯醫診療技法進行了較系統的整理,出版了壯醫臨床適宜技術,並在全區推廣。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王正福和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原衛生部部長張文康認真翻閱了展示柜上的十幾本壯醫藥學著作,對壯醫學理論的完備程度表示稱讚。

完備的理論體系為壯醫人才的培養奠定了良好基礎。廣西中醫藥大學早在1986年就開始招收中醫醫史文獻壯醫方向的碩士研究生;2002年開始招收中醫學壯醫方向的本科生。

「2011年,壯醫學專業納入高等教育專業目錄,這對培養壯醫學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廣西中醫藥大學壯醫藥學院院長林辰表示。

「現在蒙醫和維吾爾醫都有了博士點,希望國家能授予我校中醫藥壯醫藥博士點。」唐農說。

考察組還了解到,2010年壯醫學已被納入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範圍。壯醫資格開考至今,共有近3000名考生參加考試,825人取得了執業或助理執業醫師資格。廣西已經編制了《廣西壯藥質量標準》並通過了專家審定,結束了壯藥沒有典籍、標準的歷史。考察組對壯醫藥的良好發展態勢表示稱讚。

 

考察組參觀廣西中醫藥大學壯藥標本館

民族醫藥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廣西草藥資源豐富,品種超過4600種,其中,壯藥多達2300餘種。「藥材資源是民族醫藥發展的根基,應該注重開發和保護並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黃元河表示。

考察組來到了廣西藥用植物園。據園長繆建華介紹,園裡保存藥用植物8900餘種,藥用植物種子5000餘種,藥用動植物標本20餘萬份,該園被譽為「立體的《本草綱目》」。當聽說2300多種壯藥絕大多數都能在園裡找到身影時,全國政協委員、海軍航空兵部原副政委馬國超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妙江感到很驚訝。

委員們在園裡看到了很少聽說的馬蹄蕨、馬鞭草、羊蹄草、了哥王等壯藥材,更有幸見到被稱為「植物界大熊貓」的金花茶。當聽說這個藥用植物園既可作為學生科普基地、藥農種植培訓基地,每年還能有數十萬元的旅遊收入時,白瑪豎起了大拇指。

為了有效保護藥材資源,幫助藥農致富,廣西多年來大力發展林下藥材種植業。自治區林業廳副廳長鄧建華介紹,2014年,全區林下藥材種植面積已達130多萬畝,產值超過31億元,94萬人人均增收近1800元。

壯醫壯大需要更多給力政策

「廣西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又是面向東協的重要通道,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自治區政府方面,都應高度重視壯醫學的發展,堅持『請進來,走出去』,讓壯醫學為國內外人民服務。」白瑪表示。

「近年來,廣西和東協國家人員往來越來越密切,醫療服務需求日益旺盛。但是廣西還缺少一家高水平、現代化、較大規模的壯醫醫院。」自治區醫改辦主任韓慶東呼籲,從國家戰略層面,支持建設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弘揚廣西民族文化,推動壯醫學進一步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奇正藏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雷菊芳建議相關藥企和科研單位加強合作,儘快實現壯藥新藥國家審批「零」的突破。國家層面也應給予壯藥開發一定的支持。

考慮到壯醫藥發展需要更多高層次人才,考察組建議,待時機成熟,教育部應參照蒙醫、維吾爾醫,授予廣西中醫藥大學壯醫藥博士點。

「不傳承,民族醫藥沒希望;不發展,民族醫藥同樣沒希望。」張文康認為,壯醫應在傳承保護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走產業化道路,這樣才能讓壯醫真正『壯』起來。」張文康的建議引發了考察組所有成員的共鳴。

相關焦點

  • 壯醫藥 「強壯」之路在何方
    少數民族醫藥是中華民族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獨特作用。由於少數民族醫藥研究工作起步晚,國家經費投入不足等原因,導致其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後,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迫切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 首屆「民族中藥傳承與發展大健康論壇」在中國惠安隆重舉行
    1月6日下午,首屆「民族中藥傳承與發展大健康論壇」在中國•惠安隆重舉行。 本屆民族中藥專業論壇,由福建省中藥材產業協會主辦,福建松輝醫藥有限公司、泉州福惠藥業有限公司、福建歸真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承辦,泉州市中醫藥學會協辦。
  • 傳承發揚壯醫藥瑰寶 服務全民「大健康」
    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優化課程設置,致力於傳承民族文化。  學校自2012年開設與壯醫藥相關的課程,並大力弘揚壯醫藥文化,通過壯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壯醫藥人才的培養培育出了一方沃土。通過開拓性教育創新,建設了一系列適合中等職業教育的壯醫藥及特色技能品牌課程,為壯鄉培養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才,極具推廣和借鑑意義。
  • 廣西實施壯瑤醫藥振興計劃 助推民族醫藥發展
    中新網南寧5月20日電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5月20日召開振興壯瑤醫藥發展研討會,來自國內壯瑤醫藥界知名專家、學者及相關官員圍繞如何加快發展廣西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實施壯瑤醫藥振興計劃及興邊固疆衛生惠民工程進行深入探討。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共有1800多萬,其中90%以上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
  • 首屆「民族中藥傳承與發展大健康論壇」在中國?惠安隆重舉行
    1月6日下午,首屆「民族中藥傳承與發展大健康論壇」在中國•惠安隆重舉行。本屆民族中藥專業論壇,由福建省中藥材產業協會主辦,福建松輝醫藥有限公司、泉州福惠藥業有限公司、福建歸真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承辦,泉州市中醫藥學會協辦。
  • 首屆「民族中藥傳承與發展大健康論壇」在中國 惠安隆重舉行
    來源:時刻頭條1月6日下午,首屆「民族中藥傳承與發展大健康論壇」在中國 惠安隆重舉行。本屆民族中藥專業論壇,由福建省中藥材產業協會主辦,福建松輝醫藥有限公司、泉州福惠藥業有限公司、福建歸真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承辦,泉州市中醫藥學會協辦。
  • 首屆「民族中藥傳承與發展大健康論壇」在中國•惠安隆重舉行...
    1月6日下午,首屆「民族中藥傳承與發展大健康論壇」在中國•惠安隆重舉行。  本屆民族中藥專業論壇,由福建省中藥材產業協會主辦,福建松輝醫藥有限公司、泉州福惠藥業有限公司、福建歸真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承辦,泉州市中醫藥學會協辦。  論壇主題為『因為了解,所以熱愛』,旨在弘揚國藥,健康民生,讓全球華人了解民族中藥、熱愛民族中藥、用好民族中藥!
  • 守正創新 撰寫壯瑤醫藥發展「良方」
    近年來,廣西正加速布局中醫藥壯瑤醫藥建設,積極培育適宜的成長土壤,一批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破土而出。而在產業標準化發展的「大棚」下,如何為民族醫藥「施施肥」「除除草」?  從醫到藥觸發新活力  點燃一根壯藥浸泡過的藥線,迅速灼灸到選定的穴位上,即完成治療。
  • 庫倫旗著力打造蒙醫藥產業經濟新增長點
    庫倫旗作為中國蒙醫藥文化之鄉,依託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庫倫旗蒙醫醫院兩家蒙醫藥文化傳承基地,突出蒙醫蒙藥綠色醫療、治未病特色功能定位,積極打造集種植、生產研發、醫養結合、傳承保護於一體的蒙醫蒙藥全產業鏈,持續推動蒙醫蒙藥振興發展
  • 凝聚古老壯瑤醫智慧 民族醫藥名揚東協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還有其他44個民族成分。多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總結整理,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民族醫藥。
  • 感受壯鄉民族文化魅力——澳門藝術家赴廣西採風活動側記
    探尋指尖乾坤 廣西有12個世居民族,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保存和傳承著古老而完整的手工織繡技藝,位列「四大名錦」的壯錦、色彩斑斕的瑤錦、立體生動的侗繡……都是廣西民族民間織繡技藝的代表。此次採風活動圍繞廣西少數民族織染繡技藝,讓澳門藝術家走進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實地考察、寫生採風、走訪參觀、生活體驗等形式,關注指尖上的古老技藝。
  • 關注民生反映民意 五年來山東省政協立案提案4214件
    第十一屆山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中提到,五年來,十一屆省政協常委會就鄉村環境整治、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電商經濟產業發展等方面,共開展調研視察190餘次,形成報告160餘份,立案提案4214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2885篇,充分發揮了政協參政議政的重要作用。
  • 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光霽一行來德考察
    據德江縣人民政府網消息 11月18至19日,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光霽一行來德江縣考察中醫藥事業和中藥材產業發展情況,縣政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周驥,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楊曉軍陪同考察或參加座談。考察組一行先後來到易盛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羅漢果基地、山頂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鐵皮石斛基地、洋山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綠通天麻發展有限公司天麻基地、大樹農旅公司中藥材基地。每到一處,考察組都認真聽取基地負責人匯報產業發展情況,詳細了解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及銷售、產業規劃等情況。
  • 政協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開幕大會
    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視察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落實情況,組織藏傳佛教界委員赴省外學習考察,引導民族宗教界人士切實增強「五個認同」,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睦。
  • 華熙集團發起「雲中系列」公益項目 傳承即將消失的傳統民族文化
    在這片國土上,有被歲月深埋的民族文化瑰寶,靈秀的藝術成了只停留在歷史之牆上的遺蹟,而這些現象還在繼續。如何挖掘、傳承、推廣這些即將消失的文化寶藏?或許,我們可以從華熙集團發起的「雲中系列」大型文化公益項目中窺探一二,從「雲中」十年的步履中尋找答案。
  • 中越邊陲「壯醫藥王」積極發展傳承壯醫
    在壯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99.4%的靖西,端午藥市已沿襲千年,壯族先民認為在端午當天,「萬草皆可入藥」,因此每年端午前後,遠近村寨草醫藥農紛紛將自採自種的各種中草藥、藥用動物等,肩挑車載到靖西縣城出售。近年來,端午藥市的名聲越來越旺,許多國內外的藥商、遊客湧入這個邊陲小城。作為藥市的民間組織者之一,趙妙元在給別人義診送藥的同時,不斷弘揚壯醫文化,傳承壯醫醫術。
  • 《湖南少數民族語地名譯寫規則》幫你解難
    撈車河是指撈上戰車的地方嗎《湖南少數民族語地名譯寫規則》幫你解難湖南日報4月8日訊(記者 陳勇)龍山縣撈車河的土家織錦聞名中外,其技藝屬於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撈車」的讀音怎麼讀,本意又是什麼?近日出臺的《湖南少數民族語地名譯寫規則》助推了這個問題的解決。
  • 福建省政協洪捷序副主席一行走訪慰問泉州市基督教兩會
    2021年1月11日,新年伊始,福建省政協洪捷序副主席、省政協民宗委楊江帆主任、省政協民宗委辦公室胡衛國副主任、省政協辦公廳正科級王楨霖秘書,泉州市政協劉志平副主席、泉州市政協民宗委鄭雲梅主任、泉州市政協民宗委林小波主任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