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日劇或動漫時,經常看到日本人在吃飯前雙手合十說一句話:いただきます。(音:i ta da ki ma su)意為:我吃了,我開動了。
吃飯前說這句話,已經成為了日本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即使一個人吃飯也要說上這麼一句。那麼這句話究竟從何而來,又是代表什麼含義呢?
「いただきます」的來源
「いただきます」來自於動詞「いただく」,而它的語源是表示「頭頂」的「頂(いただき)」這個詞。古時候人們接受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禮物時,要把禮物頂在頭上,以示尊敬,因此「いただく」就演變成了「接受」「得到」的意思。在現代日語中,它是「もらう」(得到)的自謙語。比如:
先生から新しい手帳をもらいました。→いただきました。 從老師那裡得到了一個新手帳。(老師給了我一個新手帳)
另外,「いただく」還是「食べる」(吃),「飲む」(喝)的自謙語。比如:
美味しい料理を食べました。→いただきました。 吃了美味的飯菜。ビールを飲んでもいいですか。→いただいてもいいですか。 可以喝啤酒嗎?
這是因為古代人相信,食物本是神賜予人類的,人能吃飽飯是得到了神的恩賜,因此用表示「得到」的詞來表示「吃/喝」。那麼吃飯前說的「いただきます」,也就是「我吃了」的意思。
「いただきます」的內涵
正如上文所言,「いただきます」和飯後說的「ごちそうさま」(我吃飽了)都包含著一種感激之情。那麼到底是在感謝誰呢?
第一種觀點認為,是對做飯的人和提供食材的人的感謝,不僅包括廚師,還包括種大米的農民,捕魚的漁民,種蔬菜的農民,總之為這頓飯付出辛苦的人,都是值得感謝的對象。
二是對食材本身的感謝。糧食、蔬菜、水果、動物……它們都用自己的生命讓我們人類果腹,因此在吃飯時也不要忘了感恩它們慷慨的贈與。有許多學者認為,這一觀點是來自於佛教哲學。
根據2012年一位叫川島かほる的學者的統計,在日本平時吃飯前會說「いただきます」飯後會說「ごちそうさま」的人佔79.8%,其中認為是感謝做飯的人的佔57.5%,認為是在感謝食材本身的佔24.8%。
何時開始使用?
看了上面的介紹,大家可能會覺得吃飯前說「いただきます」的習慣是自古就有的吧,事實卻並非如此。
1983年,日本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曾就國民飲食文化進行過一項調研,採訪了當時70歲以上的284位老人,據他們反映在自己小的時候(約為20世紀20年代)家裡吃飯前並沒有固定要說的話,有的家庭就是直接吃飯,什麼也不說。
而後來到了30年代,「いただきます」的說法突然出現,並固定下來。比如1934年的文獻中有 「御飯はいただきますで始め、ごちそうさまで終わりましょう。」(用餐以「いただきます」開始,以「ごちそうさま」結束)的記載。1937年的資料中也有「 お膳の前へ坐ると、頂きますとお辭儀をするし、お終いになると、御馳走さまといったり 」(坐在飯菜前時要說「いただきます」,吃完飯後要說「ごちそうさま」)的記載。
由此推測,這種統一的說法可能是軍國主義時代政府對人民進行統一教育的產物。
想不到一句「我開動了」竟然隱藏著如此深的內涵,大家覺得外語學習是不是很有趣呢?